•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77

鄙视投机者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长江评论社会工作者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后海大鲨鱼鱼

已采纳

杨禹,中国经济导报社新闻中心主任、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2009年7月起任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他分析问题,思想之深刻,思路之清晰,内容之独到,令人叹服,无冕之王,实至名归。 中文名:杨禹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969年7月职业: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报社编辑主要成就:全国新闻论文大赛金奖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代表作品:《浅作深时深亦浅——国际视野下的经济报道新思维》个人简介 杨禹参与《焦点访谈》杨禹同志从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到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新闻采编一线指挥员,多年来始终在新闻工作的最前沿经受磨砺,经受住了重大考验。从1993年起,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台主持多档节目,是“北京广播奖”得主。从1996年至今,他在中国经济导报社先后担任新闻部记者、科技社会部副主任、新闻中心副主任、新闻中心主任,在每一个岗位上都恪尽职守,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中国经济导报》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的,以宏观经济报道见长,强调准确性、权威性、可读性的报纸。十几年来,杨禹参与了报社几乎所有重大战役性报道,参与并指挥了历年的全国两会、中央经济工作会等报道,策划组织了数十次围绕突发的重大社会焦点新闻、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国家宏观调控重大政策演变等展开的重点报道。他还是报社日常持续进行宏观经济报道的核心组织者之一,以及报社采编管理制度的主要设计者和执行者。 在这些报道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杨禹同志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党性原则,坚决贯彻党的新闻宣传纪律,上级主管部门的宣传要求,以及报社领导的各项要求,以良好的大局观、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准确理解,积极、严谨地把握报道的立场、尺度,带领一支团结、进取、高效的新闻采编队伍,圆满完成了每一次报道任务,没有出现过任何政治性、政策性差错,报道的权威性、宏观性、可读性不断提高,受到了广大读者、上级主管部门和报社领导的好评。[1] 十几年来,在新闻采访的一线,杨禹同志留下了他勤于奔波和思考的身影。 杨禹同志的这些努力,收获了丰硕的果实。他的工作得到了报社同事们的认可,曾经连续8年被评为报社的年度先进工作者。他持之以恒的努力,也为我国宏观经济新闻报道水平的不断提高,尽了一份来自新闻实践一线的微薄之力。他具备的较为突出的新闻采访、编辑、管理和研究能力,得到了新闻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工作经历 央视评论员杨禹 1997年长江三峡截流前夕,他在截流最前沿采写了大量生动的现场报道;他还只身跋涉上千里,深入三峡库区移民点进行了十几天的调查采访。1998年长江大水之际,他奔赴湖北抗洪一线,从荆州、公安、牌洲湾等洪水重灾区发回报道。世纪之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转折,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矛盾逐渐凸显。那期间,杨禹同志曾就上海纺织业结构调整、大批员工面临下岗再就业等焦点问题展开深入调查采访;对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化进程进行了深入采访。2003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宏观调控难度进一步加大。杨禹同志直接采访、撰写了大量涉及宏观调控焦点问题、经济社会发展难点问题的消息、综述、访谈和评论。 主持报社新闻中心工作以来的近十年间,由于报社编辑部门实行采编合一的工作组织方式,杨禹同志实际上既是新闻采访的策划者、组织者,也是新闻编辑的组织和实施者。面对这副具有双重责任和压力的担子,杨禹同志迎难而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从选题策划到采访组织,从协调处理稿件到值班签版的全过程。 在选题策划中,他总能超前谋划,以敏锐的新闻判断力和对经济形势的准确把握,主持设计报社阶段性的宏观经济报道方向和选题。在采访组织中,他发挥自己在一线新闻采访中积累的经验,以及极强的组织能力,对每一个重大战役性采访做出充分、缜密的准备,并知人善任,妥善调度报社的采访力量;遇到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他能果断决策,及时调整部署,使报纸的采访内容、版面安排都因事而动,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在处理稿件的过程中,他充分显示了良好的大局观、政策观,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富于创新精神的思路,指挥编辑队伍,圆满高效地完成任务。除了外出采访,十年来,他始终坚守在报纸值班签版的岗位上,尽职尽责,默默奉献,总是最后一个离开编辑部的办公室。 让报社同志们记忆

长江评论社会工作者

207 评论(12)

苏苏湖光山色

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199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发表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全文4600字。这是人民日报第一次以“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任仲平”为名刊发评论。近20年来,“任仲平”同志风雨兼程,写出近百篇评论,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得到新闻届同行和专家的认可。任仲平同志多次获得中央领导的表扬,被称为人民日报的政论优势的集中体现。任仲平同志还得到广大读者的赞扬和喜爱,每一篇之后都能接到很多读者来信,有的地方还在广播中全文播送,网上转载颇多。2010年10月27日,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揭晓,任仲平的评论《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以现代化为主线,以新的视角,深刻阐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信念,获得中国新闻奖。至此,“任仲平”已经八次荣获中国新闻奖。

360 评论(9)

特力小屋

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

316 评论(8)

撒旦情人518

中国记者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国际最高摄影奖——哈苏国际摄影奖范长江新闻奖 范长江新闻奖,是以中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名字设立的新闻奖。1935年,我国处于民族危亡的年代,26岁的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到贫穷落后的大西北采访,他看到了当地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他以极大的爱国主义热情,连续发表了反映当地人民备受煎熬压迫、各界抗日激情高涨以及工农红军坚持战斗的通讯,引起国人的关注。范长江也因此一举成名。后来他又为我国的新闻事业奋斗几十年,一直到1970年逝世。他曾经担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他还是中国记协的前身--1937年成立的“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的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范长江是中国新闻界著名的杰出的代表,用他的名字设立我国中青年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开拓新闻事业的未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本奖是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中青年记者的优秀成果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本奖从1991年起每三年举办一次,但自2000年起本奖改为每两年举办一次。

184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