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71

A明天你好!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社会工作者专业认同感低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一点流殇

已采纳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区服务能力培养

导语: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社会工作者要与服务对象保持良好的沟通。社会工作者有义务向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对象有权利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选择服务的内容、方式,并在事关服务对象利益的决策中起到主导作用。如果服务对象没有能力进行选择和决策,社会工作者应根据法律或有关规定由他人代行选择和决策权利。

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是和谐社区的建设。我国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社区工作的发展,使社区建设逐渐由基础设施建设向提升社区服务能力转变。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欠缺和历史条件限制,我国专业社区工作者数量较少,且专业素质十分低下,严重影响了社区服务能力的提升与和谐社区的建构,从而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构。因此,培养社会工作学生服务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专业社会工作者显得十分必要。

1城市化过程中和谐社区建设要求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城市化过程的发展

城市化即是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动态过程。城市和农村相比较,城市的建筑集中且高楼大厦林立。城市化除了要求高楼大厦等物质基础外,还需要大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强的城市社区。城市化是物质和精神共同建构的系统工程。高楼大厦构建了城市社区的物质基础,但和谐社区的建设还要从精神角度加以建构。

城市化要求建构和谐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建设是城市化建设的基础。从结构层次来看,城市一般都是市下设区,区下设街道,街道下设社区。从组织角度来看,城市社区不是政府行政机构,而是社区自治组织。但从实际执行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社区作为自治组织的功能是在街道及其上级行政部门领导下实现的。一定的结构发挥一定的社会功能,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结构,需要在城市化过程中发挥相应的社会服务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稳定功能和社会参与功能,只有城市社区得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这些功能才能得到有效发挥。

和谐社区的建构需要提升城市社区的服务能力

和谐社区,就是指社区的资源得到合理运用,社区环境优良,人口结构合理,社区服务能力较高,社区凝聚力、认同感及归属感很强,本社区与他社区及社会环境能够进行良好互动。

社区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看,社区服务指为社区里的居民提供各种生活及精神服务,或者说服务于社区的一切O从狭义来看,社区服务指对社区内的残疾人、老人、儿童、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提供的服务,旨在改变他们的弱势地位。总体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量与服务的质都应该得到提升。社区服务能力的提升,可以充分调动社区资源,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提升社区的凝聚力、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实现与他社区的良好互动。使社区成为和谐社区。

2我国社区工作重心转移要求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社区工作重心由社区建设向社区服务转移

我国社区工作经历了一个由社区建设到社区服务的转变过程。我国早期社区工作主要是社区基础设施和社区组织、人员结构的建设过程。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是在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居委会)的基础上筹建起来的。居委会是建立在单位制基础上的,而社区则是建立在社会化服务基础上的。在社区建设过程中,要逐渐实现“单位办社会”向“社区办社会”转变。这种转变包括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组织、人员的建设。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在居委会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性建设,而社区组织、人员建设随着单位制的解体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探索生建设。随着社区基础设施和社区组织人员结构的逐渐完善,社区服务逐渐成为社区工作的中心内容。社会发展有一个从结构建立到功能发挥的过程。就社区工作来看,社区建设是结构性建设,而社区服务则是功能性发挥。也就是说,社区工作逐渐经历由社区建设这种结构性变化到社区服务这种功能性发挥的转变,是社会结构建立到功能发挥的发展性过程。

社区服务中心地位的确立要求量与质的提升

随着社区建设向社区服务的转移,社区服务在社区建设中的中心地位得到确立。目前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量与服务的质都应该得到提升。量的提升表现为社区工作者数量规模的扩大,质的提升表现为社区工作者专业素质的提升。首先从广义社区服务来看,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性过程。就社区服务而言,就是要不断完善便民利民服务设施,不断提高便民利民服务的质量,使社区居民的需要得到不断满足。从狭义社区服务来看,社区服务要为社区里的弱势人群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会福利服务,以便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由于社会转型的深人,以下岗为标志的结构性失业还在不断出现,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社区下岗职工和经济困难群体不断增多。要改善这些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就必须有更多的专业社区工作者参与进来,提供更充分的社区福利服务,改变他们的弱势地位,实现社区的和谐发展。

社区服务需要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者队伍

随着社区服务在社区建设中中心地位的凸显,必须建立一支宏大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来开展社区服务。有人认为,开展社区服务,只不过是上级政府拨些钱,放点权,盖几个社区服务中心,没有什么难办的,现有社区工作员就足够了,不需要建设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其实不然,社区服务固然需要政府的管理与领导,但由于政府对社区建设是宏观的领导,很多具体方面还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来提供专业服务。由于居委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区工作员专业素质相对低下,不能够提供满足较高层次的社区居民需要的社区服务,因此,必须建立一支宏大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利用他们的专业技能来开展社区服务。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培养的过程。社会工作学生正是接受这种专业培养的群体,他们是建设宏大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最理想的接班人。

3我国城市社区服务队伍量与质的欠缺

服务人员数量不够

目前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水平还比较低,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城市社区服务队伍的欠缺。首先表现为社区服务人员数量不够。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社会是在单位制的基础上运营的,单位给职工提供了很多便利和保障,这减轻了居委会的压力,因此,居委会的人员往往比较少。实行社区改革以后,新设置的社区工作员基本都是直接由居委会人员转变过来。由于单位制的解体,以前由单位给职工提供的便利和保障需要由社区单独来完成,社区工作员显得十分不够。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他们社区服务的人员充足,主要包括社区工作者和志愿服务的义工。由于社区工作开展的时间比较长,他们往往具有比较稳定的义工团体,这些团体来自不同的阶层,他们的义务服务会登记下来,形成时间储蓄,即他们提供义务服务的时间以后就是享受服务的时间,这刺激了更多义工的参与。与之相比,我国参加城市社区服务的义工比较少,几乎都只是一些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并且参与社区服务的频率也比较低。可见,我国社区服务人员数量还很不够。 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队伍的欠缺其次表现为社区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由于社区建设起步较晚,社区工作者几乎都是以前的居委会工作人员,而居委会主要由妇女和一些残疾人担任,由于从业门槛低,他们往往缺乏专业的社区工作知识。这首要表现为社区理论素养的缺乏。他们中很少有经过专业训练的社区工作者。从业资格证一定程度可以说明专业素养。从职业认证角度来看,社区工作的专业认证很晚才在少数大城市(如北京、上海)进行试点,全国性的从业资格认证考试2008年才开始。社区浓厚的地方特色,加上社会工作毕业生不愿到社区就业,造成我国大多数城市社区没有专业的社会工作毕业生,使得城市社区人员的素质极为低下。

要解决城市社区人员素质低下的问题,必须完善社区人员的从业资格证制度,对长期不能通过的工作人员实行淘汰制度。

4社会工作学生是城市社区服务的主要后备力量

社会工作学生可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量的欠缺

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逐渐蓬勃发展起来,目前,我国已有超过200所高校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学生和毕业生不断增多,逐渐成为城市社区服务队伍的主要后备力量,他们可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量与质的欠缺。首先,可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数量的欠缺。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大为提高,全国性社会工作资格认证考试已经开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就业层次逐渐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毕业生开始到社区就业,壮大了社区服务的队伍。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都有到社区实习的实践课安排,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生也可以在实习督导和社区工作员的指导下进行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这弥补了社区服务队伍数量上的欠缺。

社会工作学生可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质的欠缺

社会工作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将会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系统的学习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理论,掌握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的模型。这些理论模型对社区服务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我国社区服务队伍由于甚少接受专业理论的训练往往理论知识极为贫乏,只能用简单的方法去推行社区服务。随着社区的发展和社区居民需求的提升,这种简单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必须通过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来加以改变。对于经典理论模型的借鉴,社会工作学生在经过专业课的学习之后已经十分熟悉。他们能够提供比现有社区工作者提供的更高层次的社区服务,这种高层次的社区服务可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5社会工作学生社区服务的实践能力相对不足

社会工作学生对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

社会工作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基本掌握了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的理论知识。由于社区工作是从西方传人的,其经典理论模型基本是建立在西方国家社区工作基础上的,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由于社会工作学生到社区进行实践和实习的时间较少,它们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如果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社区理论来指导我国社区服务的实践,必然会因为实践环境的差距而导致理论适用性不够,从而犯经验主义错误,不利于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发展。因此,社区工作学生应该经常深人社区,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有清晰的了解。

社会工作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时间比较短,使得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还很不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设置还很不合理。实践课的安排与西方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西方国家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在进行实践课的学习,而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课安排往往很少,一个学期就几节实践课,往往还流于形式,这使得社会工作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实践机会相对较少,阻碍了他们社区服务能力的提升。

可见,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量与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社区工作人员的欠缺,需要社会工作学生加入到社区服务中去,而他们社区服务的能力却相对低下。因此,必须培养他们的社区服务的能力。

6结语

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目标,它离不开和谐社区建设,社会工作学生是城市社区服务的主要后备力量。要使我国城市社区服务能力得到持续的发展,和谐社区的建构得以顺利实现,需要社会工作学生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量与质的欠缺。社会工作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理论知识,但他们的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培养社会工作学生的社区服务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社会工作者专业认同感低

135 评论(14)

泷泷大魔王

我就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我去年也是因为分刚刚踩线才被迫报了这个专业 你是北京的?不知道你上的是哪个大学,我以前一直很想上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不知道你听过没有,可以去查查他们的网站(我个人认为他们学校的网站是做的不错的,介绍了很多东西) 你是文科还是理科?我是文科生,这个专业的有些课程还是对文科生有利的,如果你是理科生,到时候上课的时候希望你好好听讲。 你需要有比较强的奉献精神和助人为乐的精神,我们的工作有一点像 心理咨询师 ,可能你以后毕业不是做这些,但是你实习的时候会碰到一些比如 自闭症小孩 智障 家庭暴力者 等等,去接近和帮助他们绝对需要你强大的内心和专业的知识,所以要好好上课和培养自己的“大爱”精神 考研的话,目前是比较好考的,像中山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等等学校的社工研究生是很强的 就业的话,这个工作是现实社会中很需要的,但是中国人还没有意识到他的重要性,或许等我们毕业后会好很多,似乎北京的社工就业还好,珠三角那边现在建了很多的 社工站 ,但是工资不是特别高,总体还行,你都可以查一下。其实我现在也有些小担心我的就业。。。。。 学的课程的话,百度罗,你会查到的 希望你可以好好学,虽然你也不是自愿报的,但希望你一开始不要抱着讨厌他的情绪,慢慢的接受他喜欢他,可能你会想以后再转专业,我的个人意见是如果你是文科生,转去什么会计,财管,金融之类的专业,你想想那些专业的学生现在街上一抓一大把,太多了,如果你是理科生,我不是很了解,但是如果你能有机会转去什么机械,自动化等专业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希望你能好好学啦 对了,为什么只是想向学长请教问题呢?!!!。。。。。

216 评论(14)

张祝君1

是的,我辞了。临走的时候,人事循例问了我离职的原因。并问了我,她也很好奇,为什么大多数专业是社会工作的学生都不愿意做社工,是什么原因呢? 我说,我仅仅从一个大学毕业生的角度来看。我的看法是: 1.钱的问题。我说在广州一个本科生毕业做社工,扣完五险一金拿到手大概是三千左右。三千块钱扣月租(住城中村大概八百)、水电、网费之类的,没了一千;然后吃饭、交通费和话费是一千;然后平常要买个日用品、买点水果零食、衣服之类的要五百吧。算下来还有五百块钱。要纠结去看电影还是去请人吃饭还是送礼给别人?嗯,那就月光啦。这样子,根本没有办法存钱。还有,前提是不能生病不能出意外。就算毕业后拿到助理社工证,也就多三四百。就工资来说,是足够温饱的。但问题是,你估计总是会在要想着如何省钱中度过的。这样子,谁愿意呢? 2.职业前景的问题。很多职业,其实一开始工资大家都差不多的。但基本上做个三四年,工资会到七八千左右。但是做一线社工的话,做个三四年,工资还是不会变哦!你要做个部长,工资五千吧。除非做到主任级别,就有七八千,但一个家综就一个主任。一个大学生他出来工作只要想着自己温饱就够了吗?ta 还要考虑到结婚、买房、生孩子、孩子教育、赡养老人的问题。这样子,除非做到主任级别,否则不可能存到钱。 3.社工专业度认同的问题。 在现在的大环境下,社工这个专业还是被很多人所不知道的。即便身为社工专业学生,要对自己家里人说自己是干嘛的,实在是太困难。我想当大家知道社工就像知道律师一样的时候,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社工即便工资不高,是一个很有声望的工作,我相信也会有很多人去做的。但现在社会还不认可。 4.社工本身专业性的问题。在这个层面上,我觉得简直是一个恶性循环。高校培养的社工专业学生不做社工,太多非社工专业的人去做。社工的门槛低,只要你态度好愿意做,几乎是谁都可以做社工。但我认为社工是个“专业”的工作,并不应该如此随便的。尽管社工可以接受培训,但是这样发展根基及不稳啊。许多人并不是真的认同和知道社工理念价值。并且我观察到的家综的服务情况,大多数服务还是以搞兴趣小组为主,治疗性小组很少;至于个案工作的成功几率就很少,而且有些个案可能并不能称之为“个案”。 5.社会的制度性问题。社会工作是个舶来品。社会工作的诞生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需要拥有专业知识的人去解决。随着1886年睦邻组织运动在美国的兴起,行业协会发展促使社会工作发展;再看看香港,香港社工是在1950年代开始培养社工,1972年社会福利署便只雇佣受过训练的社工专业毕业生担任福利署主任,80年代社工积极参政,当选率颇高。而在现在的大陆体制下,社工想要发起社区运动,是不可能的。很有可能被冠以“颠覆、煽动群众”的罪名。(社工和我说,在社区搞个超过150人的活动居委都不让搞,因为不想“惹事变成聚众”)而我认为,做不到这一点,就做不到社工追求的社会公正。现在大陆的社工仍在是政权的附庸。 最后,我一点不后悔学了这个专业,这个专业带给我的对社会的思考,让我明白这个社会不应该仅仅是个“商业社会”,它还有更多的可能性,也应该允许和存在更多的可能性。假如我不学社工,我可能就是个彻底的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我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公益的行为,会认为那是别人的事情,转身做个冷漠的旁观者。现在的我,更多了一种理解和支持,或许就是所谓的社会关怀或社会责任感。然而,我是个逃跑主义者。我认同也理解社工,但对于社工,我没有那种使命感。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我想,假如社工的发展现状是专业的,得到认可的,我会坚持下去的。

175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