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43

blueberry317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社会工作者的心理调试能力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zhenghan116

已采纳

社会工作者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社会工作是实务型的工作,它的实质是以一系列的具体活动将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联结起来,通过相互配合与努力,改变服务对象的困境状态。那么社会工作者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1)理论方面的知识科学的助人要把问题放到现实的社会背景下来认识和分析,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较丰富的关于人类社会、社会现象方面的科学知识,这里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

(2)政策方面的知识政策是政府制定的、涉及社会财富和公共利益分配的制度性安排。政府的政策也称公共政策,它是面对公众的。社会政策或社会福利政策是针对困难群体,对其给予优惠以促进社会公正的制度安排,社会政策是社会工作得以开展的'重要基础。社会政策主要涉及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医疗保障、教育权利、老人与残疾人服务等领域,涉及儿童、老人、妇女、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这些都是社会工作的基本领域。

(3)技术方面的知识社会工作者要有效地达到助人目的,就必须掌握多种技术方面的知识。重要的包括调查研究方面的知识、现代资讯工具方面的知识等。

(4)文化知识社会工作者要解决的问题是多样化的,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掌握多种文化知识。社会工作者必须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包括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婚丧嫁娶、生育死亡等相关知识。

(1)技术能力技术是处理问题的具体手段和方法。技术不但包括与自然科学相对应的技术(科学技术),也包括处理社会事务的技术(社会技术)。技术能力具体反映为人们处理具体问题的动手能力。

(2)文化能力文化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和习得的价值观念、行为规则、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文化能力是指理解文化现象的能力。

(3)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对外部事物的刺激做出反应的能力和特征,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遇到问题要沉稳、冷静,要有良好的判断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要经得住困难和复杂问题的压力,要富有同情心又不感情化,要有乐观的心态等。只有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才熊处变不惊、充满信心,才能有效地与服务对象合作,有效地应对和解决问题。

(4)持续学习能力由于面对的困难和问题的复杂,社会工作者原来学得的知识和技能可能是不足够的,而需要不断用各种知识丰富自己,以适应工作之需要。社会工作者不但注重经验积累,也注重不断学习,就需要有持续学习的能力。社会工作者不但要参加专业团体所要求的专业培训,而且要留意各种机会,增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社会工作者的心理调试能力

344 评论(10)

易火贝木

社会工作者面临各种问题,社会工作经常根据社会需要而变化。只有那些心理健康和乐观的人才能满足社会工作的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任务。

心理健康,适应性强。这是由帮助他人的任务和建立良好专业护理的要求决定的。社会工作者需要帮助那些由于各种适应问题而无法开展正常社会生活和发展的人。社会工作者应该通过各种专业方法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专业关怀,赢得他们的信任,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并促使他们改善自己的职能,发展自己的潜力,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为了完成上述任务,员工自己必须首先热爱生活,并愿意接受他人。

适应性。随着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范围变得越来越大,工作内容的多样性成为社会工作者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特征之一。与普通政府工作人员不同,客户和工作条件不是固定的,但存在巨大差异。

理解,热情和稳定。社会工作者经常需要面对有各种问题的帮手,有时甚至会遇到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矛盾的所谓社会“阴暗面”。如果社会工作者不能宽容地对待那些寻求帮助的人,并以职业价值观接受他们,那么帮助他人的目标就无法实现。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工作的任务,经常需要实际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所以一个稳定和脚踏实地的态度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及时性,也提高求助者解决问题的信心。自信、宽容、毅力和耐心。在工作时,由于帮助者的自卫或反抗,工人可能面临帮助者的质疑或尖锐批评或不公平指控。工人必须对自己正确的观点和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信心,对自己的素质和工作能力没有怀疑,面对挫折和困难不气馁,坚定不移,不受控制,耐心地坚持到问题解决。

100 评论(13)

方孔金钱

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非常强大的心理素质,而且也要有很强的抗压能力

129 评论(9)

芳芳Flora

老年社会工作者如何做好自我调适文/徐晓玲在从事老年社会工作中,会面临很多艰难的人生问题,如疾病、伤残、死亡等,社会工作者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年老的情景,心情黯淡,对处理这些问题感到焦虑、沉重、力不从心。老年社会工作者面对的老年人,有的患有抑郁症、痴呆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有的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身上散发异味,在从事这些老人的工作过程中,往往让人感到透支了精力和情感,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价值。一些老年人面对疾病、衰老、死亡时的悲观情绪也会传递给社会工作者,让人产生沮丧感。在长期服务老人的过程中可能由于人生阅历、工作技巧的缺乏和老年人自我设防、老人家属的不积极配合而毫无进展,取不到明显的效果,社会工作者很容易有深深的挫折感,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价值,有可能会表现为对老年人缺乏耐心和关怀,也有可能把它转化为对老年人的愤怒和敌意。如何做好自我调适,提升服务的品质和效率,是老年社会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敏锐体察自己的情绪状态,避免情绪投入过深。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一条重要的指导原则是不要在情绪上过深卷入案主的生活(如果你发现你经常把案主的问题带回家,以便细想他们的问题而干扰你的个人生活的话,这说明你已经卷入过深了)。尤其是长期服务于痴呆、病残、临终等老人的社会工作者,工作压力大、任务重,缺乏成就感,更要意识到这是老年案主的问题而不是你的,社会工作者不是无所不能的“救世主”。社会工作者由于与家中的老年人交往而对老年服务对象抱有特殊的感情,对所服务的老年人出现反移情,就可能心烦意乱。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最好尽可能策略地迅速结束话题。也许经过情绪的冷静之后,这个话题会被重新提及,或者应把这个老年案主介绍给其他人,要始终铭记帮助老年案主客观地考察问题和解决方法需要平静和超然的眼光。对老年案主,社会工作者要做到移情而非同情。移情的发生是工作者与案主一起感觉而不是赞成案主的感觉。赞成案主的感觉是同情而不是移情的反应。移情促进问题的解决,而同情常常拖延问题,造成工作者与案主共同沉浸在其情绪中而不采取行动改善处境。如一位老年案主向工作者哭诉自己再婚的要求被儿女否决,同情的反应:“您的孩子太不理解您了,您可能要痛苦好长时间了。”移情的反应:“我理解您儿女的做法深深地伤害了您,您情感伤痛的一部分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您为什么再婚。就这个问题,您同他们深入地交谈过吗?”老年社会工者要始终注意区分移情与同情,避免陷入同情的境地而被老年案主一些消极、悲观、抱怨的情绪所影响。始终抱有希望,做一个“鼓励的人”。许多老年案主由于年老体弱,可能唠叨抱怨、心灰意冷,没有改善的动机或不能坚持在服务期间为了改善他们的处境所做的承诺。一些老年社会工作者可能会发现教科书上所讨论的案例总是成功的,然而在自己的案例中却很少看到改善的地方。其实缺乏改善是非常正常的,教科书上的案例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它们通常思考成功的案例,而不是典型的案例,为的是证明理论。对一些困难的个案,老年社会工作者大不可不必失望,可以争取建立工作小组来解决。老年人并不都是残弱、孤寂、固执的,有些老年人健康、乐观、健谈且风趣幽默。通过建立工作小组,引导性格不同的老人互动,在小组工作中注意鼓励一些微小和积极的进步。通过接触不同的老年人,工作者可以避免用固定的眼光去看待老年人。通过找同事和其他专业人员咨询和督导来缓解工作上的压力。

319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