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12

麻酥酥Jessica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社会工作者公平吗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艺海秦声

已采纳

主要工作:

1、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

2、为处于困境中的个人、家庭、群体、社区提供专业服务和支援;或通过专业服务,整合社会资源,挖掘潜能,推动困难人群走向“自救、自立、自助、自强”。

3、通过扮演引导者角色、专家的角色、社会治疗角色、计划者角色等帮助人们发现问题,并采取解决问题的行动,缓解由于竞争、压力产生的紧张及冲突。

/"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esrc=""/>

扩展资料

社会工作的特点:

1、社会工作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助人自助;

2、社会工作的道德准则:公正、爱心、守信、奉献;

3、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有困难的(贫的、弱的、病的、残的、惑的、心智失常的)个人、家庭、社区、群体;

4、社会工作的职责: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参与社会管理,推进社会政策,维护受助者的合法权益。

5、社会工作的范围: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服务、就业服务、社区管理与服务、家庭婚姻服务、医疗康复服务、社会行为矫正、心理道德辅导、基本权益维护等;

6、社会工作的方法: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行政工作等方法,使受助群体和个人摆脱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障碍和困境,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实现自我发展;

7、社会工作的功能: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

参考资料来源:/社会工作者/5471164#7"target="_blank"title="只支持选中一个链接时生效">百度百科-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公平吗

241 评论(10)

宇过天晴……

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是指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的条件有:除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综合知识,应熟悉与社会工作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知识。应能熟练运用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等社会工作方法,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挖掘潜能、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

82 评论(13)

MIA喜欢喵

社会工作的性质

由于社会变迁、家庭或个人原因,有些人可能会一时或较长时间地陷入贫困,从而难以正常地进行生活。对生活上有困难的人给予必要的帮助是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社会工作的功能则是通过上述服务来恢复和促进困难群体、有需要群体的正常生活。正常生活是大多数人的基本要求,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基本权利,也是保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

(一)社会工作的专业特性

(1)专业的特性

专业的特性的获得是一个过程:从非专业到专业的过程。社会工作在最初的阶段,是不被视为一个专业的。

1915年,弗莱克斯纳发表《社会工作是专业吗》一文,其认为:一个专业至少应具备以下六个基本条件:

它是伴随着责任性的一种智慧性的操作;

它的构成素材来自科学和系统的学习;

这些素材的使用是轮廓分明的;

在该领域拥有可用于教育的沟通技巧;

该领域的活动者是自我组织的;

该活动在动机上是利他的。

由此,弗莱克斯纳认为,社会工作当时还不是一门专业。

不久,里士满的《社会诊断》一书出版,在这本书中,其对于个案工作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进行了专门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个案工作的原理和方法,使之成为一套独立的、可以作为学校教育内容而进行传授的知识体系。从而也就使得社会工作成为一门专业,对于弗莱克斯纳进行了回应。

格林伍德认为,一门学科是否可以称之为专业,应该符合以下几个特征:

一个专业拥有一套系统的、支持其活动的理论体系,即它是有科学基础的;

它以被社会广泛认可,即社会对该种专业活动是接受的和高度评价的;

该活动具有专业权威,即在该活动内部已建立起专业权威,专业能力成为该领域活动的重要评价标准;

职业内部有伦理准则:对于职业内部的成员进行约束的系统的伦理上的要求

该职业群体形成了职业的文化:有高度认同的价值观,有一致的行为方式

格林伍德认为以上是一个成熟专业应具有的标准。其指出,社会工作已经具备了上述五个特征,但是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2)从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工作的专业特征

专业的产生和发展都源于社会需要。社会工作专业的产生和发展也是源于社会需要。社会工作是为人们特别是弱势群体服务的职业。

社会弱势群体是分析现代社会的经济利益分配和权力分配的不平等,以及社会结构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它是社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虽然关于弱势群体的思想早就存在,但是其进入社会科学的领域却是20世纪的事情。促使弱势群体进入社会科学主流的原因是社会问题研究的发展、社会工作的发展和社会福利思想的普及。

进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等经历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由于急剧的社会变迁出现了大量社会问题。社会学家介入对于社会问题的研究,并且试图寻求对于社会问题的解释和说明。最初的解释是把个人的贫困等归因于个人的道德缺陷,如懒惰、不良习惯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权力因素逐渐被引入到对于社会问题的分析,特别是批判学派,把社会问题归结为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在社会分层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把失业、贫困等问题归结为社会制度的原因,由于社会制度使得社会中的一部分人缺乏权力和竞争能力而陷入困境。这样,弱势群体分析就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的分析视角。

社会工作的发展促进了对于弱势群体的研究,社会工作者最初对于弱势群体所持有的观念是怜悯,出于慈善之心、人道主义或者宗教信仰而对于这些人群进行帮助。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把个人的问题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认为由于社会的原因才导致了这些群体的弱势地位。

20世纪50年代马歇尔全面论述了公民权利理论,认为公民权利是由民事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组成,而社会权利主要体现在教育方面和社会福利方面。这一理论为英国的福利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同时也到来了社会问题的新的理解,即社会问题产生于福利制度的不完善,因为在充分满足人们需求的情况下,弱势群体是不存在的。因此,弱势群体的.存在是社会排斥的结果,如果减少政策的歧视,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培养和提升弱势群体的能力,那么弱势群体就会得到较好的处理。

学术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 “前者沦为弱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如年龄、疾病等;后者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下岗、失业、受排斥等。弱势群体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

一个社会和国家对弱势群体的责任感和实际能力,从业人员对弱势群体实施帮助所具有的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都决定着助人职业之专业化走向。

经过长期的发展,实行市场机制的西方发达国家,以帮助弱势群体为己任的社会工作行业大多数都已经专业化了。在大学中,社会工作有自己的独立的教育体系,在社会上有专门的职业领域和服务机构,在该职业领域内部包括同业自律机构,包括对于从业和专业资格认证、专业水平评估以及对违规者的惩罚。

但是发展中国家,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则发展非常缓慢。社会工作专业化同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福利制度、教育的发展等因素相关。但是从现代化的角度看,专业化是各国社会福利服务的必然趋势

(二)社会工作学科的属性

(1)社会工作是应用社会科学

社会工作以科学的理论和知识为基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社会工作有多种理论,但是理论并不是社会工作的目的,理论最终是为社会工作实践服务的。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修正和完善理论

在具体的社会工作实践中,社会工作者有自身的价值追求,而且这种追求有时带着强烈的理想化色彩,比如社会工作追求社会公平。社会工作要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所以带有明显的应用性

(2)社会工作与社会学的关系

社会工作是社会学的二级学科

社会工作是作为对于社会问题的回应而出现的,社会学的分析常常成为社会服务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的基础和出发点。社会工作被称为应用社会学

社会学的理论和知识是社会工作的基础;社会学的方法和方法论是社会工作厘清问题、找到对策提供了基本的手段。

社会工作更注重应用,更注重社会福利的提供和社会服务的实施

(3)社会工作和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为社会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分析框架和实施指导

社会工作的具体实施丰富和验证了社会心理学理论。

(4)社会工作与政治学的关系

政治学主要研究国家政治体制、政党和政府的政治实践活动以及国家的体制和制度是如何对于人的日常生活发生统治性影响的。而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制度就是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工作通过制定实施社会政策为弱势群体谋福利。社会工作者团体与政府是伙伴和压力群体两种角色。

社会学和政治学有一定关系,要从事社会工作,必须了解国家政治,特别是社会政策。

(5)社会工作与经济学的关系

经济学一般来说关注效率,社会工作更关注社会公平

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结合点在于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的关键是如何使社会财富效用最大化。方法就是把社会财富用于最需要的人。

社会工作实践中也会用到很多经济学的知识。

(6)社会工作与伦理学的关系

社会工作不但以人道主义、社会公平的社会理想去看待社会问题,而且用包含社会伦理的方法去对待受助者和相关事务

(三)社会工作实务的属性

(1)社会工作的实务特征

社会工作实务是指社会工作者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帮助受助者对象的活动

社会工作事务的过程包括:与服务对象接触;对其求助的问题进行科学评估;确定问题并与服务对象一起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合作解决问题;共同评估以确认问题的解决。

尽管以上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但是其最终还是要社会工作者用行动去诱发、引导、推动受助者处境的变化。

(2)社会工作是实践活动

社会工作的实践活动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但是由于问题的复杂性,特别是助人活动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使得社会工作实践不是采取一种既定的模式机械地从事助人活动,而是社会工作成为社会工作者的一种实践。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对于范式进行了如下的定义:范式是研究者共同体提出典型问题和典型解决方法的、被普遍承认的模式,即他们看待和解释世界的基本方式。

社会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科学主义范式和社会建构主义范式。

科学主义范式把社会工作看成自然科学式的认识和活动过程,他们遵照被认为是一套科学的逻辑和方法去处理问题,并且用普适性的指标去评估工作效果。其强调规范化和标准化

社会建构主义则强调社会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以其他环境因素在变动的情境中进行反思性的互动、并权宜性地寻求解决方法的的动态过程。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都是能动者,因此其服务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建构性。社会工作者不只是作为助人者外在地、科学地去对待作为客体的服务对象,而是自己也已进入待处理的工作对象,即对象系统之中。

(3)社会工作是一种道德实践

社会工作具有明显的实务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但是这种实务和实践又不是自然科学式的、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的改变对象的活动,而是其中充满价值道德化的实践活动。

社会工作在长期的专业发展中,以自然科学为范本,强调其科学性、客观性和价值中立。但是随着这种科学性、专业化的追求的发展,社会工作的程式化、官僚化也在发展,这就不利于社会工作的实质追求助人,致使社会工作的异化。

本质上讲,社会工作是充满价值的,是一种道德实践,其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以实现社会正义、增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而进行的活动,而这些社会价值都与道德联系在一起;社会工作在认识和界定问题、干预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都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指导,从而使其助人实践带有道德的特点。

社会工作的发展

行业性的形成

第一个受薪社会工作岗位出现 在美国环境卫生委员会紧急救济署,但真正成为一个行业则是在马塞诸塞州慈善委员会成立之后。

行业性工作出现的原因:

(1)社会问题需要受薪人员来解决。

(2)1877年成立的布法罗慈善组织会社在使用了数年“友善访问员”后,开始使用受训人员与案主建立联系。

(3)1886年睦邻组织运动在美国兴起,布雷姆纳总结了睦邻组织运动的影响,认为在与穷人友好接触时,工作者不仅需要知识,而且要理解普通大众的生活和痛苦。随着行业性社会工作的发展和行业协会的成立,作为行业的社会工作与关心社会福利的志愿群体开始区分开来。

专业的产生

19世纪未、20世纪初以后,社会工作受到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的极大影响。人们假定,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寻找问题的原因,原因一旦确定,解决方法也随之出现,社会病态也就可以消除。社会工作教育在这个时期也逐渐发展。一些学院纷纷开设社会工作有关课程,为社会工作从行业性工作向专业性工作的转变提供了理论和知识的储备。

里士满在1917年出版的《社会诊断》标志着专业社会工作的诞生。里士满也因此被人们誉为专业社会工作的创始人

初步形成

(1)在社会工作训练和教育方面,美国社会工作学院协会于1919年成立,并于1932年颁布了社会工作教育的最低限度课程。此后,该协会陆续制定了一些重要教育政策,重新确定了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

(2)霍利斯·泰勒20世纪50年代初的报告和贝姆的研究对社会工作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3)20世纪50年代中期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工作教育在规模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诸多社会工作学院开始讲授统一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

(4)社会工作的专业组织开始建立。

专业化

按照弗莱克斯纳(Flexner)的观点,专业化有六条标准:伴随个人责任的智慧操作,素材来自科学和学习,这些素材逐渐变得实用且轮廓分明,拥有可传授的与人沟通技术,朝向自我组织,逐渐在动机上成为利他性的。按此标准,弗莱克斯纳认为社会工作尚非一个专业,但他呼吁要把社会工作建成一个专业。可以说,这是人们自觉地要把社会工作建成专业的开端。

虽然对社会工作是不是专业争论不休,但是相当数量的学者倾向于认为社会工作已是一个专业。除了格林伍德外,莫接莱斯和谢弗也认为社会工作已成为专业。因为社会工作已创办了指导专业成长与发展的独立协会,制定了专业行为的伦理守则,兴办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生层次的专业学院,并使教育方案获得认可,成功地在一些国家取得了社会工作实践的执照,引导着公共教育运动把社会工作传播给公众,实现了社会工作在助人专业中的地位,并通过与日俱增的专门化和限制加入专业的机会而走上了专业轨道。

一些学者对专业化进行反思,出现了“去专业化”思潮,认为社会工作应保留某些最初的和独特的品性。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工作的过度专业化不但会导致其基本的人道主义价值的丧失,而且会偏离对社会变革的承诺。

国内概况

专业社会工作20世纪50年代以前就已传入中国,1952年的院系调整被取消。1987年民政部和北京大学签订了联合办学的协议,决定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建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这标志着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内地开始恢复。

上海浦东新区在2000年前后开始在医院、学校和社区设立社会工作站,这成为中国内地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标志。

2003年3月,上海出台了《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论证暂行办法》,同年11月,开始社会工作者资格考试,这些都标志着社会工作者的资格开始在中国实行。

2004年6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了《国家职业标准——社会工作者(试行)》,该标准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重要象征,标志着中国社会工作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从教育领域逐步发展到实务领域,并在国家层面和全国范围开始推广。

2006年7月20日,人事部、民政部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国人部发[2006]71号)

2006年10月11日,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2007年8月20日,深圳通过社工“1+7”文件,社会工作专业化在深圳获得迅速发展。

2007年10月,民政部确定75个地区和90个民政事业单位为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2008年6月,进行了首次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万名考生参加了考试,20086人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4105人取得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

260 评论(10)

2014兔兔

目前,其内容最丰富的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体系是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1999年颁布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不过在细则方面,各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之间有一些差异。这不仅因为各国各地的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不同,还因为法律体系和社会制度不同,而且还有文化差异。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可以概括为如下一些方面:对当事人主要包括:对当事人的承诺,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尊重服务对象的自决权;尊重服务对象知情同意的权利;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提供服务;妥善处理工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利益冲突;尊重服务对象的隐私权并加以保密;谨慎对待与服务对象的肢体接触;确保服务中断后的持续服务;遵循服务终止的原则等。对同事尊重,保密,合作,咨询,服务的转介等具体来说,尊重,公平和礼貌。社会工作者应该以尊重、礼貌、公平和充分信任的方式来对待同事;处理同事的当事人。社会工作者有责任用全部的专业知识处理同事的当事人。对服务机构社会工作者应该遵守对服务机构作出的承诺专业伦理维持专业的正直;社区服务;发展专业知识对社会促进普遍福利。社会工作者应该促进社会的普遍福利的增长。价值观的作用理论作用1.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构成专业社会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它既是构建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哲学基础,也是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依据。并且,社会工作专业之所以有别于其他人类服务专业,其专业价值观体系是个重要标志。2.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确定社会工作专业使命或目标的根据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是通过提供专业服务解困济贫,维护脆弱群体的权益,发展他们的潜能,从而恢复和增强其社会功能,最终提升其生活福利水平。这样的使命或目标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坚信,社会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能够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展自身,追求幸福;社会工作者通过提供专业服务可以使人们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更好地获得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公平对待。3.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在社会工作教育和培训过程中,能否形成稳固、内化的专业价值观,是衡量学习者是否达至教育目标的关键标准。大多数人在接受社会工作专业学习和训练之前,其个人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都存在差异。我们并不要求个人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完全保持一致,但要求社会工作的从业人员能够认识到个人价值观与专业价值观为什么存在差异,以及如何调整可能存在的冲突。实践作用1.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动力社会工作本质上属于道德实践。一名合格的社会工作者,会将服务对象的利益放在优先位置。对人类的热爱,对弱势群体的同情、支持,对人类潜能和对专业本身的信心,激励社会工作者克服种种困难,完成助人使命。2.通过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标准这种形式,社会工作价值观可以指导社会工作者的实践一般来说,伦理标准越明确具体,这样的指导就越有效。虽然由于复杂的人类关系、有限的社会资源以及专业本身的独特性,加上社会工作者自身的能力、水平等因素,社会工作实践会面临这样那样的伦理困境,但国际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表明,社会工作伦理标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3.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促使社会工作者个人成长的有效力量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可以增强社会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丰富其人文情怀修养,使社会工作者具有强烈的个人实现感,大大提升个人的生命价值。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训练,多数社会工作从业人员都能够改进个人世界观和价值观,许多人已经把热爱人类、服务人类当作自己个人生活的主导信念。4.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维系社会期望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关系的关键对我国的社会公众而言,社会工作还是一种新的专业和职业。能否达到公众的服务期望,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他们的期望,取决于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态度、服务精神和服务效果。虽然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有助于解决问题和提升服务水平,但专业价值观在其中起的关键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社会工作者必须在服务过程中充分展示专业价值信念,才能获得公众的信赖和支持。

308 评论(8)

angelabaobao

要克服以下阻碍:

1、重视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社会成员的困难和疾苦,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帮助他们摆脱困境。通过不断的调查研究,提高社会工作的服务水平。

2、对待工作对象,应平易近人,热情谦和,注意沟通,建立互相信赖的关系,努力满足他们各种正当的要求,并帮助他们在心理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平衡。

3、对待同行,应互相尊重,平等竞争,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业务上,诚意合作,遇有问题时,互相探讨,坦率交换意见,或善意地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以促进专业水平、工作效率和服务效能的提高。

4、向政府有关部门、社会有关方面反映社会成员需要社会工作解决的问题,以及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社会工作者

简称社工。是指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应具备的条件有:

(1)除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综合知识,应熟悉与社会工作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知识。

(2)应能熟练运用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等社会工作方法,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挖掘潜能、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

承担的使命是:

(1)社会使命:“扶弱济贫”,以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己任。

(2)专业使命:“助人自助”,即或为处于困境中的个人、家庭、群体、社区提供专业服务和支援;或通过专业服务,整合社会资源,挖掘潜能,推动困难人群走向“自救、自立、自助和自强”。

通过扮演引导者角色、专家的角色、社会治疗角色、计划者角色等帮助人们发现问题,并采取解决问题的行动,缓解由于竞争、压力产生的紧张及冲突。

2019年社会工作者资格考试是6月22-23日举行。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社会工作者

213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