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的小花猫。
东京福祉大学是是一所日本私立大学,简称为东福大,本部位于东京都丰岛区。学校设有学部、大学院(研究所)、别科、短期大学等丰富的课程,虽然不像顶尖大学那样设有全面的的专业,但是学校有着很强的专业对口性,也可以从学校的名字中看出学校社会福祉类的专业属于比较优势的专业,比较不错的还有社会福祉学部、心理学部等等。此外如果说你是想申请东京福祉大学的本科的话,学校还开设有本科直申的项目,高考成绩哪怕略低于本省的本科线都是可以直接申请进入到本科的学习当中去的。
鲁鲁鲁德林
其实福大才短短50几年,所以有名的校友还不是很多....1.魏可镁工业催化剂工程技术专家。1965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工业催化剂工程技术研究,先后研究开发成功了A110-3型、A201型、A202型氨合成催化剂和B116型低铬高变催化剂、B121型无铬高变催化剂,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经济效益显著;完成了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引进大型氨厂国产化─小颗粒含钴催化剂研究,为我国20万吨低压流程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动力学数据。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经国家计委批准投资5356万,负责建立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吴新涛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家,1966年福州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结构化学和簇化学研究,在过渡金属硫化学及簇化学领域总结出硫原子配位构型与元件组装的关系表,阐明了硫原子的孤对电子数与配位数对合成的重要作用,为设计合成新原子簇化合物提供了理论依据。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作为首例的新构型原子簇化合物。基于对簇化学的贡献,他被美国发行的《簇科学杂志》称为该领域的“国际带头学者”。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3.林惠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家,1982年毕业于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计算机程序的形式语义学及形式化方法的研究,在进程代数的验证工具、消息传送进程的语义理论和π-演算的公理化等方向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4.洪茂椿无机化学家,1978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所长。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研究,用化学自组装法设计合成金属&有机纳米笼、管及线;宏量制备了多种新型原子团簇;系统地合成了金属石墨状聚合物、具有纳米孔洞的金属&有机聚合物和新型稀土与过渡金属混合聚合物,并研究它们的结构与其性能关系。在“纳米功能分子”和“新型无机&有机聚合物”的无机前沿领域做出贡献。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5..刘旭1982年,毕业于福州大学数学系计算机软件专业; 1982-1987年任教于福州大学计算机系; 1987年,考取中科院数学所计算机软件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至1993年工作于中国科学院数学所计算机科学室。在院期间,他曾先后被评为被中科院数学所评为助理研究员师 、中科院软件所评为高级工程师等称号。1993-1997年刘旭任北京瑞星电脑科技开发公司(现为北京瑞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主要担任瑞星反病毒产品的研发工作,由其开发成功的反病毒卡开创了计算机反杀毒产品的先河,而后的瑞星杀毒软件,荣获国家科技成果奖。1997年出任北京瑞星电脑科技开发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2005年,刘旭因种种原因,脱离瑞星公司。自筹资金1000万元,将自己的住房抵押贷款投入产品的研发,带领科研人员成功研制了国际上首套全新技术的主动防御软件,同时申请了6项国家专利。他创办的北京东方微点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被有关部门批准为高新技术企业。6.何昌垂1949年出生于福建福清,1975年毕业于福州大学物理无线电系,1982年荷兰国际地学学院综合考察系获硕士学位,1994年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系获博士学位。先后在中科院、原国家科委、联合国亚太经社会、FAO等单位或机构工作。2009年11月25日,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第138届理事会会议上,FAO宣布任命何昌垂为该组织副总干事。是63年来首位担任该职的中国人。1999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通讯院士,2003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专家。曾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兼亚太地区总代表;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总干事(2002);联合国粮农组织持续发展部环境与自然资源处处长(1998);联合国亚洲与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自然资源与环境司空间应用处处长(1994);联合国亚洲与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地区遥感计划主任,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首席技术顾问(1988)等职,曾任国家遥感中心负责人,国家科委国际合作局副局长(1984~1988)。7.梁绮萍现任福建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1973年9月至1976年9月,福州大学化工系学习。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第四届中共福建省委委员,第八届福建省人大常委。8.谢兰捷现任福建省交通厅厅长。1975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土建系工民建专业。9.郑松岩曾任中共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现任福建省省长助理。1976年毕业于福州大学采矿系。10.陈景河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82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地质采矿工程系。11.罗映南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教授级高工。1982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地质专业。12.陈新楚福大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软件百强企业第24名)董事长。1979年入学福大,就读电机与电气专业。1983年毕业后到工厂从事了3年的技术工作,后继续在福大攻读研究生,198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2006年向福大捐赠人民币500万元,这也是福大建校以来收到校友捐款单笔数额最多的一次。13. 何建文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68年8月毕业于福州大学电机系。14.雷春美福建省南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工程师。1982年2月毕业于福州大学机械系。15 王钦敏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福建省科技厅厅长,福大副校长,福大77届毕业。16、陈聪聪福州大学校友会香港分会会长,企业家。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建省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对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妇女联合会执委。香港福建同乡会副会长。福大电机系自动化专业82届毕业。17、付贤智福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光催化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国家环境光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科评议组成员、福建省科协副主席、解放军总装备部防化技术专业组副组长。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18、范更华福州大学副校长,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离散数学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图论与组合开放实验室主任,系统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数学会组合数学与图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组合数学与图论学会理事长。1980年毕业于福州大学。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谭连生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华中师大工学学位委员会主席。 1988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应用数学系。20、林作铨北京大学信息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1983年毕业于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技术专业。21、陈希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 福州大学机械厂工人;—— 福州大学化工系教师。22、郭廷标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政协原主席、党组书记,辽宁省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1960年至1965年在福州大学化学化工系物理化学专业学习。23、王晓东泉州师范学院副院长、福建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曾任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院长。1985年4月研究生毕业于福州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4、林方真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福州大学计算机系特聘教授。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佳论文奖(1997)、“知识表示与推理”国际学术大会最佳论文奖(2000)和美国人工智能大会最佳论文奖(2004)。1979年入福州大学数学系软件专业学习。
cuteorange290
人文社会科学系是人文社科学院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系,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58年福州大学建校时的马列部,在职能上主要承担福州大学本科及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任务。人文社会科学系现有3个硕士点;分设“原理”、“概论”、“基础”与“纲要”4个课程组,3个研究所,1个教育厅教师培训和研修基地。人文社会科学系拥有一支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教师队伍。全系共有教师4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高级职称占36%;博士4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19人;全国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1人。近年来,该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基金各1项、省社科基金10项,厅局级项目30多项,出版学术著作8部、主参编教材11部、发表论文近300篇。获得省级以上优秀项目成果近10项。教学方面,我系拥有1 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以及1支校级教学团队及“金色阳光“教学网站。近年来共获得省教改优秀成果奖2项,校教改优秀成果奖3项;校各类教学优秀奖励17人次;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获奖论文10篇。人文社会科学系今后一个阶段的发展定位是: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以福州大学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多层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与建设为基础,以发展研究生教育为重点,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和二级学科学位点的建设力度,形成教学和科研相互协调、互为支撑的发展模式。 社会学系创办于1998年,为福建省最早的社会学专业之一,师资力量雄厚,在12名专任教师中,教授与副教授5名,有博士学位6名。本系拥有社会学专业本科学士与研究生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社会调查师与社会工作师培训颁证权,学生在学期间可得到系统的社会调查研究及社会工作与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培训,毕业后可从事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管理、社会工作以及新闻传播等职业。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有: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西方社会学史、经济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等。社会学专业应用面广,就业形势良好,我系历届本科生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都保持在90%以上。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已有250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企业、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等单位。社会学专业自建系之日逐渐建立起了完善的本科生、研究生的科学教学体系。课程内容既包含着基础的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也有密切联系中国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的社会学前沿问题研究与社会工作应用等技术性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要围绕社会需要,让学生学有所用,使学生能真正学到一门应用性强的社会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在2004年我们对社会学培养方案作了较大的改革,与2003年比较,我们减少公共基础课与毕业环节课时数,对专业课的学分也作调整,将节余出来学分增加到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上,以突出与强调社会学的应用性。在2005的教学培养计划中,我们更加突出了“社会调查师”与“社会工作师”的目标培养,加强了社会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改革与调整后的社会学培养计划主要围绕着一项基本能力、三项应用技能与两项职业资格师培训进行课程调整和设置。一项基本能力是社会调查与研究能力,三个应用技能是社会工作、组织管理与新闻传播能力,两项职业资格师培训是社会调查师与社会工作师。社会学硕士点目前已经培养了6届毕业生,硕士毕业生有100多人,主要分布在国家机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单位,就业率为100%。我院准备在整合多方资源的基础上,拟于近年申报博士学位授予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文应用型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较强的文字与语言表达、教学组织和初步科研的能力,能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中外企事业单位、学校从事写作、编辑、传媒、文秘、公关、策划、教学等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的高级文员、教师等相关专门人才。知识结构为语言、文学和中文信息处理、秘书实务,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和应用技能;能阅读一般古典文献;能熟练操作现代化办公设备。主干课程有:语言学概论、汉语修辞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基础写作、文献学基础、文学概论、美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该院中文专业从2003年创办起,就将目标确定为培养能在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中外企事业单位从事写作、编辑、传媒、文秘、公关、策划工作的复合型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2004年在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上做了一些调整,主要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面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如,选修课组充分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导读课的设立考虑到让学生尽快进入专业角色;二年级、三年级都安排学年论文,让学生有较多实际训练机会。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第2学期起安排了6次学科实践,每个学期1次;二、三年级的第2学期还分别安排了学年论文实践;第8学期全部安排为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实践。同时,在充分总结以往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2005级培养计划做了较大的调整、充实,并增设了广播电视编导的方向。2005级培养方案更加强调与实际接轨,学以致用,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课程安排充分考虑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文化教育的要求,注重闽台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和持续发展的可能,如专业选修课中设置了闽南语研究、福州方言研究、当代闽台文学研究、闽台文化概论、闽台民俗研究等富有闽台地域特色的课程。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始建于2004年,该专业是在1989年成立的福州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以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系统掌握心理学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胜任心理学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如今已经有四届本科学生238名以及双学位、主辅修学生100余名;同时,应用心理学系利用专业平台开展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咨询工作,为我校培养高创造力、高适应性的高素质人才服务。应用心理学系以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体现心理学交叉学科的特点和优势、突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围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社会心理学三大方向开设课程。应用心理学系拥有一支充满活力且具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的梯队形的师资队伍;现有校级精品课程1门,校院共建核心课程2门;获得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福州大学教学优秀奖15人次,福州大学青年教师“最佳一节课”奖3人次。科研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共承担国家、省级、校级科研项目40余项,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80余篇,编著系列专著和教材10余部,为心理系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未来5年里,应用心理学系将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建立和完善一个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符合心理科学发展趋势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实现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并重、学术探索与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人文学院音乐学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音乐实践技能,能在学校、社会文艺团体、艺术研究单位和文化机关、出版及广播、影视部门从事研究、编辑、评论、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音乐专门人才。充分结合并利用福州大学计算机、心理学等专业的特殊优势为学生提供计算机音乐和音乐心理层面的知识,并要求学生能在实际的运用中予以融会贯通,从而加强了音乐与其他学科间的交融互渗。音乐学系现已招收05、06、07级三届本科生,其中在校一年级学生20人,二、三年级学生各30人。音乐系现有从事音乐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15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6人,助教7人,并有3人为在读博士生。另外聘多位优秀音乐教师。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团结上进、富有朝气、刻苦钻研业务,具有责任心和极具潜力的教师队伍。我系教师在圆满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教育部、文化部及省级科研项目并参加全国、省级等各种专业比赛。音乐学系的主干课程有:基本乐理、和声、复调、配器、歌曲作法、曲式与作品分析、视唱练耳、声乐、钢琴及其他乐器演奏、合唱训练及指挥、室内乐、民族民间音乐、中西音乐史、中外舞蹈史、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疗法等。并开设有任意选修课,包括形体训练、中外舞蹈史、声乐(主修)、钢琴(主修)、民乐、管弦乐、通俗歌曲演唱法、歌唱教学法、钢琴艺术史、配器、MIDI音乐制作、流行音乐概述、音乐社会学音乐市场营销、音乐心理疗法、电视音乐编导、播音与主持、影视艺术名作鉴赏、中外美术名作鉴赏、动漫艺术等课程,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文理渗透,以培养复合型人才。公共基础课包括有《大学英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必修课程,使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研究方法和思维结构都可得到完善的发展。音乐学系注重开放办学,积极为学生搭建艺术实践平台。如以福建省合唱协会直属合唱团为实践基地,每周安排老师与同学参加福建省合唱协会室内合唱团的合唱排练,每年参加若干次各种级别的合唱比赛、演出。以和声钢琴公司为乐器制作学习与观摩的基地。学习钢琴调律、维修,保养、制作等方面的知识,丰富他们的知识,同时通过技术学习培养他们的意志品格和操作能力,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音乐学系2007年搬至旗山校区,办学设施不断完善,现已建有学生琴房,教师琴房,舞蹈排练厅,艺术实践基地,电脑MIDI制作室等硬件设施。福州大学人文学院音乐学系正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效益,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体,培养适应区域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挥更大的支持作用。 人文社科学院现有6个研究所,分别为: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STS)、青少年与妇女研究所、新经济与知识产权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所、闽台文献研究所、中国传统艺术研究所。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STS)简介:福州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STS)成立于2001年11月,是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一个研究机构,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4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6名,讲师2名,助教4名;博士4名,硕士9名。近年来已经承担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20多项,科研经费30多万元;先后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权威刊物及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专著近百篇(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致力于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力图以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近研究成果来促进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力图以科学技术的视角来探讨现代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力图以哲学的思维特性来批判与思考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力图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给予科学技术发展所起到的影响作用。主要研究方向:(1)科技价值论;(2)生态文明与科技发展;(3)海峡两岸科技与社会发展;(4)科技管理;拥有一个硕士点: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点;现任所长:许斗斗教授(博士)主要成员:庄 穆(教授)、陈宝国(教授、博士)、何郁冰(博士)、陶火生(博士)、周志娟(硕士)等。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