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疯丫头315
翻译指的是在保证单词和证语法准确、通顺的基础上,将两种语言信息进行转化的过程,根据翻译的介质不同,我们可以将他们分为“口译”、“笔译”、“同声传译”。部分考过N1的小伙伴感觉自己已经很厉害了,觉得日语翻译是小case,但是事实上翻译看似简单,其实比想象中的要复杂一些,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是单单将单词进行转化,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结合自身的理解,通过自己的文学功底,将句子表达出来,比如翻译同样的一句话,有些人就表现地非常优美,有些人写出来的东西就非常low。因为语言之间是存在差距的,所以找到恰到好处的句子来对两句话进行相互对应,这点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尤为重要。如何将翻译结果的差距降到最低,准确地表达出想要表达的含义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日语的翻译进行练习,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对于一个词的拿捏都需要非常准确,正因为这并没有想想的那么简单,所以刚刚进行翻译的时候,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斟酌要涉猎不同的事物,增强自己的见识积累经验,涉猎不同的事物是翻译行业的共识,只要你从事翻译,你不仅和语言学打交道,还要了解金融,医疗,机械方面相关的词汇和专业术语,甚至还需要了解政策方面的知识,只有对这些都了如指掌,才能在翻译的时候不出现问题。想要提升日语的翻译能力,除去日常的基础知识学习以外,可以考虑阅读日文原著,如果有中文版的翻译图书的话,可以进行对照共读,这可以帮助你理解翻译大师们的思维,这对我们也算是一种提高。听新闻也是提升日语翻译能力的途径之一,它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还能够同时训练提高我们的听力能力。如果你想要做日语的口译的话,那么除以上的学习、练习之外呢,我们还需要勤加练习,找一些网络上的翻译文件进行翻译,或者找会议的音频、视频进行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的练习。这个的积累对我们来说也是很好的积累和财富。最后,如果想要成为翻译,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都要明确自己是桥梁,所以不要在翻译时加入自己的情绪,从而曲解了全文的意思,这点尤为重要,也是作为翻译者的职业操守。希望今天的讲解对大家有用。
壹个芝麻糕
想当“同传”,一个字“难”。同声传译之所以能拿到绝对的高薪是因为人才少,物以稀为贵,之所以人才少是因为“难”,想当“同传”,太难了。 进入同声传译的门槛相当高,不是你读了研究生接受了相关培训或者考了同传的证书,就可以进入行业了。公司或者客户在选择同声传译员时相当看重其参加过的会议经验,如果一个刚从学校毕业、没有经验的译员,几乎没有踏入同传圈子的资本。 除了具备成熟的会议经验之外,进入同传行业还需要有很好的人际关系。 只能成功,不能出错。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机构来负责同声翻译的相关事宜,也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对同声翻译的工作进行考评。要看一个同声翻译究竟胜任不胜任,将会直接由所服务的会议各方来作出评价。一般会议结束后,主办单位、会场主席、专家、中国代表团、其他国家代表团都会对同声翻译的工作表示感谢,如果觉得你的工作很出色,他们会给予热情的赞扬,有的会直接邀请你下一次再和他们合作。如果同声翻译很糟糕,会场里当时就会有所反应,跺脚的、咳嗽的、说话的都有。 外人看同声传译员,觉得是金字塔尖上的一群人,出入豪华酒店,参加国际会议,收入一天顶别人一月,但进入同声传译这个行业非同寻常,行业里面的压力也非常人所知,在这里,你不能失败。 同声传译时小的细节也要注意。翻译箱里动静要小,因为翻译箱里的麦克非常敏感,哪怕是轻轻翻书的声音传到与会代表那里都是巨大的响动,所以译员要尽量避免小动作或者磕碰,女译员甚至要防止带大的耳环,以免造成响声。【一言以蔽之,英语口译极好,反应快,知识专精,能承受巨大工作压力。】 你可以去同声传译网看看 在国家某部委做同传的莫馨解释说,与交传(即讲话人说一段,停下,翻译译一段)相比,同传要求人们打破正常的思维习惯,它要求你一边听一边思考一边说,是三个行为并行的过程,在英文中这叫“split of attention”。这有些类似于《射雕英雄传》中老顽童的“左右互搏”之术,是一种左手画方右手画圆的功夫。 “并不是外语好就可以作同传的”,隋云介绍,在他们招考中欧高级译员培训班学员时,要经过多轮考核,不但看报名者的外语水平、汉语水平,还要看考生的言谈举止,逻辑思维能力,并且要考查考生是否能在压力下工作,“如果这些方面任何一点不过关,我们都不会考虑”,三到五个考官坐在一起,对考生一个个考查,平均每个考生要用一个小时。这种严格要求不只存在于入学考试中,在整个学习过程和毕业过程都是如此,以致于很多学员半途退出。隋云认为要把同传译员当精英来培养。 “连上课加自学,平均每天学习9个小时以上”,对同传的培训过程就是对听力、记忆力、分析的能力的不断强化训练。赵丽娜说在培训的那一年里她光听力磁带就听了100多盘。为了训练记忆力,老师经常从国外网站选一些陌生领域的文章来读,然后让大家复述,或者在读完后让学员针对文章提问题,看谁能在规定时间内提的问题最多。赵丽娜的记录是一分钟提了11个。 “为了适应不同口音,老师找来不同口音的磁带,刚听时就是听不懂,而老师却能当场给我们翻译过来,那时的感觉就是一辈子都没法达到他的水平。”但当培训结束时,赵丽娜感觉自己就像孙悟空跳出太上老君的八卦炉,曾经高不可攀的,现在都游刃有余了。培训结束时,坚持下来的人数只剩开始时的一半。国内能培养同传人才的院校寥寥无几。我国最早培养同传译员的地方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联合国译员训练班”(现已改成高级翻译学院)。它是1980年由联合国与我国政府共同举办的一个合作培训项目,因为要求严格,每期正式学员平均只有10位口译人员,学员经过考核后再到布鲁塞尔接受培训。莫馨就是学员之一。该班毕业的学员大多数在联合国担任过同传译员。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机构来负责同声翻译的资格认证。在国际上,同声传译有国际同声翻译协会(简称AIIC),成立于1953年。AIIC现在世界各地有2700多名会员,中国大陆22名,其中7名在上海,15位在北京.
优质日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