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63

1993邦德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论文摘要

6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hhlwcy

已采纳
远古时代的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金文到后来的篆体,大篆小篆,秦朝宰相李斯改小篆为隶书,紧接着北碑也叫魏碑,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然后就是楷书,行楷,行书,行草,草书了这是就是书法发展过程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论文摘要

242 评论(13)

sevenez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字的产生是社会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先秦时期的文字,为了记载史实,把长篇文字用刀刻在甲骨上,保存下来。许多文字刻在一片甲骨上,大大小小,错落有致,不仅能看出并理解文字表达的意思,也能看出文字的排列组合之美,此即为书法艺术的萌芽阶段。书法艺术是将书写放入了审美范畴,不仅仅局限于文字的实用性,更追求书写的美观度。  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金文即为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较之于甲骨文的纤细,金文稍粗,古朴,有金石气。后来又产生了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文字多了,有了较一致的造字原则和风格,书写也更加讲究美观,逐渐形成大篆体。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改进大篆体,统一为小篆体。后来,从篆体又发展出隶体,也得到秦始皇的肯定和赞赏,从而得到广泛地采用。  汉朝是隶书大盛的时代,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汉代四百多年间社会稳定繁荣,文化艺术得到空前发展,于是两汉时期成为了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朝着使用简便、字体美观方面发展,书体流派纷呈、风格多样。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到了三国时期则是隶楷并存。魏晋时期楷、行、草三书盛行,奠定了现代书体的格局。晋代后书法理论发展起来,推动了书法艺术水平的提高。  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是魏晋时期书家的代表人物。王羲之完善了楷、行、草的今体书法,被历代奉为楷书的楷模,“天下第一行书”。他的代表作有楷书《黄庭经》、行书《兰亭序》、草书《十七帖》等。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便为人所珍爱。《晋书·王羲之传》上载,某日王羲之在蕺山遇见一位老妪兜售六角扇,他在老妪的每把扇子上题了五个字,交代但言出自王羲之手笔,可得一百钱,老妪依言而行,一时众人竞相购之。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为了著名的书法家,与父齐名,史称为“二王”。  唐朝建立后,有一百多年的社会安定繁荣。唐太宗李世民爱好书法,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赞其书法是“尽善尽美”、“古今第一”。唐太宗以重金向民间收购王羲之的书法达三千六百幅,又设立了“书学”,成为科举考试中的科目之一。  唐代也是书法艺术得到空前发展的时期。当时的代表人物有欧阳询,以楷书见长,被誉为“翰墨之冠”,行、草体亦很有建树,他学习王羲之各种字体,创建出自己的艺术风格。其代表作以楷书《九成宫醴泉铭》、行书《梦奠帖》、《张翰帖》等最为著名。  到了中唐时期,书法的发展出现了高潮。以颜真卿和柳公权为代表的书法家开创了端庄丰满、遒劲雄伟的新局面。  颜真卿的书法被评为“纳古法于新意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他开创了一派新书风,被称为“颜体书风”。安史之乱中,颜氏家族有30多人被杀,他含泪为年少惨死的侄儿季明写了一篇《祭侄文稿》,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柳公权受颜真卿书体的影响很大,笔笔有神、字字有骨,后人以“颜柳”并提,且有“颜筋柳骨”之说,此二体也成为了初习书法者的范体。柳公权的书法以精于点画、谨于间架、法度森严而著称,历代书论者对柳体评价很高,论之为“庙唐气象”。柳的传世书迹很多,传世墨迹有《送梨帖题跋》,碑刻有《金刚经碑》、《玄秘塔碑》等。  到了宋朝,宋太祖并不十分重视书法艺术。宋太宗即位后,征购前朝帝王名臣的墨帖并加以编辑拓印,赐给大臣。编辑拓印的质量本不高,宋人学帖的水平更不高,加上科举制度兴盛,写字力求匀称工整,书法艺术的个性遂被淹没。直至宋仁宗到宋神宗之间(1021-1070年),出现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位书法家,他们提出“上学六朝,不守唐人窠臼”,主张摒除帖学,形成宋书“尚意”的独特风格,亦令当时的书法艺术界为之一振。  宋朝名将岳飞虽一生颠沛流离、于戎马倥偬中度日,但他文武双全,能诗善词,书法以行、草为主,畅快淋漓,龙腾虎跃,气韵生动,章法严谨,意态精密,纤浓符中,刚劲不柔。宋绍兴八年(1138年)八月,攻打金兵的岳飞路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因更深难眠,岳飞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深有感慨,在看到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时,他触景生情,“不觉泪下如雨”。他对牛皋说:“先生出祁山,连连告捷,但后主一道圣旨,错过良机,岂非千古恨事!”道士拿来纸笔请岳飞写诗,他说:“千言万语,难抒胸臆”,于是抄写起《出师表》来,边哭边写,写完后,又写了“还我河山”四个大字。他的书法气势磅礴,气壮山河,足显其忠义之风与淳正之气。  在多年战乱之后,六朝的书法艺术处于衰微状态。就在这个改朝换代的时期,诞生了著名的书法家赵孟?#92;。赵一改宋朝帖学不求真迹之风,主张严守古法,一丝不苟,推动了复古潮流,使沉积多时的书法艺术界重显活力,因此有人把他比作晋之王羲之、唐之颜真卿。其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等。然而独木难成林,当时的书法艺术终难成气候,元朝的书法艺术并未得到多大的发展。  明朝的皇帝多爱书法,规定凡朝廷诏敕都要让擅长书法者抄写,凡能为朝廷写内制、外制者可得官职。当时流行于馆阁及科举考场的“馆阁体”,虽方正光洁但拘谨刻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清朝仍旧学帖之风盛行,书法处于止步不前的状态。到清中晚期,大兴碑学,许多书法家碑帖并习,参以己意,写出了个人风格,篆、隶、行、楷等诸体书法艺术都得到空前的发展,还发展了与书法艺术紧密结合的篆刻艺术。一幅书法作品加上开头的起首章和结尾的名号章,黑色的书法加红色印章的点缀,显得更加美观,这也是书法艺术的特殊成就之一。
238 评论(13)

沦被逃8

起源: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177 评论(10)

Yukoto

1、甲骨文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其中已蕴含了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笔法、结体、章法无不备至。笔法有粗细、 轻重、徐疾的变化,结构随体异形,任其自然,章法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2、西周金文书法笔画厚重,结体谨严方整,章法错落自然,书风浑厚雄健,充满质朴凝重的气息,显示周王朝雄强蓬勃的时代风貌。3、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确定的标准文字,经李斯等人整理简化,其笔画停匀,圆健遒劲,结体平稳,上密下疏,沉着舒展,既体现了秦王朝一统天下的精整、威严的总体风貌,又反映了前儒所宣扬的克制、理性的仁和中庸之道的审美心态。4、隶书的出现是书法发展史的一大关捩,它完全改变了篆书线条的整齐划一。隶书的波磔运笔意味明显加强,使人们心里久久积蕴的情感运动节律得以痛快淋漓地展示出来,渗透了书家的意兴,有了更为丰富鲜明的生命意态的内涵之美。5、从汉代文化的时空背景看,汉代书法受到时代精神的辐射,反映了汉民族对于雄强豪放气势的崇尚,是人的力量对象化的体现。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心理时空中,我们看到了铺采 文、气度恢宏的汉赋,霍去病墓前那气势古拙、浑穆质朴的兽雕群。6、南北朝时期,南朝社会相对稳定,书坛为“二王”书风笼罩,以继承“二王”为能事,成就不高。北朝书法主要反映在碑刻上,此时书法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钟致帅称之为“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这是北朝书法的一大特点,故总的风貌与南方迥然不同。7、“唐人尚法”。有唐一代, 楷书名家辈出,群星璀璨。尤其是颜真卿的楷书端庄雄伟、浑厚朴茂,凛凛然有大丈夫气,遂成为中国书法史上阳刚之美的典型代表。颜字豪迈恢宏、法度严谨风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盛唐政治理性与活力的写照。此时,各个艺术领域都一改初唐含蓄妍媚的时尚,把它们各自所涵蕴的审美追求集中在美学精神这个聚焦点上,既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又弥漫着浪漫主义气息,表现了唐人那种健康丰满的文化心态与豪放丰华的艺术情趣。8、“明清尚态”。明代时,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市民意识的觉醒,导致了明代文化艺术以反映市民生活为主流的创作审美倾向,因此在形式美感上似乎更趋于自由通俗,接近现实,表达人情,真正开拓了文化艺术美学的社会容量,从而也更显示了艺术反映生活的积极效应。扩展资料:中国书法的基础: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汉代以来的书法理论,具有自己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条理性。与其他文艺理论一样,书法理论既包括书法本身的技法理论,又包含其美学理论,而在这些理论中又无不闪耀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比如关于书法中如何表现“神、气、骨、肉、血”等范畴的理论,关于笔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论以及创作论、品评论等等,都是有着自身的体系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书法
298 评论(8)

pangrui1985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字的产生是社会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先秦时期的文字,为了记载史实,把长篇文字用刀刻在甲骨上,保存下来。许多文字刻在一片甲骨上,大大小小,错落有致,不仅能看出并理解文字表达的意思,也能看出文字的排列组合之美,此即为书法艺术的萌芽阶段。书法艺术是将书写放入了审美范畴,不仅仅局限于文字的实用性,更追求书写的美观度。  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金文即为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较之于甲骨文的纤细,金文稍粗,古朴,有金石气。后来又产生了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文字多了,有了较一致的造字原则和风格,书写也更加讲究美观,逐渐形成大篆体。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改进大篆体,统一为小篆体。后来,从篆体又发展出隶体,也得到秦始皇的肯定和赞赏,从而得到广泛地采用。  汉朝是隶书大盛的时代,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汉代四百多年间社会稳定繁荣,文化艺术得到空前发展,于是两汉时期成为了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朝着使用简便、字体美观方面发展,书体流派纷呈、风格多样。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到了三国时期则是隶楷并存。魏晋时期楷、行、草三书盛行,奠定了现代书体的格局。晋代后书法理论发展起来,推动了书法艺术水平的提高。  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是魏晋时期书家的代表人物。王羲之完善了楷、行、草的今体书法,被历代奉为楷书的楷模,“天下第一行书”。他的代表作有楷书《黄庭经》、行书《兰亭序》、草书《十七帖》等。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便为人所珍爱。《晋书·王羲之传》上载,某日王羲之在蕺山遇见一位老妪兜售六角扇,他在老妪的每把扇子上题了五个字,交代但言出自王羲之手笔,可得一百钱,老妪依言而行,一时众人竞相购之。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为了著名的书法家,与父齐名,史称为“二王”。  唐朝建立后,有一百多年的社会安定繁荣。唐太宗李世民爱好书法,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赞其书法是“尽善尽美”、“古今第一”。唐太宗以重金向民间收购王羲之的书法达三千六百幅,又设立了“书学”,成为科举考试中的科目之一。  唐代也是书法艺术得到空前发展的时期。当时的代表人物有欧阳询,以楷书见长,被誉为“翰墨之冠”,行、草体亦很有建树,他学习王羲之各种字体,创建出自己的艺术风格。其代表作以楷书《九成宫醴泉铭》、行书《梦奠帖》、《张翰帖》等最为著名。  到了中唐时期,书法的发展出现了高潮。以颜真卿和柳公权为代表的书法家开创了端庄丰满、遒劲雄伟的新局面。  颜真卿的书法被评为“纳古法于新意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他开创了一派新书风,被称为“颜体书风”。安史之乱中,颜氏家族有30多人被杀,他含泪为年少惨死的侄儿季明写了一篇《祭侄文稿》,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柳公权受颜真卿书体的影响很大,笔笔有神、字字有骨,后人以“颜柳”并提,且有“颜筋柳骨”之说,此二体也成为了初习书法者的范体。柳公权的书法以精于点画、谨于间架、法度森严而著称,历代书论者对柳体评价很高,论之为“庙唐气象”。柳的传世书迹很多,传世墨迹有《送梨帖题跋》,碑刻有《金刚经碑》、《玄秘塔碑》等。  到了宋朝,宋太祖并不十分重视书法艺术。宋太宗即位后,征购前朝帝王名臣的墨帖并加以编辑拓印,赐给大臣。编辑拓印的质量本不高,宋人学帖的水平更不高,加上科举制度兴盛,写字力求匀称工整,书法艺术的个性遂被淹没。直至宋仁宗到宋神宗之间(1021-1070年),出现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位书法家,他们提出“上学六朝,不守唐人窠臼”,主张摒除帖学,形成宋书“尚意”的独特风格,亦令当时的书法艺术界为之一振。  宋朝名将岳飞虽一生颠沛流离、于戎马倥偬中度日,但他文武双全,能诗善词,书法以行、草为主,畅快淋漓,龙腾虎跃,气韵生动,章法严谨,意态精密,纤浓符中,刚劲不柔。宋绍兴八年(1138年)八月,攻打金兵的岳飞路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因更深难眠,岳飞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深有感慨,在看到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时,他触景生情,“不觉泪下如雨”。他对牛皋说:“先生出祁山,连连告捷,但后主一道圣旨,错过良机,岂非千古恨事!”道士拿来纸笔请岳飞写诗,他说:“千言万语,难抒胸臆”,于是抄写起《出师表》来,边哭边写,写完后,又写了“还我河山”四个大字。他的书法气势磅礴,气壮山河,足显其忠义之风与淳正之气。  在多年战乱之后,六朝的书法艺术处于衰微状态。就在这个改朝换代的时期,诞生了著名的书法家赵孟頫。赵一改宋朝帖学不求真迹之风,主张严守古法,一丝不苟,推动了复古潮流,使沉积多时的书法艺术界重显活力,因此有人把他比作晋之王羲之、唐之颜真卿。其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等。然而独木难成林,当时的书法艺术终难成气候,元朝的书法艺术并未得到多大的发展。  明朝的皇帝多爱书法,规定凡朝廷诏敕都要让擅长书法者抄写,凡能为朝廷写内制、外制者可得官职。当时流行于馆阁及科举考场的“馆阁体”,虽方正光洁但拘谨刻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清朝仍旧学帖之风盛行,书法处于止步不前的状态。到清中晚期,大兴碑学,许多书法家碑帖并习,参以己意,写出了个人风格,篆、隶、行、楷等诸体书法艺术都得到空前的发展,还发展了与书法艺术紧密结合的篆刻艺术。一幅书法作品加上开头的起首章和结尾的名号章,黑色的书法加红色印章的点缀,显得更加美观,这也是书法艺术的特殊成就之一。
175 评论(12)

shenhaiming

书法发展历程是:岩石刻画符,陶器刻画符,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篆,小篆,隶书,章草,今草,行书,楷书。
341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