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71

娇软的酷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鲁迅人物的论文怎么写初中生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秦王遗风12

已采纳
一看到这样的题目,有人也许会问:是赵薇呢,还是林心如?其实,我的偶像并不是那些明星,而是鲁迅先生。在我的心目中,先生是位于古今中外文人骚客之首的。崇拜先生,首先崇拜他那“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鲁迅是勇敢的。在我看来,在那样黑暗的年代,敢于抒发愤慨之情的能有几人?先生的不畏强暴,勇于斗争是其他人无与伦比的。在白色恐怖中,能够“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的又能有几人?崇拜先生,更崇拜他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仙台学医,本想让国民拥有健康的体魄,可面对清朝留学生的麻木不仁,他意识到国民如果没有健全的灵魂,那么即使拥有强健的体魄,也只能是行尸走肉。这样的民族是毫无希望的。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致力于批判改造国民的灵魂。《狂人日记》借狂人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希望人们觉醒“掀翻这吃人的筵席”。《阿Q正传》表现了农民面对革命时的落后、不觉悟,竟然同室操戈,认敌为友。面对侮辱,竟然总能找到精神安慰的“济世良方”,真是十足的“东方不败”!《药》则表现了国民的愚昧:华老栓竟然把人血馒头当成治痨病的良药!众茶客竟然以烈士的壮烈牺牲为饭后谈资!甚至,连夏瑜的母亲———夏四奶奶也不理解儿子!《祝福》中祥林嫂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之下一步步走向绝路,最后在一片祝福声中凄惨地死去。而鲁镇的人们竟然在她流血的伤口上撒了一把又一把的盐。而且在这些作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其冷漠,从而构成了一幅幅畸形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社会风情画。所有这些,无不昭示着一个麻木不仁、愚昧落后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没有出路的。先生在诸多的作品中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希望“引起疗救的注意”,表现出了先生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然而,先生又是孤独的。不是吗?如今满屋子贴的都是苏有朋、林志颖的图片,又有谁能把先生的遗像挂在房间最显眼的位置呢?如果说,先生依然活着的话,他一定会为角落里尘封已久的《鲁迅全集》而发出沉重的叹息。中国需要鲁迅,哪怕来一千个,一万个也不会嫌多!收起赵薇、林心如的漂亮图片,多看几遍《鲁迅全集》吧,那样你会受益匪浅。如果有人问我,我的偶像是谁,我会理直气壮地告诉他:鲁迅!因为中国确实需要千万个敢于直言、针砭时弊的人,需要千万个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人!偶像_偶像(鲁迅)

关于鲁迅人物的论文怎么写初中生

231 评论(10)

二号金状元

鲁迅一生中真正的爱情体验是许广平给他带来的,用世俗人眼光看来,鲁迅跟许广平的结合存在诸多障碍,除年龄、外貌、金钱、地位外,他还有一位形式上的太太。如果离婚,按绍兴旧习女方会因为被休而被受歧视,后果不堪设想。鲁迅宁可赔着做一世的牺牲,也不愿伤害虽然无爱但无辜的朱安。然而,许广平仍然主动果敢地向鲁迅献出了纯真的爱情。他在旧式婚姻的囚室里自我禁闭20年之后,终于逃出来了。鲁迅就以自己婚恋为题材,写了充满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的小说--;; 《伤逝》。里面的两位主人公涓生、子君折射了鲁迅、许广平的影子。 ;;; 《伤逝》创作的年代与我们这个时代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这是由喜到悲的变化转折,是我们所深思的。 ;;; 谈及《伤》这篇文章时,往往给一般读者留下的印象便是:这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写的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这自然不错,或者更深一步,会将它当作中国近代新作品中为反封建而宣扬爱情、主张个性解放的之一。这固然也不错。但究其两种印象而言,皆未抓住鲁迅先生写这篇《伤》的真正要旨--即批判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向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揭示了社会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前提,而这些思想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对人物的塑造而表现出来的。二、涓生与子君的爱情 ;; (一)、子君追求个性解放。子君,作为五四时期的新女性,她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她的大胆和坚决的性格,确是证明了“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的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她对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忠贞确是大无畏的。子君不但“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而且勇敢地喊出了个性的最强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他们一起“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说明他们的思想有着共同的基础。他们受西方自由平等、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奋起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 (二)、子君与涓生成功地同居。共同志趣和追求使两颗年轻的心贴在一起,涓生因为看不见子君而感到“百无聊赖”,并为子君的安全忧心忡忡,“莫非她翻了车么?”“莫非她被电车撞伤了么?”一旦子君来到自己身边,他就感到内心充实,提着的心也就“宁帖”下来。子君更是为了和涓生恋爱,不顾一切议论和阻拦,毅然冲出封建家庭,表现出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她对路上遇到的各种敌意的眼光“全不关心”,两个青年人为着他们的纯真爱情和个人幸福,勇敢地跟周围的封建势力作斗争,并以两人的结合向封建社会予以强有力的回击。 ;; (三)、子君与涓生爱情的破裂。他们同居后,幸福和甜蜜的生活却没有多久就开始有裂痕。子君在建立小家庭后,缺乏远大的生活理想,全部精力忙于烧饭、做菜,忙于饲油鸡、喂阿随,见识起来越短,经常和官太太暗斗。她沉入日常生活而不作超越性人生追求是她生命中的缺陷。而涓生从恋爱转入婚姻后,由于不能在浪漫中整合日常生活的现实内涵,不能对自我心灵进行扩容而不能整合性的生命,因而失去了爱情,“更新、生长、创造”的能力。面临生有危机时,如何处理基本“求生”的难题时,他却避免与爱人共患难,从而在不顾惜爱人或曾爱过的人的生死的情况下先保证自己的生存,涓生虽标榜男女平等,也真心希望子君能与他共同奋进,却仍摆脱不了男权意识,最后还是习惯性地以女性为牺牲,抛弃了子君,最后子君死去。而涓生在他的“悔恨和悲哀”中自责,抱着悔恨的心情迁回原住的会馆。涓生和子君这一对由浪漫转入婚姻生活的男女也由此而收场。 ;;; 三、《伤逝》作为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一个悲剧,但它的悲剧原因又是什么呢?我想,大概有以下三方面: ;; (一)、他们生活在那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这个爱情的绿洲。 ;;; 封建礼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爱情,当然也不例外。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一个小小的愿望,但那些仁义却容不下他们的叛逆!他们需要的是奴隶!一个忠诚的奴隶!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和铁屋子里面的沉睡者们,他们都不允许他们的屋子里出现叛逆者! ;;; 在那间铁屋子里,人们永远地维护着他们认为是无法替代,无法逾越的礼教精神。封建道德,纲常名教,诸如节烈、孝道。以不情为伦理,都是吃人的东西,最低限度也是压制人的个性的东西。涓生和子君在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的自由的时候,便触动了仁义道德者们。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间是没有爱情自由可言的,有的应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旦脱离了他们的准线,那就是叛逆者,当然,他们是不会让那些叛逆者好过的。于是,涓生和子君便生活在一个众人白眼的里。 ;;; 涓生和子君经过他们自己的努力,他们成功地同居了,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在他们自己看来,一切都是幸福的(最起码刚开始的时候是那样),但在那些封建卫道士的眼里,他们这些坏纲乱常的激进分子是不允许存在的!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人们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他们?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破坏了人们一直以来所认同的道德。封建的伦理道德沉重地压在每一位生活在铁屋子里面的人们身上,他们一旦脱离了这些准则,在社会上就难以走动。男女之间如果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结合,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在社会里很难太得起头来。一不小心便要落个身败名裂,更有甚者连命都保不住。鲁迅的《离婚》中的主人公爱姑,可以说是鲁迅笔下最泼辣,最有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但回想一下,她是用什么来武装自己的呢?是因为自己家里有六个身强力壮的弟兄和家庭殷实,最重要的一点是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反过来说,爱姑的反抗,是因为她认为自己是在仁义道德的范围内,是道德所鼓励的,所允许的。所以,她有那么大的勇气去反抗。但封建的权威也深深地伤害着她,七大人的一声:来~~兮,就把她的气势给压住了,再也不敢找小畜生老畜生的晦气了。总的来说,封建社会就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它吃掉你的思想,你的灵魂!当然涓生和子君的微不足道的爱情更加不用说了。 ;;; 封建思想数千年来,都在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压制着人的个性的发展。它不会给你一个小小的空间,让你去发展。在那些卫道士的眼里,你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们为敌了。涓生的失业,说到底一句就是那些卫道士们在压制着涓生。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添什么谣言?那还不是说涓生和子君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没有经过双方家长的同意便同居了,那是大大的破坏社会风气的了!和她的叔子,她早已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子君的叔叔连自己的侄女的不认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子君是个不遵守道德的人。记得涓生和子君在找住所的时候,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的事,大半是被托词拒绝。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人们是看不惯,也看不起那些自把自为的叛逆者的,他们的内心深处只有礼教这两个字,而没有爱情两个字!
106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