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gShen
摘要:真正要上好一堂音乐课,做一个孩子们喜欢的音乐老师确实不容易,只有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的去总结经验和学习更好的教学方法才能让课堂更成功,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着,引领孩子们走进更开阔的音乐天地中去,所以做一个智慧型和敬业型的教师才能让孩子更加喜欢。
纪律是课堂的保证
五年前,我刚大学毕业就来到教学岗位上,总觉得在课堂上很难控制学生的纪律,因为我希望自己是受学生欢迎的,没有哪个学生喜欢凶巴巴的老师吧,但是当你和蔼可亲时学生会觉得老师管的松,讲话,玩似乎都不会挨骂,最后导致我笑嘻嘻的时候他们却慢慢嚣张起来,以致到最后对你的不屑一顾,我以为和学生讲道理他们是可以理解的,告诉他们老师上课不凶的目的是希望他们自觉,可是事与愿违,我就在想,怎样的老师才是受学生喜欢的。我总结出——学生又怕又爱的老师才是最成功的老师,当学生的课堂行为不好的时候应该严厉制止,不能满脸笑容的对待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他需要对自己不对的行为认识到事情的严重后果,另外在给予制止的情况下切记的一点就是处理事情时要果断,当你说了又不做到的时候学生以后只会更放肆,比如对学生说再捣乱就把你叫办公室去之类的话,只说不做,那学生以后也就知道老师只是说说而已,在惩罚那学生时应该用一些可实施性强又效果好的办法,最好是在课堂上解决。当你的办法马上起了效果之后再给学生及时递上一颗甜枣,和他们讲讲道理,让他们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很多老师都说课堂纪律一定要管好,这可是要下苦功夫才能做好的事情啊。
音乐教师教学程度太浅显
我们每个年级都有相应的教材,教材自然是针对每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当然也是很科学的,可是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觉得有点本末倒置了,因为每个学期都有学校对学生和对老师的考核,所以教学最后变成了学唱好几首歌曲以应付考试,课本上的一些欣赏内容和音乐活动环节最后也慢慢别忽略和删减,而且教唱歌曲也变成了教一句唱一句,六年的音乐学完后,学生似乎只学会了几首歌曲而已,我觉得是挺悲哀的事情。我经常和学生在课堂上说到这样一句话“受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就是说你教学生唱会几首歌曲还不如教会他怎么识谱,学会了识谱那以后遇到什么歌曲都会唱。在课堂上音乐基础理论的教学有些老师也是有教的,但教的比较笼统和不系统,这应该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渗透,而且是严谨的,哪怕是中途换了老师也应该把教学工作继续下去。另一方面很多老师对音乐理论的教学很浅显,比如说一些难度较大的节奏,如切分,附点,或者三连音就只讲个大概等。而且我认为理论的学习应该更深入一些,比如说一些调式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大小调的运用,或者是一些基本的和弦,比如为什么作曲家要这样写曲,这样的旋律更能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我也很希望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接触五线谱,我现在教学的班级就在学习简谱的同时学习五线谱,因为五线谱是国际通用的,而且特别规范,更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本着教好学生,教会学生为目的而展开教学,所以应该更用心去教学。
音乐课应该内容更丰富
我经常问学生,你们喜欢音乐课吗?有很多孩子告诉我有时觉得上音乐课总是不停的唱,从头唱到尾嗓子受不了,有说老师天天上课的模式都是一成不变,而且还经常一边生气一边教唱歌,还有的说课本上内容除了唱歌其他的就很少。当我问他们喜欢怎么样的课堂时,纯真的孩子们给了我最好的答案。有的说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教一些课本外的歌曲,比如流行歌曲,还有说希望在课堂上有音乐活动环节,还有的说希望有机会上去表演,更有一个孩子提出他喜欢的老师是睿智的,当我听到这点的时候我经常在问自己,是不是让学生感觉老师不够有智慧,上课的时候不能给他们传授更多的知识,如能讲解音乐的故事背景,歌曲的旋律意境等,所以我也希望自己能做到学生提到的那些要求,因为那样的老师才是他们喜爱的。当我问到孩子们平时喜欢什么样的音乐的时候,他们的答案让我震惊,有孩子说喜欢轻音乐,有的说喜欢邓丽君,有的说喜欢摇滚音乐,有的喜欢玖月奇迹,喜欢王力宏等等。原来孩子们也有自己的一片音乐小天地,可是这些似乎和音乐课堂没有关系,我就在想,音乐课堂本应该涉及到音乐各个领域,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聊什么是摇滚,蓝调,朋克,谁是理查德克
莱德曼,或有关汪峰的故事,或去听听美国的乡村音乐,去感受恰恰的轻快节奏,去看一部《音乐之声》等,我聊到这些的时候孩子们都已经按捺不住了,有谁真的会不喜欢音乐,会觉得那都是噪音,之所以音乐给人美感,那都是因为它给了你共鸣。所以纯真的孩子们是那么的渴望音乐,那么音乐教师在课堂上还会觉得好像除了唱歌就没什么好教的了吗?今天的音乐课堂上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音乐典故,是关于古代燕国的音乐家高渐离击筑刺秦王的故事,我讲完后孩子们久久心里不能平息,都为他的死而感到惋惜也为他的悲壮一生感到敬佩。我也从中感受到,孩子们在我讲故事的时候是那么的全神贯注,这个时候你很难听到再有讲闲话的学生。或许管好课堂纪律不是你严厉的大声吼住而应该是让学生喜欢和愿意听你讲。音乐课堂只限制在课本里对孩子是不公平的,我认为应该让孩子们学习和接触到任何的音乐形式,那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音乐课堂。
多给孩子一些空间
在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老师的严厉指导下,一遍又一遍的,一句又一句的学唱课本上歌曲,我一直觉得音乐课堂应该是快乐的,因为没有谁会在唱歌的时候沮丧着脸,可是为什么孩子们在课堂上似乎很不情愿又不得已的在唱着一些乏味的歌曲。教师这个时候应当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给孩子一些空间和机会,去聆听他们的想法。问问为什么唱不好,或许有学生说有一句总唱错,让自己失去信心了。教师应该把歌曲的歌谱认真分析给学生,如附点部分的节奏是如果掌握的,或者是切分的节奏该怎么打,只有真正找到根源才能把问题解决。或许还有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唱歌曲的时候只是一味的强调学生都会唱,能唱好节奏,能唱准音高,可是学生没能理解歌词的含义,或者对歌曲的内容一无所知,那难免会出现唱的很乏味。我一直觉得课堂应该是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导着和组织者,如果变成学生在老师的严厉管制下,灌输性的教学那学生就会变得可怜兮兮,像一只被束缚的小猫,其实他们应该是翱翔于蓝天的小鸟,孩子有很多想法是我们老师都想象不到的,记得以前六年级的有几个学生在学唱完一首歌曲后进行了歌词的改编,当然改编的歌词很滑稽,引起哄堂大笑,可是我更多是表扬她的创新,因为任何一个作曲家都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孩子的天赋需要老师给与一片开阔的空间,而不要把孩子的思路堵死只能跟着老师打转转。在上一堂课上,我提出一个建议,就是希望学过乐器的同学都精心准备好一堂课,讲解关于你学习的乐器,关于它的构造,功能,并能演奏一段而且讲讲曲子的写作背景,让很多学乐器的孩子都有个展现自己的机会。能学习一门乐器本来就是一件不错的事情,但是很多孩子学了很久之后缺乏兴趣,其实也和他们缺少展现的机会有关,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希望得到赏识和鼓励的,这样才能更有信心,但是毕竟在外面演出的机会也不会每个孩子都有的,但音乐课堂就是一个小舞台,而且可以很方便的提供,还有一大群热心的观众呢。孩子们一听说自己要演奏乐器还要当小老师是既兴奋又害怕,这样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胆量,多好啊。是啊,其实课堂不是老师的而是孩子们的,多给他们一些机会,你会看到不一样而且是更优秀的他们。
做一个音乐老师似乎并不难,可是真正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音乐老师就需要教师们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包括音乐知识的学习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小学素质教育的重任就在我们音乐老师的肩上,只有做到用心教学才能让孩子真正喜爱你的音乐课堂。 
用音乐手段引领学生进入音乐,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音乐课堂,这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音乐课堂一旦有了生命的活力,就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享受到音乐的美,尽兴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受到教育,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例如: 苏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金孔雀轻轻跳》这首歌,这是一首描写傣族风情的儿童歌曲,为了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强烈兴趣,上课前我创设情境“老师今天带领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许多美丽的动物,你们看!这只动物美极了!现在老师来模仿它,同学们猜猜,这是一个什么动物?(我模仿孔雀的动作)学生们很快猜出是孔雀,这样的课堂导入,用动物来吸引学生”,从感性、体验入手,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引领学生用身体感觉音乐,用语言描述自己的体验,接下来,让全班学生听着《火车开了》以旅游的形式和老师一起跳起来,营造了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围,为整节课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二、开展游戏,活跃课堂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审判趣味是狭窄的。但适合这一年龄段的歌曲教材共同特点是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等。许多教师针对这一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进行乐音化教学活动训练;用角色化的歌表演与游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竞赛”评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教学活动.我在进行《粉刷匠》这一课的教学中深深体会到“玩”的乐趣与意义:《粉刷匠》是一首极富有儿童情绪,而且朗朗上口的儿歌。我在这一课教学中,用 “开心”和“生气” 两个形象各异的小纸偶为线索进行了对歌曲的感受、体现和创作一系列活动。特别是当进行到歌表演和创作这一环节时,并不是使学生通过肢体做简单的律动,这只是停留在了较为浅薄的层次,而应引导学生在这样浓厚的表演氛围中进行更深的探究,从中得到更深的道理。所以学生学会基本的“粉刷房屋的本领”后,我扮成“开心”说:“同学们,你们都是勤劳的好学生!下面就让我们分工合作,把房屋彻底地粉刷一遍,让它更漂亮!好吗?”接着大伙开始分头商量什么干;这时教师引导:“谁来帮着粉刷窗户?”……“还有地面”……一下子同学们又活跃起来!通过这一次“刷房子”的劳动体验,学生们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并懂得了“劳动最光荣”;最后欣赏歌曲《劳动最光荣》。总之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他们通过主动的“玩”,充分体验了音乐作品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培养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了审美体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三:乐舞融合,以“动”激趣 设计教学过程时,针对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玩和善模仿的特点, 采用了歌、舞、影视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手段。将感受音乐律动、熟悉音乐的旋律等知识技能通过愉快的舞蹈活动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玩”中快乐地接受音乐的熏陶,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激发。在关注音乐旋律的同时,通过简单的律动(有规律地拍手、跺脚)来关注节奏的变化,学生模仿。这时,拍手、跺脚的音响效果增加音乐欢快的气氛,让学生体验到音乐律动感和肢体结合的快乐,学生学习的热情沸腾起来。在简单律动这一块通过节奏把音乐和舞蹈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如《童年的小巴朗》是一首具有较强节奏感的歌曲,所以熟悉歌曲时通过拍手、跺脚等节奏律动为音乐伴奏,真是起到顺水推舟的作用。接着,学生表演邀请舞,使他们学会用音乐、舞蹈传递友情,了解新疆。深化了音乐的情感,把整节课推向高潮,学生的兴趣又一次被激活。在整堂课中运用乐舞相融进行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在实际教学中的落实.四创造条件,激活课堂演唱课学生比较喜欢上,时间久了总用琴伴奏,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我把卡拉ok引入课堂,找一些健康向上的歌曲让学生唱,由于卡拉ok既有画面,伴奏色彩也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高。往往是唱了一首又一首,用它来教唱歌曲学生们学的也非常快。有时我还给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来一个卡拉ok小小演唱会,展示一下自己的演唱水平。让学生从中得到学习的快乐和满足。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要求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现在一下子把学生推到前面,让学生自主学习,例如那会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实在解决不了在请老师解决。在这里老师既是学习活动的领路人,又是一个普通的学习参与者。教师不以“权威”而自居。而是发扬民主,创设民主的教学气氛,杜绝了教师一言堂。由于学生的介入参与,因而课堂气氛也格外的活跃。而往往有的教师怕学生回答的问题不着边际,而不敢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的课堂教学没有完全正确的答案,也没有完全错误的答案。有对有错,甚至有意外,课堂教学才有波澜才会活起来。 音乐是深具魅力,充满启发的。在新课程理念下,让我们用与学生相同的眼光审视并完善自己的教学。那么我们的艺术课堂定会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我们的学生一定会个性得到张扬,人性得到回归,潜质与灵感得到充分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