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哥哥
论新时期的师生交往》 提到教师,人们容易联想起的,往往是“蜡烛”,是“春蚕”,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奉献精神。“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更把教师的地位上升到神圣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师道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学生几乎不可能对老师提出质疑。师生关系也是单纯的长与幼、传授者与接纳者的关系。 现代社会,随着民主、平等观念的渗透,师生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和学生称兄道弟”的大朋友式的老师受到欢迎。“赏识教育”的强调,一方面,肯定了鼓励与赞赏对树立学生自信心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却也让一些老师把对学生必要的批评和引导视为畏途。 逐渐显现的“后喻文化”趋势,知识更新的速度和传播的多样化,迫使人们必须终身学习,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教师,无法再像从前一样,以对知识的占有来树立自己的威信和地位。老师要怎样调整自己的角色和心理定位?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又会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我国历史过程中,时而圣人化,时而卑微化,遗憾的是就没有职业化。教师职业的要求,是向学生传授人类延传下来的文明,传播先进的自然和人文理念,使年轻一代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弘扬创新,创造出更符合时代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社会中,教师传授知识和传播文明的主体功能常常被忽略,情感功能被过分强调,混淆了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关系,造成教师非职业化倾向愈演愈烈。 综观优秀教师的报告会,他们几乎发出同一个声音———无条件地爱学生,而很少谈及如何钻研教育方法,如何学习教育教学最新成果。这是教师非职业化的结果,也是更多非职业化的开始。再没有哪一个行业评选先进是以人际情感为标准,而忽略职业理论和职业技能本身的。这无疑会误导教师的自我评价,也会使师生关系偏离正常轨道。 一 规范交往模式 每一位职业人都会对自己的职业投注感情,而这种感情应该是客观、理性和成熟的。年轻老师与学生年龄差距小是教育的优势,但如果使用不当,又会造成师生交往模式混乱,影响到教师形象的确立。 在学生眼中班主任就是朋友、哥们儿,朋友之间“你有病,我有病”这样的话使用率很高,绝无伤害的意味,而用在师生关系中则是对老师尊严的挑战。 年轻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盲目随和无原则的放任是对自己的教育能力不自信,无论学生表面上多么喜欢,内心都会对教师持审视或敬而远之的态度,如果任由这种情绪蔓延,学生将不会配合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更大的危害,可能使学生缺乏对应有的社会交往规则的认识。 教师是学校教育思想和教学任务的执行者,从学校管理角度看,教师是学校和学生间的桥梁,教师可以保留对学校某些规则的个人看法,但绝不应该把自己的情绪带给学生。 有的老师工作很投入,但不算敬业,因为他并没有真正地“敬”教育事业。学校在管理上可能会存在问题,但如果每个班的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好恶任意而为,那么学校将不再是学校。 作为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如何面对冲突,如何处理矛盾,如何寻找积极的解决办法,而不是随意宣泄不满和对立情绪。这是合作精神的体现,也是未来人际交往的一条重要原则。另外,国强老师处理问题的态度,可能会恶化他自己与同事的关系,这对他未来的职业生涯是很不利的。 教师工作的目标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肩负着学生优良品质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不是当你站在讲台上才是教师,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 恪守职业伦理 教师劳动的产品是成长中的学生,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渴望探知这个世界,而有的探究造成的挫败感,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关注异性,女生会认为同龄的男生太幼稚,不懂感情,年轻的老师独立、有学问、有包容心,非常容易吸引学生视线。如果教师不能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一点点的暧昧,对学生不合理的想法和做法没有及时加以有效的提醒和控制,就会出现尴尬的局面。年轻的老师一定要小心,不要让自己在学生的心目中占领不应有的位置。学生正处于这个多梦多思的年龄,无论他们做什么都可以理解,但如果老师做出有违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的事,则有不可推卸的罪责。 三 明确角色认知 教师是学生心理环境中的重要他人,学生对教师会有许多敬畏,许多教师由此产生“救世主”情结,对学生生活的心理卷入程度过高。 有的老师不但关心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还关注着学生的生存环境。当发现学生的家庭出现问题时,比学生还忧心忡忡。老师的出发点是善良的,遗憾的是忽略了自己的社会角色,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介入,使许多问题尖锐化,并间接宣告了一个家庭的毁灭。 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保持各自独立的心灵空间,教师在情感上的“过度投资”,使学生丧失了自我隐私的保护能力,失去了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压抑感和反叛。 心理卷入程度高,一方面表明心理独立性发展不完善,不能很好地把自己与职业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知觉和人际交往技能,不会恰当地判断一件事与自己的关联程度,以及自己的行为可能给对方造成的影响。而这恰恰是职业人的大忌。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师生交往模式是一个具有重大研究价值的课题。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并进而在面上逐步推广,争取在研究和推广中推进学校集体教育和课堂教学,并推进整个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改革。 
要适合初中生的具体论文,网址也可以!!急需!!!草莓的无土栽培摘要:1、利用学校的生物园地,通过配制合理的营养液,完全可以进行草莓的无土栽培。2、无土栽培的草莓具有生长速度快、长势好、花芽分化早、开花结果早、产量高的特点。关键词:培养基、营养液、无土栽培、简单易行 将作物栽培在除土壤以外的培养基上,叫无土栽培。无土栽培具有不占地或少占地、换茬快、环境清洁、产品无污染和生长好、品质优、色鲜味美等优点,为花卉蔬菜、粮食以及水果生产的工业化、自动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一、实践目的 通过对草莓的无土栽培实践活动,使我们初步掌握无土栽培的技术,懂得利用水培法来确定植物必须矿质元素的原理和矿质元素对植物的生理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二、实践原理 植物根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土壤颗粒主要起着固着作用。根据这一原理,将植物生活所需的无机盐按一定比例配成营养液进行作物的无土栽培。三、实践方法 采用与泥土盆栽草莓相对照试验,盆栽草莓使用一般的菜园土作固着物,施用化肥和农家肥,进行水肥管理。四、实践器材 无土花盆(双层塑料套盆或采用罐头瓶、硬泡沫塑料做定植板也行)、草莓苗、营养液原液、天平、洗净的碎石或蛭石、温度计等。五、 试验与管理 1、试验时间:1997年9月-1998年5月;1998年9月-1999年5月 2、试验地址:校生物园 3、营养液原液:经试验得知,表1为最佳配方。 4、栽培方法:选择无病虫害、植株矮壮、具4-5片叶、顶芽饱满的壮苗,洗净根上泥土后,定植在无土花盆的上盆中,用碎石子或蛭石作固着物,下盆中盛清水,待长出新根后(1周左右)将清水倒掉,换上培养液。 表1 无土栽培草莓营养液原液配方成分名称 含量(MG/L) 硝酸钙 236 硝酸钾 303 磷酸铵 57 硫酸镁 123 三氯化铁 500 硼酸 2 氯化锰 72 5、管理: (1)及时添加营养液。每周补液1-2次。每次50-100ml。进入4月份以后,气温升高、蒸发快,同时正当开花、结果盛电子商务资料库777&49:':&9#*/期,需肥量大,每2-3天补液1次,并要增加营养液的浓度。一般开花前培养液浓度是原液∶水=1∶9开花后培养液浓度为原液∶水=7∶3 (2)隔天上午喷水1次,4月开始每天喷水1次,保持相对湿度70-80%。 (3)光照为生物园里的自然光照(注意不要放在直射太阳光下,以免培养液温度升得过高造成根坏死)。 (4)注意及时摘除老叶、匍匐茎。当发现植株下部的叶片呈水平着生,开始发黄、叶柄基部也开始变色时,应立即摘除。匍匐茎消耗养分大,为保证果大质优,发现生在叶片基部的幼嫩线状物——匍匐茎,要及时摘除。 (5)注意病虫害防治。草莓虫害主要有蚜虫和红蜘蛛,可用内吸杀虫剂防治,如甲胺磷、乐果等。病害主要有灰霉病、病毒病等,可用波尔多液、托布津等杀菌剂防治。 (6)注意及时疏蕾垫果。六、观察记录情况 1、根系在2℃时开始活动,在7℃时开始长新根,最适生长温度为15-20℃,高于30℃时停止生长,并有根部变色受害情况,在-8℃时根系受到冻害。 2、地上茎、叶气温在5℃时开始生长,生长最适气温为15-25℃气温过高过低生长都较缓慢,气温高于30℃以上有老叶焦边现象。 3、气温在5℃以上开始花芽分化,花芽分化最适气温在5-15℃之间,开花在10℃以上,开花盛期在15℃左右。 4、培养液pH值在5-7最为适宜。 5、开花结果情况见下表表2 无土栽培草莓开花结果记录统计表 盆数 盆栽时间 第一花序 第二花序 总果实/株 月/日 叶片数 开花月/日 小花朵数 果实成熟月/日 开花月/日 小花朵数 果实成熟月/日 数量 重(克) 20 9/239/26 4-5 3/234/6 11-17 4/124/27 4/104/21 5-9 4/205/18 9-171 53-257 七、结果与体会 1、无土栽培的草莓比盆栽草莓生长速度快、长势好、花芽分化早、开花结果早,从定植到第一花序开花和果实成熟都比盆栽提前一周左右,并极少有病虫害。 2、试验证明,室内无土栽培草莓方法简单易行,成本较低,在家庭中推广种植可充分利用室内空间,既可以观赏、美化环境,又能品尝到 气味芳香、营养丰富的春季水果珍品,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深受群众欢迎。通过实践,既帮助我们理解了教材,又培养了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并促进了无土栽培技术在本地的推广。(2)日常生活中的科技小论文 炎热的夏天,热气逼人,吃上一根冰棍才舒服呢!你注意过吗,冰棍从冷藏箱里拿出来往往还冒“汽”哩! 真有趣,通常只有热的东西才冒汽,冰棍为什么会冒汽呢? 夏天的气温比冰棍的温度高得多,冰棍一遇到空气就要融化,融化时要从周围的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下降。平时空气里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气,由于温度突然降低,就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也就是说,冰棍周围的空气由于温度降低,便容纳不下原来所含的那么多水蒸气了。在这种情况下,多余的水蒸气就结成微小的水珠,形成一团团飘浮着的雾状水滴,经光线照射,就成了白色的水汽。 云、雾、雨、雪形成的原因也是这样。江河湖海里的水,受到阳光照射后,不断地变成水蒸气,飘散在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空气受热上升,升到一定高度,遇到冷空气,就凝成一团团悬浮的小水滴,这便是云。靠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也能结成一团团悬浮的小水滴,这就是雾。所以云和雾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在合适的条件下,云里的小水滴不断地合并成大水滴,直到上升的气流托不住它的时候,便降落下来,形成雨。如果是冬季,这些水滴就结晶成雪花漫天飘舞。不过,空气中饱和水汽的凝结,必须有它凝结的“核心”才行,这个核心就是飘浮在空气中的尘埃,它是促进云、雾、雨、雪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云雾的秘密,使英国物理学家威尔逊受到很大启发。经过研究,他于1894年发明了一个叫“云雾室”的装置,它里面充满了干净空气和酒精(或乙醚)的饱和汽。如果闯进去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带电微粒,它就成了“云雾”凝结的核心,形成雾点,这些雾点便显示出微粒运动的“足迹”。因此,科学家可以通过“云雾室”,来观察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电子质子等)的运动和变化情况。同时,还发现了不少新的基本粒子。威尔逊云雾室,为研究微观世界作出了卓越贡献,1927年,他因此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漫谈地理人种人种是世界人类种族的简称,是指人类在一定的区域内,历史上所形成的、在体质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和发型、身高、面型、头型、鼻型、血型、遗传性疾病等)的人群。人种的概念,最初于1684年由法国博物学家伯尼埃首先提出的。一、人种的划分最早的人种分类,是3000多年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西替一世坟墓的壁画,它以不同的颜色区别人类,将人类分为四种:第一,将埃及人涂以赤色;第二,亚洲人涂以黄色;第三,南方尼格罗人涂以黑色;第四,西方人及北方人涂以白色。成为今日将人类分成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褐色人的嚆矢。瑞典杰出的科学家林奈,在1758年所做的分类中,将世界人种划分为:野蛮种——菲拉斯,怪物种——蒙斯托拉斯,理智种——塞比恩斯;进而按当时众知的洲数,把理智种进一步分为欧洲白种人,亚洲黄种人、非洲黑种人和美洲人红种人四大种族。法国著名学者居维叶主张划为三大人种,并以《旧约全书》中的诺亚三个儿子的名字分别命名为:闪人种、含人种、雅弗人种。这种从文化上、宗教上对人种进行划分,人们很难接受。被誉为“西方人类学鼻祖”、“人类之父”的德国格丁根大学教授布鲁门马赫,是第一个用科学方法进行分类的,他根据肤色、发色和发型、眼色、身高、头型等体质特征,以及原住居民地,把现生人类划为五大人种:①高加索人种(白种)。皮肤白色,头发栗色,头部几成球形,面呈卵形而垂直,鼻狭细,口校欧洲和西亚、北非的居民属之,但芬兰人、拉普兰人等除外。②蒙古人种(黄种)。皮肤黄色,头发黑而直,头部几成方形,面部扁平,鼻小,颧骨隆起,眼裂狭细。西亚以外的亚洲人和北部的因纽特人、拉普兰人和芬兰人属之,但不包括马来人。③非洲人种(黑种)。皮肤黑色,头发黑而弯曲,头部狭长,颧骨突起,眼球突出,鼻厚大,口唇胀厚,多数人有八字脚。除北部非洲人外,其他非洲人皆属之。④美洲人种(红种)。皮肤铜色,头发黑而直,眼球陷入,鼻高而宽,颧骨突出。除因纽特人外,其他美洲原住居民属之。⑤马来人种(棕种)。皮肤黄褐色,头发黑而缩,头部中等狭细,鼻阔、口大。太平洋诸岛和马来半岛居民属之。这个划分可说是人种的地理分类。其实,美洲的红种人并不存在,印第安人是黄色人种的一大分支,由于他们崇敬红色,常用红颜料涂脸,被误为红种人。再者,不同的人种有不同的血液特征、遗传疾并遗传基因等,所以,学者们都用各自不同的标准对人种进行分类。因此,对现代人种的分类问题,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不过50年代以后,在布氏分类基础上又增加了指纹、血型等指标,使人种的划分逐渐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目前公认的人种划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