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ngerw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孝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儒家的孔孟二人,他们将孝的含义由物质扩大到精神层面并将孝道与社会治理相结合。
孔孟提倡的孝道是一种“不忍”之孝。“不忍”是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为服务他的政治理念而提出的,“人人皆有不忍之心。先王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所说的不忍人之心是指每个人都有的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君王如果能对百姓怜悯,实施仁政,将这种“不忍”之心运用在治理社会中将会实现社会大同。其实,“不忍”不仅可以运用在统治者身上,也适用于百姓个体之中,当个体之间具有血缘关系和长幼辈分时,晚辈对长辈的这种“不忍”之心我们称之为孝。这是一种不忍之孝,以不忍人之心尽不忍人之孝,极有可能实现一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社会。
不忍之孝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结合。论语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能养”是指物质方面,“敬”则指的是精神层面。孟子也谈到这种“敬”的具体表现,《孟子》离娄篇讲到曾子和曾子的儿子曾元侍奉双亲的不同状态。“曾子养曾析,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日有”。曾子的儿子增元在侍奉曾子时:“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日亡矣,将以复进也”。侍奉父母的身体是最基本的物质敬孝,曾子每日提供父亲最好的酒食让父亲物质所需得到满足,可谓是做到了“能养”,但是孝顺父母还有另一精神层面,这种精神方面的孝顺更加不易。与曾元相较,曾子每餐请示父亲饭菜分配,参考父亲的意见,这其实是为让父亲有存在感,告诉父亲今日饭食有多余则是让父亲安心。这种对父亲存在感和安心的关照是一种难得的情感体恤,曾子对父亲的孝顺是一种“不忍”之心在推动,以这种“不忍”之心体会到父亲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于是每日必问请父亲看似锁碎的事情,其实是给父亲一种情感的慰藉,曾子对父亲的这种“敬”不仅有对父亲的威严之敬,更是对父亲年迈衰老的疼惜,既做到了“能养”,又做到了敬爱。子女尽孝为什么要有这样一种“不忍”之心呢?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创造财富与价值的能力是在递减的,心灵层面的孤独与失落却不断增加,这就更需要一种精神层面的理解。在物质富裕的社会,对父母情感孝敬比物质的孝敬更加有效与难得,也是今后社会发展的方向。
来源:商情 
己所欲,勿施于人正如我们无法接受自己讨厌的东西一样,也许别人也无法接受我们的好意呢!己所欲,亦勿施于人!《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这句话说得短小而经典,因此被许多人引为座右铭挂在身上。没错,这句话说得很对,但是我想了想,难道只有是己所不欲,才能勿施于人吗?那么己所欲,是不是就可以施于人?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习惯,就是总喜欢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介绍给另一个人。我有一个同学,他很喜欢周杰伦,于是他把周杰伦的海报贴满了整个宿舍,又不厌其烦的给我们讲述他的经历,终于找来了同学对他的反感。可他最后还很委屈的说:这么厉害的人,难道你们不敬佩他吗?诚然,JAY的名气很大,但也不是全天下的人都喜欢他一个,毕竟还有喜欢刘德华,喜欢李宇春的。那位同学很喜欢周杰伦,是没错。但如果把这种喜欢横加与别人身上,就是他的不对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信只要大家克制一点都能做到。 但己所欲,勿施于人,这点要做好就相对困难了。因为己所欲是指自己喜欢的东西,依照每个人的心理特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一定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那把它拿来分给大家难道有什么错吗?其实错就错在这,因为我们喜欢的东西不一定每个人都喜欢。有人是金钱为至高无上,又认识金钱为粪土垃圾,道理便是这样。有时我也会不知不觉地做出一些这样的事情,比如我迷恋创网,便把同学们都推荐到创网上去,结果他们都认为那只不过是一个很普通的网站,丝毫不感兴趣。刚开始我也费解,这么好的网站为什么他们全都置若罔闻?不过现在我明白了,每个人的兴趣不同,一个文学爱好者当然喜欢像创网这样能发表文章的网站,反之如果对一个讨厌写作的人来说又怎会喜欢上这里?可见一个人的爱好不同,个性不同,他所形成的世界观也就不同。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东西,也没有绝对差的东西,关键是我们自己对它的看法。大千世界,形形色色。有人爱江山,有人爱美女,有人爱财富,有人爱自由。如果把比尔?盖茨的金钱送给犬儒学派的第欧根尼?拉尔修,我相信他一定会嗤之以鼻。正如我们无法接受自己讨厌的东西一样,也许别人也无法接受我们的好意呢!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三个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 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奉行终生?子说:“那就是‘恕’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施加在别人身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