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心得体会总结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06

箫箫_76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心得体会总结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xuexinet

已采纳
科学家爱迪生的事迹及读后感想:爱迪生他从小家境贫寒,为了生活他池了报童。有一次他在火车站卖报纸,看见一个小孩在火车轨道上玩,他叫了几声,来到那儿时,火车就要压过来了。爱迪生不慌不忙地带着孩子跳出了轨道,这时在火车里走出一个人,伸出一只大手,把爱迪生的小手握了好半晌。原来他就是火车站站长耐肯基,耐肯基还是一位出色的电报报务员。为了报答救子之恩,他答应将电报术传给爱迪生。后来,爱迪生成了真正的电报报务员,并且在好多电报局工作过。在最后的一个电报局,他发明了第一样东西(二重发报机),然后他又发明了第二样东西(留声机)。看了这一个个故事,我才发现:谁也不是生下来就是天才。科学家们都是在一遍遍地坚持刻苦钻研、顽强克服困难、努力超越自我的过程中磨炼出来的。这不正应了爱迪生的那句话吗?“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一直铭记在我心中,它将时刻激励着我勇往直前,勇攀高峰。写作时,收集人物素材的技巧:1、从生活中收集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好的艺术作品的灵感来源都是作者身边的点滴小事或者发生过的事。正如我们写作一样,好的素材往往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我们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爱观察、会观察的习惯,懂得留心周围的人和事,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抓住其中的精彩、有用之处,了解生活,品味生活,探求生活的本质。2、大量阅读积累我们现在有很多知识都是间接获得的,比如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古今中外的名著,古诗词,各种学习的课程等,都为我们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之源。所以,多阅读,入眼入心,让阅读过的内容变成你自己的“积累”你肯定能写出好作文。反之,阅读过的内容无法变成自己的“积累”还是写不出作文的。3、参加丰富的活动作文素材更多的来源于社会生活。建议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走出家门,走到广阔的天地中去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世间百态。在行走中、在参加社会活动中,可以帮助形成观察的敏锐性,大家要经常交流彼此的所做所想所感。久而久之,写作素材自然就会积累很多。

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心得体会总结

170 评论(14)

emma_88

你战胜困难一次,就更强大一次 日本著名企业家土光敏夫,在中学时参加学校组织的一项一百公里徒步训练。对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这种活动的艰苦性是可想而知的。走了两天,他的脚就打起了血泡。曾有许多次,他都想停下来躺在地上。但是,每当有这样的念头,他耳边就有一个声音在提醒:躺下去便是懦夫!打起精神,走下去!于是,他咬牙挣扎着继续前行。不仅如此,他还鼓励大家咬牙坚持。一些体弱的同学支持不住,累倒了,他还背他们一段路程。渐渐地,他感觉自己已经适应了这种艰苦的跋涉,身上背的东西也似乎轻了许多。 土光敏夫后来担任有“财界总理”之称的日本经团联会长职务。他说:“我之所以在以后做事能不半途而废,关西中学的长途步行给我的启示最大。我知道:面对困难,人唯有迎接挑战而不是回避挑战,才会有真正的成长。你战胜困难一次,就更强大一次。” 【感悟】成长正如蝉蜕,过程是痛苦的,但是没有这份蜕变,就不会有力量的增强,更不会有新生。 【经典】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255 评论(10)

jyobin

中心:国家对大学生当兵的政策利大于弊分论点1:大学扩招,非名牌大学生强烈贬值,对他们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分论点2:有利于军队实现人员的现代化和军事技术的信息化分论点3: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分论点4:把大学生当民工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国家进步的象征(当然名牌大学的除外)分论点5:不要管那些原本分数弱势群体的死活,阻断他们当兵的希望
201 评论(10)

WATLP8899

返回首页 会员登陆 个人信息 主页注册 高级搜索 主页投稿 数学论坛 退出登陆 搜索整篇文章 只搜索标题 学术信息 学术杂谈 数学新闻 期刊论文 学术机构 基础数学 概率统计 计算数学 代数数论 函数分析 几何拓扑 微分方程 应用数学 运筹学 控制论 信息论 反问题 组合图论 模糊数学 生物数学 数学物理 经济数学 数学模型 计算机图形学 非线性分析方法 数学教育 数学家 数学史 初等数学 高等数学 考研数学 数学软件 Ctex/Tex SPSS/SAS Matlab/Maple 数学资源 电子书籍 考试竞赛 其他资源 网友推荐 • 王梓坤院士:迎接生物数学时代的到来 • 再介绍一本教材 • 美国数学建模竞赛注册与指南 • 《张量范畴讲义》预印本 • 龙以明等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林家翘教授 • 北京大学特别数学讲座 • 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当选名单(数学) • 欢迎大家访问高等数学精华版 • 最新SCI影响因子及核心期刊 • 2004世界华人数学大会 • 有趣的计算机工具介绍 • 【推荐】北师大概率论基础讲义 • 【专家】陈兰荪教授-报告讲稿 • 一盏螺旋灯具的孔位定位问题 • 中日离散几何、组合数学与图论国际会议 • 美国人摘得世界数学最高荣誉奖 • 访“百优”博士论文获得者导师朱熹平教授 • 关于数学参考书 • 随机图论与网络学术讲习班 • 庆祝谷超豪院士80寿辰 • 介绍一下中国的组合数学基地 • 运筹与优化理论教学大纲 • 【原创】我心目中的陈省身先生 • 经典的25篇控制论文 • 2006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公布 • 陈省身:数学是有很强活力的 ·更多 合作伙伴本站Logo站内新闻 【通告】关于书稿。 - 2006-09-21 12:13 - xiaohuhu 博士家园数学专业考研真题解答丛书编写进展信息--------------------------------------------------------------------------------【公告】博士家园-数学专业网站 - 2005-08-29 11:37 - xiaohuhu 一个国家要想成为科学大国,科学强国,首先要把基础科学搞好,而数学又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所以我们更要重视数学的研究,多多培养高水平的数学人才,要在数学中有所创新,有所创造,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出现更多的大师级的数学家,才能够在数学上多多得到菲尔兹奖,沃尔夫奖,阿贝耳奖,在科学上多多得到诺贝尔奖。才能够使我们的国家不愧为科学大国,世界强国! 本网站是专业学术网站,仅供个人学习交流之用如侵犯著作权人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做出相应的处理。转载我站原创作品请注明我站名称和链接。任何利用我站资源,作品等进行商业活动的,我们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推荐】博士家园论坛分类导航图 - 2005-08-28 11:17 - xiaohuhu +学术信息版 +基础数学版-概率统计-计算数学-几何拓扑-代数数论-函数分析-方程 +应用数学版-运筹学- 数学模型-控制论信息论-组合图论-金融数学 +学术讨论班-生物数学-模糊数学-小波-非线性-数学物理-信息安全-CS +初等数学版 +高等数学版 +资源交流版 -博士书屋+软件编程版 +期刊论文版-数学外语在线+硕士之路版-试题集-解答库 +博士之路版-资料室+数学史话版-数学家--------------------------------------------------------------------------------【推荐】数学书店-china- - 2005-08-22 08:00 - xiaohuhu 最近更新 第25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马德里落下帷幕 - 2006-09-21 04:34 PM - 记者方长平 博士家园特别更新,由于暑期原因,数学家大会未能及时报道,致歉!--为期9天的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8月30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落下帷幕。本届大会将对今后的数学研究和教学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数学界共商中国数学发展方向 - 2006-07-03 10:42 PM - hshizhi 北京国际弦理论大会热潮方退,西子湖畔数学热浪又起。由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牵头,中国顶尖数学家日前齐集杭州,举行中国数学科学与数学教育发展论坛,共同探讨中国数学科学和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科学的语言”正进退两难 - 2006-06-14 12:23 PM - nankai 被誉为“科学的语言”的数学,走到今天正面临困境:一方面,数学在现代科学研究及整个社会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在很多活跃的领域,数学家却没有参与进去。 中国人“封顶”百年数学难题 - 2006-06-05 09:07 AM - abss 中山大学教授朱熹平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彻底解决百年未破的庞加莱猜想。大学数学学院(系)风采展示 - 2006-05-28 01:34 PM - lsqmath 贴张你所在院校数学学院(系,所)有代表性的照片,让更多的人了解,欢迎来信洽谈合作宣传 南开之行小记 - 2006-05-19 11:07 AM - 王丽萍 参加全国的概率统计年会,回来有感而发,这次南开会议,有机会认识众多的概率统计名家。很多以前通过邮件认识的老师这次见面,加深了印象。也结识了许多新的老师。 2006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公布 - 2006-05-17 09:19 PM - 数学类一共有6篇百优论文2006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专家审定会于2006年4月在北京召开,在通讯评议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审定,共评选出2006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99篇 说说我知道的九章书店--数学爱好者必读 - 2006-04-29 09:46 PM - bughouse 九章书店有哪些书?什么书适合在九章书店买?怎么获得九章书店的最新书单? 忆恩师--写在概率论及其应用出版之际 - 2006-04-29 01:02 PM - suijishu 在《概率论及其应用》出版之际,选取本书的译者以前的一篇文章《忆恩师》,帮助我们理解和关注这本概率论名著。 国内概率与数理统计专业牛人分布 - 2006-04-25 02:09 PM - 对于这个问题,博士家园的概率统计爱好者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第二届全国概率统计青年学者会议开幕之前,我们对大家的讨论进行整理总结,编写全文,供大家参考同时欢迎补充,批评指正 “细胞非线性网络”国际研讨会 - 2006-03-30 12:30 AM - 浙江小楼 浙江师范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拟在2006年9月联合举办“细胞非线性网络”国际研讨会,LOChua教授和TRoska教授等将作主题报告,欢迎对“细胞非线性网络”感兴趣的国内外相关学者和博士生报名参加。 瑞典数学家获本年度阿贝尔奖 - 2006-03-25 10:59 PM - mathy 挪威科学院23日将本年度有着国际数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阿贝尔奖”颁发给瑞典数学家伦纳特·卡勒松,以奖励他在调和分析和动力系统方面取得的成果。科学出版社影印数学名著拓扑学介绍 - 2006-03-14 10:20 PM - Hilbert_ru Topology I:General Survey作 者: SP NOVIKOV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7-03-016673-4科大沈维孝教授3论文被AM接受发表 - 2006-03-05 07:41 PM - lsqmath 1975年5月生,安徽贵池人1995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大数学系, 后留学于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复动力系统友情提示本站一些网页及论坛须安装IE6、mathplayer插件才能正常浏览,且可以加快打开速度,请下载安装!用 户 密 码 使用Cookies 不用 :::忘记密码::: :::注册用户::: :::游客入口::: 最新文章 • 第25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马德里落下帷幕 • 数学界共商中国数学发展方向 • “科学的语言”正进退两难 • 中国人“封顶”百年数学难题 • 大学数学学院(系)风采展示 • 南开之行小记 • 2006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公布 • 说说我知道的九章书店--数学爱好者必读 • 忆恩师--写在概率论及其应用出版之际 • 国内概率与数理统计专业牛人分布 • “细胞非线性网络”国际研讨会 • 瑞典数学家获本年度阿贝尔奖 • 科学出版社影印数学名著拓扑学介绍 • 科大沈维孝教授3论文被AM接受发表 • 浅谈我心目中的中国数学教育 • 第十届京津地区暨第二届全国概率统计青年学者会议通知 • china-提供数学专业书籍 • 浙江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数学分析试题 • 浙江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高等代数试题 • 最新SCI影响因子及核心期刊 • 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当选名单(数学) ·更 多 热门文章 • 常用的统计计量数学软件 • 考研真题征集AND诚聘试题解答编辑! • 中山大学2004年《高等代数》试题及解答及评注 • china-提供数学专业书籍 • 高等应用数学问题MATLAB求解 • 2005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名单(初稿) • 【推荐】精通MATLAB5版 • 数学建模个人经验谈 • 运筹与优化理论教学大纲 • 【精品】微积分学教程 • 统计学网址大全 • 数学建模之心得体会 • 数学模型概述 • 一道有趣的概率题 • 【推荐】北师大概率论基础讲义 • 中国科学院2005年高等代数试题详解 • 【推荐】高等代数解题技巧与方法 • 模糊数学方法 • 控制论思想 • 信息时代的组合数学 • 运筹学各分支简介 ·更多 博士数学通讯下载提供最新数学新闻,数学进展,数学软件,数学竞赛考研信息,数学问题讨论,数学资源交流免费订阅,可随时订阅,随时退订输入您的邮箱地址后按相应按钮,收到信件后按照提示进行确认,即可订阅成功----------------------- 请填写您的E-Mail首页链接 :中文TEX|数学建模|研学论坛|九章书店|数学爱好者|中科院|清华数学 |北大数学| 南开数学|复旦数学| 浙大数学|icm2006 |北师大数学 |组合中心 |武大数学|南大数学|中科大数学|山大数学|川大数学|中国数学会 |美国数学会|数学家大会| Copyright © 2004 -2008 博士家园 当前在线: 68人 京ICP备05002166号 phpArticle
257 评论(8)

zbswjtu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曾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教授。1925年,母亲带他来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他从青少年时代就有了科技强国的夙愿,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的兴亡紧密相连。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他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16岁的邓稼先随大姐去了大后方,在四川江津读完高中,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道他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中国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和那样差的基础上研制成“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和卫星),西方人总感到不可思议。杨振宁来华探亲返程之前,故意问还不暴露工作性质的邓稼先说:“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请示了周恩来后,写信告诉他:“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看后激动得流出了泪水。正是由于中国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292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