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我的CY
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论文格式的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提出问题-论点;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结论。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陶渊明很悠闲,可是要做陶渊明的诗人是无法摆脱心中的不甘的;李白自是狂放了,但是要做李白的诗人无法直泻心中的愤懑,难道学陆游在临终前仍然难以释怀?只有一个人,留下沉着坚定、乐观豁达的精神。 这个人,就是苏轼。活出了自己“精彩”人生。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之一。读小学的我只知道背他的诗,虽然不懂他心里要表达的思想,但读着他的诗,琅琅上口,很有味道;也会感觉自己身临其境,享受诗的魅力。 苏东坡作为诗人,他没有李白的傲慢;作为豪放派词人,他没有像辛弃疾那样成天抱怨。所以说,他活出了自己的本色。 苏东坡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苏轼一生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他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晚年更被一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 年轻的苏轼就很会写诗了,但遭遇“乌台诗案”之后,使得风格有了比较大的转变,这个转变也是诗词更加有风采,更能领略到人生的味道。 1071年,苏轼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但当时大局已定,反对也没有用,便请调杭州,但心中不免有些难过和挫败感。 杭州是个风景秀丽之地,苏轼在办完公务后,便四处游玩,以解烦忧。他在这里不但结识了许多知交,也作了不少的诗歌,如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的,“水光潋滟”的晴天当然好,但“山色空蒙”的雨日何尝不值得赞美呢?还有《六月二十七日于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 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政治上的挫败反而促使东坡以诗人的身份,体验了更丰富的人生。 1074年,苏轼正式因“乌台诗案”被贬密州,但他始终想为国效力,于是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用一“狂”字笼罩全篇,抒写胸中一腔磊落之气。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苏轼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下阕尽管写了“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一波三折。 苏轼总是想为国效力,体现自己的才能,但思念亲人的感情也不知不觉地油然而生。同样是在密州,诗却是不同的风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苏轼为悼念妻子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阙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妻子执着不舍的深情。这首词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情。同样是“江城子”,情感完全不同。 1076年,苏轼“大醉”,于是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从上阙的“把酒问青天”,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下阙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领悟到月亮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她也有着自己固有的悲痛,和人一样有“悲欢离合”一样,她也有着“阴晴圆缺”。结尾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他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是对远方亲人的一种怀念,一种祝福。 在1082年,苏轼的《卜算子》一举成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苏轼的一次又一次被贬,每到一处,总能发现新的可供安抚生命的良辰美景,找到自我愉悦的赏心乐事,以此做到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记得《鹧鸪天》中的 “村舍外,古道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浣溪沙》中的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东坡》中的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而后来他索性把这种精神修养化作实际行动了:“头戴大瓢,冒雨行歌田间”。同样是1082年,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著名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上阕表现了他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的修养;下阕进一步表现自已豁达的风度。 苏轼不是陶渊明,他无需彻底地放弃悲剧,无需放逐心灵,而是以更加坚毅的人生态度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在过多苦难的人生路途上,自如地活着。 来自:/lovelytianyue
首先开头一首词摆上来,然后写,这与他的一生不凡的经历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也是那些经历,造就了他汪洋恣肆的文风。然后另起,开写经历,其中穿插其各个时期的词作,并进行分析鉴赏。
将苏轼的诗词与人生联系起来,起伏不定的政途带给他什么,性格变化、思想变化、出事态度等等,他整个人生分为哪几个阶段,所写的诗词里面融入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