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文化认同议论文800字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79

chou964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文化认同议论文800字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跑掉了

已采纳
在当今改革开放的中国,如何正确对待 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需要面对事实进行理 性思考,作出选择,避免陷入类似第一推动力 的思维误区。传统文化成为思考的问题对 象是因为现实中面临着社会道德重建的问 题。回到传统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传统既 不是负担,也不必固守不变,而是应当作可供 开发的文化资源。不能因传统而作茧自缚, 也不能因外来文化而妄自菲薄。现实中西 方文明正逐步地融入我们的传统中,这正是 当代历史的启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在具 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发展,进行不同文明的 充分对话是作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普世价 值这一概念具有预设性,只是理论的抽象,社 会发展的现实路径总是在各种可能性中得 到选择。面对当代世界各文明之间的冲突, 中华民族要有充分的自信,结合现实国情进 行自我确证,以开放的胸襟完成社会道德重 建。……

文化认同议论文800字

336 评论(11)

nll1007

写作思路:根据题目要求,以“尊重文化差异”作为主题,可以用几件相关事件进行描写,写出“尊重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正文: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正是这些各式各样的文化才构成了整个世界。文化差异是不同文化种族之间交流的一大障碍,也是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一份精彩。D&G辱华是一件令全国人民震惊的大事,也是D&G的一大丑事。该品牌想要入驻中国市场并准备了一个视频为入驻增加热度,然而在视频中该公司设计师对中华传统文化存在误解以及不尊重从而引起了群众的愤怒。一时间该品牌辱华事件热度居高不下,上海走秀被一众中国明星拒绝参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拥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该品牌设计师对中华文化并不了解就妄加评论,将筷子称作为“某种像小竹棍状的物品”,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反感,毕竟筷子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家家户户必备的文化代表,是幼儿教育的一大部分。更令人愤怒的是该公司并不及时道歉以熄灭群众怒火,反而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只在众多明星要求解约时才发布了一则道歉声明。愤怒,已经燃烧在了群众心中,爱国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着不懂得尊重文化的公司,该公司将在中国血本无归,中国市场不欢迎他。前有巴黎世家到这次的D&G,类似的事情不断重演。我们一次次愤怒,媒体一次次飞天,紧接着愤怒又被一次次遗忘。让我们愤怒难过的不应该仅仅是这些偏见歧视而已。有些品牌为了打入中国市场假意的逢迎和今天的“歧视”不过就是一体两面,无论是哪种,也许中华文化和中国群众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被所谓国际高奢和国外尊重。一个好的品牌应该凸显的是文化差异而不是文化差距。如果真的想要开拓中国市场连最起码得尊重和理解都没有,还谈何立足。侮辱“筷子文化”的视频亚洲许多国家的声音也大多是:这就是一种侮辱。外国高端赚着中国人的钱,却将中国人的信任和尊重当儿戏,有些外国人对中国人的鄙视心是一直存在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事情,希望我们都能够辨别出这些恶意,并力所能及的拒绝这些,也必须让这些人知道,想在中国做生意,得先学会尊重中国人。希望每个外国人都能够发自内心尊重中国的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而不是为了赚钱而假意逢迎,背地嘲讽。
219 评论(11)

展望天空

中西方文化差异二三事 饮食观念 欧洲人都说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一个版本里都有中国和法国的,只有关于第三家却说法不一,有说是意大利的,也有说是土耳其、突尼斯或摩洛哥等国的。尽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个共识,饮食常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一次在中餐馆举行宴会,饭店菜上得很慢,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近两个小时,但菜似乎才上了一半。临座的一位女士是第一次参加中餐宴会,忍不住问我,你们中国人请客都上这么多菜吗?我说,在中国还要多,通常是10道以上。她很惊讶,连说中国的宴会实在太丰富了,难怪中国的美食很有名。但过了一会儿,她又问我,有个现象很奇怪: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那么多菜,可为什么都长得那么瘦。而法国入每次菜很少,但为什么都比中国人胖呢? 我一时语塞,但又觉得她问得多少有点道理,因为那天同桌的几个中国人都显得比较瘦弱,而几个法国人个个人高马大。想了想,和她讲了自己的一点想法:中国是个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觉得没怠慢客人。另外中国人有时候更注重形式,所以在中国的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似乎更实际一些,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下的工夫显然不如中国,但讲究的是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这是中、法饮食观念的重要差异,多少也反映出了中法文化性格的不同。 对色彩的认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一个国家和民族也一样,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 有一次碰到欧盟委员会的一对教授夫妇,谈起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中国民族服装,他们都说非常好看,但有一点不太明白,为什么亚洲领导人大多穿红色,而西方领导人则多选择了蓝色。我说颜色都是领导人自己选定的。大概亚洲国家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红色在中国文化里,也可能在整个亚洲文化中都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吉祥如意,所以亚洲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红色。我反问他们,蓝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什么?他们说西方人认为,蓝色代表冷静和沉着。 想了想,我又补充说东西方文化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比如说龙在中国是民族的象征,而在比利时的蒙斯市则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作恶魔,被传说中的保护神圣·米歇尔杀掉了,因此特意搞打龙节来庆贺除灾弊感谢米歇尔。教授夫妇也非常认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巨大,并认可文化需要交流。 思维方式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而中国人则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比如把法语单词和中文文字加以比较,这一点就很明显。中国文字造词多注重形象,而法文里更多地注重考虑的是实用价值。像中文里的名片,法文里直译就是访问用的卡片,而航空母舰在法文里叫载飞机的军舰等等,都是从实际用途出发来造词的。而像压照片用的玻璃板,我们也是从其使用价值角度来造的词,但法国人就更加直观了,直译就是“放在照片上面的”。 反映到绘画上更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中国画的大开大阖、泼墨写意和欧洲油画讲究的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等完全是属于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技术范畴,似乎很难有共同语言。欧洲人有时不太能够理解我们过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有时也会认为欧洲人的艺术技巧过于写实本分,缺乏灵气。看多了欧洲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国人有时在感叹其技法写实细腻的同时,也会感慨欧洲大师们想象力的贫乏: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非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而我们的祖先不也画了几千年了吗,在那些美丽的仙女旁边加上几朵白云,她们不就飞起来了吗?多有意境,多有想象空间啊。 这就是文化的差异。但是,差异带来的并不总是分歧,它恰恰给文化艺术大师们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如能从中找到一个准确的结合点,那不仅会给两个民族,而且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一种更具包涵意义的和谐与美丽,比如赵无极的画作就体现出了文化交融的无尽魅力。┏ (^ω^)=☞
277 评论(10)

手机用户

中华文化的魅力主要体现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动态,展示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博大精深是静态,揭示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所谓源远流长是纵向展示中华文化的特质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世界上的其他古老文明,或中断或湮灭,而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中华文化是由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最具说服力的就是汉字和史书典籍汉字在传承中华文明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所谓博大精深是横向展示中华文化的特质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它体现在四个方面: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和包容性独特性表现在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如文学艺术的独特性;科学技术的独特性地域性表现在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民族性表现在一是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二是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三是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包容性,体现在既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又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73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