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leiwei
书是传播人类文化的使者, 自从印刷术发明以来,这事实就一直存在着,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用思维接触文字,用大脑去想象,用心灵去感受。当你读书时,你的思维在书中神游,你的情感在书中起落,在书中你可以体会到任何喜怒哀乐,书的魅力就在于此。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位渔民的儿子,白天,他跟父亲打鱼,晚上,躲在板棚里看书。一天,父子俩在海上打鱼,忽然,一阵狂风,大海掀起了巨浪,船上的帆篷被吹落,情况十分紧急。他不顾一切,沿着摇晃的桅杆爬上去,很快就把吹落的帆篷扎结实了,渔船恢复了平稳。狂风过去后,父亲把他拉到身边,笑眯眯地说:“孩子,我要奖赏你的勇敢,给你买件鹿皮上衣,好吗?”小孩摇摇头。“那你要什么呢?”“爸爸,我要买一本书,其他我什么都不要!”“难道一件鹿皮上衣还比不上一本书?”“爸爸,我想要一本好书,什么知识都有的书。比方,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会掉下来,为什么黑夜过去就是黎明……”父亲和水手们听了,都惊奇得睁大了眼睛。长大后,小孩成了著名的科学家。他的科学研究范围很广,涉及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在科学研究的同时,他又进行文学创造和语言学、历史学研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作品。他就是俄国著名的诗人、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罗蒙诺索夫。有人说过:“知识是学不完的。活到老学到老。”就象我的爸爸一样,40多岁了,但仍然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我问他到底为什么,爸爸摸摸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要使社会进步,那么我们人类必须先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社会接轨,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所以你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呀!”我的老师们也一样,她们每个星期都坚持业务学习进行教学研究,老师说过:“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是啊!书,是知识的宝库,是她,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她,帮助我们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因此,在新的世纪里,愿同学们都来与书作伴。只有博览群书,才能使我们知识渊博;只有与书相伴,思想才不会贫脊、身心才能得到陶冶,生活才能充满情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畅饮这“源头活水”吧!攀登这人类进步的阶梯,成为知识的富翁,精神的巨人,成为祖国21世纪的高素质的建设者。 
倡导大家遨游浩瀚书海,享受不一般的童年。世纪老人冰心曾教导我们“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明辨是非,行为举止文明得体。世界著名文学家高尔基也说过:“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是呀,读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开阔我们的视野,充实我们的思想。读书还能增长知识,提高我们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我敢肯定地说:一个有所成就的人,一定是个热爱读书的人。一代文豪鲁迅先生从小就热爱读书。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因为成绩优异,学校奖励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长大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我们现在拥有比鲁迅先生小时候更好的生活环境,可以读到更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多读书,读好书,让书籍成为我们成长的基石,让书香溢满我们的童年!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是莎士比亚对于读书的认识。查尔斯·里德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你将收获一个动作;播下一个动作,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相对论的创造者爱因斯坦在17岁入苏黎世工业大学就读时,“刷掉了很多课程,而以极大的热忱在家里向理论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由于兴趣所在,爱因斯坦把“阅读”当成了“悦读”。他曾回忆道:“我由于读罗素的著作而度过了无数愉快的时刻。”中国西汉目录学家刘向曾说:“少而好学,如日初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中国南宋著名的文学家、目录学家和藏书家尤袤在《遂初堂书目》序中所比喻的:“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清人张潮也从另一个角度作了生动的比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前人的这种阅读的生活习惯、阅读的浓厚兴趣正是今天我们所缺乏的。阅读的生活习惯、阅读的浓厚兴趣需要从小培养。书是甜的,一个多么富有诗意和智慧的信仰,一个多么纯粹而高尚的追求。相较而言,中国人把读书看得太苦。我们总是习惯用“头悬梁、锥刺骨”来劝诫孩子,总是喜欢用“学海无涯苦作舟”来勉励学童。苦口的良药固然利于疾病的治疗,甜口的良药不更利于治病也更利于怡心吗?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大张旗鼓地向孩子灌输“书是甜的”的理念,为什么不理直气壮地引导我们的孩子从小形成“书是美的”的信仰?《文学大师巴金和一个孩子的故事》里写到:“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一旦孩子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视作一种享受,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