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xter0731
人的一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就像电脑一样,新的电脑硬盘里是空的,需要我们输入各种程序和信息,存储的内容才能越来越丰富。人的出生一直到死亡有意识无意识地无时无刻地不在为储存而学习。从学习说话到学习走路;从学习穿衣到学习执笔;从学习分清左右到学习认识钟表;从学习文字到学习算数……除了吃饭和睡觉这些动物的本能不用学习,世上每个人脑中的每个技能都得一次次地从零开始学习。人类的自我学习过程是有规律的,都必须会经历几个必经的阶段。最开始是对一种技能产生兴趣和好奇,随后变得越来越热爱,从而开始尽可能的在脑中捕捉和存储这种技能信息,产和模仿的欲望,在模仿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前进的阻碍,这时主动的向老师请教来解决问题,当老师传授方法后,通过科学的练习达到心中渴望得到的学习成果。好奇心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动机和先决条件开始学习一项技能需要内心强大的主动性的,它取决于最初好奇心。当学习者不具备这个先决条件时,有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很多家长和老师抱怨学生不爱听课,经常逃课,可在真正具有凝聚力和人格魅力的老师讲课时,平时那些逃课的学生都会早早来到课室去占座位,如饥似渴的去听课。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位老师极准确的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换句话说,他的教学激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因为他找到想学习这门课的学生们共同急切想要学习的东西,和大家心中最疑惑又最想得到答案的东西。而且每堂课他都会给下堂课留下更加吸引人的悬念,这就像听评书,说大话书人总是在最关键时打断故事,一个“请听下回分解”让人吊足胃口。所以学生们才有如此大的动力去听这门课,等着老师下次来解开心中的谜团。一些教师在使用我们文化课学习当中常用的课本时也存在着这个问题。真正有效教育应该是能先挑起学习求知的动机,然后再加以教授,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生动的联系能力,使得学生们上完一课就充满好奇的期待下一次课。“热爱”是坚持学习的根本动力学习任何技能都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唯有真心热爱才是永不懈怠的根本动力。当代社会的现状使得我们的教育过程普遍存在不符合人正常学习心理次序的问题。比如说,当代中国的初级的古典音乐普及工作是做的很好的,现在全国大量的孩子在家长的设计下正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小提琴或钢琴等西洋乐器。不过从根源的学习动机来说,深究中国的家长心理,让孩子学习音乐普遍是出于一种“学一个特长,以后生活有出路”的初衷,虽然这并不为错,也确实是国情所致。而国外孩子学习音乐的动机多是因为浸泡在这个古典音乐环境中而真正产生兴趣,进而开始学习。所以从最初学习动机的区别来看,学习主动性的差距就显而易见。可是往往学习主动性是学习音乐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在此情况下,着重保护孩子对音乐时,音乐欣赏可更有目的地进行,让其比较专题化。如学生弹奏莫扎特的奏鸣曲或变奏曲,平时就可以集中听莫扎特的各种类型作品,让其对莫扎特的风格、特点有专门的感受。亦可把音乐分为大的时期来欣欣赏,如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就可以有意识地放在一起听听,感受他们共同点和不同点。对初学的学生来讲,除了广泛的聆听和感觉外,更应着重对自己所学教材的熟悉和模仿。这方面老师的要求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让学生明确音乐形象、情绪,并明确通过哪些弹奏方法来达到动听鲜明的弹奏。全国学习钢琴非常普及,而好的教师又不是到处都有,这时候则应借助于音像制品来促进教学。现在一些基本的钢琴教材都必须有示范的录音带甚至带讲解的录像带,这些音像带对教学能起到广泛的指导作用。学生通过熟悉、模仿,逐步到有自己的独立音乐见解,具有生动的音乐感、表现欲,这就需要不断的听和熏陶。居住在大中城市的学生,有条件的要争取多听各种音乐会,因为钢琴是表演艺术,必须多看多听现场的演奏。如果没有听现场音乐会的条件,也可注意收看电视中的音乐会转播。现在,这种机会还是经常有的,只要有心,是不会错过的。多给出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再进一步,老师和家长要注意多给学生提供给别人表演的机会。孩子练了那么长时间,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表演给别人看,不是给家长和老师。能否在给人表演的时候把自己的音乐感发挥、表现出来,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也是每个学习音乐的人,都迟早要面对的。每个学生会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情况。比如有的人性格放得开,不在乎,甚至越有人看越得意,越来劲。这样的学生一般都喜欢上台表演。但家长和教师要注意提醒孩子的是,不要因过分兴奋激动而失控,弹得过快。要求孩子在演奏时既要保持投入、兴奋的优点,又要从容不迫,头脑清楚。对于一些性格较内向、胆子比较小而容易紧张的学生,一定要让他们在演奏前多弹给人听,家里有客来,就让学生为客人表演,也可以带学生去别人家给人表演,也可组织几个学生一起开小演奏会,互相观摩比较,这有很大的捉进作用。永远都是第一遍钢琴用为表演艺术,难在表演时就这一遍。平时练百遍千遍,也许自己在家里弹得很不错,但是要别人承认你弹得不错,就必须在演奏这一遍时发挥好。有时我们很羡慕搞美术的,画一幅画,可以在家里一点点地去琢磨,去修改。一旦画好了,这幅画就永远不会再变化,除非作者想对其再加工。而我们的演奏,每次都要重新开始,在家弹好了,不一定上台演奏就能一样好。有时学生在台上弹错了,也许心里会说“我在家里弹得挺好的”,但谁都知道这样解释是没有用的。因为你在家弹好的那一遍,并无法弥补你在台上演奏这一遍的错误。也许有的学生会说“我下一遍就能弹好”,那也不行,因为无论是表演,还是考级、考试所承认的永远都是那个第一遍。为了弹好这个第一遍,我们都要做很多项式努力。对于每一个学习表演艺术的人,很主要的一点就是永远不要放过任何一次锻炼(练习)的机会。要学会自己给自己找缺点对于学琴的孩子,除了给别人弹(演奏),让老师和家长或请别人帮助自己发现错误和问题之外、也可借助录音、摄像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问题。要把自己演奏的状况,录下来自己听,看看自己还有什么优缺点,有哪些问题和不足。因为人在有录音或摄像情况下演奏的感觉,比较接近演奏的感觉,与一个人无拘无束的弹(演奏)在心理上是不大一样的。这个过程也会有一些舞台演奏心理体验的。让孩子平常多经历这样一些锻炼,既有利于发现自己的毛病,也有利于锻炼自己的演奏经验,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真正的演奏或考级中,能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使自己的技能及音乐得到正常发挥,以保证临场时把自己的音乐感觉比较自如地不打折扣的表现出来。具备自然的音乐感,才能去感染和打动你的观众。 
钢琴踏板的运用--我的毕业论文 “踏板被人称为钢琴的灵魂。”从鲁宾斯坦的这一名言我们不难看出钢琴踏板的运用在钢琴演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论是水平粗浅的初学者,还是蜚声海内的钢琴大家,在演奏中无一不会不使用到踏板,但是关于踏板使用方面的文献却寥若晨星。在钢琴教学,尤其是初、中级程度的钢琴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教师对学生系统的教授钢琴踏板的使用技巧,只是在需要学生使用踏板时才会零碎的作出一些指导。而这样导致的诸如:只顾踩踏板而不及时放、为追求所谓的“气势”“热闹”而胡乱的使用踏板、更有甚者将踏板作为技术缺陷,力度不足的掩饰等毛病。有鉴于此,我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多年来在钢琴学习上的一些心得对钢琴踏板的运用做一番探讨,有不足和疏漏之处还望予以斧正。 一.踏板的基本功能 钢琴踏板的使用是弹奏方法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踏板使用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弹奏的声音、色彩和风格。因此在谈钢琴踏板的使用技巧之前,有必要先简介一下钢琴踏板的最基本的功能。 1、右踏板是延音踏板,一踩下去,钢琴里的制音器全部打开,所有弹到的音就会延长。当脚一抬起来,制音器又压在琴弦上,音的延长就中止。 2、左踏板是弱音踏板(ulna cord) 在一般家用立式钢琴上,踩下左踏板,琴槌整个往前挪一些,离琴弦的距离就缩短了,声音相应就弱了。在演奏用的三角钢琴上,一旦踩下左踏板,则是整个键盘向右稍挪动。在三角钢琴上原来每个琴槌应击中三根弦,踩了左踏板以后,整套琴锤就会稍向左侧移动,这时琴槌只能击一根弦了。这样声音不但弱多了,而且产生了不同的音色变化。所以有时乐谱上标明"一根弦"或"三根弦"就是表示用左踏板式是放开左踏板。由于左踏板在演奏琴上能作出这样的力度和音色的变化,它的作用就不仅是帮助演奏者弹得更弱,也是为了增加声音的柔和,并除掉音质中任何敲击的成分。左踏板往往被比作“旋乐演奏者的弱音器”。 3、中踏板最经常地的被称做延长音踏板(sostenuto)。在立式钢琴上,它会使击弦机上方一块厚绒降下来,挡在琴槌与琴弦之间,这样弹出来的声音就小得只有自己听得见,屋外的人则听不见,这是为了不影响别人,没有演奏上的意义。而在演奏用三角钢琴中的作用与在立式琴上的作用完全不同。这个踏板的作用有点象巴罗克时期乐队里的通奏低音。用来支持旋律声部的流动,换句话说,如果钢琴的高音声部极为复杂,但是左手的跨度又很大,必须弹奏低音(控制和声节奏)需要将低音延长,如此一来,钢琴家就不能两头兼顾(因为没有第三之手),这时候,左踏板的优势就极为明显了!它的作用就是在这是发挥了出来。钢琴家踩住这个踏板,再弹低音,这个低音就会被持续(而不象右踏板那样使整架钢琴当时发出的音都延长)然后,在这个低音的支持下,就能很从容的弹奏较高声部的曲调。所以,这踏板就是解放左手,有目的的减低弹奏难度的踏板。 二.踏板运用的基本技巧 首先有必要补充一下一些踏板技术动作的基本要领 1.脚的位置 脚的位置在使用踏板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演奏当中脚的错误位置会妨碍脚和手之间的敏感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在同一时间用同一只脚使用两个踏板的时候,如有时需要这样用中踏板和左踏板时。正确的方法是脚应放在能使最大的压力点来自脚趾和脚的交界处的位置上。不要太靠近钢琴,脚尖几乎顶着琴板,用脚心踩踏板,这样不灵便;也不要偏远,只用脚趾踩踏板,这样不塌实。 2.脚的动作 脚跟不要离开地面,以脚踝为主要动作部位,用前脚掌将踏板踩下去、放起来。放掉时,脚掌可以一直不离踏板,如果为了放得干净也可以稍离一点点。 下面我们开始探讨一下踏板使用的一些基本技巧 由于我们常用的是右踏板,而另外两个踏板的使用比较少见。因此我在这一部分内容里主要对于右踏板的使用技巧进行分析。(附表 ) 1. 踏板,又称节奏踏板或重音踏板,在这个技巧中踏板与一个和声同时被踩下去,在下一个和声前一刹那被放掉,然后再和下面新的和声发声的同时踩下去。适用与强调节奏特点的乐曲中,可以产生增强音量,获得浑厚共鸣的效果。在肖邦《前奏曲》OP.28 NO.20中由于整首乐曲都是柱式和声连接,属于一种进行曲风格,如果使用音后踏板就会使得旋律变得过于连贯,而失去乐曲本身的那种类似沉重步伐的效果,因而在踏板法的选用上要使用直踏板,一个和声一换。(本身乐谱上也有标记要使用直踏板)(谱例 肖邦 《前奏曲》OP.28 NO.20) 舞曲风格的乐曲踏板的使用在于表现舞蹈风格的特点,如《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 舞曲》中4个小节构成一个乐句,前3小节踏板踩在节奏重拍上,而第4小节踩在节奏弱拍上这是和蒙古舞蹈的舞步相一致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 舞曲》) 2. 音踏板 我们常说的“切分踏板”和“跟随踏板”,两者和“连音踏板”都是一回事,即连奏中的更换踏板。“切分”的意思是,弹奏连奏中的第2个音时,手往下时,脚往上(而后再踩下),类似切分音的节奏。跟随的意思是,脚跟着第2个音弹下后重新踩下的。——目的都是一个,连上两个音,又不使前后音相混。它是最常用的踏板技巧,它的最简单的应用是出现于当两个音或和弦要用一个无缝的,又不被模糊的连奏连接起来时。如果想要清楚的换好踏板,没有以前的和声的遗留,并在声音中没有裂缝,以下的步骤是必要的: (1)弹奏,并用踏板抓住第一个和弦。 (2)接着当弹奏下一个和弦时,抬起踏板。 (3)听新的和弦的声音。在锤子重新打击琴旋的一刹那,制音器应该已经制止了原来和声的声音。 (4)当手指继续按住琴键时,重新踩下踏板。再仔细听,要肯定没有以前的和声被留在新换的踏板中。 (5)每个新的和弦重复以上过程。 在格里格的《致春天》OP43 NO6中右手的和弦是在模仿春风在吹拂的效果,如果使用直踏板那么就无法表现这种意境,但是如果使用如图示中的方式来踩踏板的话可以使的右手的和声进行更加连贯。(格里格 《致春天》OP43 NO6) 当然在不可能把低音的每个新变化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以保证踏板的清楚更换的时候是可以把踏板提前抬起的。如在肖邦《夜曲》OP27 NO1中象谱例中所标识的那样,既可以使和弦在衔接时声音不会有明显的间断,也不会由于将踏板踩到新和弦出现后所带来的声音浑浊的效果。(谱例) 3. 抖动踏板,又称颤音踏板。是利用脚在踏板上快速的,相当浅的踩动(附表) 这种踏板的使用主要是为了追求特殊的音色,或降低声音的亮度。 在肖邦《奏鸣曲》OP35的最后乐章中,为表现一种“坟墓上的风”的效果,就必须使用抖动踏板,来表现它的轻薄的、不规则的模糊感。 4. 全踏板,半踏板这是基于踩踏板的深浅而言的。全踏板即将踏板踩到底,是音响获得持续而连贯的效果。半踏板当乐曲的和声背景上保持一个低音时,而上面的和声出现混浊,用很小的动作,把踏板放起一半,然后迅速踩下,以获得既使低音长久,又使高音纯净的效果。还有将踏板踩1/4 1/3 1/2 3/4 等用法来使钢琴产生各种各样的音色变化,从而使音乐更加完美,音色更加丰满。这对演奏者对音乐内容的正确理解及脚下的工夫深浅与灵敏的听觉要求很高了。 5. 有一种跟脚没有太大关系的“手指踏板法”: 每一个断奏的音下键到底不放并且不需脚踏板的帮助从而使击弦机不归位——弦的震动持续,和踏板的效果一样而且不会与其他音符浑浊成一团,这多在谱面的连线处且尤其是没有踏板的地方(比如赋格)使用 要注意:保持不放的下的过程和触键的位置对音色有很大的影响。 三.踏板的运用 对于如何选用踏板我们应当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和声的变化 乐曲中随着和声的变换而变换踏板,这是一个比较基本的常识。演奏者在演奏时要对乐曲的和声变换有所了解,以选择正确的踏板使用方法,如果对乐曲的和声没有做出恰当的分析,那么所选择的踏板使用方法就有可能不恰当,造成声音混乱,破坏演奏的效果。因此正确而恰当的和声分析是关系到踏板的使用是否正确的根源。使用时必须在和声的每一个新的变化之前的一瞬间放掉踏板,然后在弹新的和声的瞬间精确的踩下踏板。如果采用适当的速度,声音就不会有明显的间断。因为和声的音响会填满踏板更换之间的空隙,使和声清楚连贯。尤其是演奏古典乐派和浪漫派的作品中,这种更换踏板的方法增强了和弦的效果,不免了声音的浑浊。如柴科夫斯基的《四月》中每小节换一次和声,踏板也每小节换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