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卡丘卡
%D0%A1%D1%A7%D3%EF%CE%C4%C2%DB%CE%C4&lm=0&fr=search&ct=17&pn=0&tn=ikaslist&rn=10%D0%A1%D1%A7%D3%EF%CE%C4%C2%DB%CE%C4&lm=0&fr=search&ct=17&pn=0&tn=ikaslist&rn=10我不信这些还不够 
说实话,教学论文的撰写就如学生习作,如何选材立意、布局谋篇,其实是没有技巧的,不是靠谁能教会或者有什么秘诀可以授受的。不管你多么卖力地讲授写作技巧,多么喋喋不休地传授方法,效果总是有限或者是很有限的。经验证明,写作是通过历练而能自通的一一种能力,撰写教学论文也如此。惟有教师勤写苦练,才能闯出自己的路子,亮出自己的风格。 通过本章,如果能帮助教师打开那么一扇天窗,去认识生活、去审视教学实践,激发涂鸦的热情,养成一种工作并思考着的状态,也就如愿了。就如著名诗人舒婷所说:“诗歌只是一粒种子,花朵是你自己培育出来的。”还有一句话说得好“课改没有正确的答案,但会留下我们共同探索的足迹。”愿我们今天的耕耘,为不久的将来编织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倾听幼竹拔节声”的可喜图景。第一节 撰写语文教学论文的基本常识 语文教育教学论文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基础与缩影。特别是在新课程推行的今天,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改革的实践和研究,并把实践中的感性素材,通过归纳整理、概括提炼,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这样既有助于先进的教学思想的传播,新的教学方法的推广,又有助于教师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因为教育教学论文是教师经过实践研究、收集资料、分析综合、理论论证等过程的产物,是以文字为媒介把研究成果固定下来、表述出来的一种载体,所以撰写的过程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了解一下撰写的基本常识也是有必要的。再说,近几年语文教师撰写教学论文的积极性很高,论文的数量很多,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比如泛泛而谈的多,深入剖析的少;坐而论道的多,策略建议的少;穿新鞋走老路的多,有创意有个性的少;拼凑的多,思考的少;等等。这样说来,也有必要让我们共同去思考探讨提高教学论文的质量问题,共同为“撰写出有事实、有理论、有对策的教学论文”而努力,尽量使教学论文内容鲜活、剖析深入、见解真实。 一、语文教学论文的种类 从论文的内容来看,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对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文章。这类论文有对语文教学的性质这一命题作阐述与解释的,例如:《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年第3期《审视“语文”》(作者: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就是从“精神的家园”、“感性的语文”、“儿童的语文”、“民族的语文”和“生活的语文”几个方面论述了“语文是什么?”这一命题;有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思考与解释,笔者的《悟什么 怎么悟》(发表于2004年8期《教学月刊》)当属此列;或是站在新的理论高度、用新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某些问题,例如,批评语文教学满堂灌、机械练等不足,倡导对话教学,《教学月刊》总第41期中的《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就论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的观点。 第二,收集、整理一些分散的材料,使之系统化,用新观点、新方法加以论证,得出新结论。例如,收集各国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有关资料,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寻找共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3年第5期有篇题为《中美阅读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比较》的文章,就是在“多”和“活”上分析了美国阅读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特点。 第三,对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有这样那样的,或大或小的体会,总有自己的得意之处,及时总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便也成了教学论文。这类论文比例最高,打开我们手中的语文教学杂志,有三分之二的文章就属此列。例如,《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上的“课例剖析”、“教艺例谈”、“教改探索”、“教改尝试”和“教学反思”等栏目登载的几乎都是一线教师的实践所感,记录着广大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执着追求的足迹,镌刻着一位位热血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叩问与咀嚼。 从论文撰写的形式来看,狭义上的教学论文就是指围绕某一论点运用论据进行论证的文字表达。广义上的教学论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 报告性教学论文。如课题研究报告、教学调查报告等。 第二, 论辩性教学论文。此类论文论点明确,论述充分,学术味浓。 第三, 经验型教学论文。此类论文实用性强,如:教学案例、教学叙事、课堂教学评课稿。 第四, 随感式教学论文。如:读后感,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教学日记等。 从严格意义上说,第三、第四类教学文章可能还不能登“教学论文”之雅堂,有的专家根本不把后两类的文章称作“教学论文”,晋升职称等评审也没有高看这两类文章,但实际上,后两类的教学论文才真正属于教师自己的,而且是教师专业成长发展必不可少的平台。 下面先谈谈撰写第一类和第二类教学论文的基本常识。 二、语文教学论文的基本结构 (一)题目 题目是教学论文的窗户,它应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一个好的题目让人一对视,顿生好感,引发阅读兴趣,发挥很好的广告效应。比如“磨你千遍也不厌倦——我的《只有一个地球》成长纪实”寓庄于谐,大俗中透出大雅,不仅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且让读者顿生阅读期待之情。好的题目应是用精辟的语言来阐明自己打算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用准确的语言恰当地反映此文章研究的范围及所达到的深度。例如“创新阅读不是‘大话’阅读”,一看就明了文章将对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创造性与严肃性上进行论述。又如“以小学语文为例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剖析”使读者一看便知研究的中心内容。所以,题目引用语要确切、简洁、精炼、通俗和新颖,使内行人看得明白,外行人也能有所理解。 1、准确。论文的题目和内容要名实相符,也就是说,题目要能准确地反映论文所研究的内容,少用大而统之的术语,比如“浅谈┉┉”“试论┉┉”等表述显得平庸而空泛。一篇论文的题目可以是明确点明题意的,如《低年级课堂呼唤理性的激励性评价》;也可以是不明确点出题意的,如《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几种途径》,哪几个途径不具体指明;还可以问题式的,如《低段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无论用哪种形式,题目都应该能确切地反映所要研究的问题,反映所要论述的内容,切忌穿靴带帽唱高调。请看这样二个题目:“聆听生命的呼唤——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观”(文章从“认识生命之源、感受生命之趣、理解生命之谛”三方面来论述);还有一个题目是“让童心在课堂上飞扬”,这两个题目立足点都太宏观,涉及的范围也很大,没有反映出要论述的理念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2、简炼。题目要简短明了,使人看了一目了然,马上就能明白作者想要论述的问题。如果题目过长,或过于拗口,就会影响读者的阅读期待,如《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效果的比较实验》,这个题目就显得太冗长了,可以改成《中学语文教学中三种教法的比较实验》,省去十个字,题目更简短明确,也没有违背原来的题意,阅读者看了,同样能理解论文所要研究、阐述的问题。比如有一次我想就如何理解“把握语文教育特点”这一规律谈些浅见,开始时想以“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为题,但发现这样的题目太大太没有针对性,最后就以“悟什么?怎么悟?”为标题,以“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的思考”为副标题,才觉得简明扼要地把意思表达清楚了。 3、新颖。教学是在不断发展,探索也是永无止境的。教学论文的题目如果只是复制前人的话语,教学研究就难以发展。因此,要敏锐地把握教学动态,学习有创意地表达。比如“教学的原生态”、“预设与生成”、“绿色课堂”等等词语非常有表现力。题目要亮丽、醒目,有时可以巧借名句,如“一语天然万古新“、“未成曲调先有情”、“巧把金针度与人”;有时可以妙用修辞,如“眼睛上的窗帘”、“飞扬个性天地,栖居心灵空间”;有时可以反弹琵琶,如“近墨者未必黑”;有时还可以巧改古诗、歌词为题,如:“你看,你看,试卷的脸在悄悄地改变”“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拿什么评价你,我的孩子”“乱:怎一个怕字了得”“佳词妙句巧点击,片言只语总相宜”。当然,想拥有一个既有创意又确切的题目,这需要以稳实的研究、丰厚的积淀、深透的开掘作为基础。 4、巧设题记。如果有必要,可以巧设题记。题记可以是两句小诗,可以是一句格言,也可以是短小的寄语。只要能形象、贴切地体现写作意图,并让读者感受到在笔墨挥动之间,处处流淌着墨韵书香。比如《贾老师教语文》的题记很有意思:当年,我为了生活而走上了教育工作岗位;如今,让我离开这三尺讲台,我将一刻也无法生活。又如《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每一篇阅读教学案例前都有高林生老师的题记,撷取一个题记与大家分享:“教人医术者说:要想让别人知道人体的构造,首先你得拿起手术刀,一刀一刀地解剖给人家看;教人武功者说:光说不练那是假把式,自己去摸爬滚打才有可能得到真功夫;教人武功与医术如此,教人学习语言文字大概也是这个理。” (二)提要 “提要”也称“摘要”,就是将文章的主要内容简要地概括出来,使读者了解论文概貌,以确定其有无阅读价值。提要以二三百字为宜,不要过长。例如《低年级课堂呼唤理性的激励性评价》的【内容摘要】在新理念的倡导下,低年级课堂呈现出热衷于无原则激励性评价的现象。本文通过四个典型案例的阐述,对激励性评价做了深刻冷静的反思,旨在呼唤老师们合理运用激励性评价语,使其发挥应有的功效。 一般较短的论文(三千字以下)可不写提要。 (三)绪论 绪论(也称引论、引言、前言、序言)--提出观点。对本论内容加以简要介绍,把中心论点准确地概括出来。如果是语文教学研究报告,应该概述研究该课题的动机、目的、意义和主要方法,指出前人或旁人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种程度,哪些尚未解决,说明自己研究这个问题的主要成果和贡献。绪论文字要简洁、明确、具体,使人看到绪论,就知道本文的基本价值。请看吕树炯老师写的《语文教学残缺之美之鉴赏》的绪论:追求完美是艺术亘古不变的主题,但任何一件艺术作品几乎都无法达到完美。因为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种遗憾的美,一种残缺的美。古希腊著名雕塑作品“断臂维纳斯”的不可超越的美就来自于它的断臂,来自于它的残缺。据说一位著名雕塑家化了很大心血为维纳斯续上手臂,可结果却似狗尾续貂,原来的令人目眩的美荡然无存。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同样不可能达到完美。在语文教学中,“残缺”之美能使课堂教学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再请看《小学语文主题拓展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绪论:小学语文主题拓展教学旨在通过提升语文教学理念,拓宽可供学生利用的教学资源,营造开放的新型学习环境,构建适合学生多元发展的教学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兴趣,张扬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里的“主题”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中心”,而“拓展”,则意味着开放,所以“主题拓展”,就是有中心地开放,在开放中体现意义的联结、情感的延续。一句话,小学语文主题拓展教学就是探讨以主题统帅全程、立体开放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方式,其固有特征表现在:主题性:主题拓展需要广泛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范围和资源,但在选择利用其他语文课程资源时要努力把握拓展的中心价值,强调以意义统帅文本,以情感引领过程,追求学习体验的深刻和专一。综合性:要改变单一文本、单一目标的常规学习思路,改造常见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在开放、立体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情感体验、个性化价值观形成等多元素养发展的过程。实践性:指主题拓展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参与活动的全程,从主题的筛选、方法的选择、方向的论证,乃至整个学习过程,都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实践、自主体验,真正体现语文学习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的语文教育特点。 (四)本论 本论(正文)--进行论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论点作分析说明。以事实、数据和有关理论作为论据,按思辨的规则进行推理,展开论证。 这一部分是教学论文展开论题、分析问题的主体部分,阐明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必然联系,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科学性、正确性,以最大限度说服读者、感染读者。因此,这部分内容应当丰富、翔实,观点要与材料一致,论述的先后次序,推理的层次,都要根据事理的内在联系来安排,做到有条不紊。所以这部分要求做到结构层次性、论证逻辑性和论据丰富性。 如果是语文教学研究报告,这部分是教师表达教学研究成果的主体。这部分的关键在于论证,包括课题的提出,对解决问题的设想、研究过程(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主要数据)、研究结果等。 本论部分要注意理论的运用和逻辑推理,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衔接,注意主次,抓住本质。如果结构比较复杂,在中心论点提出后,还要将其分解,按照不同的层次设置若干分论点或小论点,可加小标题,使用序号书写风格要保持统一。试举笔者写的《论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无为与有为》,希望能印证以上观点。 作文教学似乎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堡垒,成为我们的围城,我们总在突围,方法林林总总,流派形形色色,可我们总感到不尽人意,为什么?原因很复杂,最根本的是我们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所谓简单问题复杂化,指对作文教学的定位,太把作文当作作文。小学生为什么要习作?其一,是语言文字的运用练笔。其二,是因为他们要发表自己的生活感受,要表达对周围的看法,他们只要有触发点,并把它们写下来,就是作文。但是,由于习惯心理定势使然,更何况为了应试,作文教学功利化,教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习作与主题明、立意深、构思巧、取材新挂钩,潜意识中整齐划一地向优秀作文看齐,所以一味拔高要求,还写不通句子,就要求写段、写篇,还写不清楚、写不明白,就要求生动形象,就如孩子不会走就要求跑、跳,结果导致畸形发展。对作文教学人为的“恶炒”、“升值”使学生视作文为海市蜃楼,可望不可及,从而产生消极、失语。这不是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吗? 复杂问题简单化,指对作文教学改革的研究上,在具体的作文教学策略上,有认识简单化倾向,有的认为小学生习作训练只要有所感就写得出,有的认为认识事物的能力发展了同时也发展了表达能力,有的一味强调阅读积累、读中悟写。这种一维的思考方式,把作文教学中的复杂现象简化成单一的因果关系,从纯粹概念中看似辩证地推导出现实来,其实脱离学生认知规律、学习实际,把理想中的完美(如只要从观察获得内容,就能写出文章来)作为标准或依据来解释小学生的作文现实,其结果必然是苍白无力。
第一对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文章。这类论文有对语文教学的性质这一命题作阐述与解释的例如《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年第3期《审视“语文”》作者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就是从“精神的家园”、“感性的语文”、“儿童的语文”、“民族的语文”和“生活的语文”几个方面论述了“语文是什么”这一命题有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思考与解释笔者的《悟什么 怎么悟》发表于2004年8期《教学月刊》当属此列或是站在新的理论高度、用新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某些问题例如批评语文教学满堂灌、机械练等不足倡导对话教学《教学月刊》总第41期中的《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就论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的观点。 第二收集、整理一些分散的材料使之系统化用新观点、新方法加以论证得出新结论。例如收集各国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有关资料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寻找共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3年第5期有篇题为《中美阅读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比较》的文章就是在“多”和“活”上分析了美国阅读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特点。 第三对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有这样那样的或大或小的体会总有自己的得意之处及时总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便也成了教学论文。这类论文比例最高打开我们手中的语文教学杂志有三分之二的文章就属此列。例如《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上的“课例剖析”、“教艺例谈”、“教改探索”、“教改尝试”和“教学反思”等栏目登载的几乎都是一线教师的实践所感记录着广大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执着追求的足迹镌刻着一位位热血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叩问与咀嚼。 从论文撰写的形式来看狭义上的教学论文就是指围绕某一论点运用论据进行论证的文字表达。
“文发网”可以提供免费的参考文献 直接在百度输入就可以找到 摘 要: 多媒体计算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广泛运用,优化了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但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作用,崇尚工具理性,追求规范化、完整化、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失落。人文精神,以高扬人的价值,重视终极追求,强调人的自我完善为核心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超越性。社会越发达,就越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人文性思考 多媒体计算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广泛运用,优化了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但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作用,崇尚工具理性,追求规范化、完整化、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失落。比如:学生情感冷漠,缺乏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审美情趣淡薄,想象力贫乏,视野狭窄,缺乏创新意识;意志薄弱,容易被困难吓倒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精神,以高扬人的价值,重视终极追求,强调以人的自我完善为核心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超越性。社会越发达,就越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我在进行“小学语文学科四结合教改实验”研究的同时,从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角度,对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作了一些人文性的思考。 一、教育主体不应超过“人”这个对象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语文课堂教学,引起了教育主体观念的变化。一些开展“四结合”研究的老师提出了“语文三元论”,即教师、学生、计算机同时为教育主体的观点。他们把计算机提升到教育主体中一元的地位,认为人同计算机的地位是平等的,都能充当教育者,甚至都需要接受教育。将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到极端,忽视教育的人文性,这样教学的结果必将使学生成为缺乏情感、缺乏意志、缺乏创新能力的“现代机器人”。我认为,教育应科学性与人文性并重;教育的主体范围不应超过“人”这个对象,教师和学生应同时为教育主体。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中,学生享有思考的自由,可以独立自主地活动,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创设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中自主探究活动。在这里,计算机只是一种辅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 按照这种教育主体观,教师在课堂上以图像、声音、动画和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经验、意向、需要、情感、兴趣等来决定。教师利用计算机技术帮助学生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与材料,维持某种学习气氛,建立一种全新的主体性、开放性的小语课堂模式。我通过实践,觉得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充分考虑以下两点:第一,课件版块设计符合“人”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每一版块都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教学《春游中心广场》为例。在教学之前,我带领学生实地游览了风景如画的温州市中心广场。那独具特色的美丽风景当时曾吸引了学生,但并未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具体的印象。于是我又制作了双向互动的《春游中心广场》课件,其中有许多经过处理的中心广场景点的照片。上课时,我一边启发学生:“昨天,我们游览中心广场,你们看到了哪些景物?”一边点击课件中的图像按钮,那美丽的广场钟、奇特的树形灯、金灿灿的大花圃、苍老挺拔的枫杨等一一呈现。然后我告诉学生:你最喜欢哪一个景点就重点描写这个景点,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没有统一地指导,过多地束缚,这跨越时空的、活生生的素材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起了学生的写作激情,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写作。教师和学生利用计算机一起学习,其乐融融。第二,教学流程要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接受程度。主体性、开放性的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流程、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必须考虑学生的差异。《春游中心广场》每一个版块都设计有返回按钮,并随时可以链接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下水文”,以方便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随时返回上一板块重新观察、学习领悟。对于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则提出较高的目标:写好重点景物后,写其它次要景物,甚至可以连段成篇。这些全由学生自己掌握。通过教学,发现以上的教学设计是切合学生实际的,符合他们作文的心理过程,有助于他们在交流中相互提高。 二、学习材料的呈现要多融入“人”的情感 随着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传统的学习材料呈现方式被革新,有些人感慨计算机的无穷魅力,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展示他们精心制作的依据课文语言文字设计的图像、动画、声音等。一时间,教室成了一个小电影院,好不热闹。从实践层面上看,这些教师强调教师传授为主导,以追求效率为主要目标,充分利用计算机呈现图像形象、逼真等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某一形象。这些“电影院”式的语文课堂教学令人十分担忧,因为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塑造的一个又一个逼真的形象,以这些形象激发人们去想象、体验,进而产生共鸣。文字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视频图像更具生命力。如果不加考虑地选择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总是把课文语言所描绘的情景以图像形式展示给学生,就会剥夺学生充分想象思考的机会,减少他们自主参与活动的机会,压抑他们想象的灵感。久而久之,学生会丧失学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心。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要充分注意教学过程中人文环境的建设,使课堂教学努力转到以学生活动为主,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目标上,使科学与人文有机整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体验语言文字,在直觉与灵感之间感受语文的鲜活形象。 这里的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的预留,最原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呈现课文中的文字,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感受、体验,在头脑中树立形象,产生真情。有位教师在上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林海》一文时,把大兴安岭那如诗如画的景色经计算机扫描成视频图像,再配以优美的音乐,课堂上三番五次地呈现给学生。一开始,在鲜明画面及优美的音乐的刺激下,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随着画面呈现次数的增加,学生的热情锐减。反思这堂课,如果我们少依托或不依托多媒体,而是让学生去读、去品味作者原汁原味的语言,与语言面对面地接触,那么可以肯定教学效果会更佳。 有些学习材料,教师还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现给学生,这种融入了人的情感的呈现方式有着计算机无法比拟的优势。计算机无论怎么先进,都仅能按人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反馈应答,它没有生命,更不用说顾及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人是需要情感交流的,灌满一个知识容器可以只靠电脑,而点燃一个学生心灵的火炬却需要教师的情与爱。所以在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上,人文环境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它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与沟通,从而促进学生完善的人格的形成。 三、“人文养育点”的挖掘要有“人”独特的体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教材中人文荟萃,浓缩了古今中外社会的、历史的文明精华,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利用计算机技术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养育点”,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气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独特的“人文体验”。这种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发展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说茶》一课时,确立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在感受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祖国的茶文化。上课时,该教师身着旗袍,宛如一位茶道表演者,营造了散发芳香的茶文化氛围。她又从因特网上下载一些茶道表演和江苏宜兴紫砂壶的图像资料,把它们存储在浏览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点击菜单欣赏茶道表演。然后教师利用TOP98电子教室系统将形态各异的紫砂壶呈现在学生的计算机屏幕上,让学生给这些紫砂壶命名。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引用古诗句、古筝曲名、成语等,取出了很多精彩的名字,如“一叶孤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渔舟唱晚”、“龟仙壶”、“长寿壶”、“万寿壶”、“井底之蛙”、“深藏不露”、“青蛙望月”等,各具特色。这是一次文学、音乐、美术文化的整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末了,教师为学生沏茶,学生有滋有味地品茶,这又是一种人格平等。我们不奢求通过上了《说茶》一课,每个学生都喜爱上品茶,但日后哪怕他们只要有一次在不经意的饮茶中品出了生活的乐趣,说不定就会成长为具有生活情趣的文化人。 我们要积极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结合多媒体计算机的特点,开展艺术、审美的教育,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关心文化的变革与发展。要把语文教学同其它学科联系起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走大语文教学之路,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进,最终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可以供你参考使用哦 发表就要侵权了哟 还有几篇 给你发到你的邮箱了 查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