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nelu
要求不高,是否需要发表? 
音乐是由情而发,纵贯历史,横看中西,文明的发展中总有音乐这个重要的角色去推动着,从远古的诗经的朴素到唐诗宋词的华丽和缠绵但元曲的现实和丰富,它们不仅见证着中国文学的巨大发展,加之中国传统古典乐器就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的繁荣发展史,我们不禁赞叹:古人用他们特有的智慧让我们后代人体会到了穿越历史时空的民族风格,地域风格和时代风格。“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的传世经典,一直到后来的民族音乐的盛行,中国几千年的音乐风格在经久不衰地传递着华夏民族最具特色的东方文化。 当今时代的特点使流行音乐成为了一种大众文化,爵士乐、摇滚、通俗以及最具代表的周杰伦风格的歌曲渗透着每一个角落,具有良好的鉴赏能力使我们能够在文化及其丰富的时代拥有评判好坏优劣的能力,能让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个人修养得以提升。 西方传统音乐以神秘浪漫为主,很多宗教思想的写照,钢琴的加盟使它越来越具抒情、浪漫、自然风格。经过中世纪时期、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西方音乐的发展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丰富。与中国古典音乐的空灵与返古相比,它所具有的浪漫是空前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音乐越来越注重乐器的协奏和声调的组合,正如中西方意识形态一样,中西方音乐也呈现出它们截然不同但又各具韵味的时代和地域特色。
希望对你有帮助:审美素质是中小学目标培养体系中六个一级指标之一。审美教育通过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健康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情趣。究竟通过怎样的音乐教学过程,能更富有实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状态、价值意向,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高青县黑里寨中心小学通过对多年来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反思,认为应当重视和加强音乐欣赏的教学,使音乐欣赏成为中小学音乐课堂的主体内容。一、重视和加强音乐欣赏是素质教育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是要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和劳动,学会审美和健体,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就是说,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或几个有特长的明星,而是培养高素质的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艺术,特别是没有音乐,就不可能培养一个人的个性。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也反复强调说:“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出良好的公民。”因此,我们可以明确: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具备一定音乐艺术修养、具备较高水准的音乐审美素质的音乐艺术欣赏者,而不是创造者,音乐知识、技能技巧和创造能力不是也不应当是音乐教学的首要内容。不难理解,音乐艺术创作,需要建立在深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功底之上,并且应当具备极高的艺术天赋才能有所成就。音乐课有限的时间,显然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任务理当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较高层次的音乐艺术欣赏者,从而培养具有较高音乐审美素质的青少年。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述音乐欣赏不仅包括作为教材教学内容体系之一的狭义欣赏,而其包括所有具有欣赏意义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广义欣赏。用阿尔托博列夫斯卡娅的话说,就是“要把孩子‘浸泡’在大量的音乐作品中,让孩子品尝一切音乐作品,直接从音乐中受到感染,汲取营养。” 二、重视与加强欣赏教学是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重要手段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而是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手段。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离开实践活动,音乐教学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那些音乐符号将毫无意义,而中小学生的主要实践活动,就实际教学条件讲,只能是音乐欣赏,既然主要实践活动是音乐欣赏,我们就应当注意充分发挥音乐欣赏的作用。事实上,音乐欣赏对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确实富有实效。首先,音乐欣赏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音乐是“动”的艺术,是最活跃、最吸引人、最感动人的艺术。夸美纽斯把“一切事物都尽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当作教师的一则“金科玉律”,这对音乐教学尤具指导意义。只有把基础知识的教学与音乐欣赏活动结合起来,才能赋音乐符号以生命力,使音乐符号自然变为表达情感的语言。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这样的令人费解的怪现象:初中生的音乐知识水平与小学生相差无几,即使知道多一点,也只是对书面文字的理解,根本不知道其作为音乐艺术语言的内涵。笔者曾对初一新生进行检测,在一个班里,居然只有一个学生知道“”是延长记号,并解释说:“这叫自由延长号,你想怎么延长就怎么延长。”更有甚者,有的学生竟能造出“五分音符”,“六分音符”。对于诸如此类的现象要是简单地归结为老师没有认真教,显然不公正。笔者认为,老师把音乐语言因素单纯地、机械地像其它自然学科知识点一样教授给学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如果我们把音乐知识的教学同音乐作品(包括乐段、乐句),同音乐语言的情感表达方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感受中接受音乐符号、理解音乐符号,使音乐语言因素成为表达情感的语言,产生情感共鸣,教学效果肯定好得多。如选择欣赏《彩云追月》,可让学生在感受乐曲中学习探戈节奏(×·×××|×××××|)在音乐旋律表现的意义。再如,在介绍民族打击乐器时,不应讲一讲乐器名称,列示一下乐器图形便了事,而应让学生欣赏《鸭子拌嘴》等民族乐曲,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对打击乐器的表现力有比较具体的印象,然后引导学生了解打击乐器的种类,音色特征、演奏方法等。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列表、抄笔记、背概念的方法,必然结果是理论知识与音乐表现脱节。其次,音乐欣赏能有效地促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想象能力的发展。音乐欣赏同演奏一样,需要精神专注,需要非常投入地倾听。音乐旋律处于不断地产生之中,要感受音乐,就要靠记忆来把握不断发展变化的音乐语言,取得完整的欣赏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取决于它的强烈感染力。每部音乐作品都有不同的音乐形象,并且各具特色。有的突出抒情性,有的侧重于描写,有的则富有哲理。欣赏者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引起思维展开想象,并产生情感上深深的共鸣。任何音乐作品都与主观世界已有的情感、经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艺术源于生活”。由此可见,音乐欣赏过程就是启动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和想像的过程。再者,音乐欣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音乐欣赏决不是消极被动的。消极被动的欣赏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的低层次欣赏。高层次的欣赏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的创造性欣赏过程。音乐作品必须经过很多人的欣赏其价值才能实现。音乐作品具有多义性。存在“似”与“不似”,而不存在“是”与“不是”,所以欣赏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有很大的再创造的可能性(当然也有被“曲解”的可能性)。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欣赏者通过自身不同的学识,阅历,个性修养、情感倾向等去改造、创造审美形象。即使是同一欣赏者,由于欣赏环境、心理情感储备,世界观的变化也会对同一作品做出不同的,更深刻的理解,使音乐作品打上独特的个性创造印记,从而超越艺术审美对象。同时,高素质的欣赏者还会对作品创作提出更高要求,促进创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