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07

山果果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七年级下册历史论文1000字怎么写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lvtc7241

已采纳
始皇论 秦始皇,那是一个传奇的人物。秦始皇即嬴政,出生于赵国,秦庄襄王之子,他从13岁的时候就继承了王位,但是政权却一直在吕不韦手中,但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自己掌握了大权,之后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宏图霸业。 对于秦始皇,人们对他的看法、态度是不一样的。有人说,他暴虐无道,残忍至极,是个暴君,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纪功,炫耀声威。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又派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他焚书坑儒,只因自己的心情不愉快,便将460名儒士及众多大量的十分珍贵的历史书籍烧毁,给后人留下了难以弥补的过错。 但对于秦始皇,人们说的更多的是他的丰功伟业,他是第一个将国家统一的人,在春秋战国时,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秦始皇认为以前的“三皇五帝”都不及他,于是便创造出一个新的头衔给自己——“皇帝”从那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谓。秦始皇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他也为了替子孙万代奠定基业,它设置了中央机构与地方机构,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 他北击匈奴,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为解除匈奴对秦的威胁,命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最后赢得了胜利。他开发了北疆,秦始皇让迁去的民众与刑徒,一面屯垦,一面戍边,开发了边疆,他修筑了长城,保护了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也为了减少人民的负担。他统一了货币,铜钱造型为圆形方孔,俗称“秦半两”。原来六国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不得再充当货币。他统一了文字,制定出一种新字体,这便是“隶书”。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效率。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是对中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做了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秦始皇虽然霸道一生,但死后却十分悲惨,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东巡途中,秦始皇死后,赵高采取了说服胡亥威胁李斯的手法,二人经过一番密谋,假造秦始皇发布诏书,由胡亥继承皇位。将秦始皇的尸体与咸鱼摆在一起然后运回咸阳。 秦始皇虽然有过,但是他为人们留下了长城,灵渠,统一了思想与文化,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世界的角度看,秦始皇都是以为伟大的皇帝!

七年级下册历史论文1000字怎么写

336 评论(12)

羽竹

汉武帝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叙述评价他的一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司马迁的《史记》成书于武帝太初年间,由于个人的不幸遭际和政治异见,他对武帝这个时代的评述掺入了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和主观偏见。 从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到公元前87年去世,他一共作了54年皇帝。武帝一生在位期间,主要做了五件大事: 一是打退了匈奴对中原的入侵,中华民族获得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广阔生存空间。 二是变古创制,包括收相权、行察举、削王国、改兵制、设刺史、统一货币、专管盐铁、立平准均输等重大改革与创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而且体现着法家之“以法治国,不避亲贵”的政治制度。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三是将儒学提升为国家宗教,建立了一套以国家为本位、适应政治统治的意识形态,从而掌控了主流舆论,并且为精英阶层(士大夫)和社会树立了人文理想以及价值标准。 四是彻底废除了西周宗法制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行政官僚制度、继承制度和人才拔擢制度。 五是设计制订了目光远大的外交战略,并通过文治武功使汉帝国成为当时亚洲大陆的政治和经济轴心。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他的目光从16岁即位之初,就已经超越了长城屏障以内汉帝国的有限区域,而投向了广阔的南海与西域。 古今之论汉武帝者,惟清人吴裕垂特具卓识。其论略曰:“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劳民也,盖欲复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尽去后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舍我其谁之想。于是承累朝之培养,既庶且富,相时而动,战以为守,攻以为御,匈奴远遁,日以削弱。至于宣、元、成、哀,单于称臣,稽玄而朝,两汉之生灵,并受其福,庙号‘世宗’,宜哉!武帝生平,虽不无过举,而凡所作用,有迥出人意表者。始尚文学以收士心,继尚武功以开边城,而犹以为未足牢笼一世。于是用鸡卜于越祠,收金人于休屠,得神马于渥洼,取天马于大宛, 以及白麟赤雀,芝房宝鼎之瑞,皆假神道以设教也。至于泛舟海上,其意有五,而求仙不与焉。盖舢舻千里,往来海岛,楼船戈船,教习水战,扬帆而北,慑屐朝鲜,一也。扬帆而南,威振闽越,二也。朝鲜降,则匈奴之左臂自断,三也。闽越平,则南越之东陲自定,四也。且西域既通,南收滇国,北报乌孙,扩地数千里,而东则限于巨壑,欲跨海外而有之,不求蓬莱,将焉取之辽东使方士求仙,一犹西使博望凿空之意耳。既肆其西封,又欲肆其东封,五也。惟方士不能得其要领如博望,故屡事尊宠,而不授以将相之权,又屡假不验以诛之。人谓武帝为方士所欺,而不知方士亦为武帝所欺也!” 汉武帝是一个变法改制并且取得了伟大成功的帝王,是一个雄才大略规模宏远的君主。他是一个宏扬学术崇尚知识的贤君,也是一个知过能改,虚怀纳谏,任人以贤的明主。 武帝元朔元年的诏书说:“朕闻天地不变,不成施化;阴阳不变,物不畅茂。”元朔六年诏书又说:“五帝不相复礼,三代不同法。” 这表明,直到晚年,他仍在求新求变。他始终认为,只要情况变了,政策也要变,“非期不同,所急异务也” 汉武帝是一位承前启后而又开天辟地的真正伟大的君王。在他之前的历史上,他所建树的文治武功无人可及。他的风流倜傥超群绝伦。他的想象力和巧妙手法使政治斗争成为艺术。他的权变和机谋令同时代的智者形同愚人。他胸怀宽广,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鉴人之明。 他开创制度,树立规模,推崇学术,酷爱文学才艺。他倡导以德立国,以法治国。平生知过而改,从善如流,为百代帝王树立了楷模。 在后来的魏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努尔哈赤、康熙皇帝的行藏中,多少似乎都可以看到汉武帝的影子。 汉武帝具有超越历史的雄才大略,是一位战略和外交设计的奇才。这种天才使他能运筹帷幄而决胜万里,处庙堂之上,而其武功成就,则足以使西方汉尼拔、亚历山大、拿破仑等驰骋于疆场的将帅暗然失色。但是,汉武帝绝不是一个超俗绝世的圣者。他好色、骄傲、虚荣、自私、迷信、奢侈享受、行事偏执;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点他几乎都具有。但是,尽管如此,即使他不是作为一个君王,而仅仅是作为一个普通凡人,那么以其一生的心智和行为,他仍然应被认为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个机智超群的智者,一个勇武刚毅的战士,一个文采焕然的诗人,一个想象力浪漫奇异的艺术家,以及一个令无数妙女伤魂断魄的荡子,最坏又最好的情人。 他不仅开创了制度,塑造了时代,他的业绩和作为也深深地熔铸进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与传统中。汉民族之名,即来源于被他以银河作为命名的一个年代——“天汉”。在他那个时代所开拓的疆土,从闽粤琼崖直到川黔滇,从于阗阿尔泰到黑吉辽,勾勒了日后两千年间中华帝国的基本轮廓。而这个帝国影响力所幅射的范围,由咸海、葱岭、兴都库什山脉直到朝鲜半岛;由贝加尔湖到印度支那,则扩展成了汉文化影响所覆盖的一个大文化圈。 伟人和天才是无法描画的,是不可思议的,是难以用通常标准衡量的,也是无法用世俗尺度去衡量评估的。 汉武帝的人生充满矛盾。他爱民如子,同时杀人如麻。他用剑犹如用情,用情犹如用兵。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英雄、伟人、壮士、志士和圣者。但是,放置在任何人群中,他都会同样地引人注目。你不可能不钦佩他,也不可能不畏惧他——这就是刘彻。
157 评论(10)

hlb1992

七年级历史新教材学生观念探究集锦新教材以其精选独到的内容,丰富多采的结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刺激了学生的思维,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潜能,特别是对历史的探究产生了许多令人称奇的效果,有的观点使我感到后生可畏。本人就历史新教材使用半年对学生的一些精彩观点进行分类归纳以飨同仁。一、逆向性观点 逆向思维行行出乎我们的意料,通常是探究中的遗忘部分。在历史评价负面中凸显理性。其中有三个观点品位较高。 一是对秦修长城和秦始皇陵的评价。大部分的学生谴责秦始皇大兴土木,好大喜功,耗费了无穷的民脂民膏,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长城无法挡住匈奴对边境的侵扰,而秦始皇陵则仅满足秦始皇个人贪欲,对国家劳而无功,造成财尽民怨的局面。与此相异,学生提出长城和秦始皇陵虽劳命伤财,但却是留给后人无穷的财富,成为千秋万代造福子孙的滚滚财源,用历史观点来看,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秦后的历代都大规模的修缮过,对军事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功不可没。而秦始皇陵墓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这两样举世罕见的工程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基于历史现实我们应该给秦始皇记上历史后续影响真实一笔。 二是昭君出塞的评价 昭君出塞促进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但国家的安慰不能系于一个女子的身上,借和亲来安抚少数民族是屈辱的象征,一是不可靠,二是无法长久。刘邦以来的“和亲”政策无法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只有靠实力才能换得国家边疆的安定,民族昌盛,西汉匈奴威胁的解除是在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以后,民族和亲增进感情可以,但不能作为国家长治久安的希望。 三是三国鼎立的评价 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的出现,表面上看统一趋势明显, 三国都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以自己的实力来完成统一,蜀国态度最积极但可能性最小,而完成统一希望魏国最大。首先曹操凭借超群的政治军事才能灭袁绍、平袁术、夺刘表,完成长江以北的统一,赤壁遥看,曹操似乎胜券在握,国土统一几乎在望,但面临的对手诸葛亮、周瑜等都非等闲之辈,结果是曹操赤壁惨败,元气大伤,逃回北方,统一被搁置,三国鼎立形成,这种分裂局面持续了70多年, 所以三国鼎立延续了东汉末年的分裂割据的局面。二、类比型观点 所谓类比就是把相同或相仿的历史人物进行同类比较,分别得出相同或相异的评价,给出不同 的历史定论,其中三类人物比较代表性较强。 一是秦始皇和汉武帝 秦皇汉武都是我国历史上具有 雄才大略的杰出帝王,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都树立了丰碑。但就历史功绩和历史定位学生都提出了明显不同的结论。认为汉武帝的历史功勋是无法和秦始皇相提并论的。理由是汉武帝是给西汉带来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大一统局面,创造了西汉的鼎盛,而秦始皇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他的很多统一措施被后来历朝历代所沿用,对后世乃至今天都影响深远,成为维系中华民族成长壮大有形或无形的强大向心力,长城和秦陵更是历史无法替代的民族瑰宝,是留给我们子孙万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穷财富。不论秦始皇统治如何残暴,但他开千秋之伟业,立万世之功勋不容抹杀。 二是曹操与袁绍 曹操与袁绍的韬略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所犯的错误有惊人的异曲同工之处。两人在战役中的胜负原因都反应在用人失误,指挥不当,在两次战役中,但用人之处他们犯相反的错误。官渡之战袁绍错疑许攸为曹操谋划,就应该除许攸,以防许攸投曹,而战役结局正好证明。而赤壁之战曹操错用蒋干,误信,错杀荆洲小军头目,又轻信黄盖,听程劝谏而使黄盖诈降成功,导致赤壁曹操败北,使统一功亏一篑而遗恨终身。所以官渡和赤壁之战中袁绍犯了错疑和曹操犯了错信的错误,在人生的业绩中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错误。 三是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商鞅变法破除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积极性,奖励耕战,废除了贵族的世亲世禄制,使得将士为国奋勇作战,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和发展,建立县制,万古效仿。所以变法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国家——秦国,继而产生一个伟大的朝代——秦朝。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在我国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历史上写下了最为光辉的历史篇章, 孝文帝自上而下的汉化改革开我国历史少数民族融入汉族的先河,使得以后以汉族为主体中华民族滚雪球一样日益强大,因而魏孝文帝为各兄弟民族与汉族的友好融入而树立了典范作用。两次改革虽内容不同,但就其作用在我国开了历史的先河,立下了无以磨灭的历史功勋,为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三、疑问型观点 疑问就是对历史事件中的不确性作出假设,在疑问中进行理论分析,用确实中肯的观点予以评述。其中参考性最强的有三例。 一是巨鹿之战中项羽的破釜沉舟。 大部分认为巨鹿之战开始之前项羽渡过漳河后面临强大的秦军,为激励士气,同仇敌忾。置死地而后生进行破釜沉舟的背水之战。但对战役评价时有学生相反认为项羽草率卤莽,不计后果。一是项羽破釜沉舟,他面临强敌,没有取胜的把握,才以绝后路,假如战争中项羽失败,意味着全军覆没,因而会死无葬身之地,任何战役都要给自己留有后路,做到进可攻,退可守,打赢了是全军的胜利,失败了还可以寻找机会,东山再起,任何战役布置不能短视,需从长计议。真正做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二是丝绸之路的功绩 对于丝绸之路大都有的说法是张骞通西域之后,开辟了丝绸之路,似的中国的丝和丝绸织品源源不断地经西域销往中亚、西亚和欧洲,成为沟通中西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张骞功不可没。但有的学生同时提出,张骞通西域,主要功绩是为西汉开拓了疆土,汉通西域后,随着匈奴威胁的解除,西域各国为了摆脱匈奴的控制而依附西汉王朝,而西汉在西域驻扎军队,设置机构,才有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立,西域的新疆部分才纳入了西汉的管辖,而中国的丝和丝绸传到西域,然后由西域商人展转贩运到欧洲,才自然形成中西贸易的丝绸之路。一是张骞最远到西域的中亚各国, 而未到西亚和欧洲,更无要求中国政府把丝和丝绸销往西亚和欧洲;二是史料中未有中国商人把丝绸贩运到欧洲的记载;三是东汉班超经营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欧洲大秦, 但只到安息(伊朗),却把汉朝想与大秦往来的信息传到大秦,才有后来大秦使臣和商人来到中国。所以丝绸之路不是张骞开辟的,是汉通西域后自然形成的。 三是赤壁之战东南风的来历 大部分的学生归纳赤壁之战孙刘取胜的原因是借的话“孔命借东风,周瑜用火攻,庞统献连环,一举来成功。”所以东南风是孙刘赤壁决胜的关键的原因,黄盖诈降成功,战船起火,风推船进,火借风力,结果曹操营火光冲天,锁定孙刘胜局,定下三国鼎立的江山。但很有几位学生对东南风提出质疑,提出了三种观点,一种是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深知不是东南风的季节,由于特殊原因将产生东南风,在预定的时间依计与曹操形成再曹操无法识破的背景下取得战争的胜利。二种观点是纯粹的天缘巧合,偶然的东南风助孙刘得胜;三种观点是根本没有东南风,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有意颂扬诸葛亮足智多谋所虚构的情节,而是黄盖诈降火攻突袭曹营而成功的结果。 学生的观点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探究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潜能和智慧的火花,只要我们有效地把握好新教材的使用,科学地势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一定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6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