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j5262
八旗制度与满族文化 八旗制度中的满蒙汉关系 八旗制度对满族的文化整合 清代前期的八旗制度 旗人对八旗制度的思想态度变化 美国学者近年来对满族史与八旗制度史的研究简述 包衣汉姓与汉军简论--八旗制度兴衰的一个历史见证 八旗制度与满语言文字的湮没 八旗制度在清朝历史中作用研究综述 满清八旗制度与八旗色彩琐谈 清代旗人刑事司法特权研究 八旗制度和"八旗生计" 八旗制度下的"汉人满化"现象 八旗制度与满族共同体认同的建构 八旗制度在清朝历史中作用研究综述 (本回答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满族:1、是一个悠久的渔猎民族,满族历史据推测最早可以追述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 满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2、旧称满洲族,族人旧称旗人。1635年,皇太极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各个民族纳入八旗之下,满族雏形自此形成。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满洲族改称满族。3、公元前22世纪肃慎文明的中心在喜都,早期肃慎王国的第二代王室开始在此修建土坯城墙和宫殿,此时已有人口约千户。我国考古学界认为今黑龙江省宁安市镜泊湖南端的莺歌岭原始社会遗址,距今3000年左右,相当于西周时期,当是肃慎的文化遗存。出土了许多石器和陶器,其中有陶猪、陶狗、陶熊。猪的饲养,说明古时民族部落已经过着相对稳定的以原始农业为基础兼渔猎的原始生活。4、1952年,新成立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式承认满族为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之一,恢复了满族作为少数民族应有的待遇。许多之前隐瞒民族身份的满族人恢复了民族身份,满族的人口数量也因此成倍增长。在清代隶属于满洲八旗的一些锡伯、索伦等在当代则成为了锡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不属于满族的独立民族。1980年代,成立了新宾、岫岩、凤城、青龙、丰宁、伊通、清原、北镇、围场、宽城、本溪、宽甸、桓仁、满族自治县。5、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满语为gusa(汉音固山)。满洲人运用八旗子弟此军事组织制度建立了清朝。在平时,人们从事耕作、狩猎等活动;在战时则应征为兵,起源于女真族的狩猎组织──牛彔。具有旗籍的家族人员称为旗人。到19世纪末随着清朝的解体,八旗军事组织制度不复 存在。但一部分八旗的后代仍自称为旗人。八旗的军事组织制度是由满族的首领努尔哈赤所制定。努尔哈赤起初将自己的军队分编为四旗,四旗均以不同颜色的旗帜作为识别,成为“正黄旗”等。随军队壮大,又将四旗加上边框,成为“镶黄旗”等,形成八旗。满人靠着这军事组织制度,于1636年建立清朝6、满族喜欢贴窗花。用各种彩纸剪成各种鸟兽花卉,古今人物,贴在窗户上,栩栩如生,充满活力。还有另外一种剪纸艺术,就是挂笺,或称挂钱。过春节时,家家户户用五色彩纸,剪成长约40厘米,宽约25厘米不等的纸块,中间髅刻云纹字画,如丰、寿、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头,悬挂于门窗横额、室内大梁等处,五彩缤纷,喜气洋洋。最早挂笺是祭祖场所的装饰品,一般都是单数。传闻自家宗族祖先是从长白山几道沟来的就挂几张。黑龙江宁安、海伦,吉林东辽等地的剪纸艺术在全国艺坛上享有盛誉。7、满族民间工艺。或称“钉线”,主要流行于东北地区农村。以家织布和棉满族补绣线为原料剪缝而成,黑白色为主调,间用他色。纹饰以榴开百子、吉庆有余、葫芦盘长、福寿长春、八宝等吉祥图案为主,多配以较粗重的黑色边饰,常绣于枕顶、荷包、幔帐、坐垫之上。8、满族人能歌善舞。其先世靺鞨人的舞蹈具有战斗风格。女真人的习俗,“以女年及笄,行歌于途。其歌也,乃自叙家世、妇工、容色,以伸求侣之意”。(《大金国志》卷39)明代女真人乘兴起舞,并有琵琶伴奏,大家拍手而歌,特别是在节庆宴会上,主客男女轮番起舞,节奏和谐,一人领唱,众人皆呼:“空齐”相和。进入辽、沈后,更多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久居关东的满族人,经常举行群众性的歌舞活动。曾盛于北京,流传到关东的“子弟书”始创于八旗子弟,为满族人所喜爱的文艺形式。晚清以来,涌现出了许多满族曲艺表演艺术家。驰名艺坛的有赵星垣、双厚坪、金万昌、谢芮芝、品正三、常澍田、程树棠、荣剑尘、常宝馥、连阔如、侯宝林、关学增等。这些曲艺表演家,其表演艺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对后世有重大影响。9、民国以后,满族的好多民间艺术已经失传了,快救救这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吧。
满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最早可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素慎新开流文化与茶啊冲时期。自1635年皇太极定名“满洲族”至今也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满族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也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直至今天满族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但随着多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满族文化正在逐渐消融,加快对满族文化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满族是我过第三大少数民族,形成于明朝末期,但其先民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满族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满族的先民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奠定了满族文化的基本内涵。先秦时期北方的肃慎文化是今天满族文化的先祖,肃慎人以洞为居,饮食单一,性格凶悍善战,有自己的婚姻观、贞洁观与丧葬风俗,但此时的肃慎文化依然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状态。南北朝时期满族称为勿吉,此时满族先民的文化有了很大的进步,饮食文化中开始种植粮食与蔬菜,掌握了酿酒技术,有了固定的居所,农业手工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隋唐时期的满族先民称为靺鞨族,分为七个部落,其中粟末部落与唐朝的交流密切,不断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受唐朝文化影响较深,保留自身靺鞨文化的同时又不断吸收外来的大唐与高丽文化,建立政权并引用唐朝的文化制度。而女真的直系先祖黑水靺鞨则生活在远离中原的黑龙江与松花江下游,受唐朝影响较小。黑水靺鞨在文化上继承了先人肃慎、勿吉的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在狩猎为主的同时发展农业与牧业与手工业,饲养猪、马等家畜,是用铁质工具与陶瓷工具。从辽宋到元明时期,满族的先祖称为女真部,经济发展迅速,为后来的满族形成奠定了基础。辽代时期,女真的农业发展到了比较高的成度,饮食方式也更为多样,居住条件有所提高,出现一种类似于火炕的取暖设备,并形成了一定的审美观。辽代末年,完颜部的阿骨打统一女真部落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大金国的建立推动了推动了女真文化的发展,使女真文化有了质的飞跃。公元1234年大金灭国,女真族人一部分融入中原,一部分进入蒙古,还有一部分留在东北,后来演变成明清时期满族的主体。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建立后金政权,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基本上完成了对女真部落的统一,大力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政府颁布法令统一文化,满族文化在短暂的几十年间蓬勃发展,形成了满族文化体系的雏形。之后努尔哈赤又建立了八旗制度,创立了满文,这些都促进了满足文化的生成。1625年后金迁都沈阳,正式进入辽沈地区,努尔哈赤强制原著汉民满化,奠定了满族文化的核心地位。1635年皇太极定族名“满洲族”,是满族文化发展的里程碑,而后不断缓和满汉两族的关系,积极吸取汉族文化的精华,改变满族文化的原始性,积极促进满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满族文化在短时间内有了快速的发展。清军入关后,满族文化迎来了蓬勃发展时期,汉族文化的融入为满足文化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满族文化在保持自身的基础上对汉族文化进行吸收,呈现了旺盛的生命力。满族入关之前以渔猎生活为主,农业为辅,入关之后生产方式转变成以农业生活为主,生产方式的转变带动整个民族文化由单一的渔猎文化升级为渔猎文化与农业文化相结合的二元文化。与汉族接触之后,汉族文化融入其中,首满文化的影响日益明显,满族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两族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也日渐相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各地军阀以“返清逐满”为旗号,社会上返满情绪严重,对满族文化产生了震动,满族文化的差异更加明显,北京的满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留,东北地区的满族文化更为完整一些。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平等,消除了民族的歧视,满族人口剧增,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政治地位的提高,使满族族包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了新的认识。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满族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文化体系不复存在,但是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质以不同的方式的一保留,呈现出了不同以往的全新样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拥有更强的生命力与时代特征。
富育光除从事满族等北方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研究外,并于1980年以来,致力于中国满、蒙、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锡伯等民族地区萨满教传统文化的社会调查与研究,长期背着书包,徒步深入民族聚居村屯,久住民间,同吃同住同劳动,外族男女老少拿他当成本家人,知心人,危难着灾找他商量办法,擅长素描写生,自谱民歌民谣,留下大宗极珍贵的往昔诸民族民风印迹。上个世纪80年代前期,在社会条件等多方困境下,团结同仁,在东北地区最早抢拍下10余部满、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等民族民俗资料录像片,许多位民族萨满和民族文化知情人抢救文化后陆续谢世,为国家和民族保存了历史文化遗产,受到各族的由衷感激,积累了丰富的原始萨满教田野调查经验和资料,承担和主持国家“八五”、“九五”萨满教研究课题,参与国家“十五”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满族史诗〈乌布西奔妈妈〉研究》,对于我国北方民族学和原始宗教学等学科发展与队伍建设,都有着可贵的开拓与建树。 (1)《萨满教与神话》,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2)《满族萨满教研究》(与孟慧英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3)《萨满教女神》(与王宏刚合作),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国家“九五”重点图书项目)(4)《萨满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国家“九五”重点图书项目)(5)《富育光民俗文化论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6)《萨满文化论》(与郭淑云合著),台湾学生书局2005年9月出版。(7)《萨满艺术论》,学苑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2011年11月获吉林省政府颁发第十届长白山文艺奖作品奖)(8)《富育光社会调查手记》,学苑出版社,2014年 自1980年初以来,在国内外各类学术期刊及论集中发表论文80余篇,代表性论文有:(1)《试论满族口碑文学传承形式》,《吉林民间文学》1984年2期。(2)《满族萨满教神话初析》(合作),《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4期。(3)《满族火祭习俗与神话》,《民间文学论坛》1986年4期。(4)《满族寿宴小议》,《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3期。(5)《试论民间文学资料保管》(中芬两国学术研究论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6)《满族灵禽崇拜与神话探考》,《民族文化研究》1987年4期。(7)《论满族柳祭与神话》,《长春师院学报》1987年2期。(8)《论萨满教天穹观》,《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4期。(9)《满族萨满教星祭俗考》,《北方民族》1988年1期。(10)《满族佩饰古俗考源》,《民间文学论坛》1988年4期(11)《清宫堂子祭祀辨考》,《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4期。(12)《萨满教原始崇拜及其祭礼》(与郭淑云合作),台湾清华大学《民俗曲艺》1991年7月号。(13)《萨满教女神神话》(英文,与王宏刚合作),美国《萨满之鼓》1991年7月号。(14)《鄂伦春萨满调查》(与王刚合作),《世界宗教研究》1991年第4期。(15)《满族萨满著名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传承与价值》(英文,史昆译),《国际萨满教学术会议论文提要集》匈牙利社会科学院1993年7月。(16)《鲸海文化探考》(与郭淑云合作),《中日民俗研究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17)《满族萨满星祭与星图》,台湾《满族文化》1994年20期。(18)《萨满教婚育知识的传播》(意大利文),意大利科技杂志1995年10期。(19)《萨满教原始气运观念探微》(德文,与郭淑云合作),意大利威尼斯大学1998年论集。(20)《满族传统说部艺术——“乌勒本”研考》《民族文化研究》1999年3期。(21)《萨满文化析论》《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6期。(22)《浅析曹雪芹笔下祭礼与贡俗》,《世纪之交论红楼梦》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23)《史前文化述略》,《北方民族》2000年第1期。(24)《北方冰雪文化述考》,《民间文化》2001年第2期。(25)《北方面具文化考析》,《北方论丛》2001年第2期。(26)《谈<红楼梦>中满族旧俗》,《红楼梦学刊》2001年第3期。(27)《满族人的榆柳木杆、皮草和野花枝》,《现代交际》2001年第9期。(28)《再论满族传统说部艺术——“乌勒本”》,《东北史地》2003年第1期。(29)《萨满神柱文化崇拜考析》,《海口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30)《中国北方神柱文化考》,《华夏文化论坛》第一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3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东北史地》2003年第4期。(32)《栉风沐雨三十年——浅谈满族说部艺术乌勒本》,《民族古籍》2005年第4期。(33)《满族说部调查》(一)《(乌布西奔妈妈)采录始末》;(二)《(东海沉冤录)传承情况》;(三)《(萨大人传)传承情况》。《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3期。(34)《满族说部调查》(一)《(尼山萨满)与北方民族》;(二)《(雪妃娘娘和包鲁嘎汗)的流传情况》;(三)《(飞啸三巧传奇)的流传统情况》。《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4期。(35)《满族说部的传承与保护》,《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5期。(36)本人口述或整理之第一批满族说部:《萨大人传》(上、下)、《东海沉冤录》(上、下)、《飞啸三巧传奇》(上、下)、《雪妃娘娘和包鲁嘎汗》、《乌布西奔妈妈》、《(尼山萨满传》(上、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37)为许明、王宏刚主编《中国历代谏书——治国之道》一书译注清代官员向皇上所上疏之谏书:彭鹏《请严惩贪虐各官疏》、靳辅《生财裕饷第一疏》、张玉书《请杜设法名色疏》、吴绶绍《请禁原官会审复审疏》、杨锡绂《请严池塘改田之禁疏》等五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38)主编《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8 月出版。(39)富育光讲述、李桂华整理《最早开拓打牲乌拉的富察氏》,《话说乌拉》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40)《忆恩师佟老——与佟冬同志相处的日子》(上、下),《吉林日报》2009年2月7~14日。(41)朱立春《北方民族原始文化的守护者——著名人类学、民族学家富育光先生访谈录》 《东北史地》2010年3期。(42)富有史志价值的乌拉图录集锦——看大型图集《乌拉古镇》,《东北史地》2011年第4期、《吉林日报》2011年7月5日。(43)《满族说部的传承与保护》(合著),《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5期(44)满族传统说部《松水凤楼传》的流传与采录,《东北史地》2012年5期(45)一生睿智谋采风——记与贾老相处的日子 ,《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5期。(46)满族说部的传承与采录——《鳌拜巴图鲁》、《傅恒大学士与窦尔敦》、《扎呼泰妈妈》,《东北史地》2013年2期(47)谈满族神谕的抢救与研究,《东北地区萨满文化研究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48)生存和谐律:萨满文化的精髓,《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3月5日。(49)富察氏家族与满族传统说部(上),《东北史地》2014年第2期。(50)富察氏家族与满族传统说部(下),《东北史地》2014年第3期。(51)萨满文化和谐律探析,《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6期。(52)瑷珲十里长江俗记(节选一),(富希陆; 富育光),《东北史地》2014年第9期。 四、多年来,积极组织东北诸民族萨满文化遗存专题资料片的文稿撰写、整理、翻释、民俗指导与摄制事宜:(1)1984年拍摄《满族瓜尔佳氏萨满祭祀》、《满族陈汉军张氏萨满祭祀》、《海东青》、《神偶与宗谱》。(2)1985年拍摄《满族尼马察杨氏萨满祭礼》、《满族罗关氏萨满祭祀》、《满族厉姓萨满祭祀》。(3)1986年拍摄《满族萨满火祭祭礼》、《大兴安岭十八站鄂伦春萨满祭祀》。(4)1987年参预拍摄《广西瑶族原始祭祀》。(5)1989年拍摄《满族萨满雪祭祭礼》、《满族萨满星祭祭礼》。(6)1990年拍摄《鄂温克族萨满祭祀》、《达斡尔族萨满祭祀》。(7)1994年拍摄《满族萨满鹰祭祭礼》。五、1994年以来,积极征集与珍藏满族等北方诸民族萨满世代传袭之萨满神谕手抄原件、萨满创世神话满文资料、宗谱、神服、神偶、神鼓、神像、面具、图腾柱以及信仰民俗等实物与图绘百余件。六、2007年12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批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东海沉冤录》(上、下)88万字;《萨大人传》(上、下)73万字;《飞啸三巧传奇》(上、下)76万字;《雪妃娘娘和包鲁嘎罕》42万字,释注整理东海萨满史诗《乌布西奔妈妈》6千行,36万字。 2009年4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二批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恩切布库》、《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苏木妈妈 创世神话与传说》。目前,正在筹划第三批满族说部的组织出版事宜七、应各方学人之邀,撰写书序:(1)为静轩著《红楼梦中的东北风神》作序《可贵的探索 可喜的开拓》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2)为崔勿骄著《满族医药文化概述》作序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3)为吕萍邱时遇著《达翰尔族萨满文化传承》作序 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4)为向东铁石编著《东北民间萨满众神》大型影像画集作序 吉林音像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1)满族民间传说选《七彩神火:满族民间传说故事》,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2)《康熙的传说》(与王宏刚等合作),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出版。(3)《萨满教文化研究》第一辑(主编之一),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4)《风流罕王秘传》(与于又燕合作),中国文联出版社1989年出版。(5)《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辞典》(编委、吉林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年出版。(6)《满族大辞典》(参与撰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7)《萨满教文化研究》第二辑(主编之一),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8)《中国象征辞典》(参与撰稿),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9)《满族风俗志》(与王宏刚合作),中央民院出版社1991年出版。(10)《吉林省百科全书》上、下卷,(撰稿及副主编),1998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11)《宗教大辞典》(参与撰稿),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出版。(12)《中国神话人物辞典》(参与撰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13)《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满族卷编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14)《中国民俗文化大观》上、下卷,(副主编、参与撰稿),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15)大型画册《活着的萨满——中国萨满教》(总顾问、参与编写),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16)主编《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17)主编《金子一样的嘴——满族传统说部文集》,学苑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18)《满族萨满文化遗存调查》(与赵志忠合编) 民族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