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流沙包
【月曜(yào)效应】(也称为月曜病)有这样一种现象:不少学生在星期一上课时往往精神疲惫、注意力分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心理学家的解释是:双休日中,学生在心理上开始自我放松,原来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被悠闲随意的玩乐所取代,于是,晚睡晚起,精神不振。到了星期一,,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生物钟还没有及时调整过来,结果出现了不少学生在星期一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差、纪律散漫等现象。因为我国古代把星期一又叫做“月曜”,所以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月曜效应”。【酝酿效应】:所谓酝酿效应,又称为直觉思维,是指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由于某种机遇突然使新思想、新心象浮现了出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一下子便找到解决办法。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件事情束手无策,不知道从何入手,这是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但我们茅塞顿开的时候突然会有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放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是这一心里的写照。【瓶颈效应】所谓“瓶颈效应”,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心理过程中各个因素、环节的相互关系。社会角色扮演者在进行某项创造活动时,在从事某一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角色行为时,要求与之相关的各因素、环节配合与协调并进,其中如果某一因素和环节跟不上,就会成为“瓶颈”卡住整个活动和某一行为的正常进行。有的时候,“瓶颈效应”得到了克服,TOT状态很快从“几几乎有了”转向“有了”,从“就在舌尖上”转为“完全说出来了”,问题获得解决,创造趋于成功。有的时候,听任“瓶颈效应”起作用,TOT状态得不到解除,时间一长,心理上松懈并产生一种惰性,那就会使整个活动和某一行为前功尽弃。【马太效应】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马太效应在经济、教育、股市等领域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也是研究宏观经济需要考虑的现象。【飞镖效应】或【飞去来器效应】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行为反应的结果与预期目标完全相反的现象,称为“飞去来器效应”即“飞镖效应”。 【首因效应】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成败效应】:努力后的成功效应和失败效应是指努力后的成功效应和失败效应,是格维尔茨在研究中发现的。他的研究是,学习材料为几套难度不等的问题,由学生们自由地选择地解决。他发现能力较强的学生,解决了一类中一个问题之后,便不愿意再解决另一个相似的问题,而挑较为复杂的艰难的问题,藉以探索新的解决方法,而感到兴趣更浓。这就是显示学生的兴趣,不仅是来自容易的工作获得成功,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以达到成功的境地,才会感到内心的愉快与愿望的满足。这就是努力后的成功效应。在另一方面,能力较差的学生,如果经过极大的努力而仍然不能成功,失败经验累积的次数过多之后,往往感到失望灰心,甚至厌弃学习。这就是努力后的失败效应。因此,教师应帮助能力强的学生将目标逐渐提高,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将目标适当放低,以便适合其能力和经验。【等待效应】 等待效应(Wait effect)由于人们对某事的等待而产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这种现象称等待效应。在管理中,优秀管理者常常利用这种效应的作用,使员工产生一种对新任务的等待心理,以促进员工的工作兴趣、态度和行为发生积极的变化。【锐化效应】(Sharpening effect)在社会知觉中,波斯托曼作了有趣的实验,事先对人们所重视的价值作了调查,接着把与这种价值有关的单词在银幕上用瞬时显示器进行提示。当测定各人的认知阈限时发现,以前认为价值越大的单词,认知阈限就越低。也就是说,人的价值观对其知觉是有促进作用的。像这种由主体方面的内在条件而促进知觉的作用,就叫做知觉的锐化效应。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价值观。【环境效应】 当回忆时的情境和学习时所情境完全一样时,记忆效果最佳。通常把这一现象称为环境效应。如果你要在某一课堂进行考试,那么在这个课堂里学习材料比在图书馆或宿舍里学习更为有利。这个概念是和刺激的泛化紧密相联的。当然,环境是指一个人学习和回忆时的周围情境,如房子的大小、墙壁的颜色、噪音的量等等。近来,这个概念已经扩大到包括学习者学习和回忆时的生理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身体也是他所处环境的一部分。因此,为了得到最佳的记忆,产生积极的环境效应,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在学习和回忆时也应尽可能地相似。详见心理学中各种常用的效应、定律
jiangdan1101328
阿登反击战——二战德国精锐的最后一击(图文)战争进行到1944年秋,盟军已从三面逼近德国本土(其中东线为苏联红军,西线和南线为以英美为首的盟军),德军形势严峻,为扭转不利战局,希特勒决定集中兵力在西线发动一次使盟军猝不及防的攻势,夺回主动权。为此,从9月底,希特勒和他的最高统帅部十分秘密地着手制定西线最大的阵地反击战——阿登反击战计划。战役代号为“莱茵河上值更”。目的是:挫败美英军队,扭转西欧形势,使之有利于德国,以便抽出德军兵力去同苏联作战。德军计划在蒙绍、埃希特纳赫地段上突破盟军防线,在列日和那慕尔地域强渡马斯河,在战役第七天前出到安特卫普,分割并歼灭比利时和荷兰境内的盟军(加拿大第1集团军、英军第2集团军、美军第9和第1集团军)。希特勒选择的反攻地点就是4年半之前德军突破法军防线的那一个崎岖不平的阿登山区。这个地区是的美第1集团军(司令员为霍奇斯)和美第3集团军(司令员为巴顿)的结合部,北侧由霍奇斯负责,南侧由巴顿负责,两个集团军之间大约85英里宽的防区由第1集团军所属的第5、第8两个军共6个师的兵力防守。希特勒认为该地区是“现有部队肯定能突破的地方……防线单薄,他们也不会料到我们会发起突袭。因此,充分利用敌人毫无防备的因素,在敌机不能起飞的气候下发起突然袭击,我们就能指望取得迅速突破。”希特勒要“决心不顾一切地推行这项计划”。为实施这个计划,德国政府发布了关于建立“人民近卫军”的命令,应征年龄从16岁到60岁,很快召募大批新兵,在经过6至8周的短期训练后,调往西线,加入了攻击部队。12月初,德军共集结了25个师,,其中有7个坦克师。由“B”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元帅指挥。右翼是“党卫队”第6集团军(司令约瑟夫·狄特里希上将),辖有第67军(第272、第326国民掷弹兵师)、“党卫队”第1装甲军(党卫队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党卫队第12“希特勒青年”装甲师,第12、第227国民掷弹兵师,第3伞兵师)、“党卫队”第2装甲军(党卫队第2“帝国”、党卫队第9“霍亨斯道芬”装甲师)。共有4个装甲师、4个步兵师、1个伞兵师。大约有640辆坦克;中路是坦克第5集团军(司令曼特菲尔上将指挥),辖有第66军(第18、第62国民掷弹兵师,元首护卫装甲旅)、第47装甲军(第2装甲师、第26国民掷弹兵师、装甲教导师、元首掷弹兵装甲旅)、第58装甲军(第116装甲师、第560民掷弹兵师)。辖有3个装甲师、4个步兵师。大约有320辆坦克;左翼是的第7野战集团军(司令布兰登堡),辖有第80军(第212、276国民掷弹兵师)、第85军(第352国民掷弹兵师、第5伞兵师),共辖3个步兵师、1个伞兵师。其任务是负责掩护第5装甲军团的侧背,保障中央进攻。进攻集团计有官兵25万人,坦克和强击火炮900辆,飞机800架,火炮和追击炮2617门。德军为在阿登地域实施突破而集中了大量兵力兵器,但仍不足以达成战役目的。法西斯德军指挥部打算在进攻过程中从西线其他地段及德国本土增调部队到阿登地区。突击集团所需要的油料仅能保障到达战役纵深一半的行程。阿登反击战中右翼总指挥、“党卫队”第6集团军司令约瑟夫·狄特里希上将突破盟军防线的德军盟军在西线共计有87个师,其中25个装甲师。然而美英军指挥部认为,阿登地域不适于进行大规模的进攻。因此在宽115公里的地段上与法西斯德军集团对峙的只有第12集团军群(司令官为O.布莱德雷)的美军第1集团军所属的5个师(83OOO人,242辆坦克,182门反坦克自行火炮和394门火炮)。从而导致了战役初期的不利局面。德军在进攻前实施了“麒麟”的作战计划。组织了一支由党卫队特种部队及第150装甲旅两部分组成的,约2000名的会讲英语的突击队,由党卫队中校斯科尔茨(即1943年9月率领一小群伞兵,乘滑翔机突袭意大利北部的一座险阻的山顶,救出被意大利政府软禁的前独裁者墨索里尼的人)指挥。突击队乘坐美军的吉普车深入盟军防线内部,他们分成小队到处切断电话线,倒转路标,使守军的预备队走错方向,挂上红布条表示路上埋有地雷,尽其所能地制造混乱。美军被这少数德国兵的活动扰得惊恐不安。为搜索这些德国小队,许多交通线不能通行,50万美军士兵只要在路上相遇就互相盘问,几百名士兵在答覆问题时因使人感到怀疑而被拘捕,连身为集团军总司令的布莱德雷也不例外。12月16日,德第66军的一名军官,在从军部驾车去前线时被俘,随身携带的几份该计划的作战命令落入美军手中,从而使美军及时作出了反应。这一计划的第二步,即用一个完整的装甲旅,驾着美式坦克,穿着美军制服,长驱直入并占领马斯河桥的设想未能实现。德军于1944年12月16日拂晓分三路开始突然进攻。密集的大炮对几乎所有的美军阵地猛轰,美军遭到突然袭击,损失很大,未能组织抵抗就纷纷退却。在中路,曼特菲尔的第5装甲集团军进展迅速,到17日,成功的用一个钳形攻势包围了美军第106师的两个团,并且迫使7000人以上投降,这是美军在欧洲战场上遭到的最严重失败。18日,曼特菲尔第5装甲集团军的先锋第47装甲军进抵公路交通枢纽巴斯托克。但第47装甲军只留下了第26人民掷弹兵师攻打巴斯托克,第2装甲师和装甲教导师却饶道前行,错过了不费力气占领巴斯托克的机会;右路进攻的狄特里希党卫队第6装甲集团军也抵达昂布莱夫河上的一个渡口,挺进约30英里。其先头纵队“派佩尔战斗队”抵达并占领了马斯河渡口。然而,这只纵队在斯塔佛洛市过夜时,对近在咫尺的存有250万加仑汽油的美军的大燃料库及重要桥梁竟漠然视之,以致美军增援部队利用其设置障碍(燃烧汽油、炸毁桥梁),阻住了其前进的道路;左路布兰登堡第7集团军所辖的4个师均渡过奥尔河,其中第5伞兵师突至12英里处的维尔茨,在南侧为中路部队建起了一道壁垒,小有进展。至12月20日,德军的进攻部队已形成一支宽约100公里、纵深30至50公里的突出部,并继续向前推进。阿登战役中的著名照片:党卫队机枪手被俘的美军直到17日早上,盟军主要司令官们才承认德军全面进攻已经开始,艾森豪威尔急调第82和第101空降师火速赶往巴斯托克——圣维特一线进行增援,阻止德军西进。加文将军指挥的美第82空降师被派往圣维特防线,而麦考利夫将军指挥的美101伞兵师则驰援巴斯托克。19日,艾森豪威尔在凡尔登召开高级将领会议,商讨对策。会议决定采取南攻北守的方针。具体部署是:巴顿的美第3集团军北上攻击德军的突出部;德弗斯的美第6集团军向北靠拢保护巴顿的右翼;霍奇斯的美第1集团军必须顶住从北面和南面突入阿登地区的德军,扼住西去的咽喉要道,坚守阵地,并准备由北向南反攻,与巴顿的美第3集团军合围德军。12月23日,天气好转,适于飞行,盟军航空兵开始积极行动。12月22—26日美军第3集团军对敌军进攻集团的南翼实施了反突击。德军也在当天要求被围在巴斯托克的美军投降,但只得到麦考利夫两个字回答:“苯蛋!”这个美国俚语含意颇深,从此在二战史上传为美谈。当天,德军向巴斯托克发动进攻,但进展缓慢,直到圣诞节也未能拿下这个重镇。12月24日,巴顿的第3集团军摧毁了德第7集团军在左翼建起的保障中央进攻的屏障依托。紧接着,巴顿命令加菲将军的第4装甲师“拼命狂奔”,前去解救陷入德军重围的巴斯托克。12月26日凌晨,加菲的第4装甲师的第2战斗群杀开一条血路,突破了德军对巴斯托克的包围,与美军空降兵第101师的部队会合。次日,大部队沿打通的道路驶入城内,加强了该城的防御力量。阿登战役中被俘的德军德第5装甲集团军之第47装甲军所属的第2装甲师和装甲教导师饶过巴斯托克,向北面的美军第1集团军进攻。塞勒斯是德军推进的顶点,距马斯河只有5英里。于是中部战线形成了一个凸出部(阿登战役因此又称为凸出部战役或凸角之战)。这时,天气已经好转,美军立即出动大批飞机对德军装甲部队进行猛烈轰炸,使其无法在白天活动,陷入困境。12月25日,德军第2装甲师与美第1集团军之第7军第2装甲师爆发激战,到该天结束,德军第2装甲师阵亡2500人,1050人被俘,损失81辆坦克(原有88辆)。是役美军第2装甲师获得了“活动地狱”的称号。26日,德军遂开始后退。至12月25日,德军集团突破了战线,并向纵深推进90多公里。其先头坦克部队已抵迪南地域,距马斯河只有4公里。美英军指挥部为加强阿登地区的军队采取了坚决措施,从战场其他地段向这里调来了若干个师。至12月底,德军向马斯河的进攻已被阻止。但法西斯德军指挥部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计划。1944年12月31日夜,德军开始在阿尔萨斯的斯特拉斯堡地域进攻美军第7集团军。1945年1月1日德军出动1000多架飞机,对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境内的机场进行了突然袭击,炸毁盟军飞机260架。法西斯德军航空兵损失飞机约300架。但盟军的情况仍很严重,德军地面部队突破了马奇诺防线,向阿尔萨斯北部发起了进攻。1月3日,盟军转入反攻,巴顿的第3集团军由巴斯托克向东北出击,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由北向东南出击。德军也在这一天对阿尔萨斯发动了最猛烈的攻势,从而展开了阿登战役中最激烈的战斗。双方血战了5天,最终德军仍未能拿下这个城市。1945年1月6日丘吉尔向斯大林求援。苏军当时正在准备新的战略进攻,尚未就绪。但为履行同盟国义务,苏军比原定日期提前8天于1月12日实施了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由于苏军的进攻,希特勒指挥部被迫减少西线的积极行动,并把兵力从西线调往东线。1945年1月下半月至2月初,已调往苏德战场13个战斗力最强的师,其中包括6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8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以及其他技术兵器。1月8日,希特勒终于下令德军撤退。1月12日,苏军在东线提前发动进攻配合作战,希特勒不得不从西线抽调兵力到东线作战。盟军迅速乘机推进。1月16日,霍奇斯的美第1集团军和巴顿的美第3集团军胜利会师,到1月28日,在英美军的追击下全部撤回到阿登的出发阵地。阿登战役中双方的损失(包括死、伤及失踪)为:盟军约万人,德军约万人。美军检查德军战俘的尸体阿登战役中的巴顿将军此战,德军的作战计划是一个非常好的计划,如果他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做后盾,如果不是两线,或许能够成功,但是他没有。德国在阿登地域进攻的失败,意味着希特勒德国领导集团妄想在西欧取得决定性军事胜利的冒险企图遭到破产,意味着他们迫使美英政府拒绝同苏联就彻底打败法西斯德国进行军事政治合作的计谋完全落空。阿登战役是西线作战进程的顶点。德军的大量兵力兵器被迫调往苏德战场,他们在阿登地域遭受损失以及缺少预备队(从1945年1月起至战争结束时止预备队都调去补充同苏军作战的军队)——所有这一切大大削弱了西线的德军,而促进了美英法军队在以后各次实质上是追击退却之敌的进攻战役中获胜。此次作战,德军伤亡81834人,损失战车324辆、飞机320架。盟军伤亡76890(包括1万人死亡,万人受伤,万人失踪),损失战车733辆、飞机592架。德军损失虽与盟军相当,但是盟军能轻易地补充他们的损失,而德军不能,而且德军已投入了他们最后的精锐部队,此后,德军在西线再也无力阻挡盟军的进攻了。阿登战役又命突出部战役。诺曼第登陆成功后,由美、英、加等国军队组成的盟军迅速向西线防御的德军发起了猛攻。经过六 个多月的激战,战线移到了德国边界附近 地区。1944年12月16日,希特勒为扭转战局,挽救其失败的命运,孤注一掷,集中兵力在德国、比利时、卢森堡三国交界的阿登山 脉地区发起了地场大规模的进攻战。为此,从9月底,元首就和他的最高统帅部十分秘密地着手制定西线最大的阵地反击战——阿登反击战计划。这个计划被命名为“莱茵河卫兵”。希特勒对阿登战役寄于了极大希望:“堪称本战区甚至可能是 整个战争的决定性的转折点。“他甚至认为,“在西壁防线前面证明不可能的事(指打败西线盟军)通过从西壁防线内的进 攻,将成为可能”。最后计划包括每一个细节甚至炮轰时间都是希特勒在大本营制定的。11月3日,元首的特使约德尔上将赶到设在西线克雷菲尔松树林的B集团军司令部,将“莱茵河卫兵”的详细作战计划交给伦斯德和莫德尔,上面还有元首的亲笔警告:“不得更改”。希特勒选择的反攻地点就是4年半之前德军突破法军防线的那一个崎岖不平的阿登山区。这个地区是霍奇斯的美第1集团军和巴顿的美第3集团军的结合部,北侧由霍奇斯负责,南侧有巴顿负责,两个集团军之间大约85英里宽的防区由第1集团军所属的第5、第8两个军共6个师的兵力防守。希特勒认为该地区是“现有部队肯定能突破的地方......防线单薄,他们也不会料到我们会发起突袭。因此,充分利用敌人毫无防备的因素,在敌机不能起飞的气候下发起突然袭击,我们就能指望取得迅速突破。”希特勒要“决心不顾一切地推行这项计划”。他的计划不可谓不大胆,如果他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做后盾,或许他能成功。但是他没有。为实施这个计划,德国政府发布了关于建立“人民近卫军”的命令,应征年龄从16岁到60岁,很快召募大批新兵,在经过6至8周的短期训练后,调往西线,加入了攻击部队。12月初,德军共集结了20个师,由B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元帅指挥。右翼是狄特里希指挥的第6SS党卫装甲集团军,辖有4个装甲师、5个步兵师。大约有640辆坦克。中路是曼特菲尔指挥的第5装甲集团军,辖有3个装甲师、4个步兵师。大约有320辆坦克。左翼是布兰登堡指挥的第7集团军,辖4个步兵师。其任务是负责掩护第5装甲军团的侧背,保障中央进攻。德军在进攻前实施了“格赖夫”的作战计划。“格赖夫”一词在德语中指神化中那种鹰头狮身长有翅膀的怪兽,如果就它在盟军中造成的巨大而惊人的混乱而言,这个名子取得十分恰当。德军组织了一支约2000名的会讲英语的突击队,由党卫军中校斯尔策尼指挥。斯尔策尼善长冒险,曾使用滑翔机从一个山顶监狱搭救出墨索里尼。斯尔策尼的突击队扮成美军,乘坐美军的吉普车深入盟军防线内部,他们分成小队到处切断电话线,倒转路标,使守军的预备队走错方向,挂上红布条表示路上埋有地雷,尽其所能地制造混乱。美军被这少数德国兵的活动扰得惊恐不安。为搜索这些德国小队,许多交通线不能通行,50万美军士兵只要在路上相遇就互相盘问,几百名士兵在答覆问题时因使人感到怀疑而被拘捕,连身为集团军总司令的布莱德雷也不例外。然而,这一计划的第二步,即用一个完整的装甲旅,驾着美式坦克,穿着美军制服,长驱直入并占领马斯河桥的设想却未能实现。12月16日,德第66军的一名军官,在从军部驾车去前线时被俘,随身携带的几份该计划的作战命令落入美军手中,从而使美军及时作出了反应。对于德军将在四年前(1940年)发动了“闪电战”,使唤英法这战线迅速趋于崩溃的阿登地区 实施一场新的攻势,盟军高级司令部茫然 无知。蒙哥马利说,“目前敌军在所有战线上都在打防御战;他们的处境已不可能使唤他们发动大 规模的进攻战了。”盟军司令部非常乐观 地制订着下一个莱茵河地区的进攻计划。12月16日,德军在深雾的掩护下发起了进攻。第6装甲集团军左翼在洛斯海姆突破了美军防御 后,迅速插向斯塔佛洛;其右翼和中部的 进攻受到了美军的顽强抗击,久攻不下,16日至17日夜间,德军为配合正面进攻部队达到突 破,在第6装甲集团军的第1党卫队装甲军 进攻方向上的里吉山地区空降了一支千人的伞兵队伍,企图向东推进与正面攻击的部队会合。但美 军第5军立即歼灭了这股空降部队,避免 了正面防御部队腹背受敌情况的发生,使唤其能补入坚强防守,迟滞敌装甲师的进攻。战斗至12 月18日,德军第6装甲集团军的中部和 右翼的进攻行动基本被阻止住。第5装甲集团军的右翼第66军突破了美军第106师和第14骑兵大队防守的阵地,并在17日 发起的一次钳形攻势中,围歼了美军第1 06师的两上团,使唤美军遭到了1944至1945年欧洲战场上的最严重的损失。德军第58 装甲军和第47装甲军在第66军的南侧 进攻。17日,第47装甲军的第2装甲师在克勒伏火车战突破了克勒夫河,进展较快,美军被迫 退守巴斯托尼和诺维尔一线。第7集团军 使用了4个师实施进攻,其右翼战斗力较强的第5伞兵师也在17日越过了克勒夫河,但其中部和 左翼进攻的各师,在美军的顽强阻击下, 前进缓慢。20日,第5装甲集团军占领的乌法利兹,诺维尔。而两侧的第6装甲集团军和第7集团军的攻势 行动远远落后,整个战线形成了一个凸角 态势。希特勒决定把原计划由第6装甲集团军但任的主要进攻任务交给哈。冯,曼陀菲指挥的第5 装甲集团军,企图迅速攻占马斯河畔要地。美军在阿登防线上只有第8军的四个师防守。然而在战斗打响后的开始两天里,还并没有完全意识 到问题的严重性。第1集团军仍意图以第 5军加紧对德军北面战线上的鲁尔水坝地区发动攻势。直到18日晨,发现德军第1党卫队装甲师 已穿过斯 洛佛塔,逼迫了集团军司令 部,第1集团军才迅速后撤指挥机构,调整部署以加强防御。同日,盟国远征司令艾森豪威尔也将 两个后备师派往前线。具有决定意义的 是,后备的美军第101空降师19日晨到达了巴斯托尼,并成功地粉碎了德军德勒尔装甲师和第 26师的进攻,顽强地扼守着阵地,促使 这个地区以后变成了盟军发动决定性反攻的跳板。19日,美军第9集团军的第7装甲师随第30 师南下圣维特进行增援,第3集团军的第 10装甲师则北上进入受威胁的地区。到20日,当面防守的美第1集团军已基本制止了德军在南 北两个“肩膀”上的进攻行动,而巴顿将 军指挥的美军第3集团军和美军的第9集团军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上向战场接近。盟军战线垢重新 调整,使自己开始逐渐摆脱了被动不利的 局面。德军曼陀菲尔指挥的第5装甲集团军的左翼部队在20日包围了巴斯托尼的美军第101空降师和 第9装甲师后,德勒尔装甲师和第2装甲 师又继续向巴斯河沿岸的纪韦与迪囊方向发展进攻。22日,德勒尔装甲师占领了圣于贝尔,第2 装甲师也攻占了乌特维尔,德军使用预备 队第9党卫队装甲师和第15装甲榴弹师在乌特维尔及以东地域加入战斗,以加速冲处巴斯河畔。 第66军和第58装甲军在圣维特及其以 南地区发动了新的强大攻势,迫使南下增援的美军第7装甲师和继续坚持防守的第106师的部队 后撤。德军第6装甲集团左翼第1党卫队 装甲师力图从南面包围列日,阴孤军突进,到达了斯塔佛洛地区。其先头纵队是臭名昭著的“派佩 尔战斗队”,它在向前推进中执行希特勒 的所谓掀起一个“恐怖的浪潮”的命令,用机枪屠杀了几批已经解除武装的美军战俘和比利时平 民。这种灭绝人性的法西斯暴行是这次战役 的最黑暗一幕。德军南面战线上的第7集团军只有右翼的第5伞兵师在20日后能继续向前推进, 并构成了对美军防守的巴斯托尼的合围。巴顿指挥的美军第3集团军从12月22日起进行反攻。其第12军击退了当面德军的进攻,并迫 使德军第7集团军的第80军转入守势。 第3军指挥所属第26、第80步兵师和第4装甲师,积极地执行巴顿发出的“迅猛前进”的命 令,全力以赴地解救巴斯托尼之围。从整个 战役来看,德军如果攻占了巴斯托尼,守住南翼,并及时向突破地区增调能征善战的部队,那么仍 有可能利用第5集团军各装甲师所达到的 有态势继续发展。一旦德军到达了马斯河,就仍有可能使唤落后的德军第6装甲集团军等调头北 上,重新运动起来,构成战役的新突破,增 大对盟军的压力和威胁。美军第3军在雪地里奋力北进,24日开始向包围巴斯托尼的德军外围阵地实 施进攻。巴斯托尼附近地区的地形易守难 攻,德军第5伞兵师、第26师进行着顽强抵抗,辛夺取每一个村庄,每一片树林。25日,美军发 现纳夫夏至巴斯托尼公路方向上的德军抵 抗较弱,于是,集中第4装甲师在西南至东北轴线方向实施突击,26日下午,第4装甲师所剩无 几的谢尔曼式坦克终于突破了德军在巴斯 托尼南部的防线,与坚守部队胜利会合。电影《巴顿将军》中,巴顿指挥部队在白雪茫茫的山 陵起伏的道路上前进,并昼夜与敌在丛林 与房屋地区激战,就是反映的这一史实。在德军第5装甲集团军的突击正面上,美军建立了由第2、第3装甲师和第75、第84步兵组成 的攻击集团,由绰号“闪电手”的美军少 将柯林斯指挥,向进攻的德军先头部队进行反击。23日,美军从北面向德军第2装甲师发起了攻 击,使唤其被迫分成两部分组成防御,并 阻止了德军第58装甲军和第9装甲师的进攻。24日,德军的德勒尔装甲师在推进到马斯河畔的 迪囊以东3英里左右的地方,也被迫转入 防御。这一天开始,天气逐渐转晴,盟军的飞机大批出动,对敌人运输道路进行地毯式轰炸,使唤 德军供应机构几乎瘫痪。德军在巴斯托尼的失败对于罗什福尔与马斯河之间的这一作战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使唤突出的 德军装甲师腹背受敌,补给困难,陷入无 力发展的被围境地。25日以后,德军又重新开始了对巴斯托尼的争夺战,许多师陆续被调到这一 地区投入攻城战,兵力曾一度达到两个军 部,9个战斗师。第6装甲集团军也被迫将部分兵力拨给第5装甲集团军。至此,德军的阿登战役 进攻计划遭到彻底失败,巴斯托尼防御战 成了盟军整个防御计划取得胜利的决定性环节。1945年1月3日,盟军在整个西线上开始了新 的进攻,摧毁了德军对斯托尼的攻城行 动,并最终加速了西线战场上的德军瓦解。美第3集团军和德军至1月29日的伤亡情况:第3集团军 德军阵亡 14,879人 击毙 96,500人受伤 71,009人 击伤 296,000人失踪 14,054人 俘虏 163,000人非战斗性伤亡 73,011人总计 172,953人 总计 582,500人阿登战役-----德军计划集中三个集团军的兵力在长达125公里的正面上实施进攻。第6党卫队 装甲集团军拥有9个师(其中个装甲 师)在右翼、第5装甲集团军拥有7个师(其中3个装甲师)在左翼实施突击,突破由美军第1集 团军的第99、第106、第28师防守 的、从艾弗尔山到蒙绍的纵深不大的防御阵地,迅速向前推进,在马斯河畔的列日与那慕尔之间建 立桥头堡,尔后再通过布鲁塞尔攻占安特 卫普港,切断美军第1集团军和英军第21集团军的后方交通线;第7集团军拥有7个师(其中1 个伞兵师),将进攻卢森堡 地区,抵抗 来自南面和西南面的攻击,保护两个担任突击的装甲集团军翼侧;另以6-7个师但任预备队。整 个战役企图完成歼灭盟军25-30个师 的任务,制造第二个敦记得尔克,稳定西线形势。盟军仍然不能使用安特卫普港,他们想迅速突破西壁防线的企图也告失败;所以,希特勒现在开始为他梦寐以求的西线攻势制定详细计划 [ 注:据威尔莫特说,10月8日,约德尔向希特勒呈送了一份关于11月底阿登地区向阿姆斯特丹发动攻势的计划草案。 ] 。首先,他估计对了,盟军拥有七十个师,不可能在将近五百英里长的战线上处处都坚守;第二,希特勒指望十一月的天气能结束敌人享有的绝对空中优势,或者至少在德军发动攻势时能大大削弱这种优势。因此,希特勒急切地要赶在冬季开始天气转晴、敌军恢复空中优势之前,发起进攻。他没有征求西线部队司令的意见——事实上也没有跟他商量,就跟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一起定下了进攻的基本原则。由于进攻必须在现有部队很有把握取得突破的地段发起,因此就有必要选择一个敌军地面部队——无论是第一线部队还是预备队——比较薄弱的地段。突破后还要继续扩大战果,直到整个西线局势转而对德国有利。在对西线部队作了彻底的检查,并经过周密准备之后,希特勒关于从西壁防线阵地向敌军防线薄弱地段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计划已很有眉目,终于选择了艾弗尔为突破地段,安特卫普港为最后目标。十一月三日,约德尔代表希特勒,在莫德尔陆军元帅司令部向西线部队司令、B集团军群和第五装甲集团军发布指令时解释说,攻势必须在现有部队肯定能够取得突破的地段发起。他接着告诉他们,蒙绍-埃希特纳赫地段(艾弗尔)已被选定为最适合进攻的地段,因为那里的敌军已在过去的正面进攻中蒙受了重大损失,力量比较薄弱。而且,该地段的敌预备队已调至第一线附近,补给情况也朝不保夕。因为这个地段敌军的防守兵力相对较弱,又加之敌军不会料到德军会在这里发起进攻(即使真的料到也会不以为然),所以只要进攻完全出敌不意,天气又不利于空中行动的话,德军是可能迅速突破的。突破将使德国装甲部队赢得主动权。尔后,这些部队迅速向前推进,在马斯河畔的列日与那慕尔之间建立桥头堡,再通过布鲁塞尔向西边的安特卫普港快速挺进。可想而知,德国装甲部队只要一渡过马斯河,就可切断那些经由马斯河流域的美国第一集团军的后方交通线。德国装甲部队一到达布鲁塞尔-安特卫普地区,英国第二十一集团军群的后方交通线也会受到威胁,要是安特卫普港失守,这些交通线同样会被切断。敌军还没有完全整顿好这个效率很高的港口,虽然它对敌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只是个时间问题。到那时,他们仅凭着通过安特卫普港运进来的人员、武器、补给品,就能摧毁德军防御 [ 注:梅里安写的《阿登战役》(以下简称梅里安著作)第208页:攻势的开始时间取决于希特勒的忧虑,即:盟军可能很快恢复阿姆斯特丹港的工作秩序,因而又可以充分发挥他们在人员、物资上的优势。正是由于这种忧虑,希特勒才将攻势的开始时间定在11月中旬。 ] 。要是夺取60年前,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