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王小圈儿
近年来,本溪市化学工业学校始终坚持“让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精业、助精业者立业”的办学理念,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不断创新管理体制,不断提升发展空间,不断增加招生数量,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全面对接本溪生物医药、化工产业链和岗位群,全面发挥国家重点校的先行带动作用,以优良的育人环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坚持理念创新,坚持特色办学,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优质发展,在课程改革、教法改革、毕业生就业、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着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本溪化校学生连续四年获得全国分析工大赛冠军,新生入学人数连续三年超过1500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超过98%;2010年,学校彩屯校区功能齐全、设施设备先进的制药与化工实训基地已经投入使用,高标准的6000m2图书馆大楼已获市政府立项并马上投入建设,职业楼改建教室工程开始施工,校园绿化工程基本结束,地产中草药种植示范实训基地开始规划建设。目前,学校正全力准备参加今年国家中职示范校的创建活动,今年的全国分析工大赛经国家教育部及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研究同意,决定10月中旬在本溪化校举办。今天的本溪化校,已经成为全国,特别是东北地区最具专业化培养、培训制药、化工类产业中等技术工人的重要基地。2003年学校晋升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3年《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首批示范性专业;2004年《化学工艺》专业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示范专业;2005年《药剂—制药工艺专门化》专业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示范专业;2005年《市场营销》专业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示范专业;2004年学校荣获“辽宁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4年学校被省教育厅授予“辽宁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5年学校荣获“辽宁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6年学校荣获 “辽宁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6年学校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化学检验技能大赛(国家二级赛事)团体一等奖;2006年学校获得全国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化工技能大赛(国家二级赛事)团体三等奖;2006年学校被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辽宁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7年学校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命名为国家化工行业特有工种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2007年学校被本溪市委、市政府授予“本溪市职业教育工作优秀单位”荣誉称号;2007年学校被本溪市委、市政府授予 “本溪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07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化学检验技能大赛(国家二级赛事)团体一等奖;2007年获得全国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化工技能大赛(国家二级赛事)团体三等奖;2007年姜淑敏老师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8年学校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命名为首批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2008年获得本溪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2008年获得辽宁省教科文卫系统民主管理先进单位;2008年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优秀职业技能鉴定站”;2008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化学检验技能大赛(国家二级赛事)团体一等奖;2008年获得全国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化工技能大赛(国家二级赛事)团体三等奖;2008年《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获得名列榜首的辽宁省品牌专业;2009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化学检验技能大赛(国家二级赛事)团体一等奖;2009年在“创业杯”本溪市第四届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中,我校十名学生包揽药物分析工本溪市青年技术状元、本溪市青年技术能手和先进个人称号;2009年被辽宁省教育厅授予“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8-2009年度获得“辽宁省文明高校”荣誉称号2009年苏志满校长被中国化工教育协会授予“全国化工职业教育优秀校长” 荣誉称号;2009年苏志满校长被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授予“首届辽宁省职业教育杰出校长” 荣誉称号;2009年姜淑敏老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授予“首届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被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授予“首届辽宁省职业院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2009年周玉敏副校长及郭成林、付云红两名老师被中国化工教育协会授予“全国化工职业教育教学名师” 荣誉称号,付云红老师被辽宁省教育厅授予“辽宁省优秀教师” 荣誉称号;三.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双师”型教学团队初步形成学校精心细化、规范岗位聘任方案,提高岗位聘任质量;严格执行编制规定,坚持以编定岗,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政策;依据各岗位要求,制定完备科学合理的岗位考核目标;注重工作过程考核,发挥教师评价体系的杠杆作用,建立真正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平台。学校有专任教师207人,研究生学历(力)教师48人,教授级高级讲师2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讲师41人,高级工程师1人,“双师”型教师92人,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44名,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1名,全国化工职业教育教学名师2名,辽宁省职业院校教学名师1名。为适应现代中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学校将培养、引进“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内容加以强化。学校积极引进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高校硕士研究生4人,大学本科毕业生28人到学校任教,同时通过社会招聘,大胆引进2名国药研发和药企管理方面的资深高级专家充实到教学实践第一线任教,还聘请行业技术专家和企业能工巧匠37名担任实习指导教师,选派25名教师到国内外大型制药化工企业学习实践,切实提高了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双师” 型素质。四.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特色鲜明,专业建设重点突出学校逐步探索出“以明天技术,培养今日人才,为未来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专业建设提出了“精专业大服务、小专业大培训”的新思路,形成了“知识改变命运,技能赢得未来,习惯集成素质,细节决定成败”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把行为习惯教育,遵纪守法教育融入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之中,要求学生具有军人作风和体魄、学生的勤奋和睿智、员工的敬业和技能,引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选择专门化方向和学习内容。学校还树立了“针对市场定调整,针对学生选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的教学改革理念,针对教学改革提出了“专业课教学前置,教学内容与化工医药产业链岗位群需要、课程体系与企业用人标准全面对接”的新课题,大力倡导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促进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设置专业技能课程,确保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着力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为加速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学校将产业和企业需求作为教学工作的导向轮,瞄准产业建专业,围绕专业联产业,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专业岗位工种对接市场人才需求,以此形成连贯顺畅的“订单式”教育模式,把专业建设做到了田间地头,做到了工厂车间,做到了产品销售终端。学校教学改革注重内涵建设,课程设计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校企共同开展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资格和能力分析、课程教学分析,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校企共建优质核心课程,共同制订企业岗位能力标准,或直接开设企业的专门课程,课程内容吸收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目前,学校已经成为30余家优秀制药企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学校开设的专业中,有超过70%的专业直接为生物医药产业和化工两大产业服务,《工业分析与检验》、《化学工艺》、《药剂》、《中药制药》、《中草药种植》、《生物技术制药》、《精细化工工艺》、《食品生物工艺》等国家、省、市重点专业的师资力量、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训水平将成为学校为大中药产业的中草药种植体系和中药制药体系提供高素质、符合GAP和GMP标准的一线劳动者的核心能力。其中,《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是国家首批示范专业、辽宁省品牌专业、辽宁省示范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数量及专业建设成就在全国同类学校中名列第一。2008年以来,学校为对接本溪 “中国药都”项目建设,新开办《中草药种植》、《食品生物工艺》、《药品营销》、《生物技术制药》四个专业,省级示范专业《市场营销》和《工业会计》等专业建设也已经全面转向医药销售专门化方向,积极为中药流通领域培养通药理、懂销售、会算账的一线医药营销人员。几年来,学校本着“以赛促学 以赛促教 以赛促改”的原则,将技能竞赛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载体,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和激励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搭建展示技能人才技能水平的平台。学校制订了《本溪化校参加各级各类学生技能大赛活动的实施方案》,确立了“全员参与、逐级选拔、优中选优、重点培养”的参赛选手遴选机制。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及实践指导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几年来,学校参加学生技能大赛成绩斐然,连续四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国家二级赛事)团体一等奖;连续三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国家二级赛事)团体三等奖;2009年在“创业杯”本溪市第四届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中,我校十名学生包揽药物分析工本溪市青年技术状元、本溪市青年技术能手和先进个人称号。大赛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技能水平的舞台,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添加了催化剂,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也大大推动了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使学校的教育教学上了一个新台阶。学校高质量完成辽宁省工业分析和化学工艺专业教学信息化项目工作,并已经在全国逐步推广。学校教学资源信息化网络体系逐步建立健全,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初步构建出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新模式。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现场会上,前来参加会议的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亲自到本溪化校化学分析教学信息化软件展台前与正在演示软件的学生亲切交谈,并仔细向学生们了解了软件的相关技术问题,对我校学生熟练运用软件的能力和水平表示赞赏和满意,并在讲话中三次对本溪化校专业教学信息化项目的开发、应用提出表扬。通过这次会议,本溪化校专业教学信息化项目建设工作在全国得到全面认可。日前,学校又被辽宁省教育厅确定为“石油化工类数字化虚拟实训基地”(包括化学工艺、工业分析与检验、化学工程、中药制药、药物分析与检验、食品生物工艺等专业)建设的牵头学校,这个涉及近千万元资金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已经开始启动,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学信息化水平,更好的在全国同类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为了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职业化进程,优化和创新现有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 提升在职业素质教育课程领域的开发与研究能力,建立起本溪化校所特有的、在全国中职学校中起示范作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学校在市场上持久的品牌效益,学校就“体验式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研发、构建、实施和教学管理,与澳大利亚博士山职业学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工业分析与检验》和《药剂》两个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引进国际先进的体验式教育元素,并与澳大利亚博士山职业学院共同开发本溪化校核心专业的职业素质能力课程。目前,这项教学模式改革的推行使我校教师在授课方式和方法上有了较大程度上的创新和提升,学生参与程度高,效果良好。五.建设先进教育文化,打造本溪教育品牌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在精心设计,全力打造医药化工特色品牌的前提下,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净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一个具有先进的教育文化理念,凸显医药化工专业特色,充满浓厚的人文管理育人氛围。学校全方位,高起点启动文化建设活动,制订了重点进行环境文化建设、校长文化建设、教师文化建设、校企文化建设、学生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等七项文化的创建活动,并精心设计载体,谋划品牌,突出特色,求实求新。学校注重环境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搬迁彩屯校区的这一契机,在实训基地的投入使用、职业楼,教学楼的重新装修、综合楼的设计规划、塑胶操场的铺建及校园绿化美化、雕塑景观设计过程中,把文化育人的理念融入其中,既体现医药化工特色,又育人美景,做到一树一景,一景一特色。校园四周和甬道两旁,用皂角树、山楂树、银杏树、梧桐树、红豆杉等几十种既有药用价值又有观赏品位的树种打造成 “药园”,校区内的雕塑,石景将突出化工特色,教学楼、学生宿舍、实训基地的楼内各层将突出专业特点,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处景点都育人。让环境的变化,带来人心的变化,思想境界的变化,从而实现境变——人变。中职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决定了学校必须与行业、与企业互动和融合,才能抢抓市场,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随着新建的12000m2现代化,高水准的实训基地的投入使用,学校将全面实现与产业对接,实现“优秀工业文化进校园”,“优秀企业文化进课堂”这种校企合一的办学新模式。在“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的同时,将校企文化融入其中,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学习,实际操作,努力打造本溪化校教学环境职场化的这一校企文化特色品牌,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员工素质、技能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六.招生就业两旺,社会美誉度高学校的人才培养与本溪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与企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学校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高。近三年,新生报到人数均超过1500人,其中,2009年新生入学人数达到1958人(含联合办学500人),2010年春季招生(截止于5月中旬)超过700人,涉药类专业在校生超过2000人,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综合评价称职率在85%以上。学校毕业生除被 “中国药都”的本溪科泰药业、本溪百凤药业、本溪晟麦药业、本溪药联药业、本溪大石药业有限公司、辽宁爱尔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大量录用外,还被推荐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沈阳化工研究院、常州化工研究所、本溪钢铁公司、本溪北台钢铁公司、本溪龙山泉啤酒有限公司、大连凯飞化工 ( 化学 ) 有限公司、鞍山润德化工有限公司、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烟台万润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江苏八巨药业有限公司、浙江新和成药业有限公司、宁波奇美有限公司等一百余家企业就业。这些迈入企业的学生将肩负起一线生产任务,用所学专业和技能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至此,学校制定的优秀学生实现高端就业,合格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全面打造“金蓝领”的育人目标已经实现。七.建设优质实训基地,强化实践岗位育人在省市政府确定要全力支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本溪市政府投巨资在新校区建设化工与制药公共实训基地,学校也自筹资金300余万元购置化工制药实训基地所需国内领先的实训设备,其中,出巨资引进的现代制药生产实验设备设施五十余台套,可进行中药前处理生产线、中药提前生产线、片剂生产线、胶囊生产线、颗粒剂生产线、口服液生产线、滴丸生产线、丸剂生产线等八大生产线的实训教学,以上生产线还配备有在线检测设备,供中间体化验分析检测,全程按GMP要求进行各工序生产、检验、包装、贮存,实行企业生产全景模拟。目前,学校的化工与制药公共实训基地,不但可以向学生提供化工与制药专业的仿真实训,还可以为省、市化工、制药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业人员提供高质量的职业培训,同时又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培训功能和职业资格鉴定功能,目前,学校的实训实习装备水平已达到国家级标准,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和极大的提高,已经成为一个突出实践性教学、充分体现化工类、医药类及相关专业实际动手能力的专业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作为国家级重点学校和全省化工、制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中心,本溪化校应当通过滋养学识、陶冶情操,最大限度地引领学生成长成材。化校不仅要培养化工、制药企业生产一线专业岗位群的中坚力量和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而且要在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的重要专业和校企合作领域开展更高水平的探索和研究,全面打造本溪化校的品牌专业、品牌教材、品牌实训基地和品牌学生,以此引领本溪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创新。站在新起点上的本溪化校,为实现创建全国一流中专的目标,有能力,有信心开拓一条有特色、高水平的创新之路。
nanjingyiyi
根据2015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专兼职教师420余人,教师中教授、副教授(高级职称)100余人、研究生90余人;有四川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优秀教师,泸州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泸州市拔尖人才,全国化工职业教育名师;从西南科技大学引进了教授、博士,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引进了省级教学名师,从企业和科研院所引进了高级工程师、工程师;此外该校有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团队。 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团队(3个):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团队、制药与环境工程专业建设团队、化工装备技术专业建设团队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2人):屈义襄、张宝权 全国优秀教师(1人):许继光 全国化工系统优秀教师(1人):刘云裳 四川省级教学名师(1人):袁晓东 四川省优秀教师(1人):刘文 质量工程 根据2015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省级重点建设专业5门,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5门;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院级精品课程38门;该校教师主审、主编、参编各类图书、教材157本,其中高职高专规划教材95本、科技图书62本,4本教材被评为四川省高职高专精品教材。 该校还建立了化工、机械、分析测试与生物制药、自动控制、计算机、经济管理等五大实训平台,校内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应用化工技术实训中心、分析检验实训中心等28个实验实训中心(基地),127个实验实训室。同时,学院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战略伙伴型”和“专业合作型”实习和“产学研”基地,建立了四川泸天化集团公司、云南云天化集团公司等81个校外实训基地。 该校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四川化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泸州市“白酒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高职高专学校化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全国化工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化工教育协会西南大区主任单位、全国化工高职高专院校化工单元操作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全国化工高职高专院校高分子加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学校。 中央财政支持建设实训中心(2个):应用化工技术实训中心、分析检验实训中心 省级重点建设专业(5门):市场营销、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化工装备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应用化工技术 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5门):应用化工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 精品课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化工设备(化工设备结构与维护)、大学生素质训练 省级精品课程(8门):无机化学、化工机器(流体机械结构与维护)、流体输送与传热、高聚物生产技术、PhotoShop图像处理、焊接检验、仪器分析、大学生素质训练 截至2014年6月,该校学生参加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主办的全国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学生多次获得个人一等奖,学院连续获得团体一、二等奖;2011年在“星宇杯”首届全国高分子材料专业技能大赛中,该校获得团体一等奖,参赛的3名学生全部获得个人一等奖;在“扬农杯”全国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中,该校获得团体二等奖,参赛的3名选手中2人获得个人一等奖;在“第六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中,该校有3名选手获得三等奖;该校学生获第三届“金蝶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四川省赛区专科组一等奖,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得总决赛高职组一等奖。 根据2015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1个经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批准建立的省级科研技术中心,1个市级科技服务中心。 省级科研技术中心(1个):四川省精细化工行业技术中心 市级科技服务中心(1个):泸州化工产业科技服务中心 厚德、博学、广才、精业厚德:有大德,即懂得感恩;博学:学识渊博,即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广才:增长知识,提高才干;精业:掌握的多,精于专业。 学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学院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歌手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摄影大赛等。该校学生参加泸州市第十五届大中学校“忠山之秋”校园文化节中获得舞蹈、歌手、模特大赛等8个一等奖及多项二、三等奖;学院学生在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文艺汇演中获得一等奖;在泸州市委宣传部举办的“泸州市高校舞蹈大赛”和“泸州市学校汇演”中获一等奖;在泸州市团委举办、两年一届的市内各“忠山之秋”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该校学生在书法大赛中学院选手均囊括前3名。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