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29

taojia1988
首页 > 考试培训 > 科举考试殿试前三名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吴山脚下2012

已采纳

第—状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第—状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传胪不只有第四名这么叫,二甲第一名叫传胪,三甲第—名也叫传胪。从第四名开始(二甲),进士赐“进士出身”,名额不定。这就是明清科举的排行。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由来:

唐朝的时候,因为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得事先“投状”,也就是类似于填写报名表,考试结束后,会按成绩顺序排下来,第一个就叫做:“状头”,也叫“状元”。

榜眼,我们知道后面公布的名单叫“金榜”,而前面的那个叫状头,头下面不就是眼嘛,后面的就是叫榜眼了。

探花,最开始第二名和第三名都叫榜眼,那么这个实在是不好区分,在唐朝的时候,放榜之后,朝廷会为这些进士们在杏花园举行探花宴,就是在这批里面找两个最年轻,最英俊的进士,沿途摘花,用来迎接状元郎,叫做探花郎,最后探花就变成了第三名了。

如果要来排序,那就高往下排就是状元,榜眼,探花,进士,贡士,举人,秀才,其中前三甲也属于进士,而贡士属于准进士。

科举考试殿试前三名

212 评论(12)

kiko小毒

古代科举考试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1、状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以来,从中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年)废除,历经近1300年。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2、榜眼榜眼,是一个汉语词汇,是科举时代的一种名次称号。即在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殿试中,取得进士考试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3、探花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时至今日,“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

349 评论(13)

summer阿超

宋代之后殿试前三名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至于为什么第一名称为状元,是因为入京师应礼部考试,须投“状书”,所以第一名称为状元,那在古代状元又叫状头,有头必有眼,所以有了榜眼的说法,探花的叫法则源于唐代的探花宴,因为新进士及第,正好是春暖花开的时节,为了表示庆贺,要从新科进士中挑选两名最年轻的充当探花使,带领大家遍游名园,采摘名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习俗,探花一词便是由此而来。以清代科举为例,分四级:童试包括县、府、院试,考中者为生员,通称秀才;乡试是省级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全国性考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在宫中主持,也叫廷试。贡士均可参加,以成绩高低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344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