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瓷器
科举制度于1905年废除,因此1904年的科举考试被认定为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那次恩科殿试因是慈禧太后70寿辰而增开的一科。这次考试金榜题名的有两个广东人,一个是榜眼朱汝珍,一个探花商衍鎏。两人后来被称为中国科举的末代榜眼和探花。 但在2004年,陈家祠出土消失多年的陈家祠百年遗物——旗杆夹,这块石碑上刻有“光绪戊申会试考列最优等第一名宣统元年殿试一等第二名钦点翰林院编修,臣陈振先立”,因此早前的“末代”之说又有了新说法。 广州地方志专家黄泳添通过查阅清光绪朝翰林院编修吴道熔、清末民初著名的岭南学者汪兆镛编著的《番禺县续志》找到答案,科举废除是从1903年开始、在10年内逐步分三期递减举办的,这就解释了陈振先为何在废除科举后得中功名。
舞动的骷髅
说来也是侥幸,就因为第一名“广东考生朱汝珍”中有一个“珍字,让慈禧想起了令人头疼的珍妃,而恰好刘春霖的名字很有寓意,又刚好赶上大旱,慈禧认为他是上天派来的福星,再加上他字迹清秀刚劲,正是慈禧所喜欢的,所以就把刘春霖提为状元,而朱汝珍降为榜眼。虽然这个状元来得有些侥幸,但经过历史证明,刘春霖,配得上“状元”这个身份。刘春霖,字润琴,号石云,生于1872年。高中状元时,春风满面的他刚年满32岁。他除了满腹经纶外,在书法方面也有着很高的造诣,尤其擅长小楷。
雨林之声
1904年7月4日(农历五月廿一)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1901年9月清廷实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此时,科举考试已改八股为策论,但尚未废除。因科举为利禄所在,人们趋之若鹜,新式学校难以发展,因此清廷诏准袁世凯、张之洞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
山东指纹锁
1904年7月4日,清朝举行了一次照律的科举考试。在礼部会试中选拔出来的273名贡士,参加了名义上由皇帝主试的殿试。由于清廷于次年宣布废除科举,因此此次甲辰科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这次殿试的前三名为: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参加此次科考的还有谭延闿、沈钧儒等人。
草泥马叔叔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甲辰科,这一科的状元是刘春霖,所以刘春霖才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科举状元。张謇也是清末时期的一位科举状元,他是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考中状元的,而且他参加的这场科举考试和以往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不一样,这场考试是因为慈禧太后60寿辰而特开的恩科。值得一提的是张謇和刘春霖两人能成为状元都很偶然。
张謇原本考取的只是第60名贡士,按理说这样的成绩在殿试中一般只能位列三甲进士,但是因为当时光绪的老师翁同龢很赏识张謇这个人,最后正是在翁同龢的操纵下张謇才得以高中状元的,所以说张謇这个状元来的很偶然。
刘春霖的状元路是另一番情况,刘春霖在会试中考的是第二名,第一名是广东人朱汝珍。当时是慈禧太后主持殿试,考官将贡士们的答卷排好名次后呈给慈禧太后审阅,慈禧太后翻开第一份朱汝珍的答卷后,对朱汝珍答卷的内容颇为满意,但是有三个地方不符合慈禧的口味。
朱汝珍这份答卷的字体笔画比较粗,这点不符合慈禧的审美;朱汝珍的籍贯是广东,这点也颇令慈禧太后厌恶,因为太平天国、维新派以及反清的孙文等人都是广东人。此外,朱汝珍名字中的“珍”字让慈禧想起了光绪的珍妃,慈禧是讨厌珍妃的。出于这几个原因,慈禧没有把朱汝珍定为状元。
当慈禧太后翻开第二份答卷的时候,看到刘春霖这个名字很吉庆,而且不是广东人,心生欢喜,就将刘春霖定为状元,朱汝珍也因此屈居榜眼。
清廷于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度,所以1904年的甲辰科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了,刘春霖也就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科举状元。
饕餮飨宴
1904年7月4日 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1904年7月4日清晨,在礼部会试中选拔出来的273名贡士,从中左门进入保和殿,历经点名、散卷、赞律、行礼等种种仪式礼节,准备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主考的殿试。这是3年一度的全国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贡士们按这次考试的成绩重新排定名次。一甲3名将获赐进士及第,二甲和三甲分别获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上午10时,试题发下,是以皇帝名义提出的时务策问,题长大约五六百字。贡士们立即开始撰写对策文,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对策文不限长短,常例为2000字,规定字必正体、文必到行,工整有格,不容疏忽。日暮为交卷时限。这次殿试的前三名为: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参加这次殿试的贡士还有谭延(外门里岂)、汤化龙、蒲殿俊、沈钧儒等。清廷于次年宣布废科举,因此甲辰科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楠木青城……
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是在1905年。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gracesea123
科举制度于1905年废除,因此1904年的科举考试被认定为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那次恩科殿试因是慈禧太后70寿辰而增开的一科。这次考试金榜题名的有两个广东人,一个是榜眼朱汝珍,一个探花商衍鎏。两人后来被称为中国科举的末代榜眼和探花。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