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舟的食儿
一、积累与运用(60分)
1、看拼音写词语。(12分)
lǎojiǎnchūochuānchānfúduōsuōgāosǒngrùyún
()()()()()
liàngqiàngtiángěngwēiyízhìxībiànhuànmòcè
()()()()()
2、读句子,用“/”划去加点字的不正确读音。(4分)
山风呜咽(yànyè)着,卷(juǎnjuàn)着雪花迎面扑来,单薄(báobó)的军衣抵挡不住风雪的侵袭(xīxí)。战士们头昏脑涨(zhǎnɡzhànɡ),呼吸困难。尽(jǐnjìn)管这样,大家还是拼尽(jǐnjìn)全身力气,互相搀扶着,艰难(nánnàn)地一步一步地前进。
3、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任选几个写一段话(至少用上三个)(7分)
一()莫展,银()素(),冰()玉(),无与()比笑容可()
后来()上心()()服惊世()俗与生()来
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空(6分)
因为……所以……只要……就……虽然……但是……不但……而且……不是……而是……无论……都……
我们的王老师(?)年过半百,(??)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朝气。她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出满勤,(??)遇到什么特殊情况,她(?)尽量不耽误我们的课。她备课十分认真,讲起课来(??)清楚明白,(??)形象生动。她(?)有空,(??)和我们谈心。特别是对后进同学,(??)批评一下了事,(??)耐心地做思想工作。就(??)这样,(??)同学们都非常尊敬她。
5、根据要求写句子,千万要读懂原句哟!(10分)
①例:一苏教版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小股雨水从天窗悄悄地爬进来,缓缓地蠕动着,在天花板上留下弯弯曲曲的足迹。
(提示:用上一连串叠词,只少三个)(2分)
②例:浆板,劈动了死寂的东海;号子,震醒了沉睡的山峰;中国号,乘驾着怒吼的黄河,向前冲去!(提示:注意语句的整齐美、节奏美)(2分)
③不改变原意,把句子换个说法。(2分)
原句:这个故事使我感动得流泪。
⑴改成双重否定句:
⑵改成反问句:
④修改病句:(1分)
经过总结,我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方法。
⑤烈士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潜艇兵,为祖国牺牲光荣,我不能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1分)
改为转述句:
⑥读句子,发挥想象,再接着往下写吧。(2分)
真爱无痕,至爱无声。爱是柔和的灯光,照亮我们的心田;爱是撑开的大伞,为我们遮风挡雨;爱是,;爱是,。
6、请联系语境,填上恰当的诗、词、句。(16分)
①人们常用杜甫的“,。”来形容老师对学生默默无闻的培育,潜移默化的熏陶。
②《长征》一诗中用了夸张的两句诗是“,。”表现了红军的精神。
③《黄河大合唱》这篇课文,既写了,又写了
。表现了《黄河大合唱》这首乐曲的和抗日军民的,热情歌颂了。
④海上升明月,。前句写_______: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后句即景_________: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诗句抒写了___________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⑤“天意怜幽草,_____________________。”选自_______《晚晴》。诗句写了恬静的黄昏,具有闲适淡远的优美意境,成为传诵的名句。
⑥“人有悲欢离合,,。”这个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出自词人()的《水调歌头》。
⑦《四时田园杂兴》是____朝________的作品,全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这一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⑧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出对美好而又即将消逝的事物的留恋和惋惜,极具人生哲理,堪称千古绝唱。
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新生事物是挡不住的,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查字典,按要求填空。(5分)
要查
的字大写
字母部首再查
几画成语字典中的解释应选
义项
虚乘虚而入①空虚;②虚心;③徒然;白白地;④虚假。
不虚此行
尽尽皆失色①达到极端;②全部用出;③用力完成;④全,所有的。
淋漓尽致
二、综合修改(文中有6处错误)。(6分)
今年夏天,天气严热,我每天常常去游泳。游泳池里人很多,有大人、小孩、青年人、老年人,我向鱼儿一样游来游去,非常舒服极了。
阅读感悟。(34分)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有关练习:(14分)
山上云雾缭绕,山风卷(juǎnjuàn)着雪花迎面扑来,单薄的军衣抵挡不住风雪的吹打,脸上、身上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战士们冻得浑身哆嗦,牙齿打战,有的()着被子,有的()着毯子,有的()着老羊皮,可都不顶用。越往上爬,空气越(),人们头昏脑胀(zhǎngzhàng)、呼吸困难。体弱的人,走一步站一会儿,喘一阵。这时候,谁()停步坐下来歇歇,()会再也起不来了。因此,大家都拼尽(jìngjìn)全身力气,互相搀扶着,艰难地一步一步前进。
(1)把这段话补充完整。(3分)
(2)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3分)
(3)“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浑身哆嗦”“牙齿打战”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头昏脑胀,呼吸困难”说明红军将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文中“拼尽”一词还可以换成“________________”,从“拼尽”可以体会红军将士向__________发出挑战,前进的道路______________。(3分)
(5)画线句子用了的修辞手法。你也来请仿写一个这样的句子吧。(3分)
2、阅读《走进书里去》然后答题(共7小题,20分):
①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②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搏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奈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豪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影)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④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⑤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一样是吃的享受,韵味却不相同。
⑥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但愿你能确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
(1)阅读①—③段,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字。(4分)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2分)
粗略——瞬间——
(3)为什么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的儿童愈来愈少了?(3分)
(4)读小说和看影片有什么不同?(3分)
(5)作者把_____比喻为_______的宴席。把_______比喻为_____的快餐。(2分)
(6)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什么?(2分)
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泡沫鱼头
一、积累运用(22 分)
1、 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下方格内(任选4 个)。(4 分)
读他(刘墉)的文章,(y óu )如和一位因历尽无限风光而变得平和谦(x ùn )的兄长促膝交谈,(l ín ɡ)听他的话语,真的有如坐春风的感觉。但愿,这春风,能吹得我们的心田百花盛开,(ch à)紫嫣红,结出晶莹(t ī)透、饱满充实的心灵硕果。
(摘自《时文选粹》)
2 、按要求默写。(6 分)
(1 )世有伯乐,。千里马常有, 。
(2 )文章本天成,。(3 ),草色入帘青 。
(4 )无丝竹之乱耳, 。 (5 )余霞散成绮, 。
(6 )有情知望乡,。 (7 )池塘生春草,。
(8 )云日相辉映,。 (9 )梦里鹅黄拖锦线, 。
3 、名著阅读:我国古典名著中有许多足智多谋的人物形象,请写出其中一位及相关故事名称。(示例中所给人物不可再用)(3 分)
示例:书名:《三国演义》 人物:诸葛亮 故事:草船借箭
书名: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 故事:___________ 。
4 、通过专题《鸟》的学习,我们对鸟的内涵有了更深的了解。某班同学利用黑板报出了一期“爱鸟”专刊。以下是其中一个栏目的内容,读后按要求答题。(共5 分)
鸽子: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也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都不会失去心中的方向。它是为信念而飞的。
荆棘鸟:它不停地飞翔,不停地寻找,只是渴望站在荆棘树上让最尖最长的荆棘刺进胸口,唱出生命里唯一一次最美妙的歌。生命只为了那一声绝唱,却足以让人惊心动魄。
(1 )请根据以上内容,为该栏目拟一个鲜明、恰当的主题(三至五个字)。(2 分)
(2 )根据这一主题,仿照该栏目内容的写法,为自己喜爱的一种鸟(题中涉及的除外)写几句简短的话。(3 分)
5 、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2 分)
给我一次困难,让我懂得克服; ,让我经受磨练:给我一次失败,; 给我一次耻辱,让我学会振作;我感谢每一次带我走向成功的经历。
6 、希望中学初三⑵班围绕中学生上同有害还是有益举行了一场辩论会。甲方说:中学生上网浪费了很多学习时间,且容易受不健康信息的影响,一些学生犯错误就是因为上网的缘故,所以,我方认为中学生上网有害无益。(2 分)
你如果是乙方的主辩手,你将从哪两个角度来反驳?请在下列横线上作简要的陈述。
⑴
⑵
7 、读下面某商场:“五一”黄金周初小活动广告片段,完成有关题目。
活动期间,为感谢我们多年来对广大顾客的关心和爱护,本商场将让利50 万元汇报消费者;同时本商场将为(A )购买大型家电产品的市内顾客提供(B )送货上门的(C )服务(D )。
(1) 语段中画线句有语病,应改为:
为使语意明确,应把“免费”一词加入A 、B 、C 、D 的 处。
二.文言文阅读理解
明有奇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①______ ”,左刻“②______ ,水波不兴”,石青之。
8 、把选文中横线上应填的文字写在下面。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9 、下面对句子理解错误的是( )
A .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B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船身长大约八分多一点。
C .盖大苏泛赤壁云:船的顶层刻着大苏游赤壁时的云彩。
D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能用一寸来长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
10 、结合全文,下面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核舟记》一文选自清代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B .文章说明了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
C .文章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D .“尝贻余核舟一”,这里指的是王叔远把核舟赠送给苏轼。
11 、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是( )
A .第一段概括介绍了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B .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C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绍核舟的体积的。
D .介绍王叔远能用体积很小的原材料表现很广的题材,目的是说明雕刻家有多方面的成就
12 、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有错误的是( )
A .尝贻 余核舟一(贻:赠) B .能以径 寸之木(径:直)
C .明有奇 巧人曰王叔远(奇:惊奇)D. 石青 糁之(石青:一种青色颜料)
13 、简答:
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
14 、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15-19 题(12 分,每题2 分)
① 一幅地图,一张照片,一个动作,如果要通过电报或电话让对方了解,那是太不容易了。即便你有很强的表达能力,也很难说得清,道得周全。如果有这样一种通信方式,它能把写在纸上的字,以及活动的或静止的画面、景物从千里之外传送到你的面前,那你不就成了" 千里眼" 了吗?图像通信是能够帮助你实现上述愿望的一种通信方式。
② 用简要的话来概括,图像通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这句话的意思至少包含下面三层意思:
④ 第一,它说明,图像通信是传送什么样的信息的。它传送的不是语言,也不是符号和数据,而是难以用语言、符号等表示的活动的或不活动的图像。
⑤ 第二,它是靠现代电信手段来传送信息的。有的图像信息,通过普通电话电路便能传送。譬如,有一种电话传真机,就接在电话网上,既可以通电话,又可以传图表、照片。当然,也有一些图像信息,需要为它们提供频带比电话电路更宽的信道。例如,被人们传为美谈的国际电视会议,就是靠卫星通信电路将分散在各国的分会场连接起来,实现声音和图像的传送。
⑥ 现代图像通信不仅具有" 迅速" 的特点,而且安全、可靠,适合于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下应用。例如,在现代战争中,带有摄像机的炮弹弹头在射到敌占区后,能把敌占区的防御情况拍摄下来,用无线电波将图像发回;卫星发射、原子弹爆炸等现场实况,也可以通过图像通信手段传送到指挥部乃至全国电视观众面前。由于它是通过电信手段来传送的,因而首先要把可视的信息变成为适合于电路传输的电信号,然后再传送出去,到对方后,再把电信号忠实地还原成可视信息为人眼所接收。
⑦ 第三,图像通信是一种应用视觉的通信,接收者收到的是图像,它可以是像传真照片那样的硬拷贝,也可以是像电视电话那样把影像显示在荧光屏上而不作记录(有人称它为" 软拷贝" )。不管是哪种情况,最后都是通过人的双眼观察到的。人眼所看到的信息包括人或物的形状、位置、大小以至色彩、表情等,比起语言所能表达的要丰富得多。
15. 第 ① 段中的加点词语" 上述愿望" 所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
16. 根据全文内容,在第 ② 段横线上填入概括" 图像通信" 涵义的内容。(2 分)
图像通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第 ④ 段中说" 它传送的不是语言,也不是符号和数据". 联系全文内容,判断这一说法是否恰当,并说明理由。(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第 ⑥ 段说明了" 现代图像通信" 的特点。其具体表现是: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全文说明的内容看,第 ⑥ 段在语言表述上似有不妥之处,试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分)
19. 第⑦段所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 ,运用这一说明方法旨在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分)
(二)阅读下列散文,回答有关问题
访 兰
贾平凹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来培栽。几年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观赏,父亲并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倒有几分愠怒。以后又进山去,可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使我很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 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着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培栽,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父亲却把我制住了。问道:“ 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呢?” 我说:“ 这里的好!”“ 怎么好呢?”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 是的。” “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父亲说:“ 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培栽,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 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欣赏它呢? “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欣赏它的这种纯朴,后悔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 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15 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20 、文章说:“ 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为什么
21 、为什么父亲成功培植兰草“ 并不因此而得意” ,“ 反而倒有几份愠怒?”
22 、纵观全文,父亲带我到深山去“ 访兰” ,其真正意图是什么?
2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有关表述正确的两项是( )
A .全文短小精悍,含蓄隽永且虚实相间,既有对兰草的细腻描写和刻画,又有对人生感悟的诠释,情理并茂,发人深省。
B .文章开篇设置悬念,既激起了读者急切的期待心情,又使行文跌宕起伏,并为下文“ 访兰” 蓄势。
C .“ 我” 和父亲花了半天时间才到空谷兰草之地,崎岖的山路、直下的瀑布、轰轰隆隆的水声,既表明“ 访兰” 之艰辛,又体现了兰草生长环境之恶劣。
D .“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 这句话既表现了“ 我” 对空谷兰草的崇敬之情,也体现了“ 我” 对大自然美景的怜惜和热爱之情。
E .文章中,“ 我” 由空谷兰草之状之味产生联想,从优美到崇高,咏物以明志,既坦陈了为人处世的意义,又反映了“ 我” 不与世俗同流的人格魅力。
四、作文(30 分)
24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哲人赠言:
不要因为某一个梦想未曾实现,而放弃你所有的梦想;不要因为某一次努力曾经失败,而放弃所有的努力;不要因为某一个朋友曾背叛你,而怀疑一切友谊;……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新的机会、新的友谊和新的力量在等待着你。成功不在于永远不摔倒,而在于每次都能从摔倒的地方站起来。
要求:①就以上赠言,选择一个方面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文章。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