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84

猫熊奶奶
首页 > 考试培训 > 大生态考试答案大全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激动的小胖

已采纳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与植物对矿物质离子的吸收有关的是 ( ) A.矿物质离子的浓度 B.温度、水、气体等环境条件 C.植物对矿物质离子的吸收能力 D.以上三个都正确 2.在竞争中的种群增长方程中,竞争系数α、β卢与K1、K2决定物种1、2的竞争结果。物种1取胜,物种2被排斥α、β与K1、K2的关系是 ( )3.种类组成贫乏,乔木以松、冷杉、云杉、落叶松为主的生态系统是 ( ) A.热带雨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北方针叶林 4.一个生态系统必须有的生物成分是 ( ) A.植物、动物 B.生产者、分解者 C.动物、微生物 D.微生物、植物 5.可持续农业的目标是 ( ) A.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减少多种经营 B.保证稳定持续增长的农业生产率 C.保持健康、协调的生态环境,有益于城市人民身体健康 D.合理利用、保护资源,特别是要保证土壤肥力得到快速的提高 6.现代生态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 A.以微观层次为主 B.向微观和宏观发展 C.以宏观层次为主 D.以个体层次为主 7.植物花芽的分化和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 ) A.光照时间 B.光照强度 C.光照长度 D.光照速度. 8.黑龙江省是种植水稻纬度最北的地方,此现象是___ 对生物分布的限制作用的表现。 ( )。 A.日照强度 B.日照长度 C.常年温度 D.有效积温 9.种群的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繁殖力,两性花植物种群的繁殖 ( ) A.应考虑性别比例问题 B.不考虑性别比例问题 C.应考虑育龄雌体数问题 D.不考虑育龄雌体数问题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种群自动调节机制的是 ( ) A.遗传诃节 B.食物调节 C.内分泌调节 D.动物的领域性 11.早稻是不宜连作的农作物,其原因是 ( ) A.种群调节 B.竞争作用 C.抗毒作用、 D.他感作用 12.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公式中Pi的意义是 ( ) A.群落中的物种数 B.物种i个在群落中的盖度 C.物种i的个体数 D.物种i个体数占群落中总个体数的比例 13.从*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 ( ) A.快速演替 B.次生演替 C.内因性演替 D.外因性演替 14.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的高级单位是 ( ) A.群丛 B.群丛组 C.植被型 D.群系组 15.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群落光能利用率一般是 ( ) 16.时间长、范围广、闭合式的循环是 ( ) A.气相型循环 B.生物循环: C.沉积型循环 D.地球化学循环 17.碳循环不平衡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 ) A.臭氧层破坏 B.酸雨 C.温室效应 D.水体富营养化 18.使多样性维持高水平的措施是 ( ) A.保持平静 B.强度干扰 C.中度干扰 D.低度干扰 19.最重要的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其对温室效应的作用 ( ) 以上 以上 以上 以上 20.下列属于生态因子的是 ( ) A.温度、食物、湿度、氧气、二氧化碳等条件 B.温度、食物、光、土壤、氧气、二氧化碳等条件 C.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条件 D.温度、湿度、食物、空气和其他相关生物等条件 二、填空题:2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21.既能按气相型循环,又能按沉积型循环的元素是___ 。 22.一般来讲,土壤的质地可分为沙土、黏土和___ 三大类。 23.当水分不足时,往往会引起动物___ 。 24.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叫 ___ 。 25.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是___ 。 26.碳循环失调的环境问题是 ___ 。 27.而容积较小,临时性,与外界物质交换活跃的库称为___ 。 28.生态学研究的每一个高层次对象,都具有其下级层次对象所不具有的某些___ 。29.在未被生物占领过的区域,从没有种子或孢子体的状态的原生*地或水体开始的演替,叫___。 30.一些物种的种群密度有一个下限要求,如果低于临界下限,该生物种就不能正常生活,甚至不能生存,这就是___ 。 31.种群的数量随时问的变化而上下摆动的情况称为___ 。 32.在生物机体内部自发性和自运性的时间节律,这种内源节律不是精确的24h,因此称为9___ 。 33.能够被植物叶绿素吸收利用的太阳辐射称___ 。 34.旱生植物在形态结构上的特征,一方面表现为增加水分摄取;另一方面表现为 。 35.次生演替过程中若群落被进一步破坏叫群落退化或___ 。 36.全球生态学又叫 ___ 。 37.水生植物区别于陆生植物之处,一是通气组织发达;二是机械组织___ 。 38.群落演替最后达到和环境紧密协调的稳定群落叫 ___ 。 39.根据物质循环的路径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___ 和沉积型循环两种类型。40.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___ 的集合。 三、判断题:41~5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划“√”,错误的划“×”。 41.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 ( ) 42.根据植物的可见结构成分的不同而划分的类群,就是植物的生态型。 ( ) 43.特有种属于群落成员。 ( ) 44.阳光被大气层的气体所吸收。因此,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辐射的能量也有差异。( ) 45.生物群落是生物种内许多个体组成的群体。 ( ) 46.群落内部的环境变化是由群落本身的生命活动造成的,与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没有直 接的关系。 ( ) 47.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主要是直接作用。 ( ) 48.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指某个种群或生态系统所生产出的有机物的数量、重量或能量。( ) 49.原生演替的是森林。 ( ) 50.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结合起来而建章的具有高功能、高效益的农业系统。因此,生态农业可以根本解决地球日益增长的人口与粮食短缺的问题。 ( ) 四、简答题:51~5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51.什么是植物的温周期现象?简述昼夜变量与植物干物质积累的关系. 52.什么是种间竞争?简述种问竞争的特点和类型。 53.生物群落有哪些基本特征? 五、论述题:54题,20分。 54.论述磷循环的过程、主要特点及其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 生态学基础模拟预测试卷(六)参考答案及解答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21.硫 22.壤土 23.滞育(休眠) 24.交错群落 25.植物繁殖体的迁移和散布 26.温室效应(全球变暖) 27.交换库 28.新特性 29.原生演替 30.最小种群原则 31.种群波动 32.似昼夜节律 33.生理有效辐射 34.减少水分丢失 35.逆行演替 36.生物圈生态系统 37.不发达 38.顶极群落 39.气相型循环 40.多种生物种群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51.(1)植物的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昼夜温度变化规律的反应。 (2)昼夜变温与植物干物质积累的关系:①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有机物质合成多②夜间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有机物质消耗少,从而利于干物质的积累。 52.(1)种间竞争:两个或多外物种利用相同的有限资源时,为了争夺资源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 (2)特点:①竞争结果的不对称性;②对一种资源的竞争能影响对另一种资源的竞争能影响对另一种资源的竞争结果。 (3)类型:①资源利用性竞争;②相互干涉性竞争。 53.(1)由不同物种组成,物种间相互影响; (2)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 (3)有形成群落环境的功能; (4)有动态特征; (5)有一定的分内范围。 五、论述题:20分。 54.(1)过程:①磷循环起源于岩石风化,终止于水中的沉积。 ②贮存于岩石中的磷通过人工开采和自然风化后,被植物吸收,沿着食物链传递,进行生物小循环;其中部分生物排泄物及残体所携带的磷离开生物小循环,进入环境。 ③同时,环境中的磷也通过地表径流携带,进入江河、海洋、进行地质大循环。 (2)磷的主要贮存库是岩石圈;循环速度慢、时间长;是典型的沉积型循环。 (3)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 ①当磷被大量开采和使用时,贮存于岩石圈中的磷被大量释放出来,进入土壤和水体,导致磷在水体和土壤中的过多积累。 ②同时,同于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磷肥,而植物对土壤中的磷利用率低,停留在土壤中的磷一部分随地表径流等进入水体,导致水体中磷的富集。 ③水体中过量的磷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贡献者,导致赤潮发生和蓝藻大暴发等。

大生态考试答案大全

241 评论(15)

那个啥来着呢

生态学基础模拟预测试卷(七) 满分:150分 时间:l50分钟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不同坡度的温度差异主要是由 ( ) A.风速差异 B.海拔高低 C.太阳辐射 D.降水量 2.黑核桃树下几乎没有草本植物,原因是其树皮和果实中含有的氢化核桃酮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这是植物的 ( ) A.密度效应 B.种群调节 C.竞争作用 D.他感作用 3.在生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中,起支配作用的是 ( ) A.生物的种类 B.气候条件 C.经纬度的递变 D.地球自转 4.生产力的生态系统类型是 ( ) A.草原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淡水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5.农药对天敌的伤害常大于对害虫的伤害其原因之一是 ( ) A.农药杀不死害虫 B.害虫有抗药性 C.农药有选择性 D.天敌的营养比害虫高 6.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大多与生物学的方法相似是由于 ( ) A.从其他科学那里直接引入 B.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C.生态学研究层次 D.生态学最初属于生物学的分支 7.一般高山植物茎干短矮,叶面缩小,绒毛发达,叶绿素多,叶茎含花青素,花色鲜艳,这些特征的形成是由于 ( ) A.高山上蓝、绿光和紫外线较强烈 B.高山上绿、紫光和紫外线较强烈 C.高山上绿、红光和紫外线较强烈 D.高山上蓝、紫光和紫外线较强烈 8.在大棚生产中,施放下列哪一种可以提高光合作用 (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水汽 9.种群是指 ( ) A.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B.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C.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D.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10.公式N(t)=Nt-1+B-D-I-E表达人口的增长。其中D表示 ( ) A.迁出率 B.死亡率 C.迁入率 D.出生率 11.反刍动物的瘤胃具有密度很高的细菌,这些细菌与反刍动物的关系是 ( ) A.捕食关系 B.共生关系 C.寄生关系 D.附生关系 12.不属于群落成员的是 ( ) A.亚优种 B.建群种 C.特有种 D.优势种 13.顶极一格局假说的意思是 ( ) A.顶极群落是一个独立的不连续的单位 B.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各顶极群落呈连续变化 C.一个气候区内,可以有多个顶极群落呈不连续变化 D.一个气候区内,只能有一种顶极群落 14.在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大约只有10%~20%能够疏通到下一个营养级,其余的则为——所消耗。 ( ) A.异化作用 B.同化作用 C.合成作用 D.呼吸作用 15.可以通过“对流”运动进行的循环是 ( ) A.地球化学循环 B.沉积型循环 C.生物循环 D.气相型循环 16.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区域是 ( ) A.热带 B.温带 C.亚热带 D.寒温带 17.下列生物属于生产者的生物是 ( ) A.兔 B.藻类 C.棉铃虫 D.食用菌 18.营养级划分的依据是 ( ) A.生物的种类 B.生物的食性 C.生物的大小 D.生物的密度 19.群落演替在后期的成熟阶段 ( ) A.总生产量大于总呼吸量 B.总生产量、净生产量达到 C.总生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 D.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 20.多功能农、副、工联合生态系统类型是指 ( ) A.由农业生产、加工业以及生活区等子系统构成,它的特点是将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多功能的整体 B.由农业生产、加工业以及生活区等子系统构成,它的特点是将种植业、渔业和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多功能的整体 C.由农业生产、加工业以及生活区等子系统梅成,它的特点是将种植业、啉业和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多功能的整体 D.由农业生产、加工业以及生活区等子系统构成,它的特点是将种植业、畜牧业和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多功能的整体 二、填空题:2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21.如果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等重要的建群种,就称该群落为____ 。 22.饶基耶尔将植物生活型分为高位芽、____、地面芽、地下芽和一年生植物。 23.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____ 和信息流。 24.生态系统的稳定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____ 。 25.在植被型内根据优势层片或指示层片的差异可划分____ 。 26.覆盖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的总称叫做____ 。 27.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叫____ 。 28.参与生物生命活动的每一种酶的活性都有它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温度,相应形成生物生长的____。 29.生态系统的四个组成部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____ 。 30.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____ 。 31.反馈有两种类型,即正反馈和负反馈,生态系统的反馈主要是____ 。 32.某物种的性状的进化对另一物种的性状产生反应,而后一个物种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 进化的条件,两物种的进化共同发展。这是物种的____ 。 33.早晨蜥蜴在阳光照射下身体尽可能大面积接触光线,与光照角度垂直;而中午光照强烈时,它的身体与光线几乎平行,尽量减少身体与光的接触面积。这是受____ 的影响。 34.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分生态学的萌芽、生态学的建立、生态学的巩固、____ 四个时期。 35.寄生分为兼性寄生和专性寄生。____寄生,是指寄生生物必须经常或暂时居住在寄主体上并从寄主获得营养。 36.群落中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所有分盖度之和的百分比,叫____ 。 37.生物对昼夜交替周期性变化的适应形成的节律变化叫____ 。 38.近代生物种群衰落和消亡的速度大大加快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过度利用和____ 。 39.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在最初时期主要沿用研究生物科学的方法,实验室研究是一种补充手段。利用数学模型的方法能够____某种生态状态,观察它们的某种特征。 40.植物花芽的分化和形成时期,植物体遮光后,花芽的形成减少,已经形成的花芽,也发育不良或早期死亡。这说明在植物花芽的分化和形成的过程中,____起着主导作用。 三、判断题:41~5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划“√”,错误的划“×”。 41.大气中的某些痕量气体具有反射近地面得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称之为温室效应。 ( ) 42.具有发达的储水组织的植物是湿生植物。 ( ) 对策生物种群的基本增长型通常是S型。 ( ) 44.乔木树种的生活型为高位芽植物。 ( ) 45.物质循环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各种化学物质在生物和土壤之间的循环运转。( ) 46.生理出生率是指出、生率。 ( ) 47.生活型相同意味着植物适应的环境特征相同。 ( ) 48.一定地段上,多物种所组成的天然群聚是有机整体。 ( ) 49.根据植物群落的性质和结构,可将陆地生态系统区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等。 ( ) 50.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称为生境,又称栖息地。 ( ) 四、简答题:51~5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51.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并举例说明。 52.简述植物密度效应的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并解释最后产量恒值的原因。 53.简述影响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 五、论述题:54题。20分。 54.什么是初级生产力?论述影响陆地生态统初级生产力的因素及提高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途径。 生态学基础模拟预测试卷(七)参考答案及解答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21.共优种群落(共建种群落) 22.地上芽 23.物质流 24.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 25.植被亚型 26.植被 27.次生演替 28.“三基点温度” 29.非生物环境 30.群系 31.负反馈 32.协同进化 33.光照强度 34.现代生态学 35.专性 36.相对盖度 37.昼夜节律 38.栖息地被破坏 39.模拟 40.光照长度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41.× 42.× 43.× 44.√ 45.×46.√ 47.√ 48.× 49.√ 50.√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51.(1)各生态因子都有各自的特殊功能和作用,相互之间不可替代。 (2)在一定的范围内,某因子不足时,其作用可由其它因子的增加或增强而得到补偿。 (3)例如,光照和二氧化碳两因子在植物光合作用中是不可相互替代的,但是在光照不足引起光合作用强度下降时,增加二氧化碳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光合作用下降的幅度。 52.(1)植物的产量随密度的提高而增加,但是当密度达到一定值时,密度继续提高,最后产量基本是不变的。 (2)原因: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超过最适密度时,如果密度继续提高,虽然个体数量 增加,但植株间的竞争加剧,个体变小,因而总的产量不会再增加。 53.(1)植物系列体的迁移、扩散和动物的活动性;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3)种内、种间关系的改变; (4)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 (5)人类的活动。 五、论述题:20分。 54.(1)初级生产力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绿色植物合成的有机物的量。 (2)影响因素: ①环境条件(太阳辐射、二氧化碳、温度、土壤及水分); ②生物群落的自身因素(群落的发育阶段、结构、物种组成); ③人为因素(投入、管理、技术进步等)。 (3)提高途径: ①增加人工辅助能的投入(如灌溉、施肥、地膜、机械); ②优化群落结构(如何种、套种),调节密度,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光合效率(如遗传改良)。

207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