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66

longjuping
首页 > 考试培训 > 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潇潇若雨

已采纳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 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旮旯(gā) 葳蕤(ruí) 扎小辫(z ā) 呱(ɡū)呱坠地

B.昵称(nì) 偏裨(pí) 好莱坞(wù) 一鳞半爪(zhǎo)

C.嬗变(shàn) 溃脓(kuì) 一撮毛(zuǒ) 扞格不入(hàn)

D.沙碛(jì) 阆苑(làng) 保俶塔(shū) 燕颔虎颈(hà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宁波藉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故乡的两所高中母校分别考虑在校园内树立铜像和设立陈列室、以激励后辈学子传承她的科学精神。

B、明末清初牙雕“题扇”仕女,略显头大于身,明显受到明万历时期板画的影响,身材过度修长而显现出大头仕女,彰显出明代工艺的特征。

C、这部经济学家的皇皇巨著结构严谨,前后贯串,推理严密,数据翔实,提示了在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着的经济规律和生活法则。

D、有人说,乡愁是孩童时牵牛吃草的一脉青山,是夏日供我们嬉闹的一方绿水,是夕阳里炊烟袅袅的一片屋瓦,是灶头上飘来的阵阵菜香,亦或是萦绕在心头关于故乡那些说不出的愁思。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 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潜规则”“宅”““北漂”等词语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相对于发明这些新词的网络媒体或公众,词典的解释更完善,使用也更规范。

B、今日中国人,不再视竞争如敌对,视落后如失败,视空手而归如羞辱,因为他们相信,一个强大国家的内涵无需用金牌奠基,一个洋溢人性光辉的民族也具魅力。

C、14名香港保钓人士乘坐“启丰二号”,披肝沥胆,冲破日方阻挠,其中7人成功登上钓 鱼岛,竖起国旗并唱国歌宣誓主权。

D.企业的发展不能只靠拿云捉月的管理者或依赖于源源不断的外来资本,唯有遵循企业和市场发展规律进行内涵式发展才是正道。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些因各种原因不能归家的年轻人选择在网上点燃蜡烛遥寄哀思,被评为引导大众文明低碳祭扫的有力行动,而几乎与其同时出现的“代人扫墓”业务则遭到痛批。

B、快速推进的现代化进程对传统建筑的毁坏是致命的,有些地方的传统建筑几乎被破坏殆尽,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也就此失落。

C、温州正在进行的金融改革,不是仅仅为了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而进行的改革,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很广,所以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

D.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中国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目的是牢记这一惨痛的历史。

5、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作为本则消息的结束语填在空格里。(3分)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科学家认为分子的气味是由分子的结构所决定。然而,以香水为例,在香水分子被制造出来之前,人们往往不能判断其气味,而必须在成千上万个 结构相同的分子中来选择正确的气味,而这正表明分子结构决定分子气味的理论存在漏洞。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一项最新的研究实验中,研究人员在纳米级上对分子振动做出改变,即用更重的氢同位素重氢来替换了麝香分子中的氢原子,在其分子结构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改变分子的振动模式。实验的结果让人吃惊:麝香发出了和原来不一样的气味,这也意味着人们的嗅觉能够感应到纳米级的分子振动。这个实验证明:

6、分析下面表格内容,回答相应问题。(5分)

年龄 美国 中国

9-24个月 自己扔尿布 认字

2-3岁 扔垃圾、整理玩具、浇花、喂宠物 背唐诗

3-6岁 铺床、摆餐具、擦桌子、收拾房间 各种艺术能力培训

6-12岁 做简单的饭、清理洗手间、使用洗衣机 做作业,艺术培训

13岁以上 换灯泡、做饭、洗衣、修剪草坪 做作业,艺术培训

(1)美国家长认为,孩子应该 (1分)

(2)中国家长认为,孩子应该 (1分)

(3)你认可哪种教育方式?理由是 (3分)

7.阅读以下图文材料,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此校徽并写出其内涵。(4分)

创立于1898年的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1912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1916年12月,著名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自由思想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推动了北大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使北大成为传播新文化的重要阵地。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前,北大并没有校徽这一新生事物,亦即没有专属自己的旌旗标识。蔡元培上任后的第二年,即1917年,即出面请鲁迅设计北大校徽。图示如下。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酒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诗人也可以借酒浇胸中的块垒,所以唐人有“斗酒诗百篇”和“乞酒缓愁肠”之说。由于诗人与酒的关系极为密切,唐代诗歌中不 但写到了酒,还写到了酒价。

杜甫在《逼侧行赠毕四曜》一诗中写道:“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杜甫诗歌对酒价的叙述,成了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

以为然者不乏其人。宋代刘颁《中山诗话》写道:“真宗问近臣:‘唐酒价几何?’莫能对。丁晋公独曰:‘斗直三百。’上问何以知之,曰:‘臣观杜甫诗:速须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宋代陈岩肖《庚溪诗话》也认为:“少陵诗非特纪事,至于都邑所出,土地所生,物之有无贵贱,亦时见于吟咏。如云:‘急须相就饮一斗,恰有青铜三百钱。’”

不以为然者认为,杜甫诗中所谓的“三百青铜钱”之说,来自前人的典故。北齐卢思道曾说过“长安酒钱,斗价三百”,所以王嗣奭在《杜臆》中指出,杜甫诗歌中“‘酒价苦贵’乃实语,‘三百青钱’,不过袭用成语耳”。

那么唐代酒价究竟是多少呢? 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建中三年,复禁民酤,以佐军费,置肆酿酒,斛收直三千。”在古代容量单位中,一斛等于十斗,“斛直三千”也就是“斗直三百”。这样看来,似乎杜甫诗歌确实反映了现实生活,无愧于“诗史”的赞誉。但需要说明的是,“建中”是唐德宗的年号,这与杜甫生活的时代相距几十年了,所以不能以此作为坐实杜诗对于唐代酒价叙述的依据。

唐代写到酒价的绝不只有杜甫,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写到了酒价问题。如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崔国辅“与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钱”;白居易“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陆龟蒙“若得奉君饮,十千沽一斗”。这些诗人虽然分布于盛唐、中唐和晚唐各个时期,但他们的诗歌却普遍地说到唐代的酒价乃每斗十千钱。

那么,杜甫和李白等人对于酒价的叙述,差异为何如此之大呢? 也许有读者认为,李白、王维等人所说的乃是美酒的价格。这话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十千沽一斗”之说也有其渊源。曹植在《名都篇》中曾经写道:“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尽管“他人所道,我则引避”,但曹植才高八斗,其于文章,“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因此他的叙述便成为一种难以撼动的范式。唐代诗人受曹植的影响,不排除在诗歌中对这一典则的普遍追摹和袭用。

唐代诗歌中的酒价问题引起了不少误读,初看是诗人的意图意义和读者的解释意义之间出现了龃龉,其实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读者以诗为史。王夫之曾幽默地讥诮这种诗史不分的情况说:“就杜陵沽处贩酒,向崔国辅卖,岂不三十倍获息钱邪?”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与历史差别很大,历史要求具有实录精神,而诗歌则不然,“诗之不可以史为,若口与目之不相为代也”。

(选自《 光明日报 》,有删改)

8. 下列关于杜甫诗歌中酒价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在《逼侧行赠毕四曜》提到的三百钱一斗酒的说法,在后世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B. 宋代的刘颁和陈岩肖都认为,杜甫所说的三百钱一斗酒的说法是真实可信的。

C. 王嗣奭不认可杜甫在诗中所说的唐代那时的酒价,但他也承认,那时酒价确实比较贵。

D. 杜甫诗歌中酒价的叙述似乎可以在《新唐书食货志》中得到印证,但因年代相隔较长,也不能完全采信。

9.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唐朝时一斗酒曾卖三百钱是可信的,不能因为有人对杜甫的叙述不以为然就否认这一点。

B. 杜甫和李白等人对于酒价的叙述差异巨大,这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各自饮的酒品质不同。

C. 李白、王维等人对于美酒价格的叙述,深受曹植影响,是对曹植叙述范式的追摹和袭用。

D. 诗歌不能等同于历史,因此把诗歌描述的内容当成是历史事实来解读是不适宜的。

10. 作者认为,唐代诗歌中的酒价问题引起误读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读者以诗为史,它 的依据是什么?请结合相关文段,简要概括。(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母亲的《锁麟囊》

王虹莲

读完了博士,又从国外镀了金,她却没有很好的前程,在公司里受到排挤。

她整夜失眠,甚至,与这个世界说再见一直是她心里的念头。

如果不是念着母亲,她真的就去了。母亲抚养她实在是不容易——母亲那时没有工作,一个人糊火柴盒供她上学,她读到博士,是母亲一分钱一分钱供出来的,她想给母亲一个最好的回报,但是……

母亲文化不高,喜欢听单田芳的评书,粗重沙哑的声音几乎天天想起。那却是她不喜欢的,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的东西,她宁愿一个人选择沉默地呆着。一天黄昏,她还是一个人发呆,看着外面的天空,暮色沉沉,好象要下雨了。她就突然又听到了单田芳的评书,在这寂静的黄昏里,那评书显得更沙哑吵闹。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

声音马上就没有了,以后几天的黄昏也是沉静的, 死了一样的沉静。她反而又觉得太安静了。她想,真的太没有意思了。

又一个黄昏。她听到外面有人唱京剧。是一个女人的声音,很婉转婀娜的调子,那戏词更吸引了她: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 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我只道铁富贵一生享定 ,又谁知祸福事倾刻分明。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 到今朝只落得旧衣破裙。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 他叫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

她呆住,这么有禅意的戏词,真是美丽得不像样子,她随便对母亲说了一句:“这京剧唱得可真好。”但她知道,母亲并不能懂得。

第二天,那个女人的声音又响起来,她伸出头去,看到一个快四十岁的女人,微胖,在那里认真的唱着,而且还穿着戏衣,甩着水袖,还是那段。她站在楼上,看呆了。

母亲过来说:“是《锁麟囊》,传统的程派戏,程砚秋先生的,是知识分子的流派,周总理也喜欢呢。”她惊讶地回过头去看着母亲。

程派的调子,倒蛮符合她的心境。那天晚上,她睡得很好。

后来,她几乎都能听到这个女人在楼下唱戏,总是程派,幽咽婉转,婀娜悠扬,非常让人喜欢。是那种禅意的喜欢。

“她活得多好啊!”她对母亲说。

母亲说:“你以为她很快乐吧,其实,她下了岗,丈夫前年出车祸死了,儿子还有痴呆症。你看,人家都活得这么快乐。”母亲没有指责她的意思,但她觉得真是让母亲跟着自己受了很多苦。

她居然也喜欢了京剧,喜欢了程派,她出去买了好多光盘,都是京剧程派的——程砚秋、李世济、张火丁……家里终于又出了动静,而且,有一天她说:“妈,您接着听单田芳吧,我觉得他说得蛮好的。”

日子就这样慢慢过来的了。

她休息了半年之后换了公司,有了新职位,开着自己的车,车里放着她最喜欢的京剧,她正准备做五月的新娘……她觉得所有的日子都甜美芬芳。

她想,她得感谢楼下那个女人。

女人不是常常来楼下唱戏了,有一天她休息,女人又来了。她出去买了一大束香水百合,然后来到楼下找那个女人。

她讲了半年来的经历,然后说:“大姐,谢谢您的京剧,是您那段《锁麟囊》救了我。”

女人笑了:“别谢我,谢您的.母亲吧。”“母亲?”她疑惑了。

“我本 来只是心烦的时候偶尔来唱唱,你的母亲找到我家里,问我唱的是什么,还请我再去唱……”

11、小说主人公“她”的情绪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分)

12、《锁麟囊》是楼下的女人唱的,为什么小说却以“母亲的《锁麟囊》”为题?(3分)

13、为什么小说最后才通过女人之口,交待母亲的一些做法?(4分)

14、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画线句子进行赏析。(5分)

15、小说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刑赏论

[宋]曾 巩

《书》记皋陶①之说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释者曰:“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也!”夫有大罪者,其刑薄则不必当罪;有细功者,其赏厚则不必当功。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

夫圣人之治也,自闺门、乡党至于朝廷皆有教,以率天下之善,则有罪者易以寡也;自小者、近者至于远大皆有法,以成天下之务,则有功者易以众也。以圣神渊懿之德而为君于上,以道德修明之士而为其公卿百官于下,以上下交修而尽天下之谋虑,以公听并观而尽天下之情伪。当是之时,人之有罪与功也,为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迹,核其虚实以审其情,然后告之于朝而加其罚、出其赏焉,则其于得失岂有不尽也哉?然及其罪丽②于罚、功丽于赏之可以疑也,以其君臣之材非不足于天下之智,以其谋虑非不通于天下之理,以其观听非不周于天下之故,以其有司非不尽于天下之明也。然有其智而不敢以为果有其通,与周与明而不敢以为察也。必曰罪疑矣而过刑,则无罪者不必免也;功疑矣而失赏,则有功者不必酬也。于是其刑之也,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宁厚而不敢使之失。

夫先之以成教以率之矣,及其有罪也,而加恕如此焉;先之以成法以导之矣,及其不功也,而加隆如此焉。可谓尽其心以爱人,尽其道以待物矣,非忠厚之至则能然乎?皋陶以是称舜,舜以是治其天下。故刑不必察察③当其罪;赏不必予予当其功,而天下化其忠,服其厚焉。故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言圣人之德至于民者,不在乎其他也。

及周之治,亦为三宥三赦④之法,不敢果其疑,而至其政之成也,则忠厚之教行于牛羊而及于草木。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岂虚云乎哉?

(选自《曾巩集》)

【注】①皋陶(gāo yáo):舜帝时的一位贤臣,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②丽:施加。③察察:明辨,清楚。④三宥三赦:《周礼》中规定,一宥不识,二宥过失,三宥遗忘;一赦幼弱,二赦老耄,三赦愚蠢。

16.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刑薄则不必当罪 当:相当,与……相称

B.为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迹 本末:主次,轻重

C.则有功者不必酬也 酬:酬报,赏赐

D.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不经:不合常法

1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率天下之善 ②及其所之既倦

B.①则有功者易以众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①及其不功也,而加恕如此焉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尽其道以待物矣 ②木欣欣以向荣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圣人之治,教化先行,主张立教以化善,立法以成务,让百姓知所遵行;同时也强调君主与士人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B.在一切赏罚的执行上都要宽待百姓,有罪则加恕之,有功则加隆之,尽量秉持忠厚之道,这是明君贤臣治理天下要遵行的准则。

C.“刑赏忠厚之至”超越了赏罚公平的的原则,是圣人之德施及百姓的具体表现,体现了 儒家“爱人”和“民本”的思想。

D.本文论点清晰,论据简约,论证由大及小,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结构上照应绵密;语言冷静客观,有醇厚、质朴和稳重之美。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岂虚云乎哉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3分)

②于是其刑之也,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宁厚而不敢使之失。(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①,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②挼(ruó):揉搓。

21.这两首李清照的词都以 为题材,《渔家傲》也可以看作是对《清平乐》中“ , ”句的注释。(2分)

22.阅读《清平乐》,说说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词人的人生感受,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寿之志三国也,纪魏而传吴、蜀。夫三国鼎立称帝,魏之不能有吴、蜀,犹吴、蜀之不能有魏也。寿独以帝当魏而以臣视吴、蜀,吴、蜀于魏何有而然哉?此寿之失也。噫!固讥迁失,而固亦未为得;晔讥固失,而晔益甚,至寿复尔。史之才诚难矣!后之史宜以是为鉴,无徒讥之也。 (节选自苏洵《史论》)

23、除了司马迁、班固,请写出文段中提及的另外两位史学家的姓名。(2分 )

24.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苏洵的史评结论。(3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 。 ,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 《蜀道难》)

(2)故国神游, ,早生华发。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骄赤壁怀古》)

(3)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考之行事, 。(司马迁《报任安书》)

(4)驾一叶之扁舟, 。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 《赤壁赋》)

(5) ,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李贺《李凭箜篌引》)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当小王子发现自己钟爱的那朵举世无双的小花,只不过是地球上随处可见的平常玫瑰时,他伤心地 哭了。这时,狐狸劝解他:“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许多,所以她才如此重要。”小王子最终意识到:“因为她是我放在花罩中的,因为她是我用屏风保护起来的,因为她身上的毛虫是我除灭的,因为我倾听过她的艾怨和自诩,甚至有时我聆听着她的沉默,因为她是我的玫瑰。”

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260 评论(13)

2007sunart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素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中国以及整个东亚,饮食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与西方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是不同的。舌尖之上是对美的品味,舌尖之下是文化精神的倾向。

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蕴涵,饱含着动物关怀精神,包括爱惜、同情和敬畏。其中敬畏之心,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特质。“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动物视为生活资源,但怀爱惜之情有节制地取用,是古代中国关怀动物的主流思想。熟知的典故,如成汤“网开一面,德至禽兽”、子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主张有节制地捕猎动物。爱惜动物是“仁心”的发露,为政者以爱惜动物作为施行仁政的表态,在后世已成中国政治传统。如北魏孝文帝“至十五,便不复杀生,射猎之事悉止”,唐文宗下《禁弋猎敕》“保兹怀生,下遂物性”。

从人类认识的进程来看,在认识到万物与我是有区别的截然两物之后,再认识到万物与我的本原一体,是更深刻的认识。古代中国早有“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天下》)的哲学命题。深切地从动物生命身上直接体认这种思想,以恻隐之心同情动物,《孟子》最初表达了这种思想:“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晚清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指出,鸟兽与人同本而至亲,“知识灵明,其去人盖不远矣,其知痛苦亦甚矣”,主张戒食动物,并预言未来世界一定是素食的社会。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是在思维深处对“浑然与物同体”的默会体认。在此意义上,同情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直接认知,这在中国哲学中称为“良知”,即一种不假思索的善意。

当代学者乔清举创见性地将祥瑞动物列入动物生态伦理的范畴,以麟凤龟龙四灵为例指出了“动物作为自然的神性标志的生态意义”。对中国思想有深切领悟的法国先贤史怀泽,曾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包括那些从人的立场来看显得低级的生命。不过,“敬畏生命”落实到动物后是同情,与古代中国对祥瑞动物的敬畏之心是有区别的。换言之,在史怀泽的思想中,动物并不具有神性。这不难理解,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传统中,只有上帝才具有唯一的神性位格。

现代学界的动物关怀思想,大致有“动物权利说”和“动物福利说”两种。动物权利说主张,动物有其不可替代的固有价值,应平等的考量而不应取用;动物福利说不反对取用动物,但人类有义务使动物避免痛苦并造就其康乐生活。以古代中国对于动物的同情、爱惜和敬畏这三重伦理维度来观照,动物权利说的动机与同情之义相当,动物福利说的动机与爱惜之义相当。目前,源于西方的动物伦理学,始终在不懈地致力于、也局限于这两种意义上的论述,而以敬畏之心对待动物的态度是不见的。敬畏是古代中国独有的动物关怀精神。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8月29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素食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倾向,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饮食传统。

B、与西方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不同,素食的范围包括中国以及整个东亚地区。

C、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底蕴,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关怀。

D、素食作为一种饮食传统,是古代中国关怀动物主流思想的一种体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孔子认为,钓鱼而不用大网,射箭但不射杀幼鸟,主张有节制地捕猎动物,体现了对自然仁爱的态度。

B、孟子的“不忍见其死”“不忍食其肉”是一种恻隐之心,体现了古代中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的思想。

C、晚清康有为在《大同书》中主张戒食动物,并对未来世界的饮食习惯做山了某种预判。

D、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直接认知,在中国哲学中被称为“良知”,即一种不假思索的善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当代学者乔清举创见性地将祥瑞动物列入动绚生态伦理的范畴,以麟凤龟龙四灵为例指出了“动物作为自然的神性标志的生态意义”。

B、在史怀泽的思想中,动物并不只有神性,这是因为,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传统中,只有上帝才具有唯一的神性位格。

C、动物权利说认为,动物有其不可替代的固有价值,应平等的考量而不应取用,且人类有义务使动物避免痛苦并造就其康乐生活。

D、源于西方的动物伦理学一直以来坚持从爱惜、同情这两个意义上对关怀动物进行相关论述,并取得一些成果。

二、现代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追 踪

彭育彩

雯雯的爸爸、妈妈,像鱼儿一样,在海水里畅游。

雯雯10岁了,她觉得自己长大了,不愿再与爸爸、妈妈粘在一起。她坐在柔软的沙滩上,揉着细滑的沙子。偶尔有贝壳从沙子里滤出来,雯雯便开心得好像灰姑娘意外得到了王子的水晶鞋。

夕阳的余辉,斜照在海面上,摇曳着细碎的金光。一艘渔船像凯旋的勇士,奏着欢歌,靠了岸。

从船里走出一个男子,男子从舱里拖出一个黑黑的、厚厚的塑料水箱,水箱里有不少捕捞来的鱼儿,鱼儿活蹦乱跳的,把雯雯的目光吸引了过去。

雯雯好奇地围在船边,看男子清理船舱。

男子的手,甩出一圈漂亮的弧线。弧线消失的沙地上,躺着一棵美丽的海藻。海藻一尺来高,茎和根须是黑褐色的,泛着光泽,晶莹透亮。叶子呈枣红色,一看就让人感受到海的气息。雯雯把它捡起来,小心地洗净海泥,拿在手中把玩。

忽然,男子发现了雯雯,他惊叫一声,盯着雯雯,眼神怪怪的。

男子满脸络腮胡子,黝黑的肤色,乍看像个土匪头子,他朝着雯雯大步走了过来,叽里呱啦地说着一些雯雯听不懂的话,让雯雯紧张得不断往后退,身子直打哆嗦。

附近有个茶座,有人登台献歌,围观的人很多,雯雯急忙混进了人群里。

当雯雯和爸爸、妈妈准备返回海边度假屋的时候,男子正准备用三轮车将鱼运回家里去,一瞅见雯雯,马上开着三轮车朝雯雯这边追了过来。雯雯眼尖,发现情形不妙,赶忙拉着妈妈的手撒腿就跑。

雯雯边跑边气喘吁吁地说:“妈,有坏人!”

雯雯的妈妈回头一望,果然,背后有一形迹可疑的男子急急追来。

听说这里地痞流氓敲诈游客的事情,时有发生。难道这个男子就是来敲诈的?

容不得细想,一家三口,匆匆忙忙上了轿车,飞驶而去。

差不多到度假屋时,总算甩掉了那个男子。

夜里,雯雯全身起满了红疙瘩,星星点点,状如麻疹。痒痒的,好像蚂蚁钻心。雯雯忍不住伸手去抓,结果,越抓越痒,越痒越抓,皮都破了,渗出的黄脓水淋淋漓漓地向周围皮肤不断扩散,黄脓水流到哪里,红疙瘩就起到哪里。雯雯被折腾得哎哟哎哟地哭闹,一家人一夜未合眼。

好不容易挨到天亮,去看医生,医生说,这是无名中毒。服了医生给的药,雯雯的红疙瘩还是不见消隐。经人介绍,雯雯一家准备登门拜访当地的一位名医。

刚出门,就遇见了上回的那个男子。

男子看见他们,又追了上来,厚厚的嘴唇不停地张合,叽里呱啦地说着一些他们听不懂的方言。

雯雯的爸爸挡在前面,男子跑上前来扯紧他的衣服,指着雯雯对他又比又画。

好啊!不但抢钱,还想抢人?雯雯的爸爸气得握紧了拳头。

他对准男子的鼻孔,挥手就是狠狠的一拳。

雯雯的妈妈直奔门卫室去叫保安。

保安来了,男子已躺倒在地上,鼻子被打得像饱胀的红樱桃,裤子被水泥地板蹭开了一条裂缝,嘴里不停地叽里呱啦着什么。

保安扶起男子,男子用衣袖擦了擦鼻血,叽里呱啦的声音又响了起来。

保安告诉雯雯一家:“你们误会了,他是来给孩子送药的。”

雯雯的爸爸说:“他来送药?他怎么知道我的小孩病了?”

保安解释说,雯雯那天在海边捡到的海藻,是颗毒藻,人只要一接触它,就会全身瘙痒,起满红疙瘩,如果不及时医治,红疙瘩溃烂流脓,将危及生命。

男子看见雯雯拿着那棵海藻,想叫雯雯丢掉它,然后用消毒水洗洗手。谁知几次追来,都没有追上。几经周折,才打听到了雯雯的住处。

了解了事情的原委,雯雯的爸爸紧紧握住男子的手,说不出话来。

男子指着自己的上衣口袋又是一顿叽里呱啦,一旁的保安翻译说:“解毒药在这里,一次一小包,一天三次。你们快给小女孩服药吧!过了三天的期限,就来不及了!”

男子掏出一包药,一瘸一拐地向雯雯走去。

他鼻孔里的淤血,滴在地上,散成一朵心形的红花。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开头以舒缓的语调描绘出一幅全家人出游时惬意欢快的画面,暗示小女孩中毒后一定能得到解药,从而形成大团圆的结局,使小说极富戏剧性。

B、男子初次登场,作者即对其外貌做了全面刻画,勾勒出一个凶悍、粗犷的“土匪”形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故事做铺垫。

C、在家门口遇见追踪而来的男子,雯雯爸爸“挡”“握”“挥”等动作充分流露出其护女心切的急迫,表现出他慈爱又有些鲁莽的性格特征。

D、小说以淤血“滴在地上,散成一朵心形的红花”作结,既在意料之中,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E、发生在男子与雯雯一家之间的故事非常感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品德风尚和信任危机的忧虑与反思,这是这篇小说的深刻之处。

5、小说以“追踪”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6、小说中多次写到男子的“叽里呱啦”,如此设置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三、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王国维“道器合一”的文史治学

周传家

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早在1902年,梁启超就发表文章批评旧史学的弊端,大声疾呼号召“创新史学”。1919年,毛子水发表《国故与科学精神》,批评“国故”和旧史学,引起张煊的反驳,新旧两派展开激烈交锋。1923年,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指出:“国故”即“国学”,涵盖“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他主张“打破一切的门户成见,拿历史的眼光来整统一切”,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

王国维深受梁启超新史学观点及胡适“整理国故”口号的影响,坚持从历史着眼,主张“欲知古人必先论其世,欲知后代必先求诸古”,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特别是他以专门史形式呈现出来的《宋元戏曲史》,“求事物变迁之迹而明其因果”,拓展了传统历史学的广度和深度,不仅成为新史学的典范,而且是公认的中国戏曲史的开山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国维治戏曲史,不仅坚持历史的观点,而且走的是“即器即道”的文化史路数,从严密的考证出发,用史料说话,绝非虚玄论道,同时也不停留于文化表象就事论事。他溯源探流,追求道器结合一一于形下之器透视形上之道,又让形上之道坐实于形下之器,使戏曲这一中华元素从文化事象娓娓道来的展示中得以昭显。

王国维治戏曲史,不仅有“史识”一一别具只眼,更重要的是有“史胆”一一良知和担当。王国维幼年即喜读《汉书》,早年的《咏史诗二十首》不局限于个体的人生感慨和悲欢心绪,总揽全局,分咏相对完整的“中国全史”,“议论新奇而正大”。处在大厦将倾、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面对文物制度的崩溃、历史延裂的残酷现实,王国维“毋忘其天职,而失其独立之位置”,怀着对中国文化灭绝的深度恐惧感,通过古器物、古文字以及古史研究,说明中国文物制度的真实性,表达中国文化复兴的理想。

王国维具有扎实深厚的国学功底和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他在《殷虚书契考释后序》中指出:“我朝学术所以超绝前代者,小学而已。”他以这种具有科学性质的小学工具来衡定历史存在之真伪,重证据,重事实,不肯在没有确凿证据时乱下结论,更不会想当然地凭空捏造,欺世盗名。对于“不通字例、来习旧艺”之“俗儒鄙夫”的“肆其私臆,无所忌惮”,他深恶痛绝,讥之为“鬼魅之易画”。但他不是迂腐学者、冬烘先生,他“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从而“移一时之风气,示来者以轨则”。这种采用古今中外结合的“古史新证”手段,对于今天的“古史研究”也颇有超越之处,因而成为王氏之学所具有的重要现代学术特征之一,开一代之学术和学风。

吴梅是南派昆曲的著名学者,其曲学研究涉及度曲、制曲、曲史等众多领域,在曲学方面,钱基博先生甚至认为,吴梅代表着20世纪前半期昆曲曲学的最高成就。就治学而言,王国维和吴梅之间有许多共性,也各有其特色。两者走的均是“即器即道”、道器兼容的路子,窃以为王氏更钟情于“道”,而吴氏则偏重于“器”。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减)

相关链接:

《宋元戏曲史》中体现的研究方法,是王国维对戏曲研究的一个突出贡献,被人评其为“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王国维的胞弟王哲安将其兄的研究方法概括为:乾嘉学风的严密实证和西学的逻辑推演的相互制约和影响。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随着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风潮,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新旧两派展开激烈交锋,其中梁启超、毛子水、胡适处于同一阵营,观点一致。

B、王国维修治的《宋元戏曲史》,是一部专门研究宋元戏曲发展脉络及其演变逻辑的戏曲史专著,是新史学的典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王国维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现代学术特征,开一代之学术和学风,为后代的“古史研究”提供了示范和准则,即便在今天也不落后。

D、作者认为王国维偏重于“道”,而吴梅偏重于“器”,但后者曲学研究涉及众多领域,代表着20世纪前半期昆曲曲学的最高成就。

8、结合材料,具体阐释“道器合一”的含义。(6分)

9、结合材料,谈谈王国维在治学方法上有哪些独到之处?(8分)

四、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杨存中,本名沂中,字正甫,绍兴间赐名存中,代州崞县人。存中魁梧沈鸷,少警敏,力能绝人。慨然语人曰:“大丈夫当以武功取富贵,焉用俯首为腐儒哉!”于是学孙、吴法,善射骑。靖康元年,金人再围汴京,诸道兵勤王,上问将于俊,俊以存中对。剧贼李昱据任城,久不克,存中以数骑入,击杀数百人。帝乘高望见,介胄尽赤,意其被重创。召视之,皆污贼血,壮之。

绍兴元年,从俊讨李成。诸将议,多欲分道进,存中曰:“贼势如此,兵分则力弱,又诸将位均势敌,非招讨督之,必不相为用。”俊然之。整军至豫章,存中率兵数千,贼骁将以众十万来援,夹河而营。存中谓俊曰:“彼众我寡,击之当用奇,愿以骑见属,公以步兵居前。”俊从之。存中夜衔枚出西山,驰下击贼,俊以步兵夹攻,俘八千人。

二年春,进神武中军统制,俊奏留存中军中,上曰:“宿卫乏帅,朕所选,为不可易也。”存中亦固辞,且谓:“神武诸帅如韩世忠张俊皆贵拥旄钺名望至重如臣么麽一旦位与之抗实不自安。”不许,遣中使宣押,乃视事。

十年,金人叛盟取河南,金人诡令来告敌骑数百屯柳子镇。存中欲即击之,或以为不可。自将五百骑夜袭柳子镇,黎明,不见敌而还。金人以精兵伏归路,存中知之,遂横奔而溃。朝廷震恐,于是有权宜退保之命。既而存中自寿春渡淮归泗,人心始安。冬,引兵还行在。

十一年,兀术耻顺昌之败,复谋来侵。金人以拐子马翼进,存中曰:“敌恃弓矢,吾有以屈之。”使万人操长斧,如墙而进,诸军鼓噪奋击,金人大败,退屯紫金山。

存中在殿凡二十五载,权宠日盛,太常寺主簿李浩、敕令所删定官陆游、司封员外郎王十朋、殿中侍御史陈俊卿相继以为言。三十一年,罢为太傅、醴泉观使,进封同安郡王,赐玉带,朝朔望。时兴屯田,存中献私田在楚州者三万九千亩。二年,卒,年六十五。以太师致仕,追封和王,谥武恭。存中天资忠孝敢勇,大小二百余战,身被五十余创。孝宗以为旧臣,尤礼异之,常呼郡王而不名。

(选自《宋史史卷三百六十七》,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神武诸帅/如韩世忠张俊/皆贵/拥旄钺/名望至重/如臣么麽/一旦/位与之抗/实不自安

B、抻武诺帅如韩世忠/张俊/皆贵拥旄钺/名望至重/如臣么麽/一旦位与之抗/实不自安

C、神武诺帅/如韩世忠张俊/皆贵拥旄钺/名望至重/如臣么麽/一旦/位与之抗/实不自安

D、神武诸帅如韩世忠/张俊/皆贵/旄钺/名望至重/如臣么麽/一旦位与之抗/实不自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道作为一种行政区划始创于中国,道在秦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后来州县增多之后逐渐成为实质性的一级行政区,在州之上。

B、朔是指月球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同的时刻。望是指月球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差180°的时刻。在古代即为农历每月的十五和月末最后一天。

C、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古代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

D、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褒贬善恶的一种称号。一般是死者生前事述和品德的概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杨存中身材魁梧,年轻时就很机敏,力气超人。学习《孙子兵法》、《吴子兵法》,擅长骑马射箭。

B、杨存中作战勇敢,平定李显叛乱时,率领数骑击杀数百敌人,自己也受了重伤,皇帝认为他是壮士。

C、杨存中曾打败仗,率领五百骑兵夜袭柳子镇,结果在归途遭遇金兵重兵伏击,损兵折将,从寿春渡河而归。

D、杨存中忠于朝廷,临死前,曾把自己在楚州的三万九千亩私田献给国家,响应朝廷屯田政策的需要。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众我寡,击之当用奇,愿以骑见属,公以步兵居前。

(2)金人以拐子马翼进,存中曰:“敌恃弓矢,吾有以屈之”。

(二)古代诗歌鉴赏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涛,完成14~15题,

泥 溪

洪咨夔

沙路缘江曲,斜阳塞轿明。

晚花酣晕浅,平水笑窝轻。

喜阴时休驾,疑昏屡问程。

谁家刚齐①饼,味过八珍烹。

注:①齐,通剂,调也。调和味道谓之剂。

14、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诗歌首联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用一“塞”字,把斜阳的光芒写得具体可感,温暖明亮,用字新警峭拔。

B、诗歌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傍晚的花朵喝酒而泛上红晕;平静的水面绽放笑容,生动形象展示了景色的优美。

C、颈联通过叙事、议论来抒发感情。因“喜阴”而“休驾”,因“疑昏”而“问程”,诗人表情神态也尽在其中。

D、尾联“味过八珍”看似无理,实则巧妙。因为它真切地揭示了饥肠辘辘的旅人在天色将晚时的独特心理,让诗歌富有生活气息。

E、诗歌题材平凡,远近结合,先写远望之景,再写眼前之景,布局精妙自然,绘人以丰富的空间层次感。

1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论语子罕》中以松柏为喻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是:“ , ”。

(2)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的句子是:“ , ”。

(3)《离骚》一文中“ ,哀民生之多艰”两句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

第Ⅱ卷阅读题(共7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车商称,现在的消费者已经精明到“先上网了解车价,再挨家询价,最后往死里杀价”的程度了,因此汽车降价是众望所归。

②面对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挺身而出,坚决制止,不能只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

③“孩子的眼泪落在母亲的心里,凝成了一根针”,每次读到这样精彩的句子,我总会抄写下来、多做寻章摘句的工作,能有效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④南方的冬天,北风一吹,红了一秋的枫叶,随风飘飞:松树林里,松果密密麻麻落在地上,俯拾皆是;鸟雀们也收敛了活泼的天性,进洞避寒了。

⑤这本书的对象是中低文化层次的读者,目的在于普及科普知识,所以书的内容写的平易近人。

⑥文学作品好坏的关键在于人物塑造得形象与否。当你打开一本好书的时候,书里的人物马上会站立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A、①②④B、①②⑥C、②③⑤D、②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改善大气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能否从自身傲起,从点滴做起,直接影响着天更蓝、水更清。

B、国产手机品牌努比亚之所以在今年5周签下C罗作为品牌代言人的原因,是由于其品牌理念与C罗所体现的体育精神不谋而合。

C、截至2016年11月,“武侠世界”在全世界网络点击率排行榜上竟然排到了第1536名,日均页面访问量达362万余次。

D、我们只要有更先进的理念、更坚定的信心、更顽强的意志,主动出击,精准发力,就一定能“换档加速”“弯道超车”,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 ① 写出浓浓春意, ② 把视觉和听觉结合在一起写出了场面感。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般人 ③ 都经历过, ④ ,只有像李清照这样的高手 ⑤ 能传神地 ⑥ 这精微的心理描写出来。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不仅 而且 可能 但是 才 将

B 不仅 而且 一定 / 才 /

C 既 又 一定 于是 况且 因此

D 既 又 可能 / 因为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5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远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到秦汉年间, 。“二十四节气”不仅影响农业生产, ,更重要的是已经上升到文化、信仰理念的层面,我国民间积累了大量的气象谚语、农事谚语、生活谚语,用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比如“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等。 ,但节气的理念深入人心,在什么季节做什么等等,都是大有学问。

21、某市为创建“文明城市”,组织人员进入企业进行安全检查,下面是“安全监督检查流程图”,请介绍该图的基本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简明,语句连贯。以“检查人员”开头,不超过120个字。(6分)

六、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91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