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38

微雨燕双飞1988
首页 > 考试培训 > 中考试卷语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沉默的苏克

已采纳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考试卷语文

156 评论(13)

一见卿心711

纵观2019、2020、2021三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总体来说比较平和,试题难易适中,题目具有区分度,题型每年都在稳中稍有求新。试卷都非常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要求,加强学生与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全面考查学生的积累、理解、概括、表达、分析、鉴赏、探究、创造等多种能力。结合三年中考题型,作以下分析与思考。 一、依标扣本,立德树人。 2019、2020年古诗文默写同以往一样,注重考查考生必备知识的积累。2021年古诗文默写中涉及的《论语》《送东阳马生序》《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己亥杂诗》《行路难》等篇目和名著阅读中涉及的《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著作以及古诗文阅读中涉及的《出师表》《渔家傲•秋思》等名篇,均以课程标准的相关建议篇目为准,而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语文能力的考查,也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为依据。 生活即语文,润物细无声。试题既善于保证能力考查的全面、科学又格外重视语用材料的价值导向,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古诗文默写中涉及了乐学、理想、进取等精神品质;名著阅读中要求学生结合保尔面对考验时的表现来谈一谈对保尔可贵品质的认识;记叙文《舵链》属于军旅题材的小说,弘扬了军人的崇高精神。这些语用材料,让学生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有助于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稳中求新,渗透素养。 三年考题保持一贯的在真实的情境中考查考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试题情境设置有利于引导考生运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中考查考生语言文字实践运用的能力。情境设置具有较高的开放度,注重文本内容和考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的契合度,发展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2019、2020两年的第5小题把辨析与修改病句、补写句子放在有关语段里;2019第6小题提取信息、给新闻拟写标题,情境写话,2020第6题提取整合信息,以及宣传卡片设计的巧妙之处都是让评价在更为真实和富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调动考生语言活力。2021年的语言学用如第1、2小题,放在一定语段中考查,和往年对比,字词考查降低了难度。河南中考考点相对稳定,但每年都会谨慎地求变求新,2021年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与探究能力。学生在审题时要格外认真,审出题干中的关键要求。2021年名著阅读的第二个小题要求学生“从保尔面对这些考验的表现中”谈一谈“体会到了他的哪些可贵品质”。乍一看这个题目就是在考察人物形象。但不细心的学生可能会只是泛泛地去写保尔的经历,或者只会关注保尔经历的一些考验,却没有写清楚保尔面对这些考验时的具体表现。第5题让学生“参考示例,从两个备选时空舱中任选一个起一个四字舱名,并从内容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简述理由”,学生首先要能全面而准确地观察出画面特点,才能用简洁的四个字为其命名,其次还要能发现示例的表述结构及重点,这样才能准确全面地简述理由。 2021年试题的设置在切入角度上追求既更贴近学生生活又巧妙渗透核心素养。《渔家傲•秋思》中让学生说一说“衡阳雁去无留意”为什么是“雁”而不是“燕”。这道题非常棒。它来自学情:混淆“雁”和“燕”是学生默写中常见的错误,而且有些学生订正过后又会出错。机械订正收效不大,真正能让学生写准确的方法只有一个: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字的意思,理解这个词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的内涵,理解一个意向常有的情感链接。正如“燕”和“雁”,在古诗词中常见,学生如果明白“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就能准确书写“谁家新燕啄春泥”“似曾相识燕归来”,如果能明白“鸿雁”是相思的载体,就能准确书写“归雁洛阳边”“衡阳雁去无留意”。这道题不但渗透了语文核心素养,也以考促学,让学生再次认识到古诗背默的正确打开方式。以往的试题设置没有明确的体现这一理念。 三、阅读理解,提升思维。 三年现代文阅读的考查,注重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注重考查考生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的高阶思维。不仅注重写了什么,更注重怎么写,为什么写。三年的第8题和第9题都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写法以及主题的理解和认识,将阅读和个人体验连接起来。2021的18题也是考查写法。2019年第14小题“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谈体会,引导考生对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 考试题与课本阅读习题联系紧密。中考题能在课内找出相似或相关的试题。如:2021年《舵链》7.从全文看,马参谋长是个什么样的人?请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课内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考探究:三、文中的“先生”是一位“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却不予回答;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先生还有哪些看似矛盾的表现?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课内《阿长与山海经》思考探究:一、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课内《回忆我的母亲》预习提示:初读课文,感受这位伟大母亲的形象,再想一想,为什么这位母亲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预习提示具有指向性。阅读有针对性。思考探究一、文章开头即说:“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阅读课文,想一想: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 思考:课内的阅读教学,应当有新的思路,真正落实“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伸展,让课堂内外教学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不能让语文课成为“半截子”。 四、尊重个性,引导深思。 三年中考作文都是以自己为圆心,以自己的生活为半径,都和成长经历有关。2021作文要求围绕“开始”这一话题选取不同的写作任务: 今年河南省中招作文仍然充分注重了作文的“选择性”“导向性”和“可写性”,给孩子们充分的写作和展示空间,同时也注重学生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考查。 作文稳中出新,注重情境的设置,一个情境下设置两个任务,自由选择。一个情境统摄下的两个任务有关联又有区别:关联主要体现在两个写作任务的展开都要围绕“开始”这一话题;区别主要体现在文体要求上,记叙文和议论文。一个情境,话题给定,两个任务,两种文体,可叙可议,审题难度不大,距离学生生活不远,想要有话可写不算太难,便于学生个性化的表达。 写作教学更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阅读和积累丰富,提升思考力,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写出深刻的见解。

253 评论(12)

菜菜爱榴莲

初一语文上册中考考试内容有着怎样的难度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语文七年级上册中考试卷及答案,欢迎参考阅读!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伫立(zhù )    称职(chèn)    窸窣(sū)      陛下(bì )

B.匿笑(nì  )    迸溅(bèng)    伶仃(lín)     炫耀(xuàn)

C.援助(yuán)    猝然(cù  )    尴尬(gǎ )     嬉戏(xī)

D.吆喝(yāo )    诀别(jüé)     扒窃(pá )     头衔(xián)

2.选出以下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2分)

A.峭璧     闲情逸志      惊慌失错       踉踉跄跄

B.绵延     心旷神怡      获益匪浅       骇人听闻

C.颤动     更胜一愁      豪不犹豫       随声附和

D.愕然     恍然大悟      各得奇所       鸦雀无声

3.选出以下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2分)

A.被誉为“最美司机”的吴斌,几十年如一日服务乘客,任劳任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顶着肋骨被撞断和肝脏破裂的剧痛,停稳汽车,保障了乘客的安全。

B.她小心翼翼地撕开信封,将里面的紫色信笺拿出来,认真地读着每一个字。

C.他俩表演的双簧真是太有趣了,连一向严肃的林老师都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D.这个决定让我们莫名其妙,本来喧嚣的教室,立即变得鸦雀无声。

4.以下句子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2分)

A.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我们磨炼了意志,增长了知识。

B. 他看见大病初愈的朋友脸上露出了笑容。

C. 绍兴黄酒是全国最大的黄酒产地。

D. 思想内容是否健康,是衡量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

5.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选自寓言故事集《伊索寓言》,它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

B. 《小圣施威降大圣》选自《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作品,该书被列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C. 马致远,宋代作家,代表作有《天净沙秋思》等。

D.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著有小说《骆驼祥子》,戏剧《茶馆》等。

6. 给以下语段的空白处依次填入一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接天莲叶,映日荷花,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藕的事业吧,             。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 ②把芬芳献给他人 ③以苦心孕育未来 ④以宽阔拥抱生活

A.②①④③       B.④②③①       C.③②④①       D.①④③②

7.诗文默写。(12分)

(1)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无可奈何花落去,                     。《浣溪沙》

(3)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

(4)                       ,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

(5)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的交替,蕴含自然理趣的句子是:

,                               。

(6)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是:                                 ,                               。

(7)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                             。

(8)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                         ,                     ,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二、综合性学习 (10分)

8. 请阅读以下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乌龟与老鹰

乌龟请求鹰教他飞翔,老鹰劝告他,说他的本性根本不适合飞翔。乌龟再三恳求,老鹰便把他抓住,带到空中,然后扔下。乌龟掉到石头上,摔得粉碎。

(1)这个故事出自《          》,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3分)

(2)这本书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你还知道其中什么有趣的小故事吗?请举出一例。(1分)

9. 作家______1923年发表了《繁星》《春水》两部诗集,创作上受到印度诗人________的影响,其诗歌作品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2分)

10.近年来,“候鸟儿童”现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学校就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以下是大家们收集的材料。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给“候鸟儿童”下一个定义。(不超过35个字)

很多鸟类具有随季节变化而迁徙的特征。夏末秋初,这些鸟类由繁殖地往南迁徙到过冬地,春天由过冬地向北再返回到繁殖地。这些随季节变化而南北迁徙的鸟类被称为“候鸟”。近年来,大批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打工,从事卖菜、卖早点、卖服装等工作,生活水平较低。他们把辛苦钱攒下来,每逢寒暑假,让远在家乡读书的孩子来和自己团聚,享受短暂的亲情。这些孩子不得不像候鸟一样,往返于自己的家乡和父母的打工地之间。

(1)“候鸟儿童”是指                                                 的'儿童。(2分)

(2)为了表示对“候鸟儿童”的关爱,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有益的行动?(2分)

三、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1--14题。(15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1.解释加点字词。(4分)

(1)虽有嘉肴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教学相长也    (4)教然后知困

12.句子翻译(6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13.用“/”给以下句子划分处朗读节奏(2分)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4.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分)

(二)对比阅读《春》和《济南的冬天》,完成15——18题。(15分)

【甲】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朱自清《春》

【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老舍《济南的冬天》

15.请给甲、乙两个文段各拟一个小标题(字数不多于5个字)(2分)

【甲】                          【乙】

16.甲、乙两个文段都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景物?请分别具体列出它们的写景顺序?(3分)

17.理解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说说它们表示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2分)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2分)

18.“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请结合原文,谈谈“妙”在哪些地方?(6分)

(三)阅读《父亲的清明节》完成19—22题。(15分)

父亲出生贫农,身高155公分,天生对子眼,脾气暴躁,性格内向,他讨到妈妈这样漂亮的老婆真是生对了时代。那是一个讲究“根正苗红”的时代。他的爱情在那个春天,因根正而苗红,因苗红而滋滋拔节,我姐是第一节,我是第二节,我妹是第三节。

有年清明,他带我去上祖坟。他买了鞭炮、香烛和纸钱,我跟在他后面,保持着距离。紧跟着父亲是十分危险的,他会突然回转身揪住我的衣领,责怪我很久以前做的一件错事。

到了坟上,他燃香点烛,放炮磕头。然后,叫我过去磕头。那些土堆土坑长满了灌木和杂草,据说里面住着我的祖先,我没见过他们,所以就没父亲那样老实。我腰都没弯,点了几下头。A父亲怒喝一声:“头点地!”我看见他的额头上果然沾着一块黑土,就把头狠狠地砸下去,砸得额头上尽是黑土。父亲口气稍有缓和:“你不磕头,祖宗不会保佑你。祖宗不保佑你,你不会有出息。”

父亲追,我跑。这是以前村子里经常出现的画面,每次我都被他逮住,受他一顿好打。突然有一次,我意外发现自己长劲了,父亲竟然追不上我。我得意地站在田埂那头,回望着他。他没追了,扯开喉咙骂,脸涨得通红,仿佛在流血。我突然觉得父亲好可怜,我甚至担心父亲会“流血”而死。不由自主地垂下头,我向父亲走去,准备承受他一顿痛打。但意外是,我越走近他,他的骂声就越小。当我走到他身边时,他的咒骂变成了一句不太温存的关切:  “快回去吃饭,饭凉了。”

那次没有追上我,显然伤害到了父亲的自尊。他从此不再追我、打我,连骂都少了。我开始步入“自然生长”的轨道,好在深埋地下坟中的祖宗没有因为我的不虔诚而不保佑我。

我长大了,按照自然规律成长为一名男人,按照社会需要成长为一名公民,按照自身理想成长为一个诗人。而我的父亲,随之而老去。老年痴呆症让他变成一个淘气的孩子。他强行将蒸菜的垫架放进炊壶里,并用炊壶煮饭。他深夜醒来,质问我妈为何睡在他家里,并命令她“回自己家去”……

有年清明,我带他去祖坟上扫墓。我买了鞭炮、香烛和纸钱,牵着他的手。现在他不会揪住我的衣领责怪我了。他缩头弓背,两只脚机械地走着,他比以前更加矮瘦,像捏在我掌心的一个揉皱的小小纸团。

到了坟上,我燃香点烛,放炮磕头。父亲突然望着我傻笑。我沿着他的视线摸摸自己的额角,原来那里沾了一块黑土。我也笑了,想起多年前,他对我一声怒喝“头点地”,我把额头使劲往地上磕,不禁笑出泪来。俄顷,我感到一股异乎寻常的灼热,抬头一看,呆住了。父亲拿着我插在坟头的香烛,点燃了附近一片茶林。风吹火猛,一忽儿,半边天都是红的了。我狂喊“救火”,幸而山下田里的乡亲看到山火,冲上来群起而救之,才未酿成大祸。

我当场赔付了八百块钱。乡亲们走了。我疲惫地坐在地上,看着满山焦土,B气愤地对父亲喝道:“头点地!”父亲站在那里,像认错的孩子,头差不多缩到脖子里去了。

又过了些年。那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仿佛要特意来看看父亲。在妈妈的看护和春天的抚慰下,父亲安详地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床上,就像一片薄薄的叶子。每年清明,我都要去父亲的坟头坐坐。点烛,燃炮。更多的是静默。悲伤像草一样被除掉了,尘世的喧嚣在烛火炮声里灰飞烟灭,剩下的只能是无边地静默。

19.文章主要记叙了父亲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述。  (3分)

20.试分析文中A、B两处人物“怒喝‘头点地!”的原因。  (4分)

A处                                                            。

B处                                                            。

21.文章描写笔法细腻而有生活气息,请分析以下两个比喻句的表示效果。(2分)

(1)他缩头弓背,两只脚机械地走着,他比以前更加矮瘦,像捏在我掌心的一个揉皱的小小纸团。(2分)

(2)悲伤像草一样被除掉了,尘世的喧嚣在烛火炮声里灰飞烟灭,剩下的只能是无边地静默。  (2分)

22.材料链接

(1)传统的“孝”比较强调长幼有序、顺从父母,新时代,“90后“‘00后”孝顺观有了新的特点。

A.节日里我会给爸妈写小卡片,感谢他们的付出,告诉他们“我很爱你们”。

B.我认为“孝”跟“顺”不是一码事,爸妈也有错的时候,比如,我一用电脑,我爸就不高兴,但需要的时候我还是会偷偷用的。

C.我偶尔会和妈妈聊聊明星的八卦,这是有科学一句的哦,专家证明现代人压力很大,适度地八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

(2)根据平凉“孝行少年”张晓改编的电影《我和妈妈》。

(3)《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意为“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在,则是孝子的无奈”。感叹子女希望尽孝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作为90后、00后且处于青春叛逆的大家们,多以张扬个性为名在家中对父母色厉、行傲、我行我素……请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你对行孝的理解。(不少于50字)(4分)

四、作文(40分)

以《我从来没有这样___        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提示:在生活的海洋中,有些事使你感到快乐、激动;有些事使你感到苦恼、懊悔;有些事使你感到反感、惊讶……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件事写出来。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

(2)以记叙为主,适当运用抒情、议论等表示方式。

七年级语文试卷答案

                               

7.(1).随风直到夜郎西      (2).似曾相识燕归来

(3).为有源头活水来       (4).烟笼寒水月笼沙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6).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8).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

9.(1)《伊索寓言》(1分)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1分)

(2)如:“龟兔赛跑”、“狼来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等故事(1分)

10. 冰心(谢婉莹)(1分)  泰戈尔(1分)

11.即时   因此   增长    不通、理解不了

12.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2分)

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2分)

.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自强不息。(2分)

1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14.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5.甲:春花图     乙:雪后的山

16.都用了空间顺序。(1分)

甲文:树上——花下——遍地(1分)

乙文:山上——山尖——山坡——山腰(1分)

17.(1)蜜蜂忙碌的热闹景象,侧面写出春天百花盛开的景象,表现作者内心无尽的喜悦。(2分)

(2)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山尖连接着蓝天的秀美景象,表现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2分)

18.(6分)  ①妙在雪之小,例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②妙在雪之色,例如: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③妙在雪之态,例如: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每答对一点得2分,共6分)

19.(1)清明带儿子去上坟,教育儿子对祖先要恭敬。

(2)一次追打已渐长大的儿子未果。

(3)年老后一次随儿子清明上坟,因老年痴呆病纵火惹祸。(答对一点得一分,共3分)

20.A:父亲发现儿子为祖先上坟行礼时态度漫不经心。(2分)

B:患老年痴呆的父亲闯祸,不慎燃烧了山上茶林,我和乡亲一起救火,并赔钱打招呼。(2分)

21.(1)将瘦小年迈的父亲喻为“我”掌心的一个揉皱的小小纸团,写出了“我”对从身体到精神已经衰老的父亲的怜惜。(2分)

(2)把“我”对父亲去世的无穷悲伤之情喻为有形的坟上草,形象地抒写了“我”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之情。(2分)

22.略(4分)

191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