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柚子好啊
因为你在前一天是不会知道第二天考试,那么也就是说周五不可能考试,因为如果周五考,那么前四天你就不会考试,而这周必有一次考试,那么在星期四你就会会知道星期五要考试。所以周五就不会考试。同理,星期四也就不会考试,因为前三天没考试,那么就会是在周四或周五考试,而前面推过了周五不会考试,那么你在周三就会知道周四要考试了,而你又不会在前一天知道第二天要考试,所以也不会是在周四考试。以此类推,这一周都不会考试。 而事实情况呢,倘若我们假设老师在周三突然考试,而我们推出这周都不会考试,那么周三考试我们也自然不会提前料到,自然地在满足前提的情况下事情又发生了。这就是著名的“知道者悖论”。
Yoyo030303
谎言者悖论 公元前六世纪,哲学家克利特人艾皮米尼地斯(Epimenides):“所有克利特人都说谎,他们中间的一个诗人这么说。”这就是这个著名悖论的来源。 《圣经》里曾经提到:“有克利特人中的一个本地中先知说:‘克利特人常说谎话,乃是恶兽,又馋又懒’”(《提多书》第一章)。可见这个悖论很出名,但是保罗对于它的逻辑解答并没有兴趣。 人们会问:艾皮米尼地斯有没有说谎?这个悖论最简单的形式是: 1-2 “我在说谎” 如果他在说谎,那么“我在说谎”就是一个谎,因此他说的是实话;但是如果这是实话,他又在说谎。矛盾不可避免。它的一个翻版: 1-3 “这句话是错的” 这类悖论的一个标准形式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无限逻辑循环。拓扑学中的单面体是一个形像的表达。理发师悖论 在萨维尔村,理发师挂出一块招牌:“我只给村里所有那些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有人问他:“你给不给自己理发?”理发师顿时无言以对。 这是一个矛盾推理: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理发,他就属于招牌上的那一类人。有言在先,他应该给自己理发。 反之,如果这个理发师给他自己理发,根据招牌所言,他只给村中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他不能给自己理发。 因此,无论这个理发师怎么回答,都不能排除内在的矛盾。这个悖论是罗素在一九○二年提出来的,所以又叫“罗素悖论”。这是集合论悖论的通俗的、有故事情节的表述。显然,这里也存在着一个不可排除的“自指”问题。集合论悖论 “R是所有不包含自身的集合的集合。” 人们同样会问:“R包含不包含R自身?”如果不包含,由R的定义,R应属于R。如果R包含自身的话,R又不属于R。 继罗素的集合论悖论发现了数学基础有问题以后,1931年歌德尔(Kurt Godel ,1906-1978,捷克人)提出了一个“不完全定理”,打破了十九世纪末数学家“所有的数学体系都可以由逻辑推导出来”的理想。这个定理指出:任何公设系统都不是完备的,其中必然存在着既不能被肯定也不能被否定的命题。例如,欧氏几何中的“平行线公理”,对它的否定产生了几种非欧几何;罗素悖论也表明集合论公理体系不完备。书目悖论 一个图书馆编纂了一本书名词典,它列出这个图书馆里所有不列出自己书名的书。那么它列不列出自己的书名? 这个悖论与理发师悖论基本一致。苏格拉底悖论 有“西方孔子”之称的雅典人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70-前399)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曾经与普洛特哥拉斯、哥吉斯等著名诡辩家相对。他建立 “定义”以对付诡辩派混淆的修辞,从而勘落了百家的杂说。但是他的道德观念不为希腊人所容,竟在七十岁的时候被当作诡辩杂说的代表。在普洛特哥拉斯被驱逐、书被焚十二年以后,苏格拉底也被处以死刑,但是他的学说得到了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继承。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言尽悖” 这是《庄子·齐物论》里庄子说的。后期墨家反驳道:如果“言尽悖”,庄子的这个言难道就不悖吗?我们常说: 1-7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 我们不知道这句话本身是不是“绝对的真理”。 1-8 “荒谬的真实” 有字典给悖论下定义,说它是“荒谬的真实”,而这种矛盾修饰本身也是一种“压缩的悖论”。悖论(paradox)来自希腊语“para+dokein”,意思是“多想一想”。 这些例子都说明,在逻辑上它们都无法摆脱概念自指所带来的恶性循环。有没有进一步的解决办法?在下面一节的最后一部份还将继续探讨。二分法悖论 这也是芝诺提出的一个悖论:当一个物体行进一段距离到达D,它必须首先到达距离D的二分之一,然后是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以至可以无穷地划分下去。因此,这个物体永远也到达不了D。 这些结论在实践中不存在,但是在逻辑上无可挑剔。 芝诺甚至认为:“不可能有从一地到另一地的运动,因为如果有这样的运动,就会有‘完善的无限’,而这是不可能的。”如果阿基里斯事实上在T时追上了乌龟,那么,“这是一种不合逻辑的现象,因而决不是真理,而仅仅是一种欺骗”。这就是说感官是不可靠的,没有逻辑可靠。 他认为:“穷尽无限是绝对不可能的”。根据这个运动理论,芝诺还提出了一个类似的运动佯谬:2-3 “飞矢不动” 在芝诺看来,由于飞箭在其飞行的每个瞬间都有一个瞬时的位置,它在这个位置上和不动没有什么区别。那么,无限个静止位置的总和就等于运动了吗?或者无限重复的静止就是运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说法,如: 2-4 “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这是中国名家惠施的命题,与“飞矢不动”同工异曲。这就是不可抗拒的推理和不可回避的实事相冲突。 德国哲学家尼采在《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里有一章《可疑的悖论》,称芝诺的悖论为“否定感官的悖论”。尽管阿基里斯在赛跑中追上起步领先的乌龟完全合乎事实,但为什么“不合逻辑”?因为芝诺运用了“无限”这个概念,这是一种逻辑上的假设,而现实世界里是不可能有无限者存在的,这就出现了假设与现实的矛盾。“父在母先亡” 这是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的乩语。它也有四种解释:一是“父在,母先亡”;二是“父在母之先亡”;三是如果父母健在,可以解释为将来;四是即使父母都去世了,也可以解释为“父亲在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或者是“父亲在母亲以前就去世了。”真是左右逢源。 从逻辑顺序上看,上面这两个例子正好是反其道而用。无论正命题还是反命题都可以根据所谓的客观理由进行诡辩,形成自圆其说或诘难。所以葛拉西安在《智慧书:永恒的处世经典》中说:“诡辩是一种欺骗,乍一听,它蛮有道理,并因其刺激、新奇而令人心惊,但随后,当其虚饰之伪装被揭穿,就会自取其辱。”邓析赎尸诡论 《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洧水发了大水,淹死了郑国富户家的一员。尸体被别人打捞起来,富户的家人要求赎回。然而捞到尸体的人要价太高,富户的家人不愿接受,他们找邓析出主意。邓析说:“不用着急,除你之外,他还会卖给谁?”捞到尸体的人等得急了,也去找邓析要主意。邓析却回答:“不要着急,他不从你这里买,还能从谁那里买?” 邓析生在春秋末年,与老子和孔子基本同时,是战国名家的鼻祖,著名的讼师,他的著作已经失传。 同一个事实,邓析却推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每一个听起来都合乎逻辑,但合在一起就荒谬了。邓析是不是希望他们相持一段时间后,双方都可以找到一个可以接受的价格平衡点?我们只能猜测。“白马非马” 战国时赵国人公孙龙曾经著有《公孙龙子》一书,平原君礼遇甚厚。其“白马非马”和“坚白异同之辩”都是他的著名命题。 据说,公孙龙有一次骑马过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马不许过。”公孙龙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不是马,这可是两回事啊。”公孙龙的“白马”有没有过关,我们不得而知。从常人的观点来看,守关的兵士八成认为公孙龙是在诡辩。这也是一个逻辑上“莫能与辩”,现实中不能成立的例子。 冯友兰认为《公孙龙子》里的《白马论》对“白马非马”进行了三点论证: 一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 二是强调“马”、“白马”的外延的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马,不管其颜色的区别;“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马,有颜色区别。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三是强调“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的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涵颜色,仅只是“马作为马”。共性不同,“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前面我们说到,辩证法是在对付诡辩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说:“辩证法切不可与单纯的诡辩相混淆。诡辩的本质在于孤立起来看事物,把本身片面的、抽象的规定,认为是可靠的。”(《逻辑学概念的进一步规定和部门划分》)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白马非马”割断了个别和一般的关系。白马属于个性,特指白颜色的马;马属于一般,具有各种颜色马的共性。公孙龙区分了它们之间的差别,但是又绝对化了这种差别。白马尽管颜色上不同于其他的马,如公孙龙提到的黄马、黑马,但仍然是马。作为共性的“马”寓于作为个性的“白马”之中。“马”作为一般的范畴,包括各种颜色的马,公孙龙的白马自然也不例外。杀盗非杀人也” 这个命题与“白马非马”何其相似,尽管论证的方法和目的不同。荀子把墨辩“杀盗非杀人也”归入“惑于用名以乱名”的诡辩。荀子认为,在外延方面“人”的范畴包含了“盗”的范畴。所以,说“盗”的时候,就意味着说他同时也是“人”;杀“盗”也是杀人。
霏霏永远爱来来
考试不可能在星期五,因为它是可能举行考试的最后一天,如果在星期四还没有举行考试的话,那你就能推出星期五要考.但老师说过,在当天早上八点之前不可能知道考试日期,因此在星期五考试是不可能的.但这样一来星期四便成为可能举行考试的最后日期.然而考试也不可能在星期四.因为如果星期三没有考试的话,我们就知道考试将在星期四或星期五举行.但从前面的论述可知道,星期五可以排除,这就意味着在星期三就已知道在星期四要进行考试,这是不可能的.现在星期三便成为最后可能考试的日子.但星期三也要排除,因为如果你在星期二还没有考试的话,便能断定在星期三要考.如此等等,根据同样的理由,全周的每一天都被排除。
兰兰110110
1.描述少了两个字,应该是:你们无法提前知道是哪一天。即:一位老师宣布说,在下一星期的五天内(星期一到星期五)的某一天将进行一场考试,但他又告诉班上的同学:“你们无法提前知道是哪一天,只有到了考试那天的早上八点钟才通知你们下午一点钟考。”你能说出为什么这场考试无法进行吗?2.这个悖论的关键在于时间和概率事件的确定和不确定性,随着时间的前进,概率在塌缩,其不确定性在减小,比如周四没通知就只有一种可能了(周五),周三没通知还有两种可能(四和五), 从逆向思考(倒时间线)不可能是周五,同理也可以排除周四到周二,只剩周一,但确定是周一与无法提前知道是哪一天相悖。从正向思考(顺时间线),现在无法确定,概率都是五分之一,到周一,可以排除周一,其余概率都是四分之一,到周二,可以排除一、二,其余概率都是三分之一,到周三,可以排除一、二、三,其余概率都是二分之一,到周四,则可以确定周五考试,但这与无法提前知道是哪一天相悖,因此排除周五,然后又与逆向思考一样得除结论,只有周一,于是又与无法提前知道是哪一天相悖了。所以只要推理就会产生悖论,然而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我们的确无法知道是哪一天考试,所以老师的说法也的确没问题。
可乐你不乖
这个悖论与罗素悖论实质是一样的。从本周对下周做定义,那么下周所有的5天都是未定的。从下周五开始定义,那么才具有确定性,即5个未定条件都满足了。按照常规向后发展,那么未知每天将消失一个,直到周四早上8点,未知因素完全坍缩。逆向思维,周五确定。向前逆向周四8点前。那么这个时候实际是激活了周五的不确定性,因为周四未确定。以此向前,可以逐步激活所有的不确定性。对于罗素悖论两难性,就是其不确定性的反复出现。也就是说物质运动的无限连续性,或者说测不准下的量子效应。从数学上来说,就是为什么没有发明一种兼顾两种状态的数字,来描述这种矛盾性。从集合论来看,因为要素要么是集合A,要么是集合B,所以他本身就是与其工具定义具有矛盾的。或者数学上发明新的工具,以一个变量定义两个因变量。后面连续的建立一个集合对集合的嵌套关系,构建多重逻辑。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