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淘的萌
教师选调考试考的内容是:笔试内容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
综合知识每个科目都是一样的,会有计算机,英语,地理,政治,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学科专业知识是根据你报考的科目来定的,每一个科目都有对应的学科专业知识,不同学段也不一样。考试内容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主,会掺杂少量计算机,英语方面的内容,还有一些课堂教学方面的知识。
从考试形式来看,各地市不同的考试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教师招聘考试内容按地区的要求存在不同。需要具体关注各地区的教育网或则省教育厅的网站。
教师招聘考试全国没有统一的考试形式和考试大纲,部分省份实行全省统一考试,但是大部分省份还是由当地区县教育局根据当地区县各学校招聘老师人员进行汇总,然后由教育局统一组织招聘考试,考试形式一般分为笔试和面试。
一janice一
选调生录用考试作为各省市领导干部后备人才的录用考试自1988年实施以来,至今已经有了18个年头。在这18个年头里其考试的科目基本和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科目相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面向社会招考前的一段时期,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科目为《综合知识》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两科。这时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目前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题型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天津市目前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题型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还没有过任何的变化。在此期间,选调生录用考试同样采用的是《综合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这两大科目。直到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实施,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考试科目明确规定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个科目后,部分省市的选调生考试科目开始慢慢的向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科目靠拢,比如:湖北、山东等地,选调生考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两科;当然,目前还有部分省市的选调生考试还没有和国家的公务员录用考试完全一致,比如:重庆、天津等地,选调生考试科目为《综合知识》、《申论》两科。 《综合知识》的考试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部分主要考察的知识点有: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物质统一性问题、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实践论、认识论、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等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主要考察的知识点有:市场经济的基本常识(市场的基本功能、市场经济结构、市场规则、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空(混合经济)、供给与需求平衡、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主要考察的知识点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基本路线、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三个代表及其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四、法律常识 主要包括:《法理学》、《宪法》、《民法》、《刑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等。 五、行政管理 主要考察的知识点有:行政管理体制与改革、政府机构与改革、《公务员法》、行政监督等。 六、公文写作与处理 一般包括:决定、指示、通报、通告、请示、报告、函、会议纪要、简报等。 七、本地地情及对策 要求考生根据本地情况结合自身所学知识来给予判断和解答。 《综合知识》的考试题型一般包括以下六种: 一、填空题 二、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 三、判断题(是非题) 四、简答题 五、论述题 六、案列分析题 其中,填空题基本是取消了。论述题和案列分析题纳入“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竞争上岗”的考试内容。选调生的考试题型以选择题(单选和多选)、判断(是非)题、简答题为主。从分值上看,单选一般占65-75分(总分100)、多选题:15-20分(总分100)、判断(是非)题:10分(总分100)、简答题:10分(总分100)。
petite妮妮崽
一、 填空1、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 义务 )。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目的是(增强法律意识 )。3、《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4、数学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四个维度。5、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6、教学案例的一般结构是(主题与背景)(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二、 选择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自( B )之日起开始实施。A、1990年9月1日 B、1995年9月1日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较高道德目标是(A)。A、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B、忠于职守,为人师表,积极进取。3、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D),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实际发展。 A、耐心 B、个性 D、个体差异4、知识和技能的关系是( )A、知识是技能的表现 B、技能是知识的表现 C知识、技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D三、 判断题,错的要改正1、只要把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习,就是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2、掌握、了解、理解是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 * )3、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要求每个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 ( V ) 4、小组合作开始后,教师的角色主要是组织者。 ( * )四、 简答题1、 简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2、 哪些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习?3、 教育科研的一般程序是什么?(基本步骤)4、 试卷命题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有哪些?五、 解答题1、 计算549÷(459+459/460) 1/4064+1/254+1/508+1/1016+1/2032+1/40642、 李大妈卖出168元两件衣服,一件赚20%,另一件亏20%,请你分析一下李大妈这次生意是亏还是赚。3、 有ABCDEF六个人进行乒乓球比赛,规定每两人进行比赛一场,每天每人只能打一场球,已知第一天C和E打,第二天D和B打,第三天A和C打,第四天E和D打,问第五天F和( )打?4、 小王在操场上散步,他先向西走10米,再向右转45度,又向前走10米,再向右转45度,这样下去,他能不能回到起点,说明理由。5、 在一个面积为10的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形,求此圆的面积,你能用几种解题思路。六、 案例分析1、 “年、月、日的认识”情境创设上课时,教师为学生准备1994--2005年之间共十年的年历表,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从这些年历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几分钟后学生汇报。生1:我发现1999年是兔年,是从2月16日 开始的。生2:我发现2001年是蛇年,是从1月24日开始的。听到这里,上课教师的表情凝重,可是学生的回答依然在这无关的信息上进行着,教学进入了尴尬的境地。原来教师发给学生的每一张年历表的表头上,都有这样的字眼:X年(X月X日开始)。请你对此情境创设进行分析。如果是你讲这节课想怎样创设情境?2、这样教,行吗?——“圆的周长”教学片段与反思 [教学片段]师: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有“周三径一”的记载。你知道“周三径一”的意思吗?生:直径是1份,周长是3份。生:周长是直径长度的3倍。师:你们都认为这个“径”是指直径,而且都认为周长是直径长度的3倍,为什么不认为周长是半径长度的3倍?生:从图1中可以看出,周长应该是直径长度的3倍,不可能是半径长度的3倍。师:那圆的周长是不是就是直径的3倍呢?你们看老师画图(在已画好直径的圆里再画一条半径,使半径和直径的夹角是60°,并连接成三角形,如图2)。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生:这是一个等边三角形。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刚才你在画三角形的时候,是用60°角作为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顶角的。生:图中的两条半径相等,就知道是个等腰三角形,而它的顶角是60°,所以它又是个等边三角形。师:这样的等边三角形在这个圆里到底有多少个呢?生:有6个。师:这么快就知道了。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想象出来的,因为平角是180°,180°里有3个60°,所以下面有3个,上面也有3个,所以一共有6个等边三角形。师: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教师随即在圆里画出另外5个等边三角形(如图3)。师:现在你觉得周长正好是直径长度的三倍吗?生:不正好。曲的线要比直的线长,所以周长要比直径长度的三倍还要多一点。教师在原来的板书“圆的周长是直径长度的3倍”后添加“多一些”。师: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到底是多少呢?(介绍圆周率,推导圆的周长公式。)[听课教师的声音]有些教师认为,教师没有把动手操作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测量圆周长和直径的长度,直观感受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与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相悖,有“灌输”之嫌。有些教师认为,如果按照教材的意图,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操作、计算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学生是动手操作了,但只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充当了一回“操作工”,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真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而像今天的教学,重视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回归了数学的本质。从学生课堂倾听的状态与听后的反应可以看出,执教者的教学是有效的。动手实践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不能从表面来认识的。这个教学案例之所以引起听课教师争议的原因,就在于采用何种方式认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有的教师认为“没有把动手操作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测量圆周长和直径的长度,直观感受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与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相悖,有‘灌输’之嫌。”可是,当我们综观整个教学案例的时候,我们发现整个教学过程中充满了思维的火花和探索的激情,从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周三径一”引出思考的话题: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样的关系?然后再经过师生之间一系列的探索互动,从而使学生形象直观的认识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这个基础上再来揭示“圆周率,推导圆的周长公式”。这样的学习过程怎么会是“灌输”呢? 所谓“教无定法”的含义,在这个案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由此也引发我们对“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的深度思考和重新认识,这些思考和认识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如何提高动手实践的有效性”。关于动手实践有效性的思考 动手实践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不能从表面来认识的。这个教学案例之所以引起听课教师争议的原因,就在于采用何种方式认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有的教师认为“没有把动手操作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测量圆周长和直径的长度,直观感受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与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相悖,有‘灌输’之嫌。”可是,当我们综观整个教学案例的时候,我们发现整个教学过程中充满了思维的火花和探索的激情,从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周三径一”引出思考的话题: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样的关系?然后再经过师生之间一系列的探索互动,从而使学生形象直观的认识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这个基础上再来揭示“圆周率,推导圆的周长公式”。这样的学习过程怎么会是“灌输”呢? 所谓“教无定法”的含义,在这个案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由此也引发我们对“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的深度思考和重新认识,这些思考和认识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如何提高动手实践的有效性”。一、参与学习的有效性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习主体对于学习的热情和行动,这些是学生参与学习并获得收获的保证。在上面的案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也能够通过学习过程的细节触摸到这种热情:师:这样的等边三角形在这个圆里到底有多少个呢?生:有6个。师:这么快就知道了。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想象出来的,因为平角是180°,180°里有3个60°,所以下面有3个,上面也有3个,所以一共有6个等边三角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想象参与学习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而这正是学生有效参与学习的体现。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只是“实践”的一种形式而已,学生的想象、思考等等一系列内在思维活动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不同的是这种“实践”具有内隐、单向的特征。因此,要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有效性,就必须重视学生参与学习的有效性,而学生参与学习的有效性又不能仅仅只是注重实践的形式,更需要重视的是实践的“内在形式”。二、学习目标的有效性构成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离不开学习目标的有效性。在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发现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着认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来开展的,也就是说教学目标是很明确的。围绕着这样的学习目标,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一系列的交流互动,而这些互动和交流也时时闪现着思想的火光:师:现在你觉得周长正好是直径长度的三倍吗?生:不正好。曲的线要比直的线长,所以周长要比直径长度的三倍还要多一点。对于动手实践来说,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都需要有一个有效的学习目标,只有学习目标的有效性才能够保证动手实践的有效性,否则,那就是浪费时间,从而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更无益于学生的学习。三、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过程是学习目标得到落实的载体,学习目标的有效性需要通过学习过程的有效性体现出来,而这往往是我们日常教学中不太注意的地方。学习过程是一个整体,因而宏观上它的有效性实际上就是一种结构的有效性,在微观上它的有效性又是一种细节的有效性。在上面的案例中,我们能够清晰的寻找到一个认识和探索“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奥秘”的过程,首先从古代数学著作中关于“周三径一”的记载入手,借古人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同时,为学生打开了认识和探索“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的窗口。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有参与的机会并能够在一种有效的学习目标指导下一步一步进行学习攀登,因而,这个学习过程所体现出来的结构应该是适合学生学习的。从细节有效性来说,学习过程中的细节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上面的案例中这样的教学细节:生:周长是直径长度的3倍。师:你们都认为这个“径”是指直径,而且都认为周长是直径长度的3倍,为什么不认为周长是半径长度的3倍?在探索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为什么还要把半径提出来呢?在对比中学习,在疑问中学习所获得的收获是非常丰硕的,这就是细节的力量,细节产生关注,关注产生行动。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实践活动从来都不是学习过程的补充,它更应该是学习过程必要的组成部分。只不过这个部分时隐时现,而且形式多样。但不管它以怎样的面目见人,只要这样的动手实践活动是具有“参与性、目标性和过程性”的,那么这样的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学习来说就是有效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