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碗碗儿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测试卷班别: 姓名: 学号 分数: 命题人:王绥辉(海口市义龙中学)一、积累运用(每小题2分,共24分)1、《春望》一诗表现诗人对国土沦陷触目伤怀的句子: 。
2、《泊秦淮》中把读者引入朦胧迷离意境的诗句是: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作者由自然界风雨交加联想到南宋王朝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处境和命运的诗句是: 。
4、《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舍生取义的句子是: 。5、同是揭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到”的哲理,《望岳》的诗句是: ;《登飞来峰》的诗句是: 。
6、《钱塘湖春行》一诗通过野花和春草表表现自然界生机盎然的景象的对偶句是: 。7、《夜雨寄北》诗中表现诗人思归而不得的愁苦心情的句子是: 。
8、《雁门太守行》诗中渲染敌军兵临城下,守军披坚执锐的紧张气氛的句子是: 。9、《别云间》中表现诗人坚强不屈、宁死不屈、抗清到底决心的诗句是: 。
10、《论诗》中赞美人才辈出,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诗句是: 。11、某作家封笔以后,仍然关注着文坛的动态,指导年青作者成长,正如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的诗句所说的“ ”那样。
12、步入大自然,面对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许多有关景物描写的优美诗句总是不断涌入脑海,请你分别写出一句本册中学过与山水有关古诗:山: 水: 二、阅读欣赏: (一)《小石潭记》(共23分)从小丘西行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 ,为岸。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①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往来翕忽,② 。
潭西南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③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及记之而去。
13、在横线处填出课文原句。(6分)① ② ③ 14、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斗折蛇行 (3)以其境过清 (4)不可久居 _15、用现代汉语写出“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意思。
(3分)16、结合上下文说说为什么“闻水声,如鸣佩环”?(3分)17、按符号要求画出限定句子。(4分) (1)用“ ”画出第二自然段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
(2)用“( )”标出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18、作者在游小石潭时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3分) (二)《记承天寺夜游》(共26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给下列汉字注音。(4分)遂: 荇: 横: 柏: 20、解释加点的字在句中的意思。
(6分)(1)念无与乐者( )( )(2)相与步于中庭( )( )(3)欣然起行( )(4)盖竹柏影也( )21、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并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句子描绘的画面?(4分) 22、“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指的是: 。这句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在文章内容上起 的作用。
(6分)23、译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分)24、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给我们描写一幅生动形象、清雅自然的月色画面。
你能否再写出一句苏轼其它作品中直接描写“月”的诗句。(3分)(三) 《治水必躬亲》(共27分)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2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8分)(1)泥于掌故 (2)妄意轻信人言 (3)盖地有高低 (4)潴有浅深 (5)非咨询不穷其致 (6)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7)昔海忠介治河 (8)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26、翻译下列句子:(6分)(1)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2)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3)如好逸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27、文中提出的治水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3分) 28、作者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3分)29、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个观点的?(3分)30、海瑞是咱们海南的骄傲,做为海瑞故乡的一名中学生,你对海瑞的了解有多少?请你写一段50字的介绍词,向浏览海瑞公园的游客介绍海瑞。
(4分)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测试参考答案1、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2、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3、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4、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5、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不为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6、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7、君。
2013 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八年级上册)答案1. ①到 ②犯罪 ③只,仅仅 ④它们的果实2. 译文:不可跟圣人开玩笑啊,我反而自讨没趣了.3. 随机应变,善于辞令.4 .《世说新语》 笔记 刘义庆5 .( 1 )(病)重 ( 2 )全,完全 ( 3 )向来、一向 ( 4 )死6 .( 1 )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2 )(子猷)就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7 .略(可以从珍惜亲情方面来谈,合理即可.). 柳宗元的“乐”是发现小石潭后暂时的自乐;欧阳修的“乐”既有山水之乐、太守自乐,更有与民同乐的情怀.(能说出不同点在“与民同乐”即可12. 苏轼,唐宋.13.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14. 盖/竹柏影也15.① 考虑,想到 ② 散步 ( 或漫步、走、行走 )16.①( 我 ) 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 ( 十分优美 ) ,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②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117.①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② 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 旷达18.(1) 端起洒杯 (2) 考虑 或:想着.(1)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2)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 —— 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23 .①固执一端,不知变通 ②古代的典章制度 ③随意 ④水停聚的地方24 .①也不可以随意轻信别人的言语.②所以必须要亲自登山涉水.25 .第二段介绍了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的事.用海瑞的事例证明作者在第一段提出的论点.26 .末句话从反面讲不躬亲、怕吃苦的后果,与上文形成对比,共同论证本文论点.27 .略快速回复。
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
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
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
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
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答谢中书书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 *** 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陋室铭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罢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爱 莲 说(译文)水中、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代以来,世上的人们都很喜爱牡丹。我惟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成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
莲花的叶柄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传播得越远就越显的幽香;笔直的挺立在那里,只可以在远处看,而不可以在近处玩弄。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君子。
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听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很多了。*****************************************核舟记>译文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
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
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
一、根据上下文默写。
1.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2.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3.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4.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5.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6.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7.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8.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9.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10. 山随平野尽,月涌大江流。
11.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2.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14.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15.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16.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17.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18.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19.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20.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21.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2.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23.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4.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25.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6.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7.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8.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9.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0.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31.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32.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3.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4.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5.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6.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37.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理解性默写。1. 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②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③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④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②孤蓬万里征,归雁入胡天。
③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④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小玩子2603
一、基础题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辟若pì 潜逃qiǎn 勉强qiáng 懈怠xiè
B、弓缴jiǎo 炫耀xuàn 嗜好shì 狡黠xiá
C、鸿鹄hú 流杵chǔ 恐吓hè 消遣qiǎn
D、九轫rèi 庞大páng 余暇xiá 尴尬gāngà
2.下列成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蜂拥而上 敏而好学 虚怀若谷 心无旁骛
B.饥肠辘辘 三翻五次 人赃俱获 丑态必露
C.众目睽睽 物极必反 正襟危坐 一笔勾销
D.煞有介事 当仁不让 略施小计 煞有介事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妥的是( )(2分)
A.居之安,则资之深。
资:积累
B.读《书》诵《诗》,与古人谋。
谋:谋划。
C.在众目睽睽之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D.这是陶渊明所标榜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标榜:提出某种好听的名义,加以宣扬。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B.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学说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暴政。《孟子》七篇,是他与弟子的合著。
C.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现存《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散文体著作。
D.袁枚,字子才,号随园主人,清代著名文学家。是“乾隆三大家”之一,作品主要有《随园诗话》。
5.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划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读史使人( ),读诗使人( ),演算使人( ),哲理使人( ),道德使人( ),逻辑修辞使人( )。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A、聪明 深刻 精密 高尚 有道德 善辩
B、明智 聪慧 精密 深刻 高尚 善辩
C、高尚 明智 聪慧 深刻 有修养 巧辩
D、深刻 高尚 聪慧 明智 有修养 巧辩
6.下列各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2分)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C.极目处,四野八荒,惟有黄色,尽是黄色。黄色。黄色。
D.难道华夏民族所有的武士,都走进了始皇陵兵马俑的行列?
7.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关羽——单刀赴会 (《三国演义》)
B.孙悟空——大闹五庄观 (《西游记》)
C.武松——倒拔垂杨柳 (《水浒传》)
D.鲁滨逊——烧制陶器 (《鲁滨逊漂流记》)
8.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大概物极必反,最近书店里的生意也日渐冷淡下来,我想这就是“韩潮”(韩寒书潮)过后的一种必然现象吧。
B、这是个不求甚解的年代,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虽处在时代潮流的前列,但似乎已经很少有人能够细心研习业务了,大多数的人只是一味地追逐“经济”利益。
C、只有那些对学问永远虚怀若谷的人才是永远上进的人。
D、学校图书馆是他每天光顾的地方,无论刮风下雨,他总能若无其事地静下心来学习。
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B.由于建成了公共自行车运行系统,为市民“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C.国务院要求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降费,加强服务水平。
D.如果将烟草税提高50%,可使烟民减少4900万,避免约1100万人不因吸烟死亡。
10.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是( )(2分)
生活中种种苦涩, ,历程中多少挫折, ,漫漫岁月里的辛苦挣扎, 。但由于忍耐,由于奋斗,也由于不断地向上望,坚韧的生命终能超越所有的忧患与磨难,而从生活自身获得智慧。
A、曾催人衰老憔悴 曾使人失望流泪 曾给人痛苦沉思
B、曾催人衰老憔悴 曾给人痛苦沉思 曾使人失望流泪
C、曾使人失望流泪 曾给人痛苦沉思 曾催人衰老憔悴
D、曾使人失望流泪 曾催人衰老憔悴 曾给人痛苦沉思
11.默写填空。(10分)
(1)《论语》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2)《凉州词》中抒发戍边士卒离愁别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维《使至塞上》中描绘塞外奇特壮美风光的千古名句是 , 。
(4)梨自古是就是文人志士所赞颂之物,梨花盛开,洁白如雪,而“ , ”两句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将雪比作梨花富有新意。
(5)《敕勒歌》中________________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这首诗中用比喻描写草原壮阔画面的句子是 。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14分)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共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2)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3)故有所览,辄省记
(4)非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13.辨析下列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B.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C.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D.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14.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15.本文的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2分)
16.你是否同意“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2分)
(二)(12分)
静默草原
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瞭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在都市里生活,或是寻访名山以及赏玩江南园林的人,都习惯于这档的观察:眼光的每一个投射处,都有新景物可观,景随步移。
然而草原没有。
蒙古牧人前瞻的时候,总是眯着眼睛。他们并非欲看清楚天地间哪一样东西,而是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城里的人大睁着眼睛看草原,因而困惑。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相接。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色中的淡蓝。
因而草原的风景具备了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
和海一样,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有一点与海不同:观海者多数站在岸边,眼前与身后迥然不同。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与站在船上观海的相异处在于,你可以接触草原,抚摸、打滚儿甚至过夜,而海上则行不通。
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在草原上,人的处境感最强烈。天,果真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
外来的旅人,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在克什克腾,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当我在草原上,不知站着坐着或趴着合适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
草原上没有树,所以即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但衣襟已被扯得飘展生响。我扯住衣襟,凝立冥想。
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17.文章为何以“静默草原”为题?(2分)
18.“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单一”与“丰富”是否矛盾?(2分)
19.赏析句子
(1)“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2)为什么说人在草原上“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3分)
20.鲍吉尔原野是草原三剑客之一,草原三剑客的另外两个是歌手腾格尔和画家朝戈。腾格尔,是歌唱草原的蒙古族歌唱家。他的歌声飘逸、宽广、豪爽、粗犷,请欣赏他的歌词,写出你的内心感受(不少于30字)。(2分)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 /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还有你姑娘/这是我的家/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天堂——《天堂》
(三)(14分)
老师! 老师!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好在,他终归识字,也有文化,祖国的乡村,也最为明白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也是生活的部分必然。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直至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像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 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 ,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做错了什么?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辞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开始。可是,现在,面对耄耋(mào dié,指年纪八九十岁)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 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21.文章写与老师相见,说了很多旧事。 请概括出“我”初中时做的那件事。(2分)
22.请说说文章题目“老师!老师!”有什么特点?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妙处? (3分)
23.结合文章,理解第⑨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3分)
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24.为什么说张梦庚老师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裹藏着刺骨的寒凉”? (3分)
25.作者说,就是觉得 老师伟大。结合全文,说说张老师的“伟大”表现在哪里?(3分)
三、写作(50分)
26.我们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但匆匆前行的脚步,却让我们忽略了原来就在身边的美好:幸福、关爱、信任……温暖的亲情、纯真的友谊、美好的春天……
请以“原来 一直都在我身边”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写一篇文章。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