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歪悠爱福喔
中国思想的两个主要趋势道家和儒家的根源,他们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又是同一轴杆的两极。”“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的内部自然的自发的东西。人们常说孔子中‘名教’,老、庄中‘自然’。中国哲学的这两种趋势,约略相当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个传统。
_____________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都关注和讨论儒道之间的差异,一些学者认为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甚至水火不容;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老子与孔子之间是一种对立与互补的关系。其实,两者之间的差异、对立实乃二者实现其理想的方法和途径不同而已,这只是他们思想体系架构之间的表层现象.
老子与孔子为同一文化的继承者,诞生于同一个文化渊源的两个思想体系之间有着更多的互济性和同源性.
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首屈一指的划时代人物; 老子乃中国哲学史上首位哲学家.
1.相同的时代,共同的理想
春秋末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之间战争不断,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据著名学着陈鼓应(《老庄新论》)就老子和孔子的生卒年进行系统且全面的考察得知,老子和孔子都是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于是,俩位思想巨人所面对所思考的问题是基本相同的。
他们思想的目的,也就是他们共同的理想也有着一致之处———即追求社会的有序和和谐。那就是如何把社会由混乱引向良好秩序,把动荡变成和谐。
孔子与老子两位大思想家对社会的建构和走向都有着很深的思考和认识,都有着自己的不同方法和途径,但他们都是希望人们可以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都希望所建构的国家和社会能够和平、稳定、有序而且繁荣昌盛。这就是这两位思想巨人共同的社会理想。
因此,他们有着相同的理想和追求,但是他们的分歧似乎在于实现的路线和方法不同。
孔子提倡以伦理道德来规范和约束社会,从而建立其理想的社会秩序,使社会走向有序和和谐。而老子则强调效法自然,反对一切过度的干预、扰乱和任何外在的强加力量,从而构建无为而治的和谐社会。借用中医的说法,孔子用的是“补法”,希望用仁义之学重建社会的道德秩序和政治秩序,进而实现社会的安定和有序。而老子用的是“泻法”,希望以自然的价值和无为的方法取消和限制上层的倾轧争夺和对下层的干预与控制。这两种方法看似相反、对立,但实际上,他们都是肩负着相同的历史使命,都是从思想文化入手,而不是诉诸于军事、政治或法律的手段,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所以都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在乱世尤其如此。但是,他们的思想都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生命的深刻观察、思考和总结,都切中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脉搏,揭示了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需要。
2。相同价值的思想核心
孔子和老子虽然有着不同的思想体系,统领着两个不同的学派,但他们的思想核心却有着相同价值观念,甚至有着相通的内涵。
“仁义”是儒家思想体系的基本纲领和核心范畴,“自然无为”乃老子思想体系中的主旨。
通常都认为孔子举“仁义”,老子反对“仁义”。但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事实的表面。老子确实反对仁义,因为老子看到了仁义纲常常常沦落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他们统治人民的工具,成为他人获取利益的工具,这种仁就不再是仁了。因此,这种仁乃是老子所极力反对的。
老子所反对的是有名无实、流于形式的仁义,反对将仁义作谋利的工具,这是一方面;但在另一方面,在老子思想中也蕴涵着丰富的仁道思想,并贯穿老子整个学说,可以说,仁道思想是道家学说体系的精髓之一。
在老子的三宝之一的“慈”的理念中,就蕴含着丰富的仁的思想,老子的“慈”就体现着关爱世界、关爱万物、关爱他人以及关爱自身的宽广胸怀,强调以博爱的心胸去包容一切、善待他人、善待他物。老子慈的理念充分体现着他的仁道思想。“慈”首先要求爱人,希望管理者能“爱民治国”,而不要任意的妄为,不要“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老子》72 章) ,而要让老百姓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80 章)希望管理者能让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提倡以仁德爱百姓。老子不仅爱人,而且提倡要爱一切的人,不管好人,还是坏人。“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老子》27章)爱“善者”或“善物”我们可能能做到,而要去爱“不善者”或“不善之物”,这就需要莫大的勇气和胸怀了。老子的仁是追求超越血缘关系、不分亲疏、无所偏爱的发自内心的“仁”。
这种仁难道不正是孔子学说中所提倡的仁吗?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老子的效法自然、无为而治和孔子的“天人合一”观点一样具有丰富的仁道思想,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孔子“主张‘和’乃天道,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节用而爱人’,不浪费资源” (《浅析先秦儒家的和谐思想》,《湖湘论坛》2009年第1期,第68页);老子主张“兴善仁”(《道德经》第8 章) ,仁义礼蕴含于大道之中,如“明珠在蚌中”。
因此,在这一点上孔子与老子是完全相通的。自然无为无不体现和渗透着仁的价值观念。孔子以伦理道德约束和要求其理想人格———圣人,孔子理想中的圣人是伦理道德的楷模,而老子以自然无为的处事态度和方式要求其理想人格———圣人。
虽然从表面上看这两种理想人格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然而也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 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道德经》第17 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第49 章)老子提倡社会的整体的自然的和谐,希望社会的管理者能以百姓的利益为先,为重,并尽可能不直接干涉百姓的生活,甚至不让百姓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和作用,这和仁者以百姓利益为利益并没有不可调和的对立。一个圣人让天下百姓生活能安居乐业而不感到他的存在和伟大,即使是事成功遂,也不让百姓对他感恩戴德,千感万谢,从儒家的观点看,这不也是很高的境界吗? 这和孔子所谈的圣人难道不是有着相同的作为和追求吗? 孔子什么时候要求过学生或其他人对他表示感激呢? 老子提倡的自然之价值和无为之治,以百姓自在和谐的生活为目标,和孔子的仁学有异曲同工之效,在这一点上,孔子和老子也没有分歧。
上面所论述乃孔子与老子思想主体上的相通,
然而,孔子的仁也透露和体现着老子的自然、无为的价值观念。主要体现如下:首先,孔子的仁义表现为实践的自觉和自发性。孔子之仁本身要求的就是内在自觉、自发的实践仁的原则,不需要外在的压力、强迫,也不要自我勉强,这样的表现才是合乎自然的、真诚的仁。难道这不正是老子效法自然的价值体现吗?其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己所欲也,亦勿施于人”要求仁者不但不能把己所不欲的强施于人,而且也不能把己之所欲强施于人。不强加于人,人际关系才可能比较自然,比较真诚,比较和谐。第三,不强求硬夺。仁德是为己之学,一切所求,都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为去实现,而不是直接地强求硬要,这样的得才是自然之得,不失之得。第四,尊道贵德。仁人有道德修养,但不能保证在世俗生活中可以尽情直遂,因此要能够接受洁身自好的自我逍遥。这样不仅可以保持个人的怡悦,而且不至于破坏社会整体的和谐。
总之,孔子重视个人的内在的动因,保证个体的自主性,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这和道家重视自然之价值的精神是有相通之处的,是道家可以接受的。
总之,虽然老子哲学与孔子思想的重点完全不同,其基本精神也不一样,但二者并非完全不相容。
在一定范围内,老子不必反对儒家之道德,而孔子也不必反对老子之自然。从社会生活的实践的角度来看,老子之自然有利于孔子之仁从心底发出,而避免成为虚假的表现,而儒家之仁德也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从而有利于实现老子所向往的自然之秩序,而避免禽兽相残。儒家道德有维系社会和谐的必要的、基础的、深层的价值,但是他不应成为笼罩一切的、带有普遍强制性的教养。而老子之人文自然(人文自然这一概念乃刘笑敢首次提出)正是为了防止儒家道德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老子古今》)孔子与老子思想相互照应、相互欣赏上面我们论述了孔子和老子相同价值的思想核心,不仅如此,孔子与老子核心思想还体现为相互照应、渗透,更为可贵和大度的是,两位思想巨匠相互理解和欣赏各自的思想。众多文人学者所塑造的孔子是一个严肃而精进不已的形象。但孔子的生活理想中也未尝没有和老子相通的因素。孔子非常欣赏老子的身心自然和对世俗的超脱。孔子曾经说过:“饭疏食饮水,曲弘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吃粗粮,喝生水,弯着胳膊作枕头,快乐就在其中了。不正当的财富和官位,对我,就像浮游在天上的云彩一般。(《论语今读》)这种超越富贵的精神,安于恬静、自然、简朴之生活的态度和老子所提倡的自然、质朴、超越富贵的追求有明显的相通之处。这是因为孔子和老子的学说都深刻地切入了人的生存状态和感受。或许,孔子之超越的具体动因,内在的具体感受和道家不同,但从一般的表现来看,很难说完全不相干。儒道之不同,关键在于儒者强调道德的力量,道家则需要超越世俗之道德表象。但作为个人的最高生活境界来说,特别是就超脱个人之恩怨得失、富贵贫贱来说,二者实有可以相互照应、相互欣赏之处,不必水火相向。在为政、治国上,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3章)有道之人治理政事,依照无为的原则去处理世务,就没有不上轨道的。(《老子今注今译》)孔子对此也是接受并大加赞赏。孔子也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为哉?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舜做了什么呢? 什么也没做,就是恭敬的坐在那个位子上而已。可见,尽管为政、治国的手段不同,学说的侧重点不同,无为背后的理念不同,但无为之治的理想也应该是孔子可以接受的。孔子借“无为而治”来歌颂舜,赞扬舜,这说明在当时无为而治可能已经有正面价值的意义,并且也可能是大家都熟知和赞赏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来源于老子,而孔子用无为而治来歌颂他心目中的圣王,说明他对老子的思想是很欣赏和认同的。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不仅有着很多的相通之处,更为我们所惊讶的是,在后期的发展中,他们的思想体系走向了相互借鉴、吸收和融合。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强调孔子与老子思想相通的同时也不能掩盖两位思想巨匠之间的差异,强调孔、老的相通乃是在充分认识二者的异之后的思考。
总之,我们不能把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简单地认为是对立,或是互补,冯友兰先生说得好:“中国思想的两个主要趋势道家和儒家的根源,他们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又是同一轴杆的两极。”“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的内部自然的自发的东西。人们常说孔子中‘名教’,老、庄中‘自然’。中国哲学的这两种趋势,约略相当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个传统。”
老、孔为同一文化传统的继承者,他们的思想有着很多的相通之处,例如:守中的概念;以“和”为贵的心态;重视主体生命的体验与反省;远鬼神重人事的思想;怀想意识等等,限于篇幅,本文在此不一一进行论述。关注孔、老相通的意义孔子和老子乃是中国文化整体中的两股洪流,共同构成了中国古老的文化整体,他们的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关注孔、老思想的相通性有利于更好地全面把握和认识中国文化的完整性,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儒道文化之间相互的借鉴、吸收和融合。同时,研究孔、老相通对我国现代文明的建构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如刘笑敢博士所指出,在市场资本主义的冲击下,不同文明的文化传统都受到严重挑战,其中尤以中国文化在二十世纪以来所受冲击与批判最为严重。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多人看来是保守或陈腐的。然而,建设中国的现代文化,特别是现代理论道德体系以及良好的社会秩序离不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方面,儒学和道家思想可以提供直接的借鉴和参考。然而,儒学和道家都受到过严重的歪曲或误解。儒学曾被优秀的知识分子批评为“吃人的礼教”,其原因之一就是统治者在利用儒学的道德原则时阉割了孔子学说中重个人体悟,不强加于人,不强求于人的基本精神,使儒学成为单纯控制和扼杀生命与灵性的工具。这和后代学者努力划清孔、老界限也不无关系。今天,我们要重建儒学的价值理想而不想重蹈覆辙,那么在提倡儒学的同时倡导老子的自然就是必要和有益的。
vincent'sir
不知道你要那一章,我就随便自己翻一章了.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原文: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 而为奇者 吾得执而杀之 孰敢常有司。
小题1:B小题2:D小题3:C 小题1: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其应该是“先秦诸子学术思想”,而不仅仅局限于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本题考查作者写作目的,关注点应该在与写作原因相关的内容上,分清主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筛选并整合主要信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小题2:原文的意思是因为朱熹指出“以德报怨”今见《老子》书,因而孔子的话“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不合文意。文句理解分析,必须要注意语言的正确转述,避免造成断章取义。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小题3:“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文中并未提及《黄帝书》后来的崇高地位和这三人有关系,也无法根据文意推断,乃无中生有。【考点定位】文意理解概括和推断。
作者: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①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②,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
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③,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 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④,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⑤,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⑥,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
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此非空言也。
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注】①挽,同“晚”。
②刍豢:指牲畜的肉。③眇:同“妙”。
④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 ⑤三宝:食、事、财。
绝:不流通。⑥潟卤:盐碱地,不适宜耕种。
(选自《史记 货殖列传》有删改)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已:通“矣”,了B.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道:通“导”,引导C.各劝其业,乐其事 劝:勉励D.小人富,以适其力。
适:到,往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莫之夺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C.农不出则乏其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D.则桓公以霸 谨拜表以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在近世行不通,是因为人们都追求舒适享乐;对人们的欲望,统治者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 B.各地物产丰富,但只有 *** 主动、大力协调各种经济门类,农、虞、工、商才能各行其事,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C.姜太公在经济基础薄弱之时,管仲在齐国中衰时,都实行了发展经济的政策。由于富强,齐国还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D.天下之人上至天子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求财谋利,担忧贫穷。只有生活富裕了,君子才喜欢行仁义之事,普通百姓才懂得礼仪。
7.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5分)答:(2)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5分)答:参考答案: ( 适:适合,引申为“用在适当的地方”) (其均为代词,那。 A连词,表修饰/表因果 B代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动词,到。
D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 (原文第三段强调社会经济的自动调节,人民自发地发展生产实现安居乐业。)
7.(1)致使这种风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很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样)微妙的言辞挨家挨户去劝说,终究不能使他们的思想改变。 (使、渐、虽、化、“户说以眇论”状语后置各1分)(2)这四种行业,是老百姓吃饭穿衣的本源。
本源充实,就会衣食丰富;本源不足,就会衣食匮乏。(此四者、原、饶、鲜、补充省略成分各1分)。
(1)找出常见断句标志“者”“者也”“之”“也”.故选:D.原文为:“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故选D.(2)C.“儒家思想”错,应为“道家思想”)(3)C.“反复责备”不合文意,“数”是“一一列举罪状”的意思)(4)①使:派遣;与:帮助;吾与:宾语前置句.②以:介词,把;妻:第一个为名词,妻子;第二个为动词,嫁.答案(1)D(2)C(3)C(4)①休侯刘富派人去劝谏,刘戊说:“叔父不帮助我,我起兵以后,就先杀了叔父.②刘德的妻子死后,大将军霍光想要把女儿嫁给刘德,刘德不敢迎娶,害怕自己盛极而衰,圆满而亏.。
阿尔卑斯1013
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有子是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有子被称为子,可能是因为写这一章的人是有子的学生,也有可能是因为孔门弟子尊重有子,关于这一点,《礼记•檀弓上》有一点记载: 有子说起话来啊,就像孔子。这大概是他受到孔门弟子尊敬的原因吧。孔子提倡“仁”,提倡人应该“孝悌”,有子当然也会说类似的话,比如这一段就是。 有子说这段话,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证明“孝悌”的重要意义。“孝”和“悌”是儒家思想的的重要内容,“孝”是对父母的正确态度,孝敬,孝顺;“悌”是对兄长的正确态度,敬爱,友善。“孝悌”共同组成了儒家最重要的伦理观,是“仁”的基础,也是“礼”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伦理观自奴隶社会而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孝悌”也成为维持封建社会和制度的一种基本道德力量。这种道德力量是巨大的,连皇帝也要遵守,至少是表面上的遵守。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谁都可以不怕,就怕老太后,他不能背上不孝的骂名,不然,以“孝”维持的天下可就要乱了。 但是在春秋时期,“孝悌”的思想还没有成为主流,有子为了证明“孝悌”的好处,采用了层层递推的方式。其思路是这样的: 孝悌(仁)→不犯上→不作乱 更具体的思路可以用流程图来表示: 既然有了流程图,好像不顺手写个程序有点不太合适,于是,就有了这个: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假如说,一个人,他守“孝悌”,那么,他就不会冒犯上级。因为守孝悌却好犯上的人是很少的。一个“鲜矣”,切中要害。 仅仅说“孝悌”具有防止“犯上”的作用,还不够。有子接着说,“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话意思是说,“犯上作乱”是捆绑在一起的,准确来讲,“犯上”是“作乱”的必要条件,一个要是“作乱”,那他肯定先“犯上”了。所以,要先使人不犯上,才能使人不作乱,人人都不“犯上”了,那想要“作乱”的人,“未之有也”。而要使人不“犯上”,就要如前面说说的那样守“孝悌”了。 这一套论证层层推进,逻辑清晰,堪称议论文的典范,值得学习一番。讲道理,我觉得程序语言可能是世界上最严谨的语言,如果一篇文章的思想可以用程序语言来描述,而且这个程序可以正常运行的话,那逻辑上就没什么太大问题了。 说完前半部分,有子后面的论证也很有意思。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说,君子要“务本”,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本”,“根本”,“本”就是“根”。 有成语“本末倒置”,“本”和“末”相对,两者都是在“木”的基础上“指事法”造出来的字,“木”下加一横线,表示树根,这就是本;“木”上加一横,表示树梢,就是“末”(末梢)。“本”与“末”相比,孰重孰轻?很明显,“本”更重要,只有根扎稳了,树才能有以后的枝繁叶茂。所以,君子要“务本”。 “务本”的结果,是“道生”。关于“道”,在先秦诸子百家里都有各自的说法,这里的“道”,指的当是儒家之“道”。具体而言,指的应该就是“仁”了。 而这个“仁”又是什么呢?《论语》全文,仁出现了多次,但没有人给“仁”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因而对于“仁”的含义,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我们就笼统地把它看作是“美德”吧。或者,干脆与时俱进,把它看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许也不错。 这里,有子也没有给“仁”下定义,而是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定义不好下,但从某个角度来解释“仁”,论语中这样的句子却有很多,这里便是其中之一。这个角度阐释的是“仁之本”,说“孝悌”就是“仁”的基础,还是回到了论证“孝悌”的重要性上来了。 这一章的论述非常精彩,论证的思路值得我们好好揣摩一番,但是这个观点本身我并不十分赞同。 “孝悌”,就家庭伦理而言,确实有一点积极的意义。但若是过分强调“孝悌”的意义,就容易产生“愚孝”,对于“二十四孝”的故事,我欣赏不来,对于其成为封建社会的典范,我更是觉得难以理解,那种腐朽的孝道,并不适用于现代社会,毕竟,大清都亡了。 以“孝悌”来维持政治统治的做法,在封建社会确实有效,至少在百姓丰衣足食的和平年代十分有效。“孝”能形成社会的阶级分化,形成服从,而且是自发的近乎不加思考的服从。这种所谓的孝道和绝对的服从,是古代许多悲剧的根源,中国古代的爱情故事,有情人难成眷属的阻力,大多来自于父母,子女要尽孝道,听父母的话呀。 仅仅依靠儒家“孝悌”的思想,远远不足以防止“犯上作乱”的发生,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儒家大多数时候都是主流,然而中国却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孝悌”不足以治国,“半部论语治天下”,恐怕只能治治封建社会,而且未必能长治久安。 仅仅依靠道德,维持不了一个社会的稳定。现代政治经济学可以很轻松地推翻有子的观点。 不过,并不是说道德一点没用。事实上,道德的力量也是巨大的,极端一点还会发展成“道德绑架”。没有道德肯定不行,社会的和谐光靠法律毕竟太残酷了,主要还得靠靠道德来维系。可是道德走了畸形更不行,容易导致“伪君子”。《老子》云:不尚贤,使民不争。又云:大道废,有仁义。说的就是这些道德标准一旦建立起来,人人争相效法,少不得就要有“大伪”(老子:智慧出,有大伪),这世界的伪君子就会多起来。这一点,从微博上可以看出些有趣的东西来。 不过,老子的思想终究是太超脱了,估计只有到人类文明的最高阶段的才能实现吧,眼下,就是孔子的大同世界都还差得远呢,就现实意义而言,《论语》构建的以“孝悌”为基础的道德体系对现代人还是有一些积极作用的,孝顺父母,尊重兄长,这没什么不好的,毕竟,家和万事兴。虽然通常情况下,“六亲不和,有孝慈”,不过,总比为了争财产搞得家中鸡犬不宁要好得多吧。 不过,孝悌”还是要讲原则的。这个原则基于理性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做子女的就应该孝敬父母”。试想想,虐待儿女的父母还值得尽心竭力地区去孝顺吗? 希望有一天,我们不需要讲究“孝悌”了,因为每个家庭都是温暖的和谐的,那是一件自然而言的事情,我们不需要道德乃至法律的力量来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