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84

Samantna523
首页 > 考试培训 > 初一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卷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Gemini9524

已采纳

一、积累及运用(35分)

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 ) (3分)

A. 嗥鸣(háo) 迭起(dié) 彭湃(bài) 义愤填膺(yīng)

B .彷徨(páng) 花圃(pǔ) 深邃(suì) 迥乎不同(jiǒng)

C .凹凼(dàng) 涎水(dián) 徘徊(huái) 烟雾缭绕(rào)

D .校注(xiào) 弄堂(nóng) 倔强(jué) 潜移默化(qiá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3分)

A、慷慨淋漓 哺育 狂澜 屏障 山巅

B、目不窥园 霍霍 溯气 懊悔 赚钱

C、历尽心血 机杼 策勋 怪诞 田垄

D、锲而不舍 蚱蜢 红装 阻抑 祈祷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3分)

A.防止H7N9疫情流行,是我们当前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

B.用心观察,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能为我们提供巧夺天工的作文素材。

C.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流下了辛酸的眼泪。

D.为了迎接空前绝后的上海世博会,全国上下都在同心协力做好准备。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3分)

A. 历经近30年的磋商与努力,大陆与台湾直接三通的构想终于成为了现实。

B. 农民工返乡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广泛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C. 教育部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实施晨检和午检,进一步落实甲型H7N9流感防控。

D. 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使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C )(3分)

A.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B.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C.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D.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

5、依次填人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B )(3分)

①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再次跨越了惊涛拍岸的海峡, 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新纪元。

②读书要读熟读透,读出自己独到的感受,这样才会化作生命 的基础。

③ 5月 29 日时,累计运抵四川地震灾区的消杀药品1942吨。

A、开辟 坚定 截止 B.开辟 坚实 截至

C.开拓 坚实 截止 D.开拓 坚定 截至

6、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恰当的一组句子是 ( B )(3分)

___________,你尽可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急湍;_________,你尽可闭目凝神,倾听莺歌燕舞,春水潺潺;________,你尽可翕动鼻翼,呼吸牡丹的浓香,黄菊的清爽;__________,你尽可品评自娱,把玩深尝。

①文学是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 ②文学是一杯回味无穷的香茗;

③文学是一幅意境高远的中国画; ④文学是一首清脆圆润的古曲。

A.①③④② B.③④①②C.④③②① D.②①③④

7、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四道小题。(7分)

经过半个学期的语文旅行,我们渐渐变得成熟了。蓦然回首,我们发现,七年级下语文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感悟和体验。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感受到黄河万丈狂斓的气势;读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我们感受到作者在广大的关东原野上炽( )痛的爱国情怀;读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我们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钻探古代典籍时qiè( )而不舍的精神;读杨振宁的《邓稼先》,感受到邓稼先鲜为人知的背后为国献身情怀;____A_____。

①结合语境,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3分)

炽( chì )痛 qiè(锲 )而不舍 鲜( xiǎn )为人知

②文中有一个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斓__”,应改为“__澜___”。(2分)

③请仿照前面句子在A处续写一句话。

(2分)

8、诗文默写。(每空一分,共10分)

(1)补写诗文上下句。

①深林人不知,_明月来相照_。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③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④此夜曲中闻折,何人不起故园情。

(2)按照提示默写《木兰诗》诗句。(4分)

①通过描写边塞夜景,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②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③描写战斗激烈,战争旷日持久的句子是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二、综合性学习。(7分)

9、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文化、民族、同胞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大英中学七年级开展以“爱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为营造气氛,请你为该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2分)

示例:①回望历史,立志报国;②铭记历史 励志报国;③团结奋进,振兴中华;

④热爱祖国,建设祖国;

(2)在诗歌朗诵这一环节,吴薇同学朗诵了光未然的《黄河颂》后,王淑涵同学接着朗诵黄霈的《我的中国心》。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串联词。(2分)

示例:吴薇同学的朗诵,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和中华儿女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下面请王淑涵同学为大家朗诵《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缠绵婉转中,感受那爱国的依依深情。(2分)

(3)香港著名歌手张明敏说过“现在唱爱情的歌曲太多,唱爱国的歌曲太少,我看有必要提倡爱我民族,爱我中华,爱我社会的歌曲”。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3分)

示例:我赞同张明敏先生的话。因为唱爱国歌曲能够让我们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时刻以我们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3分) 三、阅读理解(48分)

10、(一)古诗鉴赏(6分)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拟人1分,写出效果2分。)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3分)

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写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得2分,语言生动流畅得1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3分)

[甲] 陈康肃公尧(yáo)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īn)。尝射于家圃(pǔ),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fè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áo)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4分)

⑴公亦以此自矜 矜:__夸耀___ ⑵康肃笑而遣之 遣__打发___

⑶夫没者岂苟然哉 苟__随便、随意 _ ⑷见舟而畏之 畏__畏惧、害怕

12、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文:(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⑵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译文:_(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13、[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生不识水。(不学而务求其道)。(都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14、[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2分)

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

(三)课内现代文阅读 阅读《最后一课》选段,完成15-20题。(13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别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5、老师为什么穿戴礼服?郝叟等人为什么坐在教室里? (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1)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2)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16、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了“怯兰西万岁!”表现他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必胜的信心的体现,也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意志的体现。

17、作者写钟声和号声有什么作用?(3分)

答: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国土已经被普鲁士兵占领,德语要代替法语。

18、“他呆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这表明了他怎样的心理状态?(2分)

答:表明他面对国土被占的残酷现实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

19、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2分)

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深深的感染了小弗朗士。

20、常见的破折号的用法有以下几种: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语音延长C.表示意思的递进D.表示语意的转折。判断下列两句中的破折号是哪种用法,把字母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2分)

(1)“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B )

(2)“散学了,你们走吧。”( C )

(四)课外阅读 阅读《剥豆》完成21-26题(16分)

一天, 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碗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了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碗向我面前推了推。

看着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这可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选择。”

一丝喜悦悄悄在心里散开,我欣赏儿子的这种自信和大气。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此想,手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借拾豆的机会稍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在加快。

儿子的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间睃,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速度不觉间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碗的豆很快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重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完全没有了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地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想到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过分了,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该承受的,该经历的,他都应有完整的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我们不必人为地营造一片虚假的生存空间,因为生活是实在的,生命也要经过磨难才真实 .

21、对本文刻画人物采用的主要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行动描写 神态描写 外貌描写 B.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C.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D.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 行动描写

22、文中画线句说“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作者“喜”的是:(2分)

(儿子竞赛时这种自信和大气)

23、文中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明母亲剥豆速度快与慢的原因。(4分)

(1)慢下来的原因是:(“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此想,自然就慢起来了)。

(2)快起来的原因是:(想让孩子品尝一下失败的经历,以增强他心理的承受能力,并想让他明白在社会上生存靠的就是实力)。

24、本文刻画人物采用的主要描写手法有(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3分)

25、儿子的性格特征表现的十分鲜明,其中最突出的两点是:(自信)和(大度、豁达)。(2分)

26、本文的主旨可从多角度去领悟,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2分)

(不要把孩子培养成为温室中的花草,要让孩子品尝一下失败的经历,会让他明白在社会上生存是要靠实力的,这样会更有利于他的健康成长)。

四、作文(60分)

请以“我生命中的一位良师”为题,写一篇文章。(提示:良师不仅仅是指教过我们知识的老师,也可以是对我们的学习、成长、生活等有过帮助的任何人物。)

要求:(1)以记叙为主,可以兼有议论、抒情;(2)600字以上。

初一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卷

172 评论(10)

DP天圆地方

七年级语文 期中考试快到了,每一个复习阶段都应该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多做一些测试题。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的期中测试卷,仅供参考。

一、积累运用(共26分)

(一)积累(共16分)

1.阅读下列语段,把其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填在方格内。(2分)

有一种昆虫,土名叫金巴牛,翅膀外面有两片圆鼓鼓的硬ké( ),上面布满了黄色的花纹,看起来就像一个金质的盾牌。它经常躲避我,藏在野高粱墨绿色的叶鞘( )里。但我终于发现了它的秘密,于是蹑( )手蹑脚地走过去,闪电一般捏住叶子的上半部,把它堵在里面,任它嗡嗡地哀啼,也不理cǎi( )。 ——程海《三颗枸杞豆》

2.默写(8分)

(1)曲径通幽处,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戎马关山北, 。 (杜甫《登岳阳楼》)

(3)横眉冷对千夫指, 。 (鲁迅《自嘲》)

(4)两小儿笑曰:“ ?” (列御寇《列子》)

(5)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 。 (阿累《一面》)

(6)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 。

(高尔基《童年的朋友》)

(7)杜甫的《登岳阳楼》中,既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浩淼,又喻指国家命运飘摇不定的诗句是:, 。

3.名著阅读。(6分)

(1)关于《童年》,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阿廖沙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出车祸死了,走投无路的母亲只好带着他回到了外祖父家。

B 大舅舅米哈伊尔捉弄老裁缝格里高利,让阿廖沙把烧得滚烫的顶针放在格里高利手边,不料却被外祖父无意中戴上,外祖父把孙子狠狠地抽了一顿。

C 外祖母也是 孤儿,她的母亲一贫如洗,而且是个残废,为了生活,外婆跟随母亲四处流浪、乞讨,后来靠外婆织花边维持生活。

D 外祖父破产了,阿廖沙与外婆相依为命,通过三年级考试后他就辍学了,开始自己养活自己。

(2)阿廖沙挨打之后,结识了他最好的朋友,每次阿廖沙挨打时,他总把胳膊伸出去帮阿廖沙挡着,他叫 ;后来,有一个外号叫“ ”的房客,是一个整天忙着做实验的药剂师,阿廖沙与他的关系最为密切,他经常指导阿廖沙观察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教给他人生的道理,但最后也被外祖父赶走了。(2分)

(3)小说中,外祖父的形象常常是贪婪吝啬的,你能举出书中的两个事例吗? (2分)

(二)运用(共10分)

5.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系车 2012年10月销量(台) 2013年10月销量(台) 同比增幅

日 产 50350 114700

丰 田 45600 82400

本 田 24115 75150

马自达 9511 17904

【材料二】日系车企业自中日领土争端、中国各地多处发生抵制日货打砸日系车行动以来,做出了几个调整:①免费为无辜受累的车主修车,恢复日系车主的信心,树立了良好的形象。②因南方人抵触日货的情绪更低,更喜欢日系车,所以迅速调整营销重心,先南后北,逐步复苏。③应对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几款重点车型换代成功,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大幅拉动了销售量。

(1)从以上数据中,你发现日系车近两年的销售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答出两点)(2分)

答:

(2)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日系车未来几年的销售状况会怎样?请写出理由。(至少答出两点)(2分)

答:

6.结合下面材料进行探究,多角度阐述你对“钓鱼岛”的认识。(3分)

【材料一】钓鱼岛是位于中国东海钓鱼岛列岛的主岛,面积平方公里,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被誉为“深海中的翡翠”,有多项文献证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材料二 】1972年美国撤离琉球时,将钓鱼岛“行政管辖权”混合琉球“交给”日本,钓鱼岛争议也由此而生,目前钓鱼岛及其领海归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日本实际非法管辖该岛。

【材料三】已故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生前曾指出,“钓鱼岛等岛屿最迟从明代起便是中国领土。这一事实不仅是中国人,就连琉球人、日本人也都确实承认”。日本1900年把钓鱼岛列岛改称“尖阁列岛”,这要比中国命名至少晚了近500年!

【材料四】日本为何觊觎钓鱼岛,不仅是因为钓鱼岛的战略资源,还是因为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不仅蕴藏有大量石油资源,在 其它 方面也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摘自“百度 百科 ”

二、阅读理解(共44分)

(一)阅读《浮肿的甲午战争》(张鸣)(节选),完成7—11题。(共14分)

①1894年的甲午战争,是中国士大夫的梦醒之战。此前,即使所谓开明人士,也以为中国只要固守纲常名教,再加上一点西洋器械或者制器之母机,就可以高枕无忧。对付西洋鬼子,也许还有点麻烦,但在东方做老大,料无问题。反正西洋鬼子,似乎也不大想一口吞掉我们,让我们做亡国奴。

②中日开战之前,举国上下,真正为中国担忧的,大概只有李鸿章一个人。其余的人,都相当地乐观。在中国的士大夫看来,漫说日本的海军跟北洋水师比起来不值一提,日本的陆军,也不够湘淮军打的。在更多的人眼里,日本不过是个住着众多小矮子的藩属,虽然曾经的倭寇给中国造成了一点麻烦,但基本上不值一哂(shěn,微笑)。现在居然掀起“叛乱”,肯定天兵一到,寸草不生,要被荡平的。

③在弥漫着的乐观情绪中,中国军队七手八脚地被调往前线。很多都是临时招来的新兵,还有些甚至扛着大刀长矛,因为根本不会使用新式洋枪。很多士兵很兴奋,以为此番出征,不过是一趟郊外远足。最兴奋的是八旗兵,这些从关外满人中调集的军队,还没上前线,就开始亢奋。所到之处,把老百姓的鸡鸭连同客栈和商铺里的货物一扫而空。同时嚷嚷着要一路杀洋人杀过去,在他们看来,不管是东洋还是西洋鬼子,都在扫荡之列,全不顾当时朝廷全力争取西洋人支持的政策。在街上,这些八旗兵只要看见洋人,就是一通穷追猛打,还真有被追上打死的。在东北,好些____的教堂,都被 这些神勇的八旗兵给砸了。只是这些八旗兵的勇武,只体现在后方,因为当东洋人打进国境之后,他们就踪影全无。

④战前少数几位能打的将军,在战场都不幸阵亡,因为他们的左右都是一些战前大话炎炎、战时临阵脱逃的宝贝。跟这样的宝贝配合作战,不被送掉性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⑤就这样,辽东的土地和百姓,被丢给了日本人。日本人来了,刚刚还跟着八旗兵一起痛恨洋人的百姓们,还算有头有脸的百姓们,纷纷在自己的家门口挂上了带有十字标记的招牌,还有的用汉字写上“外国宗教”四个字,显示自己是____的教民。如果能找到通洋文的人,用洋文写上一块“英国人住宅”的牌子,这样的家庭,档次就更高了。这样的现象,到庚子年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再次重演,几乎是一模一样。

⑥惟一跟后来不一样的情形,是此时辽东的人,无论军民,包括那些望风而逃的军人,都一致痛恨李鸿章。在他们看来,这场战争的失败,根本原因就是李鸿章的里通外国,没有李鸿章在朝中做内奸,日本人其实是可以被打败的。此时,实际负责战争指挥的李鸿章,已经被拔掉了三眼花翎,剥掉了黄马褂。但是在百姓眼里,这样的惩罚远不足以惩戒这个汉奸——李二先生是汉奸,此时,已经变成了朝野的共识。在民间,尤其是满人的民间耳语中,李鸿章的儿子,已经做了洋人的女婿。北京城里的戏园子,戏子们抓哏(gén,滑稽有趣的言语或动作)讽刺一下李中堂,几乎成了时髦。后来八国联军打进来时,北京城上下,尤其是满人,却都在盼着李中堂来,盼着这个汉奸,来搭救他们出水火。

⑦人世间的事,只要膨胀浮肿,就会消肿,自己不消,别人给消,别人也不给消,肿死了自然也就消了。阎王那里,不接收浮肿的宝贝。

(二)阅读文言文《赵普》,完成12—15题。(共14分)

赵普 《宋史》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普少习吏事 ( ) (2)太祖常劝以读书( )

(3)家人发箧视之( ) (4)普颜色不变 (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 句子 。(6分)

(1)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2)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3)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14.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从文中看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2分)

15.面对赵普多次奏荐,太祖的态度是“不用”、“亦不用”、发怒、“卒用”,你从中读出了什么?(2分)

(三)阅读《让鬼子兵回家》(萨苏)一文,完成16-20题。(16分)

①在广岛曾经听过一个日本“衣”兵团老兵渡边淳的讲演。

②在战败前,渡边所在的部队驻扎在山东武定。当地经常有抗日军队活动,渡边所在的部队每天的事情就是忙着作战。但是,战场形势的变化,即便封锁,也不可能瞒过所有人。渡边和他同伍的士兵,也暗中谈论过日本如果战败会怎样这类的话题,最终结果无非是自杀或者潜伏下来抵抗这两种而已。

③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渡边所在的部队一片哗然,投降还是继续打下去,军官们争论不休。但在渡边等士兵心里,只有对未来的绝望和担心。

④ 与同伍的士兵谈了半天,烦闷的渡边走出炮楼,在田埂上一边走,一边抽烟,但心情始终如是。

⑤日军的据点旁边,是一个小村子,渡边忽然鬼使神差地走进村子,走到一家中国人的门前。

⑥这家中国人他是记得的。几个月前,他曾和另外几个日本士兵到 这家“征集粮秣(mò,牲口的饲料)”。当他们要把这家人的粮食全部装上大车拉走时,这家的老汉死死拉住最后一袋粮食不放,口中还不停地叫骂着,是渡边上来一脚将他踢倒才把粮食夺下来的。日本兵用刺刀对着那个老汉的胸口,而倒在地上的老汉依然对渡边怒目而视。老汉的儿子一边用力拉着父亲的手臂,一边对日本兵叩头求饶。

⑦那一次,渡边他们并没有杀这个老者,因为当时日军下令:不要在驻地的村庄随意杀人,以免更失民心。但是,渡边对那个一直怒目而视的老汉却印象深刻,觉得他是个“好汉”。

⑧这次,渡边就笔直地走到了这个老汉的家门前。非常巧,那老汉正坐在自家门前吸着旱烟,看到渡边走来,冷冷地转过头去不理他。渡边以立正的姿态站在老汉身后,许久不知道该说什么。老汉始终没有转过身来。

⑨最终,渡边鼓足勇气,对老汉说:“我们打败了。”

⑩老汉微微侧过头来,眼里有些疑惑,有些戒备。看到老汉仿佛没有听明白,渡边尽量放慢语速说:“我们,日本,打败了;你们,中国,打胜了。”说完,他很紧张。

⑾最终那老汉似乎听懂了,转过头来,看着渡边,也是慢慢地说:“哦,你们打败了啊??”他的身体慢慢放松,填上一锅烟,看了看渡边,说:“那你就可以回去了啊。”渡边惊讶地看到,那老者的目光竟是十分平和的。那老者又重复了一句:“那你就可以回家去了啊。”

⑿那一刻,渡边的心头仿佛被重重地一撞,一时百感交集。

⒀令他更惊讶的是,听明白老人那句话里“家”的意思,自己的眼里竟然有了泪?渡边在演讲中这样说:“直到很久以后,我才终于明白——在那一刻,我,又重新成了一个人。”

16. 听到战败的消息,渡边等日本兵想不想回家?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4分)

17. 第⑾段中的“渡边尽量放慢语速说”和第⑿段中老汉“也是慢慢地说”各自放慢的原因是什么?(4分)

18.联系上下文,揣摩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渡边惊讶地看到,那老者的目光竟是十分平和的。

(2)直到很久以后,我才终于明白——在那一刻,我,又重新成了一个人。

19. 结合全文看来,你认为题目“让鬼子兵回家”有哪些含义?(4分)

三、 作文 (共50分)

22.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以 “这样多好”为题,写一篇 文章 。

要求:① 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 要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

③不少于500字;④ 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题目:

二、阅读理解(共44分)

(一)(共14分)

7.①打败日本轻而易举,做东方老大毫无问题;②没有后顾之忧,西洋鬼子似乎并不想让我们亡国。 (共2分。意对即可)

8.反语,讽刺那些只会横行霸道、欺凌弱小而毫无战斗力的八旗兵,与下文遇见东洋人后的“踪影全无”形成鲜明对比。(2分)

9.不同:甲午战争时“痛恨李鸿章”,八国联军侵华时是“盼着李中堂来”。(2分)

原因:甲午战争时军民们都认为“这场战争的失败,根本原因就是李鸿章的里通外国,是汉奸”;八国联军侵华时,大家都“盼着这个汉奸,来搭救他们出水火”。(2分)

10.普通百姓、军人、士大夫(或“开明人士”)(3分)

11.百姓无知愚昧,醉心于天朝上国强大无敌的迷梦(1分);内政腐败,军纪废弛,军队毫无战斗力(1分);士大夫阶层宁做亡国奴,也丝毫不愿反抗。(1分)总的来说,这里的“浮肿”是指整个国家民族都在甲午战争中无知、闭塞、虚妄、奴性到了极点。(意思对即可)

三、作文(50分)

20.作文评分标准,参照中考评分标准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测试卷大家做好了吗?看完以上为大家整理的资料之后是不是意犹未尽呢?我为大家进一步推荐初一的其他课程视频学习,高分也能轻松拿哦。(点击图片直接进入体验学习哦!!!)

猜你感兴趣:

1.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卷及答案2017

2.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附答案

3. 2015-2016初一上语文期中考试卷

4.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及答案

5.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2016

285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