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59

熊吃吃哒掌门猫
首页 > 考试培训 > 明清科举考试分几级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莎菲娜娜

已采纳

明清科举考试分为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等级。

1、童子试

合格者为生员,就是秀才,考中也就“进学”,国家每月供给一些米,但是要经常受教育部门考核,不合格要勒令退学。

2、乡试

乡试合格者为举人,中举者一般就属于后备官员队伍,即可以做官,第一名称解元。

3、会试

礼部对各地举人的考试,考中后有资格参加殿试,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该考试考三场,每场三天,是四个等级考试中最辛苦的考试。

4、殿试

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相当于对贡生的复试,只考一天。名次写在黄纸上,称“金榜”。合格者按成绩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又称三甲。第一甲进士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一名称“金殿传胪”,三甲一名称“玉殿传胪”。

扩展资料:

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题目出自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考试

明清科举考试分几级

341 评论(10)

dp786639854

科举考试是历代封建王朝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从隋代到明清,有1300多年的历史。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可以分为四个等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所以古代的人为什么金榜题名之后就敲锣打鼓,回家光宗耀祖,就是因为科举考试的四个等级都非常难,要经过层层关卡,层层考验。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在金钱上,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来源网络

扩展·科举考试的积极性与消极性

积极性:科举考试制度面向于所处时代的所有人,寒门子弟也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官场,这样就打击了原有世家大族,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流动性。而且把读书考试和做官三者联合起来,有利于提升官员的文化素质。打破了一直以来由世家大主所主持的学习。这样的制度更能为国家选拔人才

消极性:虽然寒门子弟可以进入官场考取官位,但是顶端的资源轮流掌握在各大世家着手里。这样就造成了考官喜欢什么样的人就录取怎样的考生,人一代比一代弱,顶峰的人多为中庸之人,而非优秀者。甚至到了明清时代,考试制度以八股文为主体,扼杀了考生的积极性,即只要按照标准答案答对即可得分。考生丧失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

来源网络

我个人的感觉是在那个时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确为那个时代选拔了很多的人才,打破了官僚把制度集权于一人手中的这种局面。但是时代飞速发展,科举考试制度也要不断的变化,否则迟早会淘汰。这个道理,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适用……

93 评论(13)

冰峰之晶

考试次序从小到大:秀才,举人,进士。

1、进士: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2、举人:举人,为一种士人的身份,等级在“生员”之上。雅称为“孝廉”,俗称“老爷”。对入京师参与会试的举人雅称为“公车”。举人有时也被称为乡进士。

3、秀才:秀才别称茂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

扩展资料

明清时代科举制省一级(包括京师顺天府)的考试。明洪武十五年(1384年)规定了“三年大比”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整套自下而上的考试步骤,以便承袭下来,并逐步予以完善,直至清末。

乡试每逢子、午、卯、酉年举行,是为正科。若遇庆典,有时加科,是为恩科。乡试在秋天举行,故又称秋试或秋闱。顺天府的乡试在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凡顺天、直隶(今河北省)、关外各府、州、县学的生员与贡生,经过由学政主持的科考以及举行的“录遗试”、“大收试”合格者,与儒子未试者、官之未入流者经有司举荐,均可参加乡试。

主持乡试的正副主考官以京堂官经过考选而由政府特派。此外还有监临官、提调官、监视官、收掌官同考官等。同考官中文优学长的,派充内帘,负责分房阅卷;文字较差的,派充外帘,司受卷、对读、誊录、弥封等职。

297 评论(13)

CYGUANGZHOU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国家选拔官员的基本制度。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并在唐朝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制度。

明、清的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由低到高顺序依次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首先最初一级是院试

院试也称童子师,院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在明朝时期由学官进行主持,到了清朝则是由于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

在院试合格之后就取得了生员的资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秀才。有了这个资格后就才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入学考试。而应试者不区分年龄的大小,都称之为童生。

第二个等级是乡试

乡试是在明朝和清朝期间每隔个三年就会在各省省城,也包括了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为这起考试是在8月份举行的,所以也被称之为“秋闱”,闱在这里的意思就是“考场”。

乡试的主考官是专门由皇帝所指派的,考试结束后会发布正、副榜。正榜的人就被称之为“举人”,第一名称之为解元。

第三个等级是会试

会试在明朝和清朝两代是每三年举办一次,因为是在春季举行的是,所以被称之为春闱。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

会试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第一场在初九日,第二场在十二日,第三场在十五日,亦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三场所试项目,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以及策问,与乡试同。会试考中的人都被称之为贡士,第一名则叫做“会元”。

第四个等级是殿试

殿试殿试是科举中最高等级的考试,正常情况下皇帝会在殿廷上,对在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进行策问,以定甲第。事实上,皇帝有时候也会委派大臣来主管殿试,有时候并不会亲自策问。

殿试录取分别为三甲:一甲三名,被赐于“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之为状元(鼎元),第二名称之为榜眼,第三名则称为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以上便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等级的相关知识介绍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188 评论(9)

零碎的回忆123

古代读书人想求取功名,必经过十年寒窗,参加各级政府举办的考试。

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县府两级属初试,初试合格叫童生,相当于我们的入学考试吧!合格了才可以进入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共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这么说有点乱,下面上图:

一、院试

也称童试,在府、州的”学院“举行,又分为“岁试”、“科试”两级。岁试是每年举行的童生“入学”考试,录取后即为“生员”,通称“秀才”。

科试则是对已在学校的秀才进行考试,成绩优者方可参加下一级考选举人的乡试,成绩劣者要受处罚甚至取消生员资格。科试也称为录科。只要考取了生员,就算脱离平民阶层,称为“士”了。

二、乡试

又称为大比、秋闱,每三年一次。乡试三场,分别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明清乡试录取举人名额由朝廷规定下达,各省按人口多少分别为数十名到一百数十名不等,全国录取总额为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

由于考取举人即具备做官资格,乡试可说是明清科举最重要也最艰巨的一关。乡试之榜明清时称乙榜,乡试则称乙科,与进士会试的甲榜、甲科相对。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三、会试

乡试后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举行于京师礼部,又称春闱、礼闱。会试三场的内容与乡试一样,明清每科会试录取进士约二三百人。

明清会试正榜以外一般还有副榜。录入副榜的举人虽不算进士,但可以授予学校教官或其他较低级官职,或吸收入国子监为监生,获得国家一定的俸禄。

四、殿试

明清科举的最后一级考试,在会试后一个月即三月十五日举行。殿试内容试时务策一道,试题由内阁大臣预拟数种,临时呈皇帝圈定。

明清殿试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状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为一甲,算是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算是进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算是同进士出身。

三月二十五日,新进士和殿试官员在礼部享受御赐“恩荣宴”。宴后陆续进入封官任用阶段。一甲的三名进士一般授予翰林院编修等清要之职,其余进士往往还要进行一次馆选或朝考,然后结合殿试名次,分别授予官职,优者亦进入翰林院。

古代科举考试是学而优则仕,是真正的利禄之途。

秀才虽然还没有做官的资格。但开始进入士大夫阶层,是“功名”的起点,与普通老百姓不同了,可以不交税,见到县官可以不下跪;而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教谕、当知县的机会;贡士已经是预备役官员,相当于准进士,因为殿试是不刷人的;进士就是正经的官老爷了,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考试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官职。

以上就是科举考试四个等级的详细介绍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

109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