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82

伊兰0518
首页 > 考试培训 > 科举考试流程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泰迪熊Teddy

已采纳

1、“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2、“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3、“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3、“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

明、清殿试,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皆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同时官府会在各地张挂黄榜公布,俗称为“金榜题名”。

扩展资料

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察内容:

1、墨义

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在一张卷子中,这类题目往往多达30至50道。口试则是口头回答与墨义同类的问题。

2、帖经

帖经,有如现代试卷的填空与默写。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摘其中一行印在试卷上。根据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

3、策问

策问,即议论。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策问所及范围较广,有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比起帖经、墨义来难度更大,有的也还有一些实用价值。

4、诗赋

诗赋,唐高宗永隆二年有人认为明经多抄义条,议论只谈旧策还是表现不出真才实学,建议加试杂文两篇(一诗一赋),于是开始了诗赋考试。

5、经义

经义,是围绕书义理展开的议论。如果说策问还有考生发挥的余地,经义便已经无所谓个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圣贤书”是遵。自宋朝开始,经义取代帖经、墨义,而明朝就干脆专考经义。

6、武举

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至清朝时改称武科。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流程

229 评论(9)

美洋洋童装店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从隋朝开始创立,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到明朝时已经相当完备,而清朝基本上是延续明朝的科举制度。明朝科举分为六轮,即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前三轮为童生试。一个读书人要参加科举考试,首先从县试开始起步。县试由考生户籍所在县进行,考试时间一般在2月。考前一个月由县署公告考期,考生向县署礼房(与礼部对口)报名,报考人填写亲供、互结和具结。亲供是考生的具体信息,包括姓名、年岁、籍贯、体格、容貌特征以及父母三代具体情况。而互结就是五名考生互相作保,如果其中一人作弊,其余四人连坐。而具结就是请本县廪生(享受国家供养待遇的秀才)具保,保证考生家室清白,无作假情况。县试要考五场(有时经县令同意,最后一场不考),每场靠一天。一般是第一场录取考生才能参加第二场考试,而第一场录取考试前20名就算正式录取,其余通过第一场的考生要通过以后各场考试来选定最终录取名单,所以很多第一场正式录取的考生都没有参加后面的考试。一般来说,县试录取人数要根据该县人口和参考考生数按比例决定,最低不得少于三人,一般在50名以下,第一名为县案首。通过县试的考生可以参加府试,一般在当年4月举行,由考生户籍所在府进行。府试由知府主持,流程与县试相同,第一场为正场。府试录取人数一般在100名以内,第一名为府案首。通过府试考生可以参加院试,院试由各省学政(由皇帝钦派翰林充任)主持,三年之内两次,由学政依次分期到各府案临考试,正场一场,复试一场,流程与县试府试相同,录取者为生员,也称秀才,第一名为院案首。不过相对参加考生来说,院试录取人数较少,才50人。原本录取考生分三等,即廪生、增生和附生,廪生是正式生员,也称廪膳生员,由国家每年提供廪米或廪饩银,可以为童生考试具结作保(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收入),资深廪生可报送入学国子监。不过廪生名额有限,一般是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由于后来录取生员过多,而廪生名额有限,于是又在廪生外设立增生,即增广生员,名额与廪生相同,如廪生出缺可以通过考试成为廪生。但后来随着录取生员大量增加,又设立附生,即附学生员,名额不限,如增生出缺可以通过考试成为增生。这三种生员均可参加乡试。不过后来规定,初次获得生员资格的都列为附生,满一年后经过考试才能成为增生和廪生。不过获得生员资格不能放松,每年府学县学还进行月课岁考廪生增生考不好会降级,附生考好会升级。乡试由各省举办,由皇帝钦命的主考官主持考试,凡属本省的生员、贡生(即从廪生中选拔入国子监学习的优秀或资深生员)、监生(靠祖、父官位入监或捐钱物入监)经科试(每届乡试前由本省学政巡回各府主持的考试)合格才能参加考试。乡试每三年一次(遇庆典可以开恩科),一般在8月举行,所以称为“秋闱”。考中者即为举人,其中第一名为解元、第二名为亚元,第三至第五名为经魁,第六名为亚魁。考试在各省贡院举行,一共考三场,每场三日,考生提前一日入场,考后一日出场,考生吃睡都在贡院里。考试内容第一场为三道四书题、每道200字以上,四道经义题、每道300字以上,均为八股文体裁,五言八韵诗一首。第二场为五经题一道,并试诏、判、表、诰一道,每道300字以上。第三场试以5道时务策即结合经学理论对当时的时事政务发表议论或者见解。一般来说,考中举人即获得选官资格(海瑞即以举人得官)。获得举人资格即可参加第二年在京举行的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由皇帝钦命的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一般是礼部尚书)和副都御史以上朝廷大员担任主考官,由18名翰林担任同考官。会试在京师贡院举行,考试时间为2月份,所以称为“春闱”。如乡试有恩科,也会在第二年举行会试恩科。会试录取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一般录取300名。会试与乡试一样考三场,每场三日,考试内容也与乡试相同。通过会试的贡士可参加殿试,殿试在会试考后两个月后四月二十一日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地点为紫禁城里的保和殿。殿试只考一场,时间为一天,内容为四道策问,策问不限长短,起收及中间的书写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数限制,特别重视书写,要求用“馆阁体”。读卷官8人,由皇帝钦命朝中重臣担任,轮流阅卷。读卷官推荐10份最好的试卷给皇帝御批,由皇帝选择其中三人为一甲,其余二甲、三甲由阅卷大臣评定,所有参加殿试的贡士均会被录取。其中一甲三人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第一名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

287 评论(9)

明.设计

近期在读明清文人传志,科普了一下古代科学考试知识,搜罗如下,以飨诸友。 科举制诞生于隋朝,成型于唐朝,明朝进入鼎盛期。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而考取秀才成为生员则并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其中,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即省)举行的地方考试。考试的地点在南京、北京和各布政使司驻地(即省会)。乡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因乡试的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举人的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又称礼闱。会试举行的时间在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考期在春季二月,故又称春闱。会试考中的称贡士,贡士的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的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称为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之后,一甲三名直接进入翰林院,其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编修。而其余的进士要再举行一次考试,叫作“朝考”,朝考的目的是选拔优秀者,被选拔的进士则称为“庶吉士”。 庶吉士在翰林院经过三年学习后再参加毕业考试,毕业考试被称为“散馆”。其中,考试合格的庶吉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考试不合格者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因此,在明朝,进士和状元并不是士阶层的最高层次,士的最高层次是翰林。进士通过朝考被选拔为庶吉士,庶吉士通过散馆再考取翰林,成为翰林才是天下读书人的终极目标。从明朝中期开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庶吉士自进翰林院后便被视为“储相”,即入阁的储备人才。翰林本是文章词赋多如森林之意,后来,翰林成了文章和文人之盛的代称,翰林院成为储才之地。

345 评论(14)

winnie222626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1、乡试

乡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金代以县试为乡试,由县令为试官,取中者方能应府试。

元代在行省举行,但腹里则分别在河东、山东二宣慰司和真定、东平、大都、上都四路举行,共17处。考试分两榜,蒙古、色目人榜只试两场,汉人、南人榜试三场。

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

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式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式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2、会试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金元明清四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

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会试在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会试的主考官4人(明代为2人)称总载,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由部都请派充。

会试取中者称“贡士”又称为“中式进士” ,第一名称“会元”。录取名额不定,明代约300名左右,分南、北、中三地域按比例录取。

清代无定额,每科自百余名至二三百名不等,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1730),录取406名,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共取96名。各省被录取的名额,以应试人数及省的大小、人口多寡而酌定。会试揭榜后,中式者于下月应殿试。

3、殿试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

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扩展资料:

科考内容: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

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

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

“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102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