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28

快乐糖糖K
首页 > 考试培训 > 教育学考试大纲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谷穗的宝贝

已采纳

呵呵没有重点不重点的

教育学考试大纲

269 评论(11)

CENGUODIAN13247606080

第一章 绪论

一、考试目标

本章主要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的关系,高等教育学体系的产生与形成过程,高等教育学的性质、发展动力和学科体系,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并能否运用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

二、考试内容

1.高等教育发展简况

成长中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的雏型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及其特征。

扩张中的高等教育: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生化。多元化。

2.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在相当的阶段,高等教育学萌芽并产生和发展。

个别研究阶段及其特征。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

3.认识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高等教育学的任务。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动因。

国内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4.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

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等教育本质

一、 考试目标

本章考查学习者是否认识了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教育的本质,理解了高等教育的概念、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考查是否认识了高等教育价值,理解高等教育外部基本关系和内部基本关系。

二、考试内容

1.教育与高等教育

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据有关研究,有28种之多。

人本心理学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考察人性必须从人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两方面入手。

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就是:发挥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高等教育的概念。不同时期概念发生演变,不同国家概念界定不同,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在较全面考察的基础上,高等教育为界定为: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既有属于上层建筑的属性,也有属于生产力的属性,还包括既不是生产力也不是上层建筑的成份。高等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对高等教育基本特征的认识的4种观点。我们认为,高等教育有三大基本特征:性质任务上的高等专门性、教育对象上的身心成熟性、劳动过程中的复杂精神性。三大特征说明,高等教育应当有着不同于初等、中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

2.高等教育的地位

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价值是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以高等教育价值主要在于个人、还是在于知识或在于社会作为分界,形成了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和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高等教育主要载体——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

3.高等教育内外部基本关系

高等教育内外部基本关系是指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和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和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两个方面。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影响因素(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育环境)引导与促进专门人才的成长。

第三章 高等教育目的

一、考试目标

本章主要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等基本概念,以及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演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否理解教育目的的作用和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是否重点掌握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以及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结合的几种模式,能结合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分析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

二、考试内容

1.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的概念及特点。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演进。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作用有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指导整个教育过程和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三个方面。制定教育目的以社会需求为客观尺度,以个体需要为内在准则,以社会与个体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的统一为根本依据。

2.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素质教育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4个要点。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素质教育的内涵。

3.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制定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涵义。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的4种模式。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5条依据和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

一、考试目标

本章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高等教育的结构概念,及其与高等教育功能之间的关联;了解国内外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状况和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策略;是否理解和掌握了高等学校的职能、高等教育功能与职能的关系,能否运用高等学校的职能原理分析教育领域和教育管理领域的现象。

二、考试内容

1.高等教育结构及其相关概念

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与微观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联。

关于高等教育功能的多种看法。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

2.国内外高等教育结构

国外高等教育宏观结构,各国是有差别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历史与现状。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

3.高等教育功能的使命定位——高等学校职能

高等学校的三项基本职能。高等学校基本职能的历史演变。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

对高等学校职能体系的基本认识。

第五章 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

一、考试目标

本章主要考查学习者是否认识到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身心特点以及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和角色特征;了解师生关系的现状及历有关师生关系的多种不同观点;理解教育质量的前提是调动“一体两面”的积极性,以便营造民主与平等、交流与理解、自由与宽容的良好师生关系。

二、考试内容

1.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

主体性的内涵。完整的主体性涵盖的4个方面。

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的阶段性,以及适应性地针对不同个体选择和运用发展主体性的策略。

2.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与角色特征

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高等学校教师的角色特征。

3.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关系现状。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同关系理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主体的“一体两面”。

教育质量的前提。创设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

第六章 高等学校教学

一、考试目标

本章主要考查学习者了解高等学校学科与专业的内涵、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概念的情况,是否理解了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原则;了解和掌握了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主要教学原则;了解和掌握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特点及选用原则,高等学校常用的若干教学方法;了解高等学校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各种教学评价的特点及其作用,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策略。

二、考试内容

1.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

学科与科学的概念。高等学校学科的特征。

专业的概念。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专业设置的原则。

高等学校课程定义及特点。

教学计划的概念。修订教学计划的原则要求。

教学大纲的概念与结构。教学大纲的编制应遵循的原则。

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内涵。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必须遵循的原则。

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过程的规律。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的环节和步骤。

高等学校教学原则的层次及体系。

3.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的定义。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点。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运用原则。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掌握学习法、学导式教学法、个性化教学法。

4.高等学校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

高等学校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高等学校教学设计的模式。高等学校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概念。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作用。

5.教学风格及其形成途径

教学风格的概念。教学风格的基本特点。教学风格的形成途径。

6.高等学校教学改革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有的两种模式理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必须遵循的策略。

第七章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一、考试目标

本章主要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了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任务,科学研究的类型和课程申报的有关选题、项目设计等;是否掌握了科学研究的五项原则和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科研成果的鉴定、申请鉴定的前期准备及鉴定形式与步骤、研究成果的转化等。

二、考试内容

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意义。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任务。

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类型与课题申报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类型。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课题申报的主要步骤。

3.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与组织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组织的一般流程。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内容。

4.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的鉴定与转化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的鉴定。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

第八章 高等学校服务社会

一、考试目标

本章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了高等学校服务社会对办学方向、促进教学与科研、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能否从教学服务、科研服务和信息与设备资源共享服务方面理解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

二、考试内容

1.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意义

对办学方向的意义,对促进教学、科研的意义,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

2.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借鉴

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两种模式。美国高校服务社会对我国的启示。

3.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与管理

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管理。

第九章 高等学校管理

一、考试目标

本章主要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内部决策与领导体制、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否理解并掌握高等学校管理的要素与特性、高等学校管理原则和管理内容等。

二、考试内容

1.高等学校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概念。高等学校内部领导层的组成。

高等学校内部决策领导的活动方式。建国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历次演变给我们的启示。

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阶段划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考虑的因素。

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组织的特点。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集中的方面。

2.高等学校管理的要素及特性

高等学校管理的系统要素。高等学校管理的特性。

3.高等学校管理的原则与内容

高等学校管理的原则。高等学校比较重要的几项管理内容。

第十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一、考试目标

本章考查学习者了解高等学校学制、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度等的情况,是否重点把握了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结构;是否重点理解了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度的现状及改革趋势。

二、考试内容

1.高等学校的学制

教育制度的概念。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念。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

国外高等学校学制概况:美、日、法、德、英。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结构。

2.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度

各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我国招生制度的改革方向。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历程。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方向。

第十一章 高等学校建设

一、考试目标

本章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高等学校的“四大建设”。重点了解合理的队伍结构要求,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的三大观念;了解学科、专业建设方略和课程建设的内容、评价;了解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教学与实验装备建设、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等;理解并掌握校园文化的涵义、意义、特征、功能、建设的内容及途径。

二、考试内容

1.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学校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的三大观念。

2.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

学科建设的意义。学科、专业建设方略。高等学校课程建设的内容。课程建设的评价。

3.高等学校教学基础建设

高等学校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高等学校教学、实验装备建设。高等学校教育、实习基地建设。

4.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的涵义。校园文化的意义。校园文化的特征。校园文化的功能。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及途径。

第十二章 高等教育发展

一、考试目标

本章旨在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理解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了解在科教兴国、国家创新体系和思想观念转变中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

二、考试内容

1.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

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途径和方式。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面临的问题。

3.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

高等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作用。实施科教兴国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意义。高等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高等教育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

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转变高等教育思想观念。

考试题型

1、基础知识(填空)

(1) 研究法是采用多种方法和从多学科角度去探讨高等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综合研究方法。

(2)高等教育的 价值观,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或主要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达到个性之完善。

(3)高等学校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特殊机构与环境,其所实施的教育对人的发展起 作用。

(4)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包括面向全体学生、全程培养学生和 三个基本观点。

(5)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行为者,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 。

2、基本概念(名词解释)

(1)孔子:

(2)中世纪大学:

(3)高等教育:

(4)通才教育:

(5)《莫里尔法案》:

3、基本原理(简答题)

(1)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2)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3)你对高等教育职能体系有何认识?

(4)简述科研选题的主要方法。

(5)简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途径。

4、理论联系实际(论述题)

(1)试结合自己接受高等教育的体会,论述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2)请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如何营造高等学校良好的师生关系。

(3)你认为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须解决哪些关键问题?

5、判断与辨析(案例分析题)

(1)判断题:

A.根据党政分开的原则,高等学校的校长是法人代表。 ( )

B.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评价活动。 ( )

C.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

(2)辨析题:

A.马克思主义认为,考查人的发展应当从人生活其中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发。( )

理由:

B.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

理由:

(3)案例分析:

“造原子弹”的收入应该高于“卖盐茶蛋”的。试运用教育学或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之。

326 评论(9)

大萌的饰界

江西猎考网分享:2022年江西专升本《教育学与教学设计》考试大纲及教材-统招 Ⅰ.考试内容与要求 本科目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 大板块。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教学 实施、教学设计和教育评价。主要考查考生识记、理解、运用三个 能力层次。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 一、教育学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 教育与教育学 1.识记 (1) 教育和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2) 古今中外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2.理解 (1) 教育的本质属性、要素 (2) 教育和教育学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二) 教育与社会发展 1.识记 (1) 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与教育的基本关系 (2) 学校文化概念、校园文化及其分类 2.理解 (1)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相互关系 (2)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3.应用 校园文化建设 (三) 教育与人的发展 1.识记 (1) 人的身心发展及其相关概念 (2) 身心发展的基本理论 2.理解 (1) 人的发展规律及其教育意义 (2)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3.应用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其原因和表现 (四) 教育目的 1.识记 (1) 教育目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概念 (2)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2.理解 (1) 教育目的的理论 (2)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应用 运用素质教育的理论分析当前学校教育问题 (五) 教育制度 1.识记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发展、类型 2.理解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 (六) 教师与学生 1.识记 (1) 教师的职业特点 (2) 学生的本质特点 2.理解 (1) 教师的劳动特点 (2) 教师的职业专业化的内容和重要性 (3) “以人为本”学生观 3.应用 (1) 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2) 结合实际说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七) 课程 1.识记 课程的基本概念及类型 2.理解 (1) 制约课程的因素 (2) 课程目标和内容 3.应用 (1) 课程设计与实施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及其应用 (八) 班级管理 1.识记 (1) 班级、班集体的基本概念 (2) 班主任的作用、职责 (3) 课外活动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4) “三结合”教育 2.理解 (1)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2) 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和基本要求 (3) 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协调 3.应用 (1) 运用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运用课外活动理论制订课外活动计划 (3) 班级管理中的突发事件的处理 (九) 德育 1.识记 (1) 品德的概念、构成 (2) 德育的概念、意义和内容、德育的途径 2.理解 (1)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2)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3)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4) 德育的原则与方法 3.应用 (1) 不良行为的矫正 (2) 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培养 (十) 教学 1.识记 (1) 教学概念、意义、任务 (2) 教学过程理论 (3)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4)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概念 (5) 教学组织形式概念、历史上存在的几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6) 教学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学业的检查与评定 (7) 教学基本技能: 导入、讲授、提问、指导、结课、板书 (8) 课堂管理的概念、基本原则、功能 (9) 课堂纪律的概念和种类、课堂气氛的概念、课堂行为的分类 (10) 教学设计的概念、基本原则、依据 (11) 教案设计的概念、类型 (12) 教学评价的概念、 目的、内容、分类 (13) 教学反思的概念、特点、类型 2.理解 (1) 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2) 常用的教学原则含义及基本要求 (3) 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4) 常用的教学方法含义及基本要求 (5) 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和评价、类型和结构 (6) 教学各环节的含义、意义及基本要求 (7) 教学基本技能的含义及其具体方法或要求 (8)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课堂行为的 处置,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9) 教学设计的步骤 (10) 教案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教案设计的步骤 (11) 教学评价的概念、功能、原则、分类 (12) 教学反思的内容 3.应用 (1)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2) 遵循教学原则并运用教学原则分析教学情境或教学行为 (3) 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并应用教育教学实际 (4) 正确的教学评价观 (5) 掌握教学反思的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教学(活动) 设计要求 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及结构,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 础和认知规律对新学习内容的影响,能结合教材(活动) 特点,合理地确 定教学(活动) 目标、重点和难点,设计基本教学(活动) 环节。 (一) 教学(活动) 目标 能根据教学(活动) 目标和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年龄特点选择教育内 容,确定教学(活动) 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方案 (二) 教学(活动) 重难点 能根据教学(活动) 内容来确定教学(活动) 重点,根据学情来确定 教学(活动) 难点。 (三) 教学(活动) 过程 1.能依据教学(活动) 内容,依据自己拟定的目标进行基本教学环节 设计 2.能依据教学过程选择并展示相应的教学技能 3.能根据教学(活动) 中学生的需要,选择相应的互动方式,调动学 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在教学(活动) 中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指导 Ⅱ.考试形式与题型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其 中教育学部分占 110 分,教学设计占 40 分。 二、考试题型 考试题型从以下题型中选择: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辨 析题(判断题) 、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设计题。 Ⅲ.参考书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第七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107251375. 2.高欢梅.《新编教育学原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76302776. 专升本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专升本考点内容、不清楚专升本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140 评论(12)

青帝织锦

考试内容与考核要求绪论考试内容:教育学的概念;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为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过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主要观点;主要的研究教育方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的概念及在实际中的运用。考核要求:(1)识记:教育学的概念;《论语》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的言论;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是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德国著名哲学家康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被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实验教育学”的代表是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美国哲学家杜威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学,他在1916年出版了《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著名观点;1939年出版了以凯洛夫为主编的《教育学》,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1930年杨贤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1956年,美国教育家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1963年,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出版了《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教育理论;1975年,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的概念。(2)理解:学习教育学的意义;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在教育学研究中的运用。教育学: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3、制约课程的因素,课程评价模式和方法、课程的基本结构,我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4、教学的原则,常用的教学方法5、在教学史上影响比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的基本程序,班级授课的类型和结构,教学过程的基本方法6、德育的意义,德育过程的基本方法,德育的原则,德育的主要途径,德育的主要方法7、制订教育目的的依据8、教师的人格特征9、我过现行小学课程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状况2、心理发展及学生心理发展基本特征,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3、学习的定义,学习的主要理论,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论,当今建构注意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4、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5、迁移的概念及种类,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迁移6、知识与知识学习的类型,7、心智技能形成有关理论8、学习策略构成,教学中如何运用学习策略9、问题解决的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0、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11、心理健康的标准,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12、教学目标的分类及表述方法13、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课堂管理的策略,问题行为的主要策略14、教师应具有的特征,教师期望的效应,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317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