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emai0505
是吏部掌管,吏部是管选拔人才的部门。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吏”指文职官员,多是“官吏”齐称,相等于现代的文职公务员。吏部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类似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唐朝前期主持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将主试权转礼部管辖。唐朝中期,尚书省职权为诸使职侵夺,本部对于官员的任免权力也日渐削弱。长官称吏部尚书,置吏部侍郎二人。一度曾改称司列、天官、文部,旋复旧。后代相沿不改。唯宋代使职盛行,吏部职务为审官院、东西铨所掌,吏部尚书亦不治本部事。
peipei1222
礼部。
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
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四司之外,清设有铸印局,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会同四译馆,掌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门。
礼部下设四个部门:
1、第一个部门负责办理学校和科举考试等文化教育事宜。
2、第二部门负责祭祀宗庙,为统治者卜测吉凶,挑选良辰吉日。
3、第三个部门主要是接待外宾,搞好外交。
4、第四个部门掌管膳食、牢狱、典礼及制作官服印信等事务。
以上四个部门的负责人是侍郎,均为副部长级别。
古代科举是一次全国范围内的人才选拔考试,在古代,人才专指读书人。而且不是说通过了科举考试就能当官,让一个过去十年只会背四书五经,写八股文的书呆子去管理一个县,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个县天天都得农民起义。你得经过一番实习,再经过一番考核才能当官。
考试归礼部管,你想做官还得看吏部的意思,同样在现代我们的考研,同样是一次全国范围内的人才选拔考试,而且是从高考再过渡到考研的,高考后你就是秀才了,考研后你就是举人了。你说你考到了北大清华,恭喜你,进了翰林院了,在古代是要当大官的,不是封疆大吏,就是宰辅。
小七的妈妈
唐前期,掌管科举由尚书省吏部负责。玄宗开元年间,改由礼部负责,此后历朝相沿不变。
唐代科举考试每年春天在京师长安的尚书省举行,简称“省试”。唐前期,掌管科举由尚书省吏部负责。玄宗开元年间,改由礼部负责,此后历朝相沿不变。礼部下设贡院,考试、阅卷、放榜等均在贡院举行。唐朝科举放榜通常在二月。录取者谓之及第,或登科、登第、擢第等等。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
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
扩展资料:
科举制度的来历
科举制的首创时间史学界存在争议,有汉朝、隋朝、唐朝多种说法。
部分历史学家以隋朝有分科举人与进士科为由认为科举制开始于隋朝。部分历史学家考证证明科举制开始于汉朝,证明汉朝不仅有分科举人、按科举人,汉朝还有考试进用,而且没有可靠证据证明隋朝有进士科。
部分历史学家考证证明科举制的本质是唐朝开始的允许自己报名参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以及考试黜落法,所以科举制开始于唐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专业的吃货一枚
掌管科举考试的政府机构是礼部。根据查询隋唐时期的典籍,礼部,又称春官,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礼、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等,所以礼部掌管科举考试的政府机构。科举制度,又称科举、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
粘土宝宝
先是吏部,736年之后是礼部。科举的内容很多,比如有科目、选举(官员推荐)等等,等级也有县级、省级、全国级别。地方考试都是地方组织的,全国层面的第二次考试一般是皇帝亲自负责的,因此下面回答的是全国层面的第一次考试。唐朝初年,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以郎官地位太轻,改由礼部侍郎主持。宋代考试分级,其中的省试(全国级别第一次考试)由礼部举行。元明清的全国级别第一次考试是会试,也是礼部举行。无论是吏部还是礼部,最初的设计都属于尚书省。但是三省六部制没过多久,尚书省就虚化了。因此直接说吏部和礼部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