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60

Mr。。伍
首页 > 考试培训 > 遵义市2014年中考试题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xuexue1535

已采纳

对联是中华文化长廊中的一串璀璨的明珠,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最能体现出汉语的独有魅力.拟写一副对联,不但要有丰厚的语文知识积累,还要有极强的语感和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是一种语文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体现,因此,这种题目倍受全国各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今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中的对联题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呈现出热闹非凡的景象,更是把这一传统的命题方式推向了极致,不但命题形式灵活,而且还与时事结合起来,使得这一传统的题目更焕发了时代的特色.【试题解析】一、对联书写题.这种题型是结合拼音考查考生书写能力,所写汉字均是对联.例1.(2014年甘肃白银市)根据拼音提示,将对联工整地写在田字格中.Shū shān yǒu lù qín wéi jìng,xué hǎi wú yá kǔ zuò zhōu.【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依据拼音写出对联能力.做好本题关键是写汉字时不能出现错字现象,以及同音字或形似字情况的出现.同时在写作时一定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写正楷字即可.【参考答案】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二、补写对联题.这种题是在所给的对联上填上所空缺的字,使对联相对.例2.(2014年北京市)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使其著称于世.下面是关于岳阳楼的一幅对联,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幅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去老范一千年,后__先__,几辈能担天下事;揽__________,南来北往,孤帆曾系画中人.A.悲 喜 八百里大湖 B.乐 忧 大湖八百里C.喜 悲 大湖八百里 D.忧 乐 八百里大湖【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对联进行补写能力.这里我们根据对联上下联要相对,上联空缺的字我们可以依据下联填写,上联的“来”“往”是一对反义词,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对上联填写“乐”“忧”,下联所补写的,我们可以结合上联去思考,上联的“老范一千年”是主谓短语,下联也可以结合对联的大体意思补写一个主谓短语,“大湖八百里”即可.【参考答案】 B上联对应《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下联“大湖八百里”与上联结构相对应.三、情境对联题.就是命题者给出一定的情境,让考生根据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对出下联或上联.例3.(2014年吉林省)初中生活即将结束,班级开展以“毕业季”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毕业季·编写留言册”环节中,编委们设置了属对专栏.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上联:长亭外挥手别知己,下联: .【解析】 做好本题,考生首先仔细阅读题干所给的情境,根据对联出句和对句句法结构相同、词性相同的要求,对照上联,从题目设定的情景中选取或组织词性相同的词语,对出即可.【参考答案】 示例:古道边伤心忆故人.四、古诗对联题.这类题目是依据古诗的名句来应对上联或下联的.例4.(2014年四川省绵阳市)一位对联爱好者以“风景这边独好”为上联征求下联,我们可以用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 ”应征.【解析】 本题命题非常新颖,既考查对对联的能力,又考查古诗默写能力,真可谓一箭双雕,考生在针对《沁园春·雪》中的句子,选择恰当的名句,进行填写,填写时同样也思考对联的特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参考答案】 江山如此多娇.五、赏析对联题.该题是考查考生对对联内涵意思的理解,写出对对联的理解能力.例5.(2014年福建省厦门市)下面是三副红砖古厝的对联,请选择其中一副,谈谈你对它内涵的理解.①族本中郎派,家承学士风②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对联内容理解能力.做好本题考生首先结合对,抓住对联的主要内容去理解,对联①考生为人“宦官显赫”“家风儒雅”思考;对联②考生为人“个人修养”去理解;对联③围绕“胸襟”“志趣”去思考即可.【参考答案】 ①上联表明古厝主人祖上是官宦人家,家族显赫,下联表明古厝主人是书香门第,家风儒雅.②上联的“室雅”和下联的“花香”都表明古厝主人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注重个人修养,志趣高雅.③上联体现古厝主人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下联体现其至大至刚的浩然志趣.六、对联组合题.本类题目是让考生在给定的备选词语组合选择恰当的词语,结合对联特点重新组合,把对联补充完整.例6.(2014年贵州省黔东南州)走进一个宁静的乡村,村庄道路宽阔平坦,古朴而又充满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化气息.遗憾的是寨门上的对联已经被雨水冲刷得模糊不清,只留下上下联的上半部分,请你根据下面给出的词语运用所学对联知识补全对联,扮靓 铺就 乡村 道路 康庄 美丽上联:勤劳和汗水 下联:智慧与真情【解析】 本题是考查考生,依据备选词语重新组合补全对联能力.做好本题首先了解题干的的内容,然后考生在结合对联,研究备选词语的词性,依据对联的词性和字数的特点进行排列组合,做好词性相对即可.【参考答案】 示例:铺就康庄道路 靓扮美丽乡村.七、名著对联题.该题是结合名著考查考生对对联中的人物和情节的理解能力.例7.(2014年辽宁省大连市)有一位同学,读了《水浒》之后,写了一副对联,请判断对联说的是哪个人物,并概述对联中提及的一个情节.(不超出所给字格)对联:打山门拔杨柳洒家自洒,闻潮信圆六和吾身非吾人物: 情节概述:【解析】 本题依据名著考查考生对对联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本题首先分析对联中的人物,弄清楚该人物是谁,了解该人物的先关故事情节.结合上联看所写的人物的鲁达(鲁提辖、花和尚),然后我们在思考其人物的主要事件,及打山门、倒拔垂杨柳、闻潮信圆六和等.做题时主要不要写错字,故事情节的概况要凝练.【参考答案】人物:鲁智深情节概述:打山门:鲁智深在五台山醉酒,打坏门前金刚,被长老打发到大相国寺.拔杨柳:鲁智深在大相国寺(菜园)与泼皮饮酒,嫌树上老鸦吵闹,倒拔垂杨柳(绿杨),泼皮拜倒在地.闻潮信圆六和:鲁智深在六和寺夜闻钱塘江潮信,想起师父偈语,便在椅子上坐化.【对法指要】写对联其实是仿句题的一种形式,可理解为仿写对偶句.一般来说,中考试题没有在语言的平仄等方面作更高的要求,只要符合宽对即可.因此,只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就能在中考时从容应对.首先,了解对联的特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符,意义相关,节奏相合,平仄相协.其次,注重平时积累.多读多记名言警句,关注一些佳联,多读一些民间楹联和诗联.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就是课本中涉及的.最后,了解对对子的一些基本知识,掌握切实可行的技巧.如“拆分法”,即把一联分成若干个词组一一作对,再合起来,就是非常实用的方法.【试题演练】1.(201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将对联补充完整.上联:忠厚传家久.下联:诗书继世 .2.(2014年内蒙古包头市)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题.(任选一题)⑴假日,小张来到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小岛.这里曾经一片荒芜,人迹罕至,可如今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他不由得吟出了“碧岛增绿树绿增岛碧”,可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有一次,偶然间看到了介绍长白山的风光片,说长白山原本叫白山,只因这里气候寒冷,经常下雪,山上积雪不化而得名.听到这里,小张脑海中灵光一闪,对出了下联:.⑵上联:今日称雄考场,谁拔头筹?下联:3. (2014年浙江省宁波市)对联很精妙.老师将宁波天一阁的一副对联“石潭白鱼______出没,草屋老树相因依”隐去一字,请你选择正确的一项,补全上联,使之表现出鱼儿无拘无束的情态.( )A.相 B.自 C.急 D.少4.(2014年贵州省遵义市)大赛现场要挂一幅对联.请根据你学过的对偶知识,拟写一幅对联.上联:下联:5.(2014年湖北省潜江、天门、仙桃市)请你为本次主题活动补写对联.上联:扬家风,继优良传统 .下联:6.(2014年山东省莱芜市)假如你校将在山东省旅游网站用对联的形式发一条微博宣传推介莱芜,上联已拟好,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要求:与上联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上联:房干山上观流泉瀑布品山珍野味,嬴牟风景果然好.下联:7.(2014年辽宁省沈阳市)沈阳某市民写了一副对联,抒发对沈阳发展的赞叹之情.下面是他写的上联,请你根据材料三的内容补写下联.上联:昔日古都融古韵.下联:8.(2014年福建省龙岩市)老师想用一幅对联来总结本次活动.请根据提示补充完整.上联:长辈言传 明祖训下联:子孙心领神会承9.(2014年湖南省娄底市)湖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将于今年9月在娄底举行.红山学校九年级5班的同学们积极参与筹备委员会对省运会主题口号的征集活动.他们根据“突出娄底特色,彰显湖南亮点”的要求,用对联的形式已拟出了主题口号的上句,请你运用对偶知识拟出下句.上句:展娄底青春风采.下句:10.(2014年广西省梧州市) 热爱传承祖国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把对联送给《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组.上联:汉字文化传承任重道远.下联:11.(2014年福建省泉州市)网友们观看湖头端午活动网络直播后,想“拼凑”一副对联表达感受,邀请你参与,将下面对联补充完整.上联:祭关帝歌招魂传统习俗独具特色.下联:宅家中聚网友【参考答案】1.长(“远”等)2.示例:⑴白山落雪花雪落山白(或:白山添白雪白添山白).⑵[他年]尽忠(华夏>,我绘宏图.3. B4.示例: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5. 示例:树正气,建和谐社区;育英才,享幸福生活.6.示例:雪野湖中赏水光潋滟听渔舟晚唱,莱芜大地就是美7. 示例:今朝新城谱新篇8.身教 家风9.示例:显(扬)湖湘热血精神10. 示例①现代科技异彩纷呈.示例②虚拟社区畅所欲言.示例③网络科技趣味横生.

遵义市2014年中考试题

318 评论(13)

小璐贝贝

管理员,该题目描述不清,建议撤销高质回答。

313 评论(9)

堕落紅尘

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题(10分)甲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乙文: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

(选自《史记》) 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1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 ③吴既赦越 ( ) ④与百姓同其劳(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女忘会稽之耻邪? 翻译: 4、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

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3分)5、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2分)【答案】(10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1分)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 ① 通“增”,增加 ② 犯错误 ③ 赦免 ④ 劳动3、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2分)4、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 (意近即可) (1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分) 卧薪尝胆(1分)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2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做6~9题.[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受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节选自《陈涉世家》)[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6. 试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2分)①吴广素爱人 素②比至陈 比③时时而间进 间④天下之疾犬也 疾7.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①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译: ②犬兔俱罢,各死其处.译: 8.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4分)答: 9. 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4分)答: 答案:6. ①素:向来 ②比:等到 ③将:统帅,率领 ④亡:逃亡(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7. ①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卒. ②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8. 甲文中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乙文写项梁夺取郡守之位的兵变过程.(4分,各2分)9. 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确人.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4分.各2分)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宫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①比至陈:( ) ②或说陈王曰: (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15.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 (2分)16.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 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分)①原因: ① 启示: 答案:13.(1)及,等到(2)有人(本题2分.每小题1分)14.(1)陈涉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2)众多陈涉的老朋友,旧相识都各自离开,因此再也没有亲近陈涉的人了.(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15.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2分,只答后一句也可)16.①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1分)②人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1分)阅读两则短文,回答问题甲 文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忠良,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乙 文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

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题(10分)

甲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文: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

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1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

③吴既赦越 ( ) ④与百姓同其劳( )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女忘会稽之耻邪?

翻译:

4、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3分)

5、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2分)

【答案】(10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1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① 通“增”,增加 ② 犯错误 ③ 赦免 ④ 劳动

3、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2分)

4、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 (意近即可) (1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分) 卧薪尝胆(1分)

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2分)

( 楼下的是看的我的) 比较阅读是近几年兴起的中考阅读新题型。

比较阅读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理解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比较阅读可以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系统化、条例化的梳理水平,提高学生阅读速度,这对以后课外阅读中如何很快地处理众多繁杂的信息是很有帮助的。随着中考改革的不断深入,用比较阅读的形式考查考生分析理解能力的题目越来越多。

在新课程强调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今天,重视比较阅读考查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考题回放] (浙江省金华市2003年中考题) 三、文言文阅读(共22分。

第20、21题各3分,其他每题4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20—25题。 [甲]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与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乙]高缭仕①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②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③之人,四维④之然后能直。

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⑤吾过,是以逐之也。” 注释:⑴仕:旧称做官为仕。

⑵事夫子:侍奉晏子。⑶仄陋:狭窄浅薄。

⑷维:维系。引申为辅助。

⑸弼:纠正。 20.下面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引进) B. 其义可乎(义务) C. 故直使楚矣(只得,只好) D. 晏子逐之(他,指高缭) 21.下面句中加点的“使”与“齐命使各有所主”中的“使”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晏子使楚 B.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C. 使子为使 D. 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文言句子。

(1) 然则何为使子? (2) 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 23. [甲]文中楚王为什么说“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乙]文中“左右”为什么认为逐高缭是不义的? 24. [甲]文中晏子为什么要说自己是一个“不肖者”? 〔乙〕文文晏子中为什么要说自己是一个“仄陋之人”? 25. 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比较阅读方法] 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考生在比较阅读中可以激发思维的创造性。

比较阅读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积极思维的过程,同学们在考试时可以分三步进行: 1、认真阅读文言语段,整体把握文言语段的主要内容。先浏览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

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比较时要根据文言语段、题目以及作家作品的情况,进行分析。如在回答词义、句意及用法时,要从与之相关的语句分析和试题的考查点入手,找准答题的切入点。

同时要注意文段的出处、注释、备选备答项的相互联系,寻找突破口。这样可以化难为易,事半功倍。

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尽量用上原文原句。

并注意知识的迁移、拓展和创新 。 [解题思路点拨] 第20题和第21题都是积累题,考查平时积累的文言知识,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

解释文言实词,必须考虑词的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并联系上下句来理解。这两题都是选择题,要学会先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

第22题是翻译题。文言文的翻译要遵循三个原则:“信”(忠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达”(翻译出来的现代文表意通要明确、语言要流畅、语气不走样)、“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翻译的方法有①“留”(保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等照录不翻译)、②“补”(增补应补出的省略成分)、③“删”(删除不译的词)、④“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④“调”(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等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第23、24题都是阅读理解题,考查对文段中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的理解。

理解文段中某个词或某句话究竟为何意,一定要紧扣全文的题旨,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说话者说话的语境和的目。如第23题[甲]楚王说话的语境是:楚王想让晏子从小门入从而羞辱晏子的计谋失败后,对眼前的身材矮小的晏子说的。

再联系当时楚国强齐国弱的背景,答题的准确率就高。

( 楼下的是看的我的) 比较阅读是近几年兴起的中考阅读新题型。

比较阅读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理解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比较阅读可以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系统化、条例化的梳理水平,提高学生阅读速度,这对以后课外阅读中如何很快地处理众多繁杂的信息是很有帮助的。随着中考改革的不断深入,用比较阅读的形式考查考生分析理解能力的题目越来越多。

在新课程强调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今天,重视比较阅读考查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考题回放] (浙江省金华市2003年中考题) 三、文言文阅读(共22分。

第20、21题各3分,其他每题4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20—25题。 [甲]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与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乙]高缭仕①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②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③之人,四维④之然后能直。

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⑤吾过,是以逐之也。” 注释:⑴仕:旧称做官为仕。

⑵事夫子:侍奉晏子。⑶仄陋:狭窄浅薄。

⑷维:维系。引申为辅助。

⑸弼:纠正。 20.下面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引进) B. 其义可乎(义务) C. 故直使楚矣(只得,只好) D. 晏子逐之(他,指高缭) 21.下面句中加点的“使”与“齐命使各有所主”中的“使”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晏子使楚 B.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C. 使子为使 D. 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文言句子。

(1) 然则何为使子? (2) 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 23. [甲]文中楚王为什么说“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乙]文中“左右”为什么认为逐高缭是不义的? 24. [甲]文中晏子为什么要说自己是一个“不肖者”? 〔乙〕文文晏子中为什么要说自己是一个“仄陋之人”? 25. 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比较阅读方法] 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考生在比较阅读中可以激发思维的创造性。

比较阅读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积极思维的过程,同学们在考试时可以分三步进行: 1、认真阅读文言语段,整体把握文言语段的主要内容。先浏览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

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比较时要根据文言语段、题目以及作家作品的情况,进行分析。如在回答词义、句意及用法时,要从与之相关的语句分析和试题的考查点入手,找准答题的切入点。

同时要注意文段的出处、注释、备选备答项的相互联系,寻找突破口。这样可以化难为易,事半功倍。

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尽量用上原文原句。

并注意知识的迁移、拓展和创新 。 [解题思路点拨] 第20题和第21题都是积累题,考查平时积累的文言知识,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

解释文言实词,必须考虑词的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并联系上下句来理解。这两题都是选择题,要学会先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

第22题是翻译题。文言文的翻译要遵循三个原则:“信”(忠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达”(翻译出来的现代文表意通要明确、语言要流畅、语气不走样)、“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翻译的方法有①“留”(保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等照录不翻译)、②“补”(增补应补出的省略成分)、③“删”(删除不译的词)、④“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④“调”(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等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第23、24题都是阅读理解题,考查对文段中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的理解。

理解文段中某个词或某句话究竟为何意,一定要紧扣全文的题旨,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说话者说话的语境和的目。如第23题[甲]楚王说话的语境是:楚王想让晏子从小门入从而羞辱晏子的计谋失败后,对眼前的身材矮小的晏子说的。

再联系当时楚国强齐国弱的背景,答题的准确率就高。能用原文。

小题1:(1)以:凭价。

(2)克:战胜.取胜。小题2: B小题3:译文:管理百姓(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边界)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小题4:和 天地 君臣 九族小题5: 施行仁政 不要担忧和害怕贫困,而应努力做到“和”。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襄阳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

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注意“ 以 ”就凭着之意,注意在课下总结“以”字的用法和意义。经常考到。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襄阳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

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A项中的“利”解释为:有利的;好处。

B项中的“之”解释为“助词,的。C项中的“而”解释为:译为“却”,表转折;表顺承。

D项中的的“生”解释为:生命;生长。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襄阳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

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翻译和理解。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把“域”、“以”、“固”、“威”翻译出来。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襄阳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

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两文都围绕“人和”。

乙文从“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从天地,君臣,九族三个方面论述的“和”字。小题5: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襄阳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

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两文都围绕“人和”。

把“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翻译出来既可作为答案。

355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