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asoniccz
把智慧放逐到笔端,挥洒精彩;祝君 八年级 历史期末考顺利,心想事成!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八年级历史下期末试题,仅供参考。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毛泽东是一位划时代的伟人,是一代伟大的革命领导人中出类拔萃的一位。下列与毛泽东有关的历史事件( ) ①建立新中国 ②遵义会议 ③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④中国共产党成立 ⑤重庆谈判 ⑥中共七大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⑥ 2.某历史学习小组围绕x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进行研究性学习。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 ) A.彻底实现国家独立 B.巩固新生政权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3.以下说法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产量 年份 粮食(百万吨) 棉花(百万吨) 煤(亿吨) 钢(百万吨) 1952年 1957年 A.人民公社运动使农业迅速发展 B.大跃进运动片面发展重工业 C.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农业发展 D.一五计划的实施使重工业迅速发展 4.学习小组讨论题:“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下是几位同学的发言,其中看法正确的是( ) 甲同学: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乙同学:正确认识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丙同学: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导地位 丁同学:制定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 A.甲同学 B.乙同学 C.丙同学 D.丁同学 5.大跃进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失误。下列一组图片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什么现象( ) 6.下图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是( ) 7.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成就举世瞩目。下列科技成就属于““””时期的有( ) ①“解放牌”汽车 ②第一颗原子弹 ③“东方红一号”卫星 ④籼型杂交水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8.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散伙了。小说中描述的“拢合在一起”和“都散伙了”分别是指( )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歌曲和 口号 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下列建国后的歌曲和口号,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②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③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④我们讲着春天的 故事 ,改革开放富起来 A.②③①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②③④① 10.下图为“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情况图”。据此分析我国在20世 纪70年代出 现建交高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苏关系恢复正常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中国开始实行 独立自主的和 平外交政策 11.新华社电文曾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又将开启……改革开放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决择……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改革大幕开启的标志性会议上所做的战略决策是( ) A.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D.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12.下表是19 78年宪法与1982年宪法部分内容比较表。从比较可知,1982年宪法 1978年宪法 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现 阶段主要有两种: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把“坚持无产 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列入总任务。 1982年宪法 增加:“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把“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等内容删除。 ①注意纠正“左倾”思想错误 ②促进公有制向私有制的全面转化 ③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④适应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小云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的研 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民主与法制建设 D.国有企业改革 14.相对于我国大陆地区来讲,澳门 特别行政区的“特别”是指( ) A.政治上不受中央政府管辖 B.与葡萄牙仍有紧密的政治联系 C.澳门成为经济特区,原经济地位不变 D.澳门享有高度自治权,原有社会制度不变 15. “跳槽”、“打破铁饭碗”、“人才招聘会”、“上岗资格制度”等流行语突出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 A.人民生活的提高 B.医保制度的建立 C.就业制度的变化 D.综合国力的提升 16.活动课上,小王向同学们展示了两张泰州市1987年发行的购粮券和柴油供应票(见下图)。并配上了 说明文 字,其中表述错误的是( ) A.发行这种票证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匮乏 B.这是当时人们购粮、买柴油所需的票证 C.这两张票证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发行的 D .票证退出历史舞台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17.下列古代文明成果中,较为全面地保存了两河流域社会发展状况的是( ) A.金字塔 B.《汉谟拉比法典》 C.种姓制度 D.奴隶主民主政治 18.图3是上古四大文明分布示意图,C处所在地区代表性的 文化 是( ) A.象形文 字、金字塔 B.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C.种姓制度、佛教 D.甲骨文、青铜器 19.某班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蓝色的地中海文明”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其搜集的主要参考书目应包括( ) ①《雅典政治制度》 ②《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③《尼罗河畔的金字塔世界》 ④《古兰经与伊斯兰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马克思说:“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利克里时代,外部极盛时期是亚历山大时代。”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 A.“伯利克里时代”雅典全体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 B.“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C.亚历山大东侵的足迹远达印度河流域 D.亚历山大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二、非选择题(共计60分) 1.(6分)连线题:下面是关于世界三大宗教的相关内容,请根据所学知识连线。 名称 创立时间 创始人 佛教 公元7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 ____ 公元前6世纪 耶稣 伊斯兰教 公元1世纪 穆罕默德•艾哈迈德 2.(14分) 对联 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表达方式,有时也承载着历史的信息。以下是某同学收集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对联,根据对联内容填空: 对联内容 回答问题 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这种局面出现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 走计划建设道路,做三大改造先锋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桥梁工程建设方面重大成就是-------b------三大改造指对--------------c-----------------的改造 杂居聚居遵民意,五区人民得自治 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d----- 五项原则赢世界,梅开三度谱华章 70年代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e---------、-------f-------- 万紫千红增特色,三通两制促和平 我国怎样的对台基本方针------g------------ 3.(12分)阅读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填出相应内容。 4.(10分)《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勾勒出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 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 元旦 社论 材料二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三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实行四个现代化,大幅度地提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1979年元旦社论 (1)据材料一,指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4分) (3)据材 料三,指出“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重心是什么?(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2分) 5.(18分)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右图是1978年底北京街头的场景。国际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先生身穿大衣风度翩翩地走着,满大街身穿灰蓝色中山装和老棉袄的中国人纷纷侧目。 材料二 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年代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粮食产量 亿千克 千克 千克 材料三 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设立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四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途中,多次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发展才是硬道理。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五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这一观点称为“修昔底德陷阱”,被西方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 2014年1月22日,《世界邮报》创刊号刊登了对中国国家主席的专访。在专访中说,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当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服装上的反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人的服装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2)材料二中,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直接得益于哪一农村经济体制的推行?农民获得的“红利”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深圳、珠海是在哪个省设立的经济特区?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将四个经济特区设立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的主要原因。(4分) (4)材料四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影响?(4分) (5)根据材料五,结合当今世界形势,正在崛起的中国应该如何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请你提几点良策。(2分) 八年级历史下期末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D C C C C D B B 题号 1 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D D C C B A A A 二.非选择题 2.(14分)(1)开国大典(或新中国的成立)(2分) (2)武汉长江大桥;(2分)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2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分)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分)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4分) 3.(12分)(1)土地改革;一;1956。(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2分) (4)邓稼先;原子弹;(战略)导弹部队。(3分) (5)要坚持党的领导;要自强不息。(2分) 4.(10分)(1)最高利益:(实现)工业化(发展工业)。 (2)问题:高速度(急于求成)、浮夸风、忽视或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举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3)转变后工作重心:经济(现代化)建设。 认识:政府制定科学规划(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工业强国等。 5.(18分)(1)①计划经济、服装单调、思想保守等。(答出其一即可,2分) ②服装趋向于多样化、个性化、品牌化、潮流化等。(答出其一即可,2分) (2)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获得大丰收。(任意一点)(2分) (3)广东省。(2分)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 港、澳门、台湾,便于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 经验 ;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任意二点即可)(2分) (4)邓小平南方谈话。(2分)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任意一点即可)(2分) (5)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和平与发展”主题,共同维护国际公平与正义;加强国际交流,增进互信,管控危机等。(2分。任答对两点即给2分。)看了“八年级历史下期末试题”的人还看了: 1.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2.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带答案 3.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4. 八年级历史上期末试卷及答案 5.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考试题
蓝水晶朵朵
调整好心态,正确对待七年级历史期中的考试。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希望你们喜欢。初一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题 一、 选择题:(共60分) 1、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 A.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B.便利南北交通 C.便利自己巡游江南 D .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2、 隋朝建立和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 年、581年 年、589年 年、589年 年、582年 3、 隋朝大运河开凿时在位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4、 唐朝的建立者是( ) A.李世民 B.李渊 C.李隆基 D.武则天 5、 唐太宗能够纳谏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接受隋亡教训 B谏臣魏征的作用 C是开明的君主 D科举制的要求 6、“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皇帝是( )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高宗 D. 唐玄宗 7、 唐玄宗时,最著名的宰相是( ) A.魏征 B.房玄龄 C.杜如晦 D.姚崇 8、唐朝时,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是( )A.长安 B.洛阳 C.扬州 D.成都 9、重视地方官吏,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的是(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0、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是在( ) A.唐玄宗时 B.武则天时 C.唐太宗时 D.隋炀帝时 11、科举制诞生时,统治者选拔人才的考试内容是( ) A.儒家经书 B.对时事的看法 C.科技知识 D.风俗民情 12、唐朝的皇帝中,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不包括( ) A.唐高宗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3、藏族的祖先是( ) A.突厥 B. 回纥 C.靺鞨 D.吐蕃 14、完成吐蕃统一的赞普是( ) A.松赞干布 B. 尺带珠丹 C. 怀仁可汗 D. 云南王 15、“合同为一家”指的是( ) A.唐与回纥的关系 B. 唐与南诏的关系 C.唐与粟末靺鞨的关系 D. 唐与吐蕃的关系 16、唐朝对外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制度先进,疆域广大 B.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 C. 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D.对外交通非常便利 17、唐朝中印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是( ) A.阿倍仲麻吕 B.鉴真 C.空海 D.玄奘 18、居唐朝进口物产首位的国家是( ) A.波斯 B. 天竺 C.日本 D.新罗 19、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建造于我国的(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20、“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狗”是下列哪位诗人的名句?( ) A.李白 B.杜甫 C. 白居易 D.王维 21、继王羲之之后去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 ) A.王献之 B. 柳公权 C.颜真卿 D.欧阳询 22、被后世称为“画圣”的画家是( ) A.颜真卿 B.柳公权 C.阎立本 D.吴道子 23、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主张坚决抵抗的北宋宰相是( ) A.寇准 B.秦桧 C.阿保机 D.岳飞 24、北宋灭亡那年,南宋建立,这一年是( ) 年 年 年 年 25、订立“澶渊之盟”的双方是( ) A.宋、金 B.宋、夏 C.金、夏 D. 宋、辽 26、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北宋时期的( ) A.山东 B.东京 C.杭州 D.四川 27、宋朝时,居粮食产量首位的是( ) A.水稻 B.小麦 C.粟 D.豆 28、北宋时期,纸币的出现说明了( ) A.江南经济的发展超过北方 B.北宋注意货币改革 C.商业繁荣和商品交换的频繁 D.造纸技术的成熟 29、妇女缠足的陋习始于何时?( ) A.五代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30、宋诗里“邸店如云囤”说明( ) A.商业繁荣 B.住所讲究 C.旅店业兴旺 D.住所简陋 31、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都已出现的朝代是( ) A.隋朝 B.唐朝 C.五代 D.宋代 32、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 ) A.元朝 B.唐朝 C.南宋 D.西汉 33、下列哪些政权是被蒙古军队灭亡的?( ) A.辽和金 B.辽和西夏 C.西夏和金 D.北宋和金 34、为了有效的统治全国,元政府开始实行( ) A.郡县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35、活字印刷术发明于( )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唐朝 36、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中,发明于汉朝时期的是( ) A.火药 B.指南针 C.造纸术 D.活字印刷术 37、火药在军事上广泛应用是在( ) A.秦汉时期 B.唐朝末年 C.五代时期 D.宋元时期 38、下列人物中,在绘画和书法方面均有突出成就的是( ) A.赵孟頫 B.米芾 C.蔡襄 D.黄庭坚 39、词在历史上的发展达到高峰是在( ) A.唐朝 B.宋朝 C.汉朝 D.元朝 40、《资治通鉴》叙述了( ) A.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B.从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历史 C.从隋朝到元朝的历史 D.宋元时期的历史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初 一 历 史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摘自《英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材料三:唐代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讲的“选举制度”是指什么?诞生于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这种制度何时被废除? (2)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 (3)材料三中提到的“长策”是指什么?谈谈“长策”对唐太宗的统治产生了什么影响?除唐太宗外,完善这种制度的关键人物还有哪两位? (4)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举制度”对唐朝产生的影响? 42、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材料二:上(唐太宗)与群臣论盗,或(有人)请重法禁之,上哂(讥讽)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求贪,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 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认识? (2) 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治国政策?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 (3) 唐太宗的年号是什么?历史上称他的统治是什么? (4) 通过分析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太宗。 43、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请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什么时期?最终完成于什么时期? (2)这一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初一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B B B D B D A D D B A D A D C D D C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 D A C D D A C D C D A C D A C D A B A 41.(1).科举制度 隋朝 清末 (2)都认为考试制度最早起源于中国。 (3).长策是指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不断完善科举制。.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唐玄宗 武则天 (3).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2.答案BP116—117 43.答案BP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