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93

土豆豆的焦糖
首页 > 考试培训 > spc培训课件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乱乱小乱乱

已采纳

主讲人:罗平老师        对于SPC(统计过程控制)的运用,我们可能会有以下疑问:       SPC在什么时候用?        SPC与抽样检验有什么关系?        SPC在产品研发阶段是否有用?        为什么要设置3Sigma?        ......       相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即使不能直接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也可以为大家指明找寻答案的正确方向。        课程目的:因为国内大部分SPC的参考书上,对于学员关心的都没讲。而罗平老师有10年的SPC工作经验。        课程目标:理解SPC 原理 ,实际 落地运用 SPC方法,帮助企业实现 质量改进 。将三个单词结合起来可以理解成: 1)数据是一系列按照我们 期望 的结果来 发展 2)控制图是来 甄别 过程中的 波动 ,来 改进 我们的过程,并维持过程在 可预测 的状态。        SPC的逻辑是,在生产生活中,数据是在波动的,且是不可避免的。有 普通原因 的波动,由人、机、料、法、环累积的系统原因;也有 异常原因 的波动,这是不稳定的。前者分布稳定,是可预测的过程;后者是不可预测的过程,不能将它当作普通原因进行干预。        过程循环改进,SPC方法论的基础运用逻辑。1) 休哈特——质量管理之父        1920年代起做SPC研究,1906年,休哈特提出了革命性的定义:        如果要深入研究SPC的,研究休哈特的《产品生产的质量经济控制》英文版,200多元。2) W. Edwards Deming 戴明       与休哈特亦师亦友,并将休哈特的PDCA理论进行了更为广泛的应用。3) Donald        Wheeler博士仍然健在,他的著作和实践相关,有很多国内教材里没有的内容。推荐这本《Understanding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英文版。能和你对话的专家,才是更加值得学习。推荐的中文书籍,也就是SPC手册。从手工绘图教起。理解了手工绘图后。描述有些晦涩,而且其中内容有些是值得商榷的。 第一课:波动和控制图——打基础第二课:控制图刨根问底——在国内的书籍中找不到原因,有些内容和之前的培训是有冲突的。希望大家抱着交流的心态来学习,譬如正态分布不用任何数据转换,也可以使用。其中有颠覆性的内容。目的是过程当中能落地,而不是设置层层障碍。 第三课:有效使用控制图——学习方法论,应用中更加有效。 第四课:能力、预测和世界级的质量——质量是以最小波动接近目标,质量和产量、成本是不相关的吗?计量型数据。 第五课:计数型控制图——计数型数据。 第六课:晋级内容——结合学员的反馈,过程中遇到的案例,内容比较深一点的,如A2是什么啊?做MSA时均值图要求大部分点超过控制线会更好。       对于大家都公认的结果,仅仅知道这个公理是不够的。如果 管理人员 都能够理解和执行这个哲学,都能够理解管理和成本两者之间的核心关系。 1) 波动的工程学概念        在手工阶段,产品唯一,所以价格昂贵。义乌的紫砂壶,是纯手工制作,壶和盖互换一下是不能匹配的。这样就极大的限制了生产力。1973年,伊莱·惠特尼提出 零件要可互换 ,这是革命性的概念。难点是零件的唯一性,要使零件尽量相似。如果达到,对于产量也提高,对于消费者其购买成本也降低了。        由此就产生了规格,因而将波动分为两类:允许的——满足工程要求;不允许的——超规格的。2) 西方的制造过程        这样既不能帮助你找到坏零件的原因,也不能帮助你生产好产品,就像在黑暗中生产。如果达不到产量要求,就会放宽标准。那时只能祈祷生产出好产品。        对于企业来说,希望标准要宽一点。而消费者希望标准严格一些,像食品案例。而生产实现人员则被夹在当中。这个讨论点掩盖了本质问题,根本问题是要生产波动小的零件。如果产品一致性非常高,根本就不用担心超规格。那么,如果才能实现产品尺寸高一致性?        ① 仔细研究过程的 波动源 ,人、机、料、法、环每一个都是波动源。        ② 管理层 采取措施减少或消除过度的波动源,不是让生产一线的人员去做。管理层必须先具备这样的理念。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是要研究波动源,而不是交给基层人员去研究。3) 休哈特的波动理念        休哈特之前在贝尔实验室做声波的研究,他重新定义了波动:可控的和不可控的。人机料法环叠加在一起,就变成了系统性的波动。随机的波动就不需要去找原因了。而可指定的原因就是可以找到的。        ① 首先理解其分布。随着时间推移,波动模式一致。代表着在四个时段间抽取的样本,如果说过程是稳定的,那么均值分布的位置也是一样的,且宽度Sigma,即离散度是一致的。这样的过程,只有系统原因产生的随机波动。这是个稳定的过程。        可控隐含了一个信息——可以预测。生产的目的是让事物按预期发展。SPC是预防的说法就来源于此。它是预测不是告诉你,下一个点是在还是。       ② 当有异常原因波动时,模式就打乱了。一是离散度有变化,二是位置有变化。这就是一个失控的过程,说明有异常原因存在。       ③ 针对上述不同的波动,做两种改进。 一个是系统改进,设备使用时间长了,即使是稳定的,必须改进自身,譬如更换设备;二是局部改进,指在不稳定的时候,有异常原因。如果这个原因是有害的,就要消除它。如果异常原因导致的结果是有益的,尽量使其成为过程的一部分,使之标准化。SPC也是促使其标准化的方法。        这两种改进方法对应的过程状态是不一样的,如果是系统原因,但采用局部改进的方法,显然是没有效果的。系统改进往往只有管理层来指导或介入,才能起原因,管理层占了85%的因素。局部原因只占到15%,所以往往要求生产人员去做生产改进,实际上个人所能做的改进是很有限的。        ④ 从控制图角度,可能有一个产品不合格,均值在受控范围内。不需要调整。在漏斗试验中,有一个来回调整的试验三,如果发现点是过度震荡的,就是过度调整。图形就像弹簧一样的。控制图是稳定且受控的,就不要做调整。5) 戴明        与休哈特在美国西电共事,邀请休哈特在美国进行讲座。但发现即使做了培训,也只是提高了企业技术人员的技能,但没有在企业管理上起到作用。直到1950年戴明到日本授课,山口田一等人。日本企业高管推进,将改进在现实生产中落地。        大家听完课回去,不要对领导说,我现在技能提升了,就应该要给我加薪,这起不到作用。通过培训,第一阶段,是将自身的技能进行提升。6)休哈特环,戴明环        戴明提出的PDSA,S-Study学习,出于对休哈特的尊重,才改为PDCA。        两种理念的选择—— 合格就好 和 持续改进。        合格就好:不能帮助你找到问题的原因,也不能帮助你生产更好的产品。在这100多年里,未帮助到我们找到更好的结果。       持续改进:有异常时做异常改进,没有异常时做持续改进。7)如何评价一个过程的好坏         ① 受控还是不受控        ② 保证生产出的产品满足要求        由二维演变为四个不同的状态        ① 理想状态 :要满足四个条件,        a.随着时间的推移,过程必须内在稳定。代表着只有普通原因,是随机波动。要知道这些说法是怎么对应的;       b.必须以稳定的一致的方式操作过程;        c. 过程均值必须维持一个适当水平,是与受控有关,还是和公差有关?位置最好是接近于目标;        d.过程的分布范围必须小于允许范围;        前三个和稳定相关,后一个和100%合格相关       ② 临界状态 :受控的,但有不合格产品。首先要维持其受控状态。        a.过程必须内在稳定        b.一致的操作过程        c.均值必须维持在适当水平,相当于3Sigma或6Sigma的分布也会往上或往下走,会超出规格线,但也有可能是受控的。        d.分布范围必须小于允许范围       ③ 混乱边缘 :过程失控,不可预测,但又是100%合格,是种很危险的状态。有问题根本就不知道。大家要警惕在混乱边缘。满足四个条件。        a.过程必须稳定        b.制造者以稳定一致的方式操作过程        c.???        d.???       ④ 混乱状态 :既失控,又不合格。        自然界有只潜在的手,把临界状态往混乱状态去拉的,称之为熵。《三体》第三部死神永生里,谈到未来宇宙的战争,其实就是生命与物质之间的战争,前者代表熵增的一方,朝着有序方向演变;后者是熵减的一方,降维、无序是他们的进化趋势。       有些地方把SPC神化了,可以找到一切原因。控制图把过程从不可受控状态,变成可受控状态。过程就是可预测过程,相对来说是透明环境,而不可预测就是黑箱操作。1. 中心趋势测量        1)求均值        2)求中位数2. 离散度的测量        它是描述分布时的宽度,用描述中心趋势的统计值。        极差:一组数从小到大排列,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描述了数据的分散程度。        标准差:观察值偏离均值的平均距离。        如果两个值都小,代表一致性都好。当数据少的时候,两个值都差不多。3. 一图胜千言 1)直方图        很多企业做表格式的汇总报告,非常地不直观。而做直方图最主要的点,是取间隔。        使用JMP软件绘制直方图,选择分布,可以自动绘制。Minitab也是一样的。如果说三个轴承都是一台设备生产出来的,第一个轴承的问题是离岛型,分层的。从数据上看是不同范围,来自于两个不同的系统、或员工、或操作方式。直方图是给出一个信号。第二个轴承也有问题,第三个是双峰,也是异常,可能是另外一个系统。从罗列的数据看不出任何异常。 直方图不是看是否稳定的,是大体看分布的。直方图最大缺点是看不出时序。2)茎叶图        这是大体看数据范围。3)运行图        做质量的基于数据的分析,不是画着玩。运行图是时序的,可能两个低谷都是A员工或A班的生产情况,两个高峰是B班的产品。1. 控制图的逻辑        其基本的逻辑是归纳推理。很多时候以为画直方图来看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就说明过程稳定。如果有一个标准正态分布去对应,那么就是演绎。        SPC的控制图不是用来套某一模型的,预测的是值在未来是否会落在这个范围内。如果去面试时,问下一个点会落在哪儿?千万不要回答具体的点,只告诉一个可靠的范围。2. 用子组监控过程        同时监控中心位置和离散度。在抽样中,如果没有子组,如何计算这两个统计量。一定是在这一时刻,认为他是来自于同一个分布。我要保证相应组的数据,放在同一个组。有子组尽量用子组。        用S或者极差描述分布宽度,还描述了偏度,或者说峰度。跟宽度主要相关的是位置。       每个子组抽4个样本,均值和极差都在控制线之内。画控制图时要愿意思考。极差的一致性不好,均值也变化。计量型的数据都有两张图。3. 均值极差图         Xbar-R, 20组数据,就会有20个均值,20个极差。三张图分别代表的意义。均值极差图关注的是下两个图。如果用错误的方法,做出的控制线会是很宽的。        极差监控的是子组分布的范围,均值是指均值的3Sigma。        休哈特的控制限怎么算?UCLx=Xbar+A2Rbar,用查表的方式,而不是计算机算得。直接算是有问题的,除了这些年的人工智能,其他的统计参数都是上个世纪研究出来的。这里是用估算的Sigma,或称短期Sigma。整体的S称为长期。        不了解的人,从老师那边学到控制图就是3Sigma,那样就会将控制限放得很宽。均值极差图里用的3Sigma,不是想象中的Sigma。(此处存疑)        那么,应该先看哪张图?应该先看Rbar,因为如果下面的点超了,说明过程失控,那么Xbar就是个待商榷的数据。4. 单值的界限        自然过程界限,需要查表,用于做能力分析,预测过程能力。3S也可以叫做+/-3Sigma,有些老师不讲深时,不会讲解到这部分。        控制图一般会有两个,组内变差和组间变差。不要用单值来画3Sigma,会导致控制限很宽,根本就不报警。n=4,查对应的4代表的A2值。如果用软件做控制图时发现就台阶,要检查一下子组大小是否一致。        休哈特控制图要合理分组,那么就要兼顾统计指标。5. 基于子组的其他控制图 6. 单值极差图        有些业务条件下无法分组,农业化学试验或破坏性试验,只能n=1,通过两个值之间的移动极差来表示。7. 统计受控        什么时候来判断过程是否受控?25个子组。实际上,休哈特一开始选用的每组数量是4,一共抽样了100个观察值。等到25组数据才去算控制线,等待过程中是否会产生报警数据。当然会,所以尽量早发现。8. 分析用控制图、监控用控制图        分析型用于研究范围时,看稳不稳定,如果稳定,就把控制限固定下来。在手工绘制状态,是两张图。分析时,如果超出控制限,就要把点剔除掉,相当于掩耳盗铃。如果剔除一个点,就可能有另一个点超出。剔到后来,就会发现图上几乎没什么点了。剔点不是根本,剔除一个要补充一个。没有找到原因前,就出不来控制线。9. 控制图的选型        单值的Sigma和均值的Sigma所计算出来的控制限是否一致?可以用Excel或者JMP来计算一下。感兴趣的可以计算一下。1. 内容小结 2. 课后问题        1. PPAP要求至少300个样品,是否向客户提交的SPC数据,也必须基于300个数据的分析?        答:元杰老师讲过,满足16个就可以做数据分析。这根PPAP要求没有直接关系。        2. 取80个数据是连续取样,还是分子组大小取样?        答:???

spc培训课件

159 评论(12)

魔吞不動城

你的邮箱??

195 评论(12)

!首席12333

主讲人:罗平老师 记录人:中质盟 阿瑞斯 1. 什么是SPC?        版 统计(Statistical):用数据说话 过程(Process):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系列活动        控制(Control):让事物按照我们希望的方式发展        通俗地理解,SPC就是运用数据,使一系列活动按照我们希望的方式发展,从而得到我们期望的结果。         版 统计工具: 控制图 、 甄别 波动 异常波动: 消除 异常 原因 ,使过程 受控 过程: 维持 过程受控状态,并持续 改进        则更加专业的理解就是,SPC是运用控制图甄别过程中的异常波动,从而找到并消除异常原因,使过程受控。通过SPC维持过程受控状态,并持续改进。       2. 公理 :没有两件事件是完全一样的。       3. 波动工程学概念 休哈特的理念:可控的波动,不可控的波动。 4.受控与预测 稳定状态 临界状态 混乱边缘 混乱状态 5.均值极差图 需要查表,考虑控制图的 稳健性 。这是均值点的6Sigma。错误的方法会放大我们所需要的控制限。抽20组数,每组4个。会得到20个均值、20个极差。20个均值也能形成一个分布,即3个分布。        单值情况下,用估算的Sigma,称为 短期Sigma ,用n来查相应的D2。A2=3/(d2*sqrt(n))。 6.用子组监控过程 每一时刻抽取4个样本,在1点钟、2点钟、3点钟、4点钟,用 均值 绘制极差。                7. 三种分布         总体分布 :总体就是某数量指标值x的全体,即一堆数,这一堆数有一个分布。         抽样分布 :抽样无限次,可以得到无限个均值,可以通过样本方差和总体方差计算得到。         样本分布 :样本统计量的分布。        1. 控制图的现行误区        不少现行关于SPC的观点都是矛盾的,包括有些专家都莫衷一是。像在控制图上用2倍Sigma,或是设置一些前提。还有说CPK是长期的、而PPK是短期的,亦或反之。        控制图的计算公式不是随意控制的,根据公式计算出控制限。发现均值两个点超出了控制限。         2. 正确和错误的控制图方法        方法一和方法二,用休哈特控制图方法来做。这两种方法,都不会因为有失控点参与,而导致其控制限没有作用。        方法三,LCLx=Xbarbar-3s/sqrt(n),比休哈特的方法,放大了90%。其结果是失控的点在界限内。这是种错误方法。        方法四,控制限放大了455%。这也是种错误方法。        可以用Excel自己试验一下,就像单值的6Sigma和均值的6Sigma,一个很宽,一个较窄。所以最好用休哈特查表的方式,就是考虑到控制图的稳健性。        休哈特控制图用k个子组的离散统计量,用来发现子组和子组之间的差别。而错误的方法用的单独的统计量,已经默认分组了,那么做控制图意义何在呢?        最多的往往是人工指定的控制限,更没有理论基础。但往往是错误的理论,其流传度更甚于正确的。记得十多年前,南京瀚宇彩欣召集各家背板和铁框部件供应商,要求按照原有尺寸公差的75%来进行管控。现在看来,当时提出该要求的质量或研发高层人员,并没有理解控制图的涵义,这是基于公差带来的,根本不是基于统计来的。       使用3倍Sigma作为控制限不仅仅是出于概率理论的考虑。        翻译并摘取要点如下:       1)首先 避免 在没有必要的问题上 浪费时间        2)需要建立一个波动的 界限        3)如果使用多个统计量,则每个统计量均要设置相应界限        4)通常使用 对称 的界限        经验显示,t=3时,3Sigma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经济界限。第一类错误和第二类错误要有一个平衡点,基于一定的理论来选择一个期望值。         经验法则 ,对于同一类数据集,大约有60%~75%数据会分布于均值两边1倍Sigma,99%~100%的数据会分布于均值两边3倍Sigma。称为谢比雪夫定律。经验法则中未提到任何的正态分布。        经验法则1         经验法则2         经验法则3        不管分布多扭曲,都会满足经验法则3.        1. 现场要用最简单的        使用控制图的人对此项非常感兴趣,这往往是一个障碍。有时一看不是正态的,就不使用。使用假设检验的方法,或者用对数、画函数等,方法甚至于比控制图更复杂。如果是生产一线用到的统计方法,一定要是最简单的。要在生产现场起作用的方法,要可以普及。越是复杂的东西,前提更多。        纠偏参数是通过标准正态分布推导出来的,非正态分布的情形对于纠偏参数的影响不大。        2. 休哈特模型和Donald Wheeler模型        下图的分布里,上边三种是休哈特的模型,下边三种是Donald Wheeler的模型。        Donald Wheller用模拟器产生了两千个数据,分别是子组大小等于2、4、10的。用休哈特方法估算Sigma,做相应控制限。当n=2时,非正态分布也落在控制限范围内。随机生成的数都是受控的。选择多种极端的分布,以证明休哈特控制图也能适用。我们自己可以选择其他分布模型再作验证。       1)n=2时,均一分布100%做到,三角分布也是100%。       2)n=4时,均一分布100%做到,三角分布也是100%。        3)n=10时,均一分布是100%,三角分布也是100%。         最终证明:       SPC改进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除非是人、机、料、法、环都固定下来。画控制图既不是前提,也不是结论。        传说1: 必须正态分布才能使用控制图        你的经验已经告诉你,没有任何异常存在,那就是受控的。正态分布不是前提。这和自动收集数据与手工收集数据无关。                传说2:控制图起作用是因为中心极限定理。        虽然说中心定理应用很广,但控制图不是由其生成的。随着样本量大,均值会接近于正态。中心极限定理和控制图有冲突,是应用控制图的一个障碍。基于中心极限定理,则在实践运用中,可能会去等数据量,连图都画不了。                传说3:观测值必须是独立的,自相关的数据不适用控制图。        我们一般按时序来抽样,下一个时间点的抽样也受上个时间的产品有关。今天下雨,则明天下雨的概率会大些。生产线上的产品都是有自相关的,用它作控制图,发生了很多报警信息。在剔除了异常数据后,剩余的数据在受控范围内。              传说4:在画控制图前,数据必须是受控的。        画控制图的目的就是为了看是否受控。        以上出于交流,现在的社会已经不是一家之言了。如果在审核时,最好还是听从审核老师的建议。        基础一:休哈特控制图使用距中心线正负3倍Sigma作为控制限。        经济平衡支点,基于犯第1类错误和第2类错误的平衡点。如果天天报警,那就根本没法儿正常生产。                基础二:计算3Sigma控制限必须使用子组离散度的均值统计量。        Rbar, Sbar, 短期Sigma,不是S。         基础三:基于合理的分组        分组组内尽量小,组间尽量大。               基础四:只有组织(企业)通过有效方式使用从控制图里获得的信息,才是有效的。        戴明讲,只有管理人员认可,才能往下推行统计技术。个人来参加培训,来武装自己,但拿到现场不一定能起作用。 本章小结:         问题1: 子组大小一定要到30吗?专家会回答:5个数也行。        他就是想方设法让你用这个方法。         问题2: 预控制图使用方法       很多东西都是可以自己去推论,预控制图是基于公差去做的。一个分布,正常情况下有波动存在,这是自然现象。而公差线是主观界限,如果数据证明你是偏的,都已经偏到这儿了,做预控制图有什么意义呢?通过这样的方法,也要自己来推断什么样的方法是合理的。

92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