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55

樱桃香香
首页 > 考试培训 > 班主任心理健康培训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識食過人

已采纳

班主任教师自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马绍斌提出的理想心理健康状态具有以下特点:热爱生活,善于享受生命;胸怀宽阔,不为小事烦恼;欲望适度,不为名利所累。

班主任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生理学、心理学知识: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正处在从未成熟的儿童期向逐渐成熟的青春期的过渡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客观上,社会竞争的加剧,造成学生较重的心理压力;学习生活节奏的紧张,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不断向学生的应激水平挑战。

家庭问题的复杂化,单亲家庭日渐增多,使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严重的影响。主观上,个人的适应能力、意志力、人格的健全等,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这就需要班主任教师了解学生这一特殊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耐心地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安全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班主任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长期性:

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长期性,不要等问题出现了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晨会、班会或恰当的时候,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时候,班级表现正常,似乎很难发现问题。这时,班主任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学知识,结合典型的案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

又可以暗示他们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消除隐含的不良心理,防微杜渐,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

正确人生态度的教育:

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因此要时常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使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分析、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即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务本求实的精神,使学生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

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的教育:

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教育学生要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培养善良的品质、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谦虚开朗的性格。

满意心境的教育:

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的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教育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既不自骄自傲,也不自轻自贱。

既不会被赞扬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能从别人的议论中吸取教训,扬长避短。教育学生要一分为二地论人论事,客观的、全面的对待他人,不忽冷忽热,不苛求他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教育学生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正确对待升学和择业。

和谐人际关系的教育:

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老师的帮助、批评、教育,在和同学交往中要注意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友爱,与人为善,学会宽容,减少不必要的矛盾。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就比较舒畅,心理自然处于健康状态中。

班主任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

许多班主任教师有这样一个共识:现在的学生“难管”,他们懂得未必比你少,但又不真正懂事,个性很强却极易出问题。所以,有效的思想教育一定要有针对性,切中学生的心理现状。

例如:有的学生表现自信心不足,常感自卑,不愿面对竞争和挫折,对自我的满意程度下降。根据高中生最渴望被理解这一特点,班主任教师可以借助平等的对话,让学生自己寻找不足,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实际效果往往比其他任何方式的说教都要好。

班主任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高中学生更需要独立自主地学习,能不能适时适地的调节自身状态成了是否产生自我成就感、自我满足感的关键,所以可以让学生定期写心理随笔,随时检查反省自己的内心世界,及时自觉的调整心理状态。

总之,班主任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要充分利用班主任优势,及时捕捉学生的心理信息,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班主任心理健康培训

304 评论(10)

丸子丸子小樱桃

实践证明,学校心理工作若与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班主任树立起学生心理卫生的意识,那么在目标教育工作中,就增多了教育的途径,我们工作的实效性会大大增强。

几年来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了一些初步探索和体会。

一、了解学生心理特征是工作的首要环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特征,班主任接新班后应对全班同学进行普查。方法可以用问卷、个别交谈、家访等。

调查中可以了解学生心里话是否有地方说,换句话就是是否有人听他们讲。

同时可以了解到学生个性性格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性格外向还是内向等。

在调查中了解到有些学生个性比较突出,要注重个别心理辅导。

有一个同学明显的不会进行自我调节,甚至有些轻微的神经质。有了不痛快的事就叨唠,严重时大哭,不管上课还是下课。如果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在她身上行不通。我采用输导的方法。比如她认为也应受表扬时,就找机会补上,或在下边对她一人补上;课堂上有几次哭闹,就把她领到办公室,听地诉说,有时就为一点小事,老师也一定要耐心听下来。这与纵容学生环毛病不能相提并论,对心理活动的不恰当表现只能用输导的方法帮她调节。由于老师这么做,班上大部分同学对她也都能理解,造成一种和谐、温馨的心理环境。高三一模考试后她认为考得不好,一见到老师就哭了,其实是紧张、累的。这时候我觉得无须用语言去安慰,她用这种方法发泄也好,就顺水推舟让她哭痛快,我站在对面扶着她肩看着她哭。她哭完,看看周围,又笑了,大家也都笑了。她心情终于平静下来了。

考上大学后,她寄给我的元旦贺卡上写着:“李老师,谢谢您用爱心、耐心培植了我。祝福您永远健康、快乐。”

二、创设自我调节的环境,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在未开设心理卫生课的情况下,可以分专题讲课。如考试前如何克服焦虑情绪课;“友谊与爱情”课;教育心理学的有关内容;学习上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等等。这些课程一方面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从心理学角度了解自我,培养良好的心态,适应环境,以克服心理不适。

高中生学习任务重,面临国家选拔的考核,身体发育步入成熟的年龄、性意识活跃,但他们的心理没达到成熟,承受能力还不强。所以这埋藏着学生烦恼多,心态不平衡,即所谓的“危险期”,“困难期”,所以对他们应注重心理辅导。

88年我在高一学生中组织一个“心理学小组”,学习《教育心理学》《青年心理学》《高中生心理》等,一些学生结合书上的内容边读边议,联系思想、工作、生活实际,把无处说的话,在小组里倾吐出来。老师只是其中的一员,就是聆听,一般无须作什么评论,必要时作些引导。这种作法得到同学们的认可。以往学习越紧张,集体越容易涣散,在辅导后上课比较踏实,教室里罩着一种宁静的气氛。说明这种辅导符合了学生心理状态。

356 评论(10)

lingshan1226

小学阶段是一个非常特殊、重要的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从发育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内,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既独立,又存在依赖性;既自觉,又常常表现出幼稚的一面,而且在这一时期内,是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及其容易受到家庭、社会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对这一时期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而且还要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通过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及有效的家校沟通与合作来影响学生的心理。所以,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以便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能及时给予帮助,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那么,班主任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         第一,让他们喜欢上老师,喜欢这个班集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他们喜欢上了老师,相信老师,他们才愿意和老师交朋友,师生之间才能更好的交流互动,       所以在工作中,我们首先要真心对待、引导学生。比如学生之间在玩课间小游戏时,容易产生摩擦,这时班主任可以根据情况安排班上易冲动爱、打架的学生从旁协助处理。通过这些事情,唤起他们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同情心,同时也能教给他们如何更好处理事情的方法。         其次,教师要学会倾听、等待。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在描述事情有时候表达不是很完整,准确。这时就需要教师耐心倾听、引导,甚至多方求证弄清事实真相,而不是凭主观臆断。记得前几天在班级收一个表格的时候。一个组长说,他们组有一个同学没有交,这时那个同学就反驳,说自己交了的,而且很委屈,一副要哭的样子。这个时候,我其实是有些不相信这个孩子的,因为他昨天就忘记带表格,但是,我虽怀疑却并没有给他定罪。于是我把组长和这个同学都喊到我跟前,问清楚事情过程。组长确实没收到他的表格,他把表放到某某(他的同桌)桌子上啦。”可是我们并没有找到他的表格,我这时对他的怀疑更大,但是却只对他说:“我们要求的是同学们坐在座位上,组长到每个学生的跟前去收,你没有按要求交给组长,现在表格找不到,只有请你家长来学校重新填写”。他感觉很委屈,“那你下次一定要注意,要直接交到组长手上,而不是随意放置”,他点点头。一节课后,这个同学拿着表格面带笑容来找我:“张老师,我找到啦,在某某的书里夹着呢”。我很庆幸当时没有把怀疑他的话说出来,这个时候我对他说:“昨天你忘记带表格,所以害的妈妈又跑一趟给你送来,今天把表格弄丢了,现在幸亏找到了,否则的话还要麻烦你父母来学校重新填写,是不是给父母添麻烦呢”?他表示自己知道错啦,下次一定注意,不给老师和父母添麻烦。         最后,学会抓住机会,鼓励学生以此达到说教目的,而不是强迫其服从。比如,每次得到流动红旗的时候,孩子们都特别高兴,这时我就会大肆表扬,并适当的加以物质奖励,教育孩子们只要团结写作,互帮互助就会有收获,以激发他们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担当。       第二,关注特殊孩子。现在单亲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而且这些孩子大都是隔代抚养。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这些孩子特别敏感,而且心理负担重,心里的小秘密很多。所以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些孩子。我们班有一个小女孩,在一年级时,父母经常吵架,甚至是两个家庭之间吵架,后来父母离婚闹上法庭,更让人生气的是,父母为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竟让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上庭决定跟随爸爸还是妈妈。那天孩子奶奶给孩子请假没有来上学,第二天到校后我找孩子聊天,告诉她“你是一个非常漂亮,聪明的孩子,爸爸和妈妈都非常的爱你,所以都很想和你生活在一起,现在爸爸妈妈虽然不在一起生活,但是他们仍然爱你,你仍然是他们的女儿,以后妈妈不在你身边照顾你,爸爸又在外地上班,所以你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有事情需要帮助可以和老师说。”在后面的学习中,我总对她投入更多的关注,经常和她聊天,和她的家长们交流,让他们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         另外,对于不自信,上课不认真及后进生,教师要经常表扬、鼓励他们,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当一个人获得赞美时,他的自信心会激增,变得更加积极向上。比如,我们班有几个孩子上课不爱回答问题,怕回答错。因此,我总是在提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时喊她们回答,并且会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慢慢的,他们由被动回答到主动举手。对于后进生,班主任还要结合每个孩子的特点,帮助他们制定学习目标和策略,每次稍有进步就及时鼓励,帮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我们班有个女生,她接受新知特别慢,但是每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她就会进步特别大。所以我经常会和她沟通,并让她认识到自己的这一特点,在学新知识的时候,我总是先让她做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以增强她学习的信心,过一段时间后再做稍微有难度的题目,这时这些有难度的题目对她来说也就没有那么难了。这个孩子一直也都表现的很自信,因为我们一直在给她灌输“你是优秀,这些困难只是暂时的,很快就可以克服”的思想。这样的暗示和赞美真的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而且还会产生连锁反应,会使学生的其他方面也表现的很优秀。         第三,班主任要掌握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且会借助其他资源,做好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形成家校合力。我们班经常会对一些表现比较好的进行奖励,所以在教室的讲桌上一直都放着一盒糖果,以此来激励孩子们努力。一天,我一进教室门,就看到台上站着一个孩子,手放在盒子里,一看到我进来,马上把手藏在裤子后面的裤兜里。这个时候我并没有马上说什么,而是喊他先回到自己的座位。一节课后,我把他请到我跟前,问他有没有话要对我说,他说“我不该偷偷拿桌子上的糖果。”在这之前我对这个孩子了解还是比较多的,他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平时跟着外婆生活,外婆也是离异,而且一直以来都对他进行一种放养的状态,家庭经济情况也不是很好。在我的印象中他还是一个比较乖的孩子,就是有点懒,每次写作业都要催着才写,偷偷拿糖我还是第一次发现。为了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当我发现的时候并没有第一时间找他谈话,而且给了他思考的时间,然后才单独找他谈心,并且给孩子承诺,我会帮他保守秘密,下次如果他想吃糖了,可以通过自己努力去争取,这样的糖吃到嘴里才甜。后面我又通过私下和家长沟通,并建议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平时多投入一些精力在孩子身上,我,一起帮助孩子进步。         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班主任,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工作中,洞悉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并持之以恒的坚持。“润物细无声”,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178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