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吃货一枚
1、 植物病害:由于致病因子(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的作用,植物正常的生理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和组织结构上出现多种病理变化,表现出各种不正常状态即病态,甚至死亡的现象。2、 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子引起的植物病害,可以在植物个体间互相传染,因而也称传染性病害。3、 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子即不适合的环境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不能在植物个体间传染,因而也称非传染性病害。4、 症状:植物感染病原物或受非生物因子的影响,经过生理病变和组织病变后,最后在形态上出现 有别于正常植株的病变,这种病变后的形态特征称为症状。包括病状和病征两方面。5、 病状:是患病植物本身在受到某种致病因素的作用后,由内及外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6、 病征:是生长在植物生病部位表面的病原体(诸如病原物营养体、繁殖体和休眠结构等)。7、 寄生性: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8、 致病性: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9、 营养体: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菌体。绝大多数真菌的营养体都是可分枝的丝状体。10、 菌组织:有些真菌的菌丝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形成的疏松或紧密的组织。11、 生活史:指真菌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12、 全寄生:寄生性种子植物叶片退化,叶绿素消失,根系也退化成吸根,并以吸根中的导管和筛管分别与寄主植物的导管和筛管相连,从寄主植物夺取其自身所需的全部生活物质的一种寄生方式,如菟丝子和列当等。13、 半寄生:有些寄生性植物的茎叶有叶绿素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但根系退化以吸根的导管与寄主维管束的导管相连,吸取寄主植物的水分和无机盐的寄生方式,也称水寄生,如寄生林木的桑寄生和槲寄生等。14、 侵染过程:指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进入寄主,在其体内繁殖和扩展,使寄主显示病害症状的过程,也是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因而也称为病程。15、 局部侵染:病原物侵入后扩展的范围局限于侵入点附近的现象。16、 潜伏侵染:有的病原物侵入后在寄主体内潜伏,寄主并不立即表现症状,而是在一定条件下或在寄主不同发育阶段才表现症状的现象。17、 症状隐蔽:有的病原物侵染后使寄主变现症状,但在某些条件如低温或高温下,症状可以暂时隐蔽,当条件适宜时又可重新出现的现象。18、 复合侵染:在侵染过程中,病原物随机传播到寄主植物上,同一侵染位点可同时或先后遭受不止一种病原物的侵染,并常常表现集中病原物混合寄生的复杂症状,这种侵染称为~~19、 病害循环:指病害从寄主植物的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20、 单循环病害: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的病害,也称单利病害或积年流行病害。※系统性病害, 流行程度取决于初始菌量※21、 积年流行病害:指病害从少量发生起,需要经过年度间的病原物积累,才能造成严重危害的病害。※局部性病害,流行程度取决于气象条件※22、 多循环病害:除初侵染外还有再侵染的病害,也称复利病害或单年流行病害。23、 单年流行病害:指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菌量能够不断积累,引起流行的病 害。24、 病原物的越冬、越夏:指病原物以一定的方式在特定场所度过不利其生存和生长的冬季及夏季 (寄主休眠期或中断期)的过程。25、 抗病性:寄主植物具有的能减轻或克服病原物致病作用的可遗传的性状。26、 植物检疫:依据国家法规,对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验和处理,以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通过人为传播扩散的一种植物保护措施。27、 农业防治:在农田生态系统中,通过改进耕作栽培技术来调节病原物、寄主及环境之间的关系,创造有利于作物抗病、不利于病原物侵染的环境条件,从而控制病害发生与发展的方法。28、 生物防治:是利用对植物无害或有益的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影响或抑制病原物的生存和活动,从而控制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的防治方法。29、 物理防治:指通过利用物理方法清除、抑制、钝化或杀死病原物控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方法。30、 化学防治:利用化学药剂即农药控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方法。二、 填空(判断/选择)1、 常见病状类型:变色、腐烂、坏死、萎蔫、畸形。2、 常见病征类型:霉层、粉层、锈粉、颗粒、菌索、菌脓。3、 植物病原物主要有真菌、原核生物(细菌和菌原体)、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类群。4、 真菌菌丝变态结构:吸器、附着胞、附着枝、假根、菌丝索、菌环、菌网。5、 菌组织类型:菌核、子座、假子座、根状菌索。6、 真菌的有性孢子有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以及担孢子5种。7、 常见的无性孢子有孢囊孢子、游动孢子、分生孢子。8、 根据单倍体、二倍体和双核阶段的有无及长短,可将真菌的生活史分为以下5种类型:无性型、单倍体型、单倍体—双核型、单倍体—二倍体型以及二倍体型。9、 真菌命名采用拉丁双名法。10、 细菌一般为球状、杆状、螺旋状,植物病原细菌多为杆状或短杆状。11、 植物菌原体没有细胞壁,包括植原体和螺原体两种类型。12、 原核生物多以裂殖的方式进行繁殖。13、 植物病毒主要含有核酸和蛋白两大部分。中间为核酸芯,外部有外壳蛋白包被形成衣壳。14、 植物病毒增殖三步:脱壳、核酸的复制和表达、核酸和外壳蛋白的组装。15、 衡量病毒稳定性的指标主要有稀释限点、热钝化温度和体外存活期。16、 病毒的命名不采用拉丁双名法,而是以寄主名、症状名加“virus”构成。17、 线虫多数雌雄同为线形,少数雌雄异形,即成熟雌虫虫体多为梨形、柠檬形、肾形、珍珠状或各种囊状,但幼虫和雄虫认为线形。18、 线虫体腔内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排泄系统等器官,其中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比较发达。19、 侵染过程一般分为4个过程:侵入前期(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显症期)。20、 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通常有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和伤口侵入三种方式。21、 植物的病害循环主要涉及病原物的越冬与越夏、释放与传播及初侵染与再侵染三个方面。22、 病原物的越冬越夏方式有寄生、腐生和休眠三种。23、 病原物传播方式有4种:气流传播、雨水传播、昆虫及其他介体传播和人为因素传播。24、 最常见的季节流行曲线是S型曲线。根据S型曲线的基本形式,可将病害流行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始发期(也称指数增长期,菌量积累的关键时期)、盛发期(逻辑斯蒂增长期)和衰退期。25、 我的植保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26、 植物病害的诊断,首先要区分是属于侵染性病害还是非侵染性病害。如果是侵染性病害,再确定病原的大类型, 是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性病害等。27、 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有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抗病育种、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28、 植物检疫程序是植物检疫机构的行政执法程序,包括检疫许可、检疫申报、检验和检疫处理等基本环节。29、 抗病品种选育途径:引种、系统选育、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及生物技术育种。30、 植物抗病性鉴定按鉴定场所区分为田间鉴定和室内鉴定。31、 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主要通过有益微生物对病原物造成的各种不利影响来实现的,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抗菌作用、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和交叉保护作用。32、 物理防治方法:汰除、热力处理(温汤浸种、蒸汽消毒和热力治疗)、辐射、嫌气处理以及拒避。33、 叶瘟病四种类型: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及褐点型。34、 稻瘟病病原物无性态为灰梨孢,病菌分生孢子在有水膜的条件下萌发形成附着胞和侵入丝,通过伤口、自然孔口或直接侵入稻株表皮组织。35、 水稻纹枯病的最典型的症状是云纹状病斑和菌核。36、 水稻纹枯病的病原物无性态为立枯丝核菌,有性态为瓜亡革菌。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菌核可打捞)37、 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病害,病原物为黄单胞杆菌。症状类型:叶枯型、急性型、凋萎型及黄叶型。初侵染源来源:稻桩、杂草、茭白和紫云英。38、 水稻恶苗病:病苗主要表现为徒长,比健苗高1/3左右,植株细弱,叶片、叶鞘狭长,呈淡黄色,根部发育不良,根毛少。39、 水稻病毒病:普通矮缩病、黄矮病、黄萎病、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细菌性病害: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细菌性基腐病、细菌性褐条病。线虫病害:水稻干尖线虫病。生理性病害:水稻赤枯病。40、 小麦赤霉病病原物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无性态为镰孢属禾谷镰刀菌。病原菌可产生毒素。41、 小麦条锈病的周年循环中越夏是关键;秆锈病菌是转主寄主的长生活史型锈菌,其转主寄主为小檗和十大功劳;秆锈病流行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湿度条件。三种锈病的症状可概括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42、 临界期温度回升得早晚和雨量多少,是小麦叶锈病能否流行的决定因素。43、 小麦全蚀病受害部位仅限于根部和茎基部,在病处形成黑斑。病原物为禾顶囊壳小麦变种。一般连作地发病严重,但有自然衰退现象(即继续种植感病寄主植物,病情逐年自然下降)。44、 玉米黑粉病(也称瘤黑粉病)为局部侵染性病害。病部组织肿胀成瘤(菌瘿),肿瘤外表有白色、灰白色薄膜,内部幼嫩时肉质,白色,柔软有汁,成熟后变灰黑色,坚硬。45、 玉米粗缩病:病毒病。病原物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与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相同。(蜡白色条状突起)。46、 甘薯黑斑病病原物为毛缘长喙壳,可产毒素。(见39小麦赤霉病)47、 棉花苗期病害: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茎枯病、疫病和角斑病。48、 棉铃病害:炭疽病、疫病、红腐病、黑果病、红粉病、软腐病、曲霉病、茎枯病以及角斑病。49、 油菜菌核病一般没有再侵染。其发生和流行主要取决于越冬菌核的数量、翌春(特别是油菜抽薹开花期间)的气象因素、油菜盛花期与子囊盘盛发期的吻合程度以及栽培条件、品种抗病性、耐病性等因素。50、 油菜病毒病的病原物主要有三种TuMV(马铃薯Y病毒属芫菁花叶病毒)、CMV(黄瓜花叶病毒)、YoMV(烟草花叶病属油菜花叶病毒)。51、 烟草花叶病:病毒病。主要病原物有TMV(烟草花叶病毒)、CMV(黄瓜花叶病毒)、PVY(马铃薯Y病毒),后两者传毒介体为蚜虫,TMV主要通过接触摩擦传播。52、 烟草赤星病病原物为链格孢;其症状为形成同心轮纹病斑。53、 梨锈病:病斑表面密生橙黄色针头大小的小粒点(性孢子器),潮湿时溢出淡黄色粘液(性孢子),粘液干后小粒点变黑色;背面呈淡黄色疱状隆起并产生灰黄色毛管状物(锈孢子器)。病原物:亚洲胶锈菌,为转主寄生菌,其转主寄主为松柏科的桧柏、欧洲侧柏、高塔柏、圆柏、龙柏和翠柏等。54、 梨锈病菌在其生活史种可产生4种类型的孢子(缺夏孢子类型)。在梨和山楂等寄主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在桧柏等转主寄主上产生冬孢子和担孢子。【小麦秆锈5种类型孢子均有】55、 柑橘黄龙病病斑在叶片上可表现为均匀黄化型和斑驳黄化型(花叶),在果实上发病俗称“红鼻子果”。其传毒介体为柑橘木虱。影响其发生和流行的关键因素是侵染源数量(果园病树)和传播介体柑橘木虱的数量。柑橘品种、树龄以及栽培管理也影响病害的发生程度和流行速度。56、 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症状特点:叶片正面褪绿或坏死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背面产生白色霜状茂密霉层。花茎受害弯曲肿胀呈龙头状。花器受害畸形,不能结实或少实。57、 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症状:腐烂(心腐、基腐、叶腐),并产生恶臭。细菌性病害。58、 茄科蔬菜青枯病:细菌性维管束病害。症状表现为枯而不干,横剖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腐烂,并可从切口处挤出白色黏液(细菌)。【据此可与真菌性枯萎病或黄萎病区别】59、 番茄病毒病常见三症状:花叶型(轻花叶、重花叶及黄色花叶)、条斑型和蕨叶型。病原物主要有ToMV(番茄花叶病毒)、CMV(黄瓜花叶病毒)、TMV(烟草花叶病毒)、PVX(马铃薯X病毒)、PVY(马铃薯Y病毒)。60、 瓜类枯萎病(主要指黄瓜枯萎病)主要变现为萎蔫,维管束褐变,根系腐烂、茎基部有霉层。其病原物为尖镰孢菌。其病害流行决定因素是土壤中初始菌量的高低。(积年流行病害)三、 问答与论述1、 病害三角 植物和致病因子是植物病害发生的两个基本因素。病害形成是植物与病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必定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在自然状况下,植物病害的形成涉及植物、病原和环境三个方面,呈一种三角关系即“病害三角”关系。在农业生产中,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还与人类的农事活动密切相关,构成“病害四角”。2、 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特征 侵染性病害:田间具有明显的发病中心,病害由发病中心逐渐向全田发展,许多病害的病部有明显的病征,一旦发生,植株难于恢复健康。 非侵染性病害:往往大面积同时发生,无明显的发病中心;有独特的症状,但病部无病征;如及时消除发病因素,病株症状发展减缓或消失,植株恢复健康。3、 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定义:用来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如发现一种新的病害或疑难病害时,就需要用柯赫氏法则来完成诊断与鉴定。内容:【分离→培养→纯化→接种】(1)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存在;(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3)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表现出相同症状的病害;(4)从接种后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状与纯培养的原始微生物完全相同。应用范围:该法则建立建立在微生物学基础上,仅适用于侵染性病害而不适用于非侵染性病害。其次,就侵染性病害而言,绝大多数侵染植物的活体营养生物至今尚不能人工培养,因而该类微生物病原性难以完全遵循该法则。4、 引起非侵染性病害发生的环境因素(P9)(1) 物理因素:包括温度、湿度、水分以及日照等。(高温灼伤,低温冷害、冻害,水分过多 渍害或涝害等)(2) 化学因素:包括营养失调、环境污染及农药施用不当等。(缺N,叶片黄化、枯焦、早衰)5、 真菌病害的特点及诊断(P31)症状特点:主要病状是坏死、腐烂、萎蔫,少数为畸形,特别是在病斑上常常有各种各色的霉层、粉层、颗粒等病征,这是真菌病害区别于其他病害的重要标志,也是进行病害田间诊断的主要依据。实例:绵霉和腐霉大多生活在水中或是潮湿的土壤中经常引起植物根部和茎基部的腐烂或幼苗猝倒,湿度大时往往在病部生出大量白色的棉絮状物即菌丝。霜霉、白锈菌陆生,均为活体营养生物,危害植物的地上部,引起叶斑和穗部畸形。在病部表面,霜霉形成灰白色的霜状霉层,白锈菌形成白色的疱状突起。担子菌门中的锈菌能形成大量夏孢子,这些夏孢子可以通过气流作远距离传播,所以锈病常常大面积发生。诊断:通常用蘸湿的挑针或刀片将寄主病部表面的各种霉层、粉层或颗粒挑出来或刮下来,或进行组织切片,用显微镜检查。如果病部没有子实体,则可进行保湿培养后再作镜检。有时病部观察到的真菌并不是真正的病原物,而是与病害无关的死体营养真菌。因此,必须按照柯赫氏法则,通过病原物的分离、培养、纯化和接种等证病实验方可确定真正的病因。6、 植原体和螺原体的区别同:菌体无细胞壁,只有一层原生质膜包围在菌体四周。能穿透细菌过滤器,对青霉素不敏感,对四环素敏感。异: (1) 形态大小:前者形态、大小变化较大,表现为多型性,如圆球形、椭圆形、哑铃形、梨形等。后者呈线条状,在其生活史的主要阶段呈螺旋形。(2) 菌体寄生部位:前者主要寄生在植物韧皮部筛管组织中,后者主要寄生于植物韧皮部和昆虫体内。(3) 传播介体:前者为叶蝉,后者为叶蝉、飞虱。(4) 人工培养:前者目前尚不能人工培养,而后者可以。
全力羽羽
1.【多选题】关于充血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充血是一主动过程
B.炎症性充血是较为常见的病理性充血
C.突然一次性大量抽取腹水导致充血,属于病理性充血
D.充血是一被动过程
E.又称动脉性充血
2.【多选题】重要器官的淤血可见:
A.急性肺淤血时肺体积增大,暗红色
B.急性肺淤血可见大量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即心衰细胞
C.慢性肝淤血可见肝小叶中央肝窦高度扩张淤血、出血,肝细胞萎缩
D.慢性肝淤血可见槟榔肝
E.肝淤血常由右心衰竭引起
3.【多选题】血栓形成的条件包括:
A.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B.血流状态的异常
C.血液凝固性增加
D.血管外伤
E.血流湍急
4.【多选题】符合白色血栓说法的是:
A.血小板及少量纤维蛋白构成
B.位于血流较快的心瓣膜、心腔内和动脉内
C.位于延续性血栓的起始部
D.表面粗糙、质实,与血管壁紧密粘着不易脱落
E.又称血小板血栓
5.【多选题】混合血栓有下列何种特征
A.含血小板小梁、网状纤维蛋白,网内大量红细胞
B.延续性血栓的尾部为混合血栓
C.发生于左心房内的血栓呈球状
D.发生于动脉粥样硬化溃疡部位的混合血栓可称为附壁血栓
E.延续性血栓的头部为混合血栓
6.【多选题】血栓的结局有:
A.软化、溶解和吸收
B.液化性坏死
C.机化和再通
D.钙化
E.淀粉样变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ABCE。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充血的知识点。(2)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动脉性充血(E对),是一主动过程(A对D错),表现为局部组织或器官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3)病理性充血:各种病理状态下局部组织或器官发生的充血。炎症性充血是较为常见的病理性充血;减压后充血:较长时间受压的局部组织或器官,当压力突然解除后,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引起的充血。如绷带包扎肢体或腹水压迫腹腔内器官,若突然解开绷带或一次性大量抽取腹水,局部压力迅速解除,导致充血。综上ABCE正确,被动过程属于淤血。
2.【答案】ACDE。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淤血的知识点。(2)①肺淤血:由左心衰竭引起。急性肺淤血时肺体积增大,暗红色(A对),切面流出泡沫状红色血性液体。镜下,其特征是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变厚,可伴肺泡间隔水肿,部分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可见出血。②慢性肺淤血,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更为明显,还可见肺泡间隔变厚和纤维化。肺泡腔除有水肿液及出血外,还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即心衰细胞(B错)。肺淤血性硬化时质地变硬,呈棕褐色,称为肺褐色硬化。肺淤血的患者临床上有明显气促、缺氧、发绀,咯出大量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3)肝淤血:常由右心衰竭引起。在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淤血区)、黄(肝脂肪变区)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称为槟榔肝。镜下见肝小叶中央肝窦高度扩张淤血、出血,肝细胞萎缩,甚至消失。综上CDE符合肝淤血的描述。
3.【答案】ABC。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栓形成的知识点。(2)血栓形成是血液在流动状态由于血小板的活化和凝血因子被激活致血液发生凝固。血栓形成的条件包括:①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②血流状态的异常;③血液凝固性增加。综上选ABC。
4.【答案】ABCDE。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栓的类型的知识点。(2)白色血栓:①成分:血小板及少量纤维蛋白构成(A对),又称血小板血栓(E对)或析出性血栓。②部位:血流较快的心瓣膜、心腔内和动脉内(B对),例如在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时在二尖瓣闭锁缘上形成的血栓为白色血栓;在静脉性血栓中,白色血栓位于延续性血栓的起始部(C对),即血栓的头部。③肉眼观:灰白色小结节或赘生物状,表面粗糙、质实,与血管壁紧密粘着不易脱落(D对)。④镜下观:主要由血小板及少量纤维蛋白构成,又称血小板血栓。综上选ABCDE。
5.【答案】】ACD。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栓的类型的知识点。(2)混合血栓:①成分:血小板小梁、网状纤维蛋白,网内大量红细胞(A对)。②部位:静脉内的延续性血栓的体部为混合血栓(BE错),发生于心腔内、动脉粥样硬化溃疡部位或动脉瘤内的混合血栓可称为附壁血栓(D对);发生于左心房内的血栓,由于心房的收缩和舒张,混合血栓呈球状(C对)。③镜下观:淡红色无结构的呈分支状或不规则珊瑚状的血小板小梁(肉眼呈灰白色)和充满小梁间纤维蛋白网的红细胞(肉眼呈红色)。综上选ACD。
6.【答案】ACD。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栓的类型的知识点。(2)①软化、溶解和吸收。(血栓的溶解快慢取决于血栓的大小和新旧程度)。②机化和再通。③钙化。综上ACD正确。
粘土宝宝
病理学试卷及答案病理学试卷一、名词解释(15)1、病理学: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的科学。2、肉芽组织: 由旺盛生长能力的幼稚的结缔组织,主要由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名词解释(15)1、病理学: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的科学。2、肉芽组织:由旺盛生长能力的幼稚的结缔组织,主要由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一定量的炎细胞构成。3、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各种变性、坏死统称为变质,包括水样变性、脂肪变性、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坏疽等。4、癌: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种肿瘤。5、休克: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强烈有害因子作用后出现的以组织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血液循环障碍,由此导致细胞和各重要器官功能代谢发生严重障碍和结构损害的一个全身性病理过程。二、填空(30)1、坏死的主要类型有凝固性坏死 、液化性坏死 、 纤维素样坏死 和坏疽。2、血栓形成的条件有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 血液状态的改变 和血液凝固性增加 3、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有红 、肿 、热 、痛 和功能障碍 4、常见的肿瘤转移途径有淋巴道转移 、血道转移 和种植性转移 5、根据血浆渗透压的不同可将脱水分为高渗性脱水 、等渗性脱水 和 低渗性脱水 6、心源性水肿早期容易发生在 身体下垂 部位,肾性水肿早期容易发生在 眼睑与颜面 部位7、大叶性肺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肺炎链球菌 ,最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是 咳铁锈色痰 8、门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慢性淤血性脾大 、腹水 、侧支循环形成 、胃肠淤血、水肿 9、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常见的临床类型有心绞痛 、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及冠状动脉性猝死 10、脂肪变性最常累及器官是肝 ,液化性坏死最常见的器官是 脑 三、是非题(对的打对√。错的打错×)共5分。1、我国肝硬化最常见的病因是酒精中毒。(× )我国——病毒性肝炎;欧美——慢性酒精中毒2、良恶性肿瘤的根本区别是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3、股骨骨折最可能引起栓塞。( √ )脂肪栓塞4、癌就是肿瘤的统称。(× )癌症是恶性肿瘤的统称5、稀释性低钠血症就是水中毒。(× )水中毒: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四、单选题:(每题2分 共10分)1、坏死组织经腐败菌作用后常可发生(C )A栓塞 B脂肪坏死 C坏疽 D梗死 D凝固2、左心衰竭首先引起淤血的是( B)A肝 B肺 C脾 D肠 E四肢3、急性化脓性炎症的早期,炎症部位最多的炎细胞是(B )A 巨噬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淋巴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浆细胞4、肿瘤实质指的是(B )A结缔组织 B肿瘤细胞 C血管 D淋巴管 E神经5、肿瘤组织分化程度越低(B )A恶性程度越低 B 恶性程度越高 C转移越晚 D预后较好 E生长时间越长6、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发生于( A )A大中等动脉 B小动脉 C细动脉 D微动脉 E后微动脉7、心肌梗死的好发部位多见于(C)A左心室前臂B左心室后臂C左心室前臂心尖部室间隔前2/3 D室间隔后1/3及右心室壁大部 E右心室前壁8、最易发生休克的水电解质失衡是(C )A高渗性脱水 B 等渗性脱水 C低渗性脱水 D水中毒 E低钾血症9、一氧化碳中毒的皮肤粘膜颜色是(B )A咖啡色——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B樱桃色 C鲜红色 D紫红色酱油色10、休克的本质是(D )A动脉血压下降 B心肌收缩力减弱 C中心静脉压下降 D微循环障碍 E以上都部不是五、多选题:每题3分 共15分1、动脉粥样硬化的继发性改变有(ACDE )A斑块内出血 B斑块玻璃样变 C 溃疡形成 D血栓形成 E动脉瘤形成2、栓塞的类型有(ABCDE )A血栓栓塞B脂肪栓塞C羊水栓塞D空气栓塞E细菌栓塞3、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在形态学上一般表现有(ABCD )A萎缩B肥大C增生D化生E变性4、钠水潴留的原因有(BDE )A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B心房肽分泌减少C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D醛固酮分泌增加E肾小球肾炎5、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有( ACE )A严重腹泻B缺氧C糖尿病D剧烈呕吐E肾衰竭六、简答题(25分)1、肉芽组织主要功能是什么?(5分)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组织缺损;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2、炎症状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是什么?(5分)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全身反应:发热、慢波睡眠增加、厌食、肌肉蛋白降解加速、补体和凝血因子增加,以及末梢血白细胞数目的改变。3、什么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包括哪些临床症状?(7分)肝硬化是由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而导致肝脏变形、变硬的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门脉高压症主要临床症状:慢性淤血性脾大;腹水;侧支循环形成;胃肠淤血、水肿。4、如何区别良性恶性肿瘤?(8分)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