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95

zhang小美123
首页 > 考试培训 > 科举考试的流程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晃晃悠儿

已采纳

乡试还以省举行,考取的叫举人,殿试是全国性的,由皇帝主持,前三名为状元,松眼,探花,其余为进士及弟。

科举考试的流程

244 评论(13)

Candice18611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1、乡试

乡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金代以县试为乡试,由县令为试官,取中者方能应府试。

元代在行省举行,但腹里则分别在河东、山东二宣慰司和真定、东平、大都、上都四路举行,共17处。考试分两榜,蒙古、色目人榜只试两场,汉人、南人榜试三场。

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

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式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式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2、会试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金元明清四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

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会试在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会试的主考官4人(明代为2人)称总载,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由部都请派充。

会试取中者称“贡士”又称为“中式进士” ,第一名称“会元”。录取名额不定,明代约300名左右,分南、北、中三地域按比例录取。

清代无定额,每科自百余名至二三百名不等,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1730),录取406名,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共取96名。各省被录取的名额,以应试人数及省的大小、人口多寡而酌定。会试揭榜后,中式者于下月应殿试。

3、殿试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

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扩展资料:

科考内容: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

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

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

“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148 评论(11)

迷路的豆豆

古代科举考试流程图及时间如下:

一、明朝科举考试流程:

1、明朝考试分为四级,第一级是院试或童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这个“童”字是初级、而非幼儿的意思,所以七八十岁的童生也是有的。

2、这一级考试是在州县范围进行的,在这个考试中合格的人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秀才”,考试成绩有六等,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而考到一、二等的才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录科”。

3、当上秀才已经有些特权了,如以免除一个人的徭役、见到县官可不下跪等等。

4、下一级的考试叫乡试,这个所谓乡试不是指乡里的考试,而是更高一级,即省一级的统考。

5、第三级就是会试了,会试就是各省精英之间的比拼。随着考试级别的升高,就越来越严格了。首先是考试场所的结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场考试的严格程度。

6、考生进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带书具、灯具进去,每人发给三支蜡烛,进去后,号门马上关闭上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

7、通过会试的精英们面对的最后一道考验就是殿试,主要有策问、传胪、赐宴、谢恩、行释菜礼、立题名碑等。

8、在这场考试中,考生将面对帝国的统治者。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但由于房间太小,考生只能蜷缩着睡觉,真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也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考生完成了答卷。乡试三年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里出题,而且有名额限制。

9、在这一级别考试中过关的人就叫举人,举人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了,当然仅仅只是资格而已,如果恰巧需要官员的情况下正好有官员病逝,正好有机会从政。

176 评论(12)

等开到荼蘼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从隋朝开始创立,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到明朝时已经相当完备,而清朝基本上是延续明朝的科举制度。明朝科举分为六轮,即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前三轮为童生试。一个读书人要参加科举考试,首先从县试开始起步。县试由考生户籍所在县进行,考试时间一般在2月。考前一个月由县署公告考期,考生向县署礼房(与礼部对口)报名,报考人填写亲供、互结和具结。亲供是考生的具体信息,包括姓名、年岁、籍贯、体格、容貌特征以及父母三代具体情况。而互结就是五名考生互相作保,如果其中一人作弊,其余四人连坐。而具结就是请本县廪生(享受国家供养待遇的秀才)具保,保证考生家室清白,无作假情况。县试要考五场(有时经县令同意,最后一场不考),每场靠一天。一般是第一场录取考生才能参加第二场考试,而第一场录取考试前20名就算正式录取,其余通过第一场的考生要通过以后各场考试来选定最终录取名单,所以很多第一场正式录取的考生都没有参加后面的考试。一般来说,县试录取人数要根据该县人口和参考考生数按比例决定,最低不得少于三人,一般在50名以下,第一名为县案首。通过县试的考生可以参加府试,一般在当年4月举行,由考生户籍所在府进行。府试由知府主持,流程与县试相同,第一场为正场。府试录取人数一般在100名以内,第一名为府案首。通过府试考生可以参加院试,院试由各省学政(由皇帝钦派翰林充任)主持,三年之内两次,由学政依次分期到各府案临考试,正场一场,复试一场,流程与县试府试相同,录取者为生员,也称秀才,第一名为院案首。不过相对参加考生来说,院试录取人数较少,才50人。原本录取考生分三等,即廪生、增生和附生,廪生是正式生员,也称廪膳生员,由国家每年提供廪米或廪饩银,可以为童生考试具结作保(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收入),资深廪生可报送入学国子监。不过廪生名额有限,一般是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由于后来录取生员过多,而廪生名额有限,于是又在廪生外设立增生,即增广生员,名额与廪生相同,如廪生出缺可以通过考试成为廪生。但后来随着录取生员大量增加,又设立附生,即附学生员,名额不限,如增生出缺可以通过考试成为增生。这三种生员均可参加乡试。不过后来规定,初次获得生员资格的都列为附生,满一年后经过考试才能成为增生和廪生。不过获得生员资格不能放松,每年府学县学还进行月课岁考廪生增生考不好会降级,附生考好会升级。乡试由各省举办,由皇帝钦命的主考官主持考试,凡属本省的生员、贡生(即从廪生中选拔入国子监学习的优秀或资深生员)、监生(靠祖、父官位入监或捐钱物入监)经科试(每届乡试前由本省学政巡回各府主持的考试)合格才能参加考试。乡试每三年一次(遇庆典可以开恩科),一般在8月举行,所以称为“秋闱”。考中者即为举人,其中第一名为解元、第二名为亚元,第三至第五名为经魁,第六名为亚魁。考试在各省贡院举行,一共考三场,每场三日,考生提前一日入场,考后一日出场,考生吃睡都在贡院里。考试内容第一场为三道四书题、每道200字以上,四道经义题、每道300字以上,均为八股文体裁,五言八韵诗一首。第二场为五经题一道,并试诏、判、表、诰一道,每道300字以上。第三场试以5道时务策即结合经学理论对当时的时事政务发表议论或者见解。一般来说,考中举人即获得选官资格(海瑞即以举人得官)。获得举人资格即可参加第二年在京举行的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由皇帝钦命的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一般是礼部尚书)和副都御史以上朝廷大员担任主考官,由18名翰林担任同考官。会试在京师贡院举行,考试时间为2月份,所以称为“春闱”。如乡试有恩科,也会在第二年举行会试恩科。会试录取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一般录取300名。会试与乡试一样考三场,每场三日,考试内容也与乡试相同。通过会试的贡士可参加殿试,殿试在会试考后两个月后四月二十一日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地点为紫禁城里的保和殿。殿试只考一场,时间为一天,内容为四道策问,策问不限长短,起收及中间的书写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数限制,特别重视书写,要求用“馆阁体”。读卷官8人,由皇帝钦命朝中重臣担任,轮流阅卷。读卷官推荐10份最好的试卷给皇帝御批,由皇帝选择其中三人为一甲,其余二甲、三甲由阅卷大臣评定,所有参加殿试的贡士均会被录取。其中一甲三人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第一名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

322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