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大大大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连中三元:即身兼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称号于一身。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均为第一名(必须保证全省考第一,然后在会试中全国考第一,最后殿试里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
自隋唐开始科举后,获得这一荣誉的只有十四个人,分别是唐朝二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二人,清二人。
明朝连中三元者有二,一是商辂(lu),二是黄观,很多材料记载明朝只有一个连中三元者,这是不对的,在洪武年间,安徽人黄观连中三元,永乐靖难时,黄观为永乐所忌,将其名字从登科录上划去,改第一名为韩克忠,所以在大多数历史记载中,三元并没有黄观的名字。
科举考试到底是什么回事?
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廷,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
1、艰辛而漫长的“进京赶考路”
古人那时候的“进京赶考”,那也得是有资格才能“赶考”的。古代交通不便,家庭条件好的考生有舟车乘坐、书童相伴,条件差的就要步行到京城参加考试,耗时数月甚至半年。
2、考试环境恶劣
号舍窄窄一间,几乎不能伸展,明清时期的考试一场下来需要两三天,吃住均在里面,除了上厕所以外,一般不能随意出入考场。想想也是煎熬啊!
3、低到发指的率取率
到了晚清的时候,每次参加乡试的考生大概是16-18万人次,而能考上的只有5000-6000人。算一下这个录取率,只有3%左右!而现代,我们的高考的录取率达到了75%,足足是古代的25倍!
相比今天的高考实在太幸福了!虽然我们并不能用现在的眼光以及道德标准去衡量以前的任何事物,但古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的。
Annaso安娜
古代科举制度分为六级:
童生(第一级县试)——刚开始学习的小孩。相当于高中毕业,因为他们可以算是有学问的人。
秀才(第二级府试)——最低级的考试合格者称为生员,也叫秀才。 相当于高中毕业。
举人(第三级院试)——生员(秀才)应三年一度的乡武,合格者称为举人。 相当于大学生或研究生, 因为他们毕竟是从众多的秀才中脱颖而出的。
贡士(第四级乡试)——参加全国范围科举考试(会试)及格后获得的资格,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
进士(第五级会试)——举人参加在北京的会试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确切地说,它是一种类似职称月举行,所以也叫春闱。参加考试的人必须是举人,考试合格后就是准进士,待殿试合格后,则为进士。
探花(第六级殿试)——殿试第三名称探花。
榜眼(第六级殿试)——殿试第二名称榜眼。
状元(第六级殿试)——南宋以后,殿试第一名称状元。绝对不能说相当于博士,因为博士太多了,而状元几年才出一个。
简介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举行的。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
卖烧饼的小怪兽
等级顺序见下面:县试,取得童生资格,即社会承认你为读书人。府试,取得秀才资格,这是成为读书人的标志,取得秀才后可以不纳粮,见官不拜。院试,取得国子监等读书资格,秀才可以参考,也可不考。乡试,一省考试,考中极为举人,可以称为老爷,具有做官资格。会试,进士初选,考中极为贡士。殿试,皇帝监考,合格者为进士(一甲),另外二甲为同进士,三甲为赐同进士,真正的进士为一甲。头名状元,次名榜眼,三名探花。排名情况从大到小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贡士、举人、秀才、童生。
官官8809
一、科举考试的四个等级是:
1、会试:
是科举考试的第一级,由各省举行,选拔出一定数量的考生进入下一级考试。在明清两朝,会试大多在省城或道府级城市的礼部试场举行。
2、乡试:
是科举考试的第二级,由会试合格者到省城或道府级城市参加,选拔出一定数量的考生进入下一级考试。在明清两朝,乡试大多在省城或道府级城市的府学或庙宇中举行。
3、殿试:
是科举考试的第三级,由乡试合格者到京城参加,选拔出一定数量的考生进入下一级考试。在明清两朝,殿试在皇宫内的文华殿举行,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
4、状元及第:
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即在三级考试中成绩最好的考生,可以被称为状元及第,其名列榜首的名次称为"解元",其次为"贡士",第三名为"会元"。
二、科举考试的起源:
科举考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但是其成熟和完善是在宋代。宋朝时期,科举考试已经被定制成为三级考试制度,包括乡试、会试、殿试,考试范围也逐渐扩大,考试内容也逐渐丰富。
到了明代,科举考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获取官职和封建荣誉的唯一途径。明代的科举考试更加规范化,其考试内容也更加丰富,从儒家经典到诗词歌赋、经义理学等都有涉及。
清朝时期,科举考试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性,也逐渐增加了理科科目。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是1904年举行的,之后科举制度被废除,中国的教育和官员选拔制度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革。
三、科举考试的内容: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文、理两科,考试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和丰富。
1、文科:
文科的考试内容包括儒家经典、诗词歌赋、经义理学等。在明清两朝,文科考试的题目以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策论为主要内容,考察考生的文学才华和文化素养。考生需要具备优秀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经典知识和理论体系。
2、理科:
理科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天文、地理、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知识。在清朝时期,理科考试的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性,考察考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除了文、理科目外,科举考试还有一些其他内容,比如贡举时需要进行礼仪和品德考核,殿试时需要进行对策和面试等环节。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要求在历史上不断变化和发展,但总的来说,考试的目的是选拔具有优秀文化素养和政治才能的人才,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