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67

童童564852078
首页 > 考试培训 > 明代科举制度考试等级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搜奇猎怪

已采纳

由于蒙古人崇尚武功,故元朝建立后,科举一度中落。直到明清两代,再次恢复科举考试,并且把它推向了顶峰。明清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县级考试。全国各府、州、县的士子在本地考试(通称县试)取中的,便可称为“生员”,俗称“秀才”,只有已取得生员资格的人才能参加每三年举行一次的省级考试(通称乡试)。(2)省级考试(乡试)。乡试被录取的便取得了“举人”的身份,可以参加翌年在首都举行的“会试”。(3)全国性考试(“会试”和“殿试”)。会试被录取的还要参加殿试(亦称“运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被取中的人名义上叫做“天子门生”。殿试中被录取的称为“进士”。进士又分为三甲,每甲各分名次先后,一甲第一名通称“状元”,第二名通称“榜眼”,第三名通称“探花”,叫做“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叫做“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做“赐同进士出身”。所有进士均按成绩先后被授予一定的官职。举人中亦多有被授予较低级官职的。明清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学为主,兼及其他见识才能。乡试和会试都各考三场:第一场考四书五经等儒学基本著作的义理;第二场考论语、判语、草拟诏诰章表等;第三场考经史及诗赋等。明中叶以后,八股文逐渐成为三场考试的主科。僵化死板的八股文坑害了无数青年文人,顾炎武曾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都给予当时的科举制以深刻的揭露和辛辣讽刺,这就无怪乎龚自珍要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声了。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炮火中惊醒过来,先进的知识分子们清醒地看到中国之害在于“民智不开”、“而民智不开之故,皆以八股取士为之”,极力主张废除科举,竟连光绪皇帝也深感“西人皆有用之学,而吾中国皆为无用之学”。在这种情况下,废除科举,势在必行,遂于1901年下诏改革科举,最后根据张之洞、刘坤一的建议,于1905年正式废除科举。至此,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了。

明代科举制度考试等级

178 评论(9)

小袅袅09

明朝已形成完备的封建科举考试制度,共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明代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级为每三年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第二级每三年在各省会举行,叫做“乡试”,主考官由皇帝委派,中式者为“举人”;

第三级每三年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称为“会试”;

第四级会试中试者,天子亲自在朝廷策试,称“廷试”,亦称“殿试”。

殿试取中者叫做“进士”。殿试分一、二、三甲发榜以为名第之次:第一甲仅三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扩展资料:

明朝科举制度的改革: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后,刚开始明朝的制度基本上沿袭元朝的旧制,但是,渐渐地,也逐步改革了原来承袭元朝的旧制。明朝的科举制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承袭元朝旧制,并与明朝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逐步实行和发展的。

明朝的科举制度于洪武年间定制以后,在永乐、洪熙、宣德年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乡试取士,在洪武初年时,虽然规定了取士名额的多少,但是因为实在缺乏官员,实际录取的数额往往大于规定的数额。洪熙元年,宣宗皇帝认为近年来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太多了,于是对乡试取士的数额重新做了规定。

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和杨士奇等人说,会试、乡试录取的人数太多了,未免会有人滥竽充数,现在开始录取人数不要超过一百人,应该择优录取,于是便恢复了洪武时期的录取数额。正统和成化年间录取数额又有所上升。其中会试取士录取数额的增加,减少数量都不一样,都会临时请皇帝最终决定取士的名额。

明朝的科举制度在承袭元朝旧制的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变化,有关于考官的任命和科场禁例都要比元朝时期条理更清晰,也更严格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195 评论(14)

angela颖宝贝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最后一个是皇帝来监考的,所以不能作弊的,作弊的话,就是欺君

103 评论(15)

sjloveyuliqin

科举考试四个等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这四个等级,院试也称童子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进行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乡试是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而会试是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殿试则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扩展资料:

考试科目:

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时务策(策问)、墨义、口试、贴经、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考试

190 评论(8)

烈香杜鹃7366

准确的说,是五级,童生、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不过,童生的资格是区分是不是读书人(士子)的,读书人在没考取生员(秀才)前,都叫童生。因此,也可以说它不算正式的一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 ,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秀才)。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又,殿试,准确的说,只是一场排位考试,只要参加的贡士们在考卷中不犯大忌讳,基本上都能考取进士。进士按名次分三级,叫做“三甲”。第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大概就这些了吧~

324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