嗷哟嗷哟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人类除了一般的意识水平外,还有另外三种意识水平,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新生儿生下来遇冷空气就哭是__________反射。 于1960年,利用__________实验技术进行了图像记忆研究,证明了瞬时记忆的存在,并提出其容量为9—12个字母。 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6.人眼对色光混合而产生的心理现象有以下三个规律:互补律__________和__________. 7.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以意义编码为主的。意义编码有两种形式__________和__________,它们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8.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我们学习中应该__________. 9.心理学家研究运用的主要方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0.个性的心理结构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大部分。 11.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有时会出现练习成绩的暂时停顿现象,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2分) 1.冬天我们用暖色来装饰房屋,这是利用( )。 A.感觉对比 B.感觉的相互作用 C.联觉 D.感觉适应 2.下列哪一个学派认为遗忘是由于某种动机的压抑所致?( ) A.精神分析学派 B.行为主义 C.人本主义 D.格式塔学派 3.(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冯特 D.赫尔姆霍兹 4.读武侠小说,头脑中总会出现打斗的场面,这种心理过程叫( )。 A.无意想象 B.幻想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5.下列哪一对关系最密切?( ) A.无意注意-刺激的特点 B.有意后注意-刺激的特点 C.有意注意-刺激的特点 D.有意注意-直接兴趣 6.心理旋转实验有力地证明了( )是信息存储和加工的一种形式。 A.想象 B.幻想 C.表象 D.概念 7.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称为( )。 A.功能固着 B.迁移 C.定势 D.策略 8.气质内外倾说是由( )提出的。 A.艾森克 B.伯曼 C.威特金 D.荣格 9.在紧急状态下,如:地震、火灾,人们会迅速作出判断,使机体各部分动员起来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这种典型的情绪状态是( )。 A.心境 B.激情 C.理智感 D.应激 10.在个性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的特征是( )。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需要 一般用于测量( )。 A.气质 B.性格 C.兴趣 D.能力 12.与自觉性意志品质相反的是( )。 A.草率 B.顽固 C.冲动性 D.受暗示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 1.神经兴奋 2.发散思维 3.程序性记忆 4.成就动机 5.创造能力 6.叶克斯—多德逊定律 7.再造想象 8.意志行动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述感觉阈限的测量方法。 2.试述知觉的选择性及其影响因素。 3.简述儿童言语发展的阶段。 4.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思维有什么区别?如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试述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jason19203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在心理科学中,关于心理发展的研究一般是从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进行的。 是学龄儿童个性发展的主要条件。 3.小学儿童的幻想正处在从_______幻想逐步向_______幻想发展的过程中。 4.埃里克森以_______作为划分标准对儿童心理年龄阶段进行了划分。 5.新生儿期,条件反射形成时起强化作用的主要是_______和_______. 6.新生儿明显条件反射的产生时间是出生后_______左右。 7.在儿童出生2个月末和3个月初,儿童会对照顾他的成人发出一种特有的所谓_______. 8.词、言语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 9. 在正常情况下,约在_______岁时候,儿童在平坦的道路上的行走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10.学龄期,_______逐渐成为口头语言的主要形式。 11.儿童心理发生的标志是_______的形成。 12.由于小学生的经验不足,理解不够和思维水平不高,常常导致_______识记。 13.一般认为,小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年龄在小学_______年级。 14.少年期学生对人的评价和自我评价常常是不客观的,评价别人_______,而评价自己_______. 性别角色,由于其灵活性,使个人在心理适应和自我调节上有一些优越之处。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之所以是可变的,其主要原因是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 ) A.受社会和教育条件所制约 B.受遗传素质影响 C.受内因所制约 D.受智力发展影响 2.新生儿是指( ) A.从出生到1个月的儿童 B.从出生到3个月的儿童 C.从出生到半年的儿童 D.从出生到1岁的儿童 3.言语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重要作用 ( ) A.立即实现 B.经过很短时间就能实现 C.需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实现 D.需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 4.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 A.掌握了行走技巧 B.在平路上行走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C.会跑、跳 D.能越过障碍 5.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方式是( )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经验型逻辑思维 6.在一定时间内,把注意保持在某一事物或活动上,这是( ) A.注意的集中性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范围 D.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 7.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方面。 A.深刻性 B.丰富性 C.系统性 D.以上皆是 8.道德信念在儿童已有的道德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小学阶段在道德信念形成和发展上( ) A.还没有真正形成道德信念 B.道德信念还缺乏稳定性 C.开始形成比较自觉的、稳定的道德信念 D.道德信念发展到相当水平 9.促使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条件是( ) A.生理的发育 B.正确组织起来的学校集体生活 C.言语的发展 D.学校的学习活动 10.少年期学生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源泉和依据是( ) A.学会认识和评价他人 B.教师对他的评价 C.同学对他的评价 D.对外部行为的评价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干后面括号内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如果要研究儿童每隔半年心理发生的变化,可以用纵向研究,也可以用横断研究。( ) 2.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相同的。( ) 3.在儿童出生7、8个月之后,词的声音开始成为物体或动作的信号,表明言语活动已经开始。( ) 4.当儿童掌握代词“我”,表明儿童开始从把自己当作客体转变为把自己当作主体的人来认识。( ) 5.学前儿童的想象,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 6.学龄初期儿童的学习活动是一项社会义务。( ) 7.小学儿童注意的特点之一是在教学影响下,儿童的有意注意起着重要的作用。( ) 8.小学儿童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和表面的。( ) 9.初中学生词的抽象识记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对词的材料的识记指标已高于对具体材料的识记指标。( ) 10.道德意识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日益加强,这是青年初期学生个性发展上的重要特征。( )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自然实验法 2.关键期 3.去习惯化 4.直觉行动思维 5.学龄初期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如何正确理解在心理发展上外因和内因的相互关系? 2.少年期学生集体关系的变化。 3.学前儿童的一般特征。 4.学龄初期儿童劳动的特点。 5.小学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教学中儿童注意的培养。 2.试述少年期学生思维的发展。 浙江省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儿童心理学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7079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心理的种系发展 心理的个体发展 2.学校集体 3.远离现实 现实主义 4.个性特征 5.食物反射 防御反射 6.两周末 7.天真快乐反应 8.概括作用 调节作用 9.满2岁(或2周岁) 10.独白言语 11.条件反射 12.机械 13.四 14.比较清楚 比较模糊 15.中性化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三、是非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在儿童日常生活活动的自然情况下,引起改变或影响儿童的某些条件,来研究儿童心理特征的变化。 2.在动物早期的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某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容易获得,最易于形成,如果错过这个时期,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好的“时机”。 3.当儿童对某种刺激(如声音等)已经习惯化了以后,突然改变这种刺激(如改变音调或另一种不熟悉的声音),他们又会发生停止吃奶的动作。 4.与儿童的感知觉和行动密切相联系,只能在感知行动中进行的思维。随着儿童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也逐渐加强了这种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 5.是指从6、7岁到11、12岁这一时期,这时儿童进入学校,开始以学习为主导活动。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1)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 (2)所谓需要,也是一种反映形式。 (3)所谓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是过去反映活动的结果。 (4)新的需要和已有的水平之间的对立的统一和斗争,构成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 (5)内部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据,但内部矛盾的运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一定的外因,教育就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主要的外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主要条件。 2.本题可以从以下角度回答: (1)在学校集体生活方面; (2)在少年先锋队集体生活方面 (3)在家庭集体生活方面 3.(1)学前期儿童心理的主要矛盾是儿童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新的需要跟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之间产生了重大矛盾。而游戏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活动形式。 (2)各种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只是刚刚开始发展。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4.(1)和学前时期一样主要是一种广义的劳动。狭义的劳动,即生产性劳动开始逐步占有一定地位。 (2)小学儿童 ,尤其是低年级儿童,主要是服务性的劳动。 (3)小学儿童另一主要劳动形式是公益性劳动。 (4)学龄初期儿童劳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A.劳动态度的发展; B.劳动能力的发展; 5.(1)在教学影响下,儿童的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而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 (2)在教学影响下,儿童对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发展,而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在引起儿童的注意上,仍然起着重大作用。 (3)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注意经常带有情绪色彩。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1)培养儿童对学习的自觉态度; (2)培养儿童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3)及时明确认识具体的学习目的任务; (4)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力求丰富多彩; (5)保持正常的工作速度; (6)培养和利用儿童的学习兴趣; (7)防止儿童过分疲劳; (8)教师要照顾到全班儿童; (9)考虑儿童的个别差异。 2.(1)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据主要地位,但是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发展,但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等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