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电1301
全国2007年10月犯罪学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一个层面旨在332(A)A.抑制犯罪动机B.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C.防止重新犯罪D.矫正心理偏差2.在以下措施中,不属于人民调解“四落实”工作的是(B)342A.制度落实B.场所落实C.工作落实D.报酬落实3.芝加哥犯罪预防计划属于(C)310A.古典犯罪学派的犯罪预防实践B.实证犯罪学派的犯罪预防实践C.犯罪社会学派的犯罪预防实践D.犯罪心理学派的犯罪预防实践4.在下列犯罪预防二元模式的措施中,属于被害后预防措施的是(A)314A.被害援助B.提高大众的被害预防意识C.重视对易被害群体的被害预防D.减少被害因素5.一般预防的对象是(B)A.党政首脑机关B.普通社会成员C.已然犯罪人D.物资仓库6.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得(或者可能受到)侵害和保护的综合心态是()A.社会保障感B.社会安全感C.社会恐惧感D.社会支持感7.犯罪预测是推测未来不确定的犯罪状态和结构的(D)A.观察活动B.认识活动C.调查活动D.思考活动8.犯罪结构体现的是各种犯罪类型间的(B)89A.相互关系B.比例关系C.数量关系D.因素关系9.轻浮型被害人、疏忽型被害人、轻信型被害人的分类是根据被害人(B)A.人生经历的不同B.人格特征的不同C.生理特征的不同D.生活方式的不同10.在下列因素中,不属于掠夺性犯罪所必备之因素的是()A.潜在的犯罪人B.适宜的作案目标C.存在冲突的家庭D.缺乏有保护能力的人11.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标志是(A)A.性格B.情绪C.需要D.动机12.动机由(A)A.需要转化而来B.认识转化而来C.行为转化而来D.心理状态转化而来13.同一时期两种以上文化之间的冲突被称为(B)A.纵向文化冲突B.横向文化冲突C.物质文化冲突D.同质文化冲突14.我国经济增长同犯罪增长之间存在着(B)A.必然联系B.非必然联系C.直接联系D.间接联系15.马克思主义的犯罪原因论是一种多因素的(D)A.生物作用论B.经济决定论C.文化冲突论D综合作用论16.在犯罪原因系统中,各种因素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关系(B)147A.不是平行的B.不是等同的C.不是对应的D.不是相关的17.犯罪行为抑制机制中的主观因素对犯罪行为起(B139)A.助推作用B.阻碍作用C.调节作用D.终止作用18.拟制的犯罪人即(B)A.犯罪团伙B.法人犯罪人C.犯罪集团D.犯罪组织19.在一定时空内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是(C)A.破案率B.立案率C.犯罪率D.报案率20.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刑事犯罪高峰是(A)A.1950年B.1963年C.1969年D.1983年21.女性较少进行的犯罪类型是(A)A.杀人B.抢劫C.投毒D.诈骗22.我国走私案件多发于(B)A.西南内陆地区B.东南沿海地区C.西北地区D.东北地区23.通过实际调查获取一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的原始资料进而研究犯罪的方法是(B71)A.实验研究B.调查研究C.文献研究D.统计研究24.犯罪研究应坚持(61C)A.客观性原则B.价值性原则C.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原则D.人性化原则25.古典犯罪学派的犯罪原因观是(B30)A.性恶论B.自然犯罪论C.自由意志论D.天生犯罪人论26.关于犯罪原因的“原罪说”是(C25)A.欧洲奴隶社会的主流观点B.中国奴隶社会的主流观点C.欧洲封建神学时期的主流观点D.中国封建时期的主流观点27.探索促使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是(A)A.社会学研究的任务B.犯罪学研究的任务C.刑法学研究的任务D.政治学研究的任务28.狭义犯罪学又被称为(B)A.犯罪现象学B.犯罪原因学C.犯罪预防学D.犯罪对策学29.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A)A.犯罪学的基本原理B.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C.犯罪学研究的推断依据D.犯罪学研究的哲学基础30.20世纪中期以后,犯罪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D)53A.人类学的研究方法B.心理学的研究方法C.法学的研究方法D.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1.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提出的预防犯罪的措施有(de )A.刑罚个别化B.制定明确而通俗的法律C.使法律的执行机构注意遵守法律而不腐化D.奖励美德E.完善教育32.犯罪现象的属性是()A.悖逆性B.文化性C.社会性D.政治性E.历史性33.犯罪社会原因是决定个体犯罪的(C) B.内部条件C.客观条件D.主观条件E.主客观综合条件34.加罗法洛提出的“自然犯罪”包括( )46.杀人罪B.盗窃罪C.诈骗罪D.重婚罪E.交通肇事罪35.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犯罪状况是()A.常规性犯罪增加B.反革命案件增加C.统计上的犯罪数量不高D.事实上的犯罪严重E.成年人犯罪严重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36.犯罪中预防37.社会治安综合治理38.文化39.李斯特40.观察法41.群体性犯罪全国2008年1月 犯罪学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广义犯罪学与狭义犯罪学的区别实质上是两者的(C)A.时代背景不同B.研究方法不同C.研究范围不同D.研究立场不同2.从研究的问题上看,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侧重研究(B )A.社会结构B.犯罪现象C.社会规律D.越轨行为3.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被称为(B)78A.犯罪率B.犯罪现象C.犯罪行为D.犯罪明数4.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C)A.发展经济B.制定法律C.改善教育D.奖励美德5.现代犯罪学关于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A)A.犯罪的社会预防B.犯罪的心理预防C.犯罪的个体预防D.犯罪的法律预防6.世界上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研究专著的作者是( D)A.贝卡利亚B.托皮纳尔C.龙勃罗梭D.加罗法洛7.在现代犯罪学中,犯罪原因论的主流观点是(B)A.单因素论B.综合原因论C.混合因素论D.冲突论8.边沁学说的核心是(A)A.“幸福计算”理论B.性善论C.社会解组论D.刑罚个别化理论9.在关于犯罪因素数量的变化规律方面,菲利提出了著名的(B)A.犯罪饱和法则B.犯罪三原因论C.“自然犯罪”的概念D.社会防卫论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克利福德·R·肖和亨利·D·麦凯创立了(D)A.犯罪经济学B.犯罪遗传学C.犯罪心理学D.犯罪生态学11.犯罪学研究方法的显著特征是(C)A.外显性B.客观性C.综合性D.主观性12.犯罪研究中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是(A)A.访谈法B.比较法C.统计法D.相关分析法13.在研究总体中,每隔相等的若干单位,抽取一个样本的犯罪学抽样方法是(C)A.分段抽样B.整群抽样C.等距抽样D.分层抽样14.没有被察觉而实际已经发生的犯罪数是(D)A.发案数B.相对暗数C.恒比数D.绝对暗数15.犯罪统计表明,从总体来看,当代中国犯罪人的初犯年龄(A)A.正在提高B.正在降低C.没有变化D.变化不定16.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的是(C167)A.脑组织损伤说B.自由意志论C.模仿论D.精神分析理论17.犯罪条件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是(144B)A.必然的B.必要的C.既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D.非必要的,而是必然的世纪30年代,比利时统计学家科特勒和法国统计官员盖里在进行社会道德统计中提出了(B)A.社会控制论B.社会环境论C.文化冲突论D.亚文化理论19.作为社会制度的核心,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性质的制度是(184C)A.社会形态B.宏观社会制度C.中观社会制度D.微观社会制度20.欲望在犯罪行为发生机制中起着(D)A.纽带作用B.辅助作用C.基础作用D.核心作用21.不具备被害因素和条件,纯粹是由于偶然性的不幸事件而遭致被害的人是(C)225A.状态性被害人B.流动型被害人C.机会性被害人D.疏忽型被害人22.当前我国被害人的年龄段集中在(B231)周岁以下~35周岁~55周岁周岁以上23.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为一种顺应状态的特性是(C)A.被害的可猎性B.被害的诱发性C.被害的易感性D.被害的受容性24.世界各国衡量被害风险的最重要指标是(B)A.被害数量B.被害率C.被害死伤率D.被害死亡率25.以匿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最终得出预测结果的经验推断法是(C270)A.指数修匀法B.时序预测法C.特尔菲法D.对比类推法26.将犯罪预测划分为犯罪主体预测、犯罪对象预测、犯罪形式预测、犯罪手段预测、犯罪结构预测、犯罪率预测等类型所依据的标准是(A)259A.犯罪预测的内容B.犯罪预测的时间C.犯罪预测的条件D.犯罪预测的空间27.采用物质装置用以阻劝犯罪实施的犯罪预防是(C)A.条件预防B.人防C.物防D.技防28.通过针对形成犯罪的心理和实施犯罪的途径,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的犯罪预防是(D)292A.惩戒性预防B.控制性预防C.保护性预防D.堵塞性预防29.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中,属于维护社会治安的战略性措施是(A)A.教育B.防范C.打击D.改造30.在犯罪防控系统中,第一个层面的防控措施旨在(A)A.抑制犯罪动机B.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C.限制犯罪工具和手段D.预防重新犯罪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1.犯罪学的学科作用主要有(5ACDE)A.认识犯罪B.打击犯罪C.为制定和完善刑事政策、刑事法律提供依据D.为预防犯罪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E.为培育犯罪预防的社会基础提供帮助32.犯罪学采用的社会调查的具体方式主要有(20CDE)A.统计法B.心理分析法C.访谈法D.问卷法E.文献法.下列有关犯罪人的表述中,合理的有(119ABDEC)A.犯罪人是犯罪现象构成的核心B.犯罪人是犯罪行为的载体C.犯罪人是犯罪行为的实施者D.犯罪人包括不被刑法规范为实施刑罚的未成年犯罪人E.犯罪人包括无刑事责任能力,但实施了符合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行为的精神病人35.犯罪行为运作机制的动作方式具有(138BDE)A.间断性B.连续性C.不规则性D.律动性E.向度性
上班好远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犯罪学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法国人类学家( )A.保罗·托皮纳尔 B.贝卡利亚C.保罗·费尔巴哈 D.加罗法洛2.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的基础是( )A.对犯罪现象的研究 B.对犯罪原因的研究C.对犯罪对策的研究 D.对犯罪矫治方法的研究3.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 )A.技术性 B.客观性C.综合性 D.复杂性4.在犯罪学研究中,研究者直接感知、记录研究对象的具体事实资料的方法是( )A.访谈法 B.问卷法C.观察法 D.临床诊断法5.逐渐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犯罪学脱胎于( )A.刑法学 B.社会学C.统计学 D.生物学6.提出“自由意志论”的犯罪原因观的是( )A.实证犯罪学派 B.古典犯罪学派C.犯罪生物学派 D.犯罪心理学派7.加罗法洛于《犯罪学》一书中提出了( )A.犯罪原因三元论 B.天生犯罪人论C.自然犯罪概念 D.犯罪饱和律8.菲利在其犯罪原因论的基础上推导出了著名的( )A.消长律 B.犯罪饱和律C.辐射律 D.起伏律9.当代犯罪学研究的特点之一是( )A.犯罪原因“单元论”成为主流 B.广义犯罪学成为主流C.注重犯罪的单向研究 D.犯罪社会学研究思路复兴10.心理分析法主要用于( )A.研究犯罪动态 B.研究犯罪工具C.研究犯罪构成 D.解释犯罪原因11.犯罪既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又危害了公共利益,表明了犯罪具有( )A.阶级性 B.相对性C.社会性 D.动态性12.已经发生并被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 )A.犯罪率 B.相对暗数C.绝对暗数 D.明数13.与犯罪人初犯年龄密切相关的是( )A.性别 B.犯罪类型C.再犯的可能性 D.文化程度14.在犯罪学的初创时期,犯罪学家对犯罪人进行分类,其目的是( )A.研究犯罪预防 B.研究犯罪现象C.研究犯罪原因 D.促进犯罪学学科发展15.在建国初期已基本绝迹或发案极少而80年代后又死灰复燃的犯罪是( )A.杀人 B.制贩毒品C.抢劫 D.抢夺:16.改革开放后,我国盗窃案显著特点是( )A.作案目标进一步缩小 B.集群犯罪严重C.连续犯罪减少 D.重大案件迅速下降17.建国后,我国第三次刑事犯罪高峰发生于( )年代初 年代初C.“文革”期间 D.改革开放后18.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多用亚文化理论解释( )A.男性犯罪的成因 B.女性犯罪的成因C.有色人种犯罪的成因 D.青少年和中下层人犯罪的成因19.研究犯罪原因可以为犯罪人的( )A.改造与矫治提供充分依据 B.生活提供出路C.生产提供条件 D.安全提供保障20.个体犯罪的可能性取决于内外两个控制系统的强度同犯罪诱因之间的( )A.力量等同关系 B.力量平行关系C.力量对比关系 D.力量对等关系21.经济转型过程中犯罪的增长,往往是通过诸多( )A.直接原因 B.间接原因C.相关因素 D.中介环节22.失业使失业者不能承担正常的( )A.法律义务 B.社会责任C.社会道义 D.社会角色23.犯罪的个体原因外化的结果就是( )A.犯罪行为 B.犯罪动机C.犯罪结果 D.犯罪条件24.被犯罪分子运用而作用于犯罪对象的一切物品和媒体被称为( )A.犯罪条件 B.犯罪空间C.犯罪工具 D.犯罪时间25.涉及到犯罪分子犯罪时的时空、工具、对象因素的是( )A.犯罪原因 B.犯罪根据C.犯罪条件 D.犯罪的相关因素26.被害人由于自己的弱点落入犯罪人手中以致在受到侵害时不反抗,使犯罪易顺利实施,这是犯罪的( )A.易感性 B.诱发性C.受容性 D.无意识性27.综合性犯罪预测、多项犯罪预测和单项犯罪预测分类所根据的标准是( )A.犯罪预测的内容 B.犯罪预测的性质C.犯罪预测的条件 D.犯罪预测的方式28.维护社会治安的专门机关是( )A.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B.各级政府C.各级党委 D.政法部门29.以下措施不属于我国犯罪防控系统第二道防线的是( )A.限制犯罪工具和手段 B.倡导主文化、遏制反文化C.贵重物品标刻 D.建立人力防控系统30.之所以说费尔巴哈的“心理强制说”促进了欧洲18世纪的刑法改革是因为这一理论主要着眼于( )A.刑罚报应 B.社会防卫C.保安处分 D.预防犯罪: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31.犯罪学必须关注研究的关于犯罪现象课题有( )A.犯罪现象属性 B.犯罪的基本状况 C.犯罪特点D.犯罪规律 E.犯罪对策效果32.我国改革开放后,犯罪状况的显著特点是( )A.敌对分子犯罪突出 B.暴力犯罪向恶性化发展 C.发案数剧增D.流动人口犯罪突出 E.新型犯罪不断出现33.研究犯罪原因的意义在于促进( )A.犯罪预防 B.治理犯罪 C.犯罪学学科的发展D.从深层次上认识犯罪现象 E.犯罪人的改造34.我国帮教工作的原则有( )A.平等原则 B.强制原则 C.真诚原则D.区别对待原则 E.联系实际原则35.二十世纪中期以后,国外犯罪预防理论开始注重犯罪预防的( )A.实际效果 B.平行性 C.具体性D.抽象性 E.操作性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36.犯罪学的学科性质37.龙勃罗梭38.犯罪区域分布39.亚文化40.犯罪动机41.转处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共20分。)42.为什么说犯罪被害人研究拓展了犯罪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43.简述学校教育与犯罪问题之间的关系。44.什么是犯罪预测?它有哪些特点?45.如何提高公民的自防意识和能力?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0分;满分共22分。)46.论述犯罪学的学科性质。47.为什么说犯罪是可以预防的?部分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0分;满分共22分。)46.(1)犯罪学学科性质表述:犯罪学主要是以社会学和法学为基础,并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揭示犯罪现象及其原因,探索犯罪预防对策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2)单一学科观点和边缘学科观点无力完成犯罪学所肩负的使命,也不能反映犯罪学研究的客观现实。(3)学者们对综合性学科观点的日益广泛认同,是犯罪学研究走向成熟的客观要求、必然结果与具体体现。(4)犯罪学的构成虽然借助于诸多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但它不从属于其中任何一种学科,具有独立于这些学科的功能和价值。(5)犯罪学尽管横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领域,但就其主导方面而言,应属于社会科学。(6)综合论述:逻辑严谨,表述清楚,完整。47.(1)犯罪预防概念:犯罪预防是指综合多种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原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2)犯罪之所以是可以预防的是因为:①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和矛盾可转化理论的指导;②人类社会从正反两方面积累了大量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实践经验可资借鉴;③日益发展、丰富的犯罪学研究成果为犯罪预防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指导;④在我国治理犯罪有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⑤国际性、地区性的合作与交流为犯罪预防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走遍大中华
我国并没有犯罪心理学资格证书的考试,只有犯罪心理学学科。
犯罪心理学学科是一门运用心理学理论、方法,研究与犯罪有关的心理活动及其客观规律的科学,即从心理活动方面,探索犯罪原因的学科。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跨界学科。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犯罪学的一个分支。
从犯罪心理学目前研究的情况来看,可以区分为狭义的犯罪心理学和广义的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研究内容:
1、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体系。
2、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
3、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4、犯罪人在不同情景中的心理。
5、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例如杀人犯心理、强奸犯心理、抢劫犯心理等等。
6、变态心理与犯罪。
7、侦查、审判、作证等活动中的心理等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犯罪心理学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