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67

翻页作废啊
首页 > 考试培训 >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Xiaonini71

已采纳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国家选拔官员的基本制度。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并在唐朝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制度。

明、清的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由低到高顺序依次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首先最初一级是院试

院试也称童子师,院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在明朝时期由学官进行主持,到了清朝则是由于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

在院试合格之后就取得了生员的资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秀才。有了这个资格后就才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入学考试。而应试者不区分年龄的大小,都称之为童生。

第二个等级是乡试

乡试是在明朝和清朝期间每隔个三年就会在各省省城,也包括了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为这起考试是在8月份举行的,所以也被称之为“秋闱”,闱在这里的意思就是“考场”。

乡试的主考官是专门由皇帝所指派的,考试结束后会发布正、副榜。正榜的人就被称之为“举人”,第一名称之为解元。

第三个等级是会试

会试在明朝和清朝两代是每三年举办一次,因为是在春季举行的是,所以被称之为春闱。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

会试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第一场在初九日,第二场在十二日,第三场在十五日,亦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三场所试项目,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以及策问,与乡试同。会试考中的人都被称之为贡士,第一名则叫做“会元”。

第四个等级是殿试

殿试殿试是科举中最高等级的考试,正常情况下皇帝会在殿廷上,对在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进行策问,以定甲第。事实上,皇帝有时候也会委派大臣来主管殿试,有时候并不会亲自策问。

殿试录取分别为三甲:一甲三名,被赐于“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之为状元(鼎元),第二名称之为榜眼,第三名则称为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以上便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等级的相关知识介绍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

281 评论(9)

北京美克

一、特征:1、种类繁多。唐朝科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2、科目分类: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常科,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举科,童子科等50多种。秀才一科,在唐初的要求极高,很少有人能通过,后来渐渐废掉了。俊士科不常举行。考试的方式有:口试,贴经(填空),墨义(相当于口试的笔试化),策问(论文),杂文(诗赋)。明经科的内容:9部经书,《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不仅仅是6经,另外,《孝经》、《论语》为必考。明经科的考试方式一般只是口试,贴经(填空),墨义。一般只要对经文以及注释,记忆背诵熟练,就可中试。进士科。进士科原来只考策问,后来加上贴经(填空),杂文(诗赋)。贴经只贴大经,即《礼记》、《左传》。再加上贴《老子》,10个问题中能答上4个即可合格。杂文要求诗赋各一。策问要写五篇。策问主要是对时下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政务、漕运、盐政等等方面提出问题并作回答。进士科一般取中很难,录取率只有1%-2%,因此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称。唐前期每科进士只取十几人,后期也只取三十几人。孟郊当时考中后,欣喜若狂,作《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遍长安花”,可见其难。明法科,国家选取司法人才,范围为律七条,令三条。明字科,文字理论及书法,考《说文》、《字林》。明算科,考数学,范围很广,选数学人才。一史科,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任选一,考贴也考策。三史科,《史记》、《汉书》、《后汉书》均考,主要是选拔历史方面的人才。道举科,考《老子》、《庄子》、《列子》。童子科,10岁左右的童子,考《孝经》、《论语》二、简介:科举,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280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