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心大便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填在括号内( ) A、陡坡(dǒu) 溃败(kuì) 蹒跚(pán) 提防(tí) B、和谐(xié) 疟子(yào) 仄歪(zè) 掳掠(nǔ) C、狼藉(jí) 伛着身子(yǔ) 滞笨(zhì) 愧怍(zuò) D、俨然(yán) 黄发垂髫(tiáo) 诣太守(yì) 选贤与能(yǔ) 2、下列词句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 A、抵抗 激战 横度长江 谦逊 B、惊讶 门坎 奋不顾身 踹开 C、督战 坚韧 豪无斗志 阡陌 D、琐屑 颓唐 触目伤怀 出淤泥而不染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的词语恰当的是( )(2分)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 长江。
A、占有 牵制 封锁 B、占领 控制 封锁 C、占领 控制 封闭 D、占有 牵制 控制 4、下列关联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份报告震动了全世界。 人们对它的评价不一, 它的重大意义是促使人们重视日益严重的资源,人口环境等问题,同时 促使人们采取行动解决这些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理论诞生了,这就是著名的“持续发展”战略。 A、虽然 但 也 B、即使 可是 也 C、既然 那么 还 D、因为 所以 还 5、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子的是( ) A、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B、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C、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D、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6、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 A、伎俩:不光彩,不正当的手段。
愧怍:惭愧。 B、滞笨:呆滞笨拙。
尴尬:心情沉重,不愉快。 C、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簌簌:形容风吹草木的声响。 D、寒噤:因害怕而哆嗦。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7、下列词语翻译不正确的是( ) A、芳草鲜艳:花草遍地,鲜艳美丽。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B、来此绝境: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屋舒俨然:房舍很像,很副真。 C、不独亲其亲: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
独子其子:只抚育自己的子女。 D、鲜有间:很少有听说的。
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8、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精益求精 锐不可当 触目伤怀 无人问津 A B C D津 开卷有益 旗鼓相当 襟怀坦白 遍体生津 9、下列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悉如外人 有仙则名 濯清涟而不妖 缘溪行 A、B C D 咸来问讯 自为其名 学而不思则罔 便扶向路 10、下列句子翻译完全正确的是( ) A、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对子牡丹的喜爱,似乎人是多的了。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渔人就要求去他们家,摆酒杀鸡作饭菜。 D、男有分,女有归。
译:男子有所分得,女子也有归宿。 二、填空题(15分) 1、按要求默写。
(多字、少字、错别字均不得分每空1分)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2)斯是陋室, 。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4)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5)杜甫在《望岳》诗中近望泰山,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的诗句是: , 。 (6)感时光溅泪, 。
(7)夜久语声绝, 。 2、《西游记》中有许多扣人心弦的故事,如大闹天空、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请你再用4-5个字概括出另外两个故事。
(2分) 3、人们常常将植物与人的品格联系起来:看到莲花,会想到性情纯洁的人;看到松柏,会想到意志坚强的人……你有过这样的联想吗?请选择一种植物写出你的联想。(要求:语句通顺,联想合理,不少于40个字)(5分) 文言文!!!(三)桃花源记(2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司。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9、解释句子加点的词。
(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2)无论魏晋( )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4)遂与外人间隔( ) 10、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后遂无问津者。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11、根据以上选文,请写出三个与本文意思有关的成语。(3分) 1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
(3分) (1)缘 溪 行,忘 路 之 远 近。 (2)有 良 田 美。
7-1.《论语十则》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通假字(说-悦 女-汝 知-智)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分章说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朋”旧注:“同门曰朋。”
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
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
“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
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
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
考点精练 (一)(2002年眉山)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愠:恼恨,怨恨 B.不耻下问耻:耻辱,羞耻。
C.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 D.默而识之识: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可以为师矣 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B.学而不思则罔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思而不学则殆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D,择其善者而从之 天将降大会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断地学习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当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选择他们当中最优秀的去学习,其中不优秀的注意改正他们的缺点。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断地学习知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应当感到厌烦,教导别人不应当感到厌倦。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课文中所选六则,有谈学习态度的,有谈学习方法的,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B.第(1)则共三句话,分别从学习是愉快的事,与人探讨是一种乐趣,不怨恨别人三个方面既谈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也讲到个人修养问题。 C.第(3)则讲的是学习方法。
D.第(5)则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二)(2003年泉州) 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多义词。
①自南海还()②望桓侯而还走() ③蜀之鄙有二僧()④肉食者鄙() ⑤西蜀之去南海()⑥去国怀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欲之南海子墨子九距之 B.其一贫,其一富其真无马邪 C.以告富者必以分人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本文引用的故事,意在阐述的道理。 5.下面摘录《为学》中的一段话,请用“/”给这段话断句。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三)(2003年北京)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通风换气B.政通人和 C.通宵达旦D.博古通今 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1)缘: (2)俨然: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1)渔人甚异之: (2)林尽水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四)(2003年海淀) 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 A.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此。
这里面有一篇。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春秋》)【乙】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①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
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
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晏子春秋》)注释:①逮:到。②鳏寡:老而无偶的男女。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齐人也,坐盗/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B. 齐人固善盗乎/是可谓善学者矣 C.水土异也/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 公悲之,喟然叹曰/余悲之,且曰10.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6分)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译文: (2)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译文: 12.根据甲乙两文,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答: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shti/cusan/84934(二)(15分)9.(3分)A(A犯罪/同“座”;B擅长、善于;C不同;D同情、怜悯)10.(2分)君爱老 / 而恩无所不逮 / 治国之本也(每处1分)11.(6分)(1)(3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关键点:“徒”、其实”) (2)(3分)我听说,喜好贤能的人,怜悯不幸的人,这是执掌国家的根本啊。
(关键点:“乐”、哀”、判断句12.(4分)晏子是一个机智善辩、能维护国家尊严(2分)和关爱百姓、关注民生的人(2分)。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shti/cusan/84934。
《大道之行也》1、给加粗的字注音并对其做解释。
① 选贤与能( )________________。 ② 男有分,女有归( )________________。
③ 货恶其弃于地也( )________________。 ④ 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上题语句划分节奏。
(一)语段点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________,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1、用课文原话填空。
2、翻译划波浪线的语句。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用了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 4、本文选自《________》,是________家经典之一,大约是________末年或________之际儒家学者托名答问的著作。
(二)迁移过关 管仲、隰明①从桓公伐孤竹②,春往冬返,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明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而水③。”
乃掘地,遂得水。────────────【注】 ① 管仲、隰(xí)明: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
② 孤竹:指孤竹国,在今河北卢龙。③ 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的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下便有水。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① 从桓公伐孤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蚁冬居山之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 春往冬返,迷途失道。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的前一段是一个成语的出处,请写出该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① jǔ 通“举”,选出来 ② fèn 职分、职守 ③ wù 憎恶、憎恨 ④ xiǎn 少 2、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一)1、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3、对偶 排比 4、礼记·礼运 儒 战国 秦汉(二)1、① 讨伐 ② 山南 2、春天出征冬天返回,(可是返回途中)迷失了道路 3、老马识途 提示:(二) 1、这道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意,首先我们应对所释之词各项意义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加以选择。“伐”有讨伐、砍伐之意,“阳”有山南水北之意,故本题作“讨伐”,“山南”解。
2、翻译须注意几点:词语语意上的特殊性(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的活用,通假字等),句子的语序(如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当然更多的句子是很普通的。
3、这是考查我们词语的积累和语言的运用能力。由古文推断成语多从内容出发,以抓中心、人物特征、事物本质为主。
首页初中试卷初中一年级 〓 语文 更多.. ∴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测试与评估( ∴ 语文版七下第七单元检测试题 ∴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二单元考试试 ∴ 七年级下册语文基础知识 ∴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试题 ∴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综合测试 ∴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练习《伤仲永》 ∴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练习《木兰诗》 〓 数学 更多.. ∴ 整式 ∴ 七年级第二学期期中测试题(北师大版) ∴ 期末试卷 ∴ 七年级数学期末考试模拟测试 ∴ 初一数学期中测试卷 ∴ 第二章回顾与思考 ∴ 初一数学期末试题 ∴ 初一数学期末试题 〓 英语 更多.. ∴ 牛津英语七年级同步练习 ∴ 7A Units2-3单元练习卷 ∴ 7A Unit 3 Let's cel ∴ 7B Unit6 复习教学案 ∴ 7A Unit 5 复习 ∴ 7B Unit4 教学全案 ∴ 7B第三单元复习要点 ∴ 7A Unit2 总复习教学案 〓 科学 更多.. ∴ 《科学》第二册总复习 ∴ 杭州市余杭区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测评 ∴ 初一科学(下)期中试卷 ∴ 初一科学第二册期中考试试卷 ∴ 丽水外国语实验学校七年级科学试卷 ∴ 七(下)科学提高训练题 ∴ 科学第二册期未试巻 ∴ 七年级科学生物卷 〓 生物 更多.. ∴ 初一生物模拟试题 ∴ 七年级初中生物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试卷 ∴ 初一生物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 初一年级生物上册第四单元试卷 ∴ 初一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试卷 ∴ 初一年级生物下册第一单元试卷 ∴ 初一年级生物下册第二单元试卷 ∴ 初一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试卷 〓 政治 更多.. ∴ 初一政治试卷(一)、(二)参考答案 ∴ 初一政治试卷(二) ∴ 初一政治试卷(一) ∴ 初一政治第三课试卷 ∴ 初一年政治期中考试卷 ∴ 初一年政治期中试卷 ∴ 初一下政治期中试卷 ∴ 初一下学期政治期中试卷 〓 历史 更多.. ∴ 初一历史第一册期终练习试卷 ∴ 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历史 ∴ 2007学年上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初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 初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 ∴ 初一历史与社会上学期期中练习卷试卷 ∴ 初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 初一上学期历史复习资料--填空题部分试卷 〓 地理 更多.. ∴ 初一地理上册综合测试题(二) ∴ 初一地理上册综合测试题(一) ∴ 地理七年级下学期地图试题 ∴ 七年级地理第三节地图试卷 ∴ 七年级地理发展与合作试卷 ∴ 七年级地理居民与聚落试卷 ∴ 七年级地理陆地和海洋试卷 ∴ 七年级地理陆地和海洋试题。
mrs探险家
对于初中语文试卷的分析,会让你在考试中受益匪浅。下面是我网络整理的初中语文考试试卷分析的内容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试卷结构及命题特点
能紧扣新大纲,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提倡并考查了学生的自主阅读、研究性阅读的能力,立足于课内,进行适当拓展延伸。这份试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实践能力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为今后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来实施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但有10分的超纲题,让学生一筹莫展。
试卷第一部分为语言的积累及运用,共37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积累和口语交际能力,涉及汉字字形、词语的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分析、语境填空 成语 的运用、歧义句的修改、古诗默写、写话几个方面。
第二部分为阅读理解,共48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概括能力。文质兼美的 文章 ,新颖的题型,特别是两段课外文章的阅读考查,更是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重视能力,注重过程 方法 ,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新理念。
第三部分是 作文 ,计30分。文题《如果我能________》,补全题目,文体不限。题目本身极富挑战性,留给了学生一定的思维想象的空间。对于那些大而无当、平白无味的 话题作文 来说,更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写作题由以往的“小我”到今年的“大我”。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团结合作,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物群体,关注身边人的生活状况。较以往不同的是写的是人物群像,这有一定的难度,给考生有些“突然”的感觉,因为在初三备考中,由于受前几年 中考作文 影响,备考写作训练往往以感悟 生活类 记事为主,写人较少对作文字数的要求为不少于600字。
二、考试情况分析
第一部分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语言积累运用,得分率在68左右。学生对于识记没有多大问题,这部分失分率最高是第 8小题,这是一道语言运用题(判断下列 句子 有无歧义,并修改非歧义句),得分率约为4%,因为这是一道超纲题,平时又没有作过相应练习,因此学生得分率较低。此外第3题得分率也仅为30%,(让学生分析出字义属于其基本义的一项)
第二部分的阅读分析题,学生的得分率总体约为。得分率高的是课内阅读,约为,课外阅读 (二)诗和课内紧密联系,材料内容都是《纸船》,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相同,立足于课内,进行适当拓展延伸。现代文阅读文(三)是一篇寓言,让学生分析写法、 总结 寓意。
作文部分,得分率在76%左右。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学生的书写,整体上不够工整美观,作文的构思组材方面不够重视,有新意的佳作还不多。
从教学双方来分析试卷得分高低,大致可以发现:
(1)目前教学对学生的“双基”训练还不够扎实;
(2)教师对学生 语文学习 心理及过程,缺少整体的理性的认识,特别是从课内到课外语文能力训练的一贯性系统性不够;
( 3) 语文教学关注课堂多,关注课外少;关注课本多,关注生少;
(4) 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整体不高;
(5) 作文教学训练水平不高,机械有余,活力不足。
三、对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1、顺应课程改革,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教师注意学习,从整体思考语文教学,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
学习效率。”
2、更新观念,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立足实际,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能得法于课内。在注重双基的同时,让课堂充满活力,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高,上面得分率低的题目也就成了得分率高的题目。
3、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能让学生受益于课外。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研究如何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建议整体设计富有创意的语文实践活动,以活动带动和丰富课外阅读。
4、强化作文教学,强化“识字与写字”教学。
“识字与写字” 和“写作”教学的改革相对落后 ,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规范的书写是对祖国语言热爱的体现,有活力的作文教学,才能使学生写出有活力的文章。
一、考试成绩统计
七年级:参考人数21人,最高分109分,优分人数6人,优分率,合格人数16人,合格率,均分分。
八年级 :参考人数 34 人,最高分 107 分,优分人数10人,优分率30%,合格人数25人,合格率74 %,均分86 分。
二、试卷分析
“岁岁年年题相似,年年岁岁卷不同。”一览今年语文试卷,难易适中。试卷结构又延续了以往的出题模式,题型变化不是很大。阅读理解也都像以往一样来源于课外,浅显易懂,可读性强,且文质兼美,寓 教育 于其中。作文以命题形式,学生容易理解和把握,能学生抒发真情实感。
(一)命题范围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7—8年级各知识要点和能力要求为考试范围。依据《课标》,现代文阅读选用与语文版《语文》教材课文程度相当的课外现代语言材料,文言文以《课标》所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为主。
(二)试卷结构、题型
1、试卷结构为四大块组合式,结构简约。“积累与运用” “阅读理解”(含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理解)“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写作”。
2、试卷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默写题、简答题、作文题等常见题型。
(三)试题内容
1、积累与运用
考查内容:拼音识字书写、成语理解、病句修改、标点符号的使用、表达能力的考查。
2、阅读理解
⑴古诗文阅读
考查内容:对古诗的理解与赏析;古文阅读材料的选取以课程标准推荐的篇目为基础,并结合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进行考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文言词语考查,不简单考查对文言语法知识的掌握。对文章内容的考查注重整体感知和综合理解。
⑵现代文阅读
考查内容:现代文阅读是阅读的主体部分。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主要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的考查,珍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重视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3、语言的实际运用: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
4、写作
考查内容:命题作文的方式,注重考查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抒发真情实感的能力,注重综合考查学生作文水平。考查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基础知识部分的读音与字形题答得均不够理想,这说明学生平时对课内内容的积累整合做得不够,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的练习明显不足。
2、名句默写从总体看掌握得尚好,但部分学生存在着会背却不会准确书写的现象,别字现象较普遍。
3、部分学生的文言基础不够扎实,基本的字、词都没有掌握。
4、现代文阅读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能结合全文来理解文意,掌握内涵。答题时不习惯紧扣文本内容来解答,而是离开文本自说自话。概括信息及语言的规范表达等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5、诗歌鉴赏的能力比较薄弱,对诗意的理解不够准确。对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熟悉模糊,影响了答题的规范性,不是答非所问,就是根本答不上来。
6、语言的表达应用是一个难点,得分率不高。阅读题审题不明,层次不清,概括不全面,语言不够简练。
7、学生作文下笔仓促,大部分学生的作文主题不够深刻。语言表达缺少文采,错别字、病句比比皆是。书写潦草者也大有人在。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书写是语文的基本功,也是语文试卷考查的重要元素,但许多考生的卷面书写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书写不规范、清晰,不工整,字迹潦草,难以辨认。
(2)现代文阅读部分考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信息筛选能力有待提高,对文本阅读不细致,抓不住关键信息。②、解说空洞,只做概括解说,不结合具体内容。③、条理性差。不能针对题目,分条叙述,答题内容混乱。④、整体感知能力不强,对答题的信息区域把握不准,所作出的答案仅限于文本局部,造成答案要点不全,甚至偏差的现象。⑤、部分学生答题完全脱离文本,凭主观臆断,答案出自自己原由的信息,或者就是相当然的答案。⑥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表达不流畅,表述不完整,词不达意等现象屡见不鲜。
(3)写作方面:①、审题不清,不能很好地挖掘材料的意义,影响了全文的立意。②、提炼生活,挖掘生活的能力不够。许多考生选择了亲人的逝去,学习成绩退步,深陷网络等材料。但处理这些材料的时候浮于表面,只是简单的再现当时的情景,没有对这些情景作深入的思考与挖掘,从而使立意缺乏深度和新颖性。③、材料的组织能力较差,思路不清,缺乏整体构思。④、语言表达不流畅,不严谨,缺乏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细致的描写,没有真情实感。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