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67

樽品爱榴莲
首页 > 考试培训 > 古时候科举考试排名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星闪乐途

已采纳

科举考试等级排名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为“元”,乡试第一为“解元”。举人进京参加礼部考试者,皆须投状。考试成绩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考中状元者,号称“大魁天下”,为考试科名中最高荣誉。唐代起,如殿试一甲第一名,亦称“殿元”。榜眼: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二名称为“榜眼”。宋代将第二、三名均称为榜眼,意指榜中之双眼。后专指第二名。探花: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三名称为“探花”。唐代进士在杏化花园举行“探花宴”,以年少英俊的二、三人为“探花使”(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第三名为探花。进士:意即贡举的人才。唐代科目考试中以进士科为最重要,参加礼部考试者均可称为进士。试毕合格者赐予“进士及第”,后又有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之名义。明清时代均以举人经会试合格者为“贡士”。初始专指经殿试后合格的贡士为进士,后来泛指参加殿试者,赐出身者为进士。举人:是科举制度中乡贡入京应试的通称。意即应抬举使用之人。中举者即具有出身的资格(如同现时取得任职“资格证书”)。明清时期专指乡试合格者为举人。秀才:本是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后泛称读书人,州府县学的生员也称秀才。唐代设有“秀才科”,在各科中地位最高。       以上就是关于科举考试等级排名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了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哦!

古时候科举考试排名

249 评论(13)

乖乖纯00

明、清殿试,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皆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张挂黄榜公布,俗称为“金榜题名”。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

176 评论(8)

lucifer487

排名情况从大到小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贡士、举人、秀才、童生。具体说,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扩展资料1、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场考棚是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场,上图考棚就是童试的考场。在古代,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历史研究专家解释,童试是最低级别的考试,相当于现在的中考。经过童试选拔后,才能参加乡试,乡试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了。科举考试是考生每人一个单间叫“号房”,里面监考很严,考生进入考棚时,要进行严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夹带”。当考生进入考棚后,就要锁门。考生们参加考试期间,“吃喝拉撒睡”皆在“号房”内,直到考试结束。图为古代考场。2、考试时间为3天在古代,考试时间也是固定的,但并不限于一次考试,有的朝代有春考、夏考之分,最后决出状元的“殿试”,一般安排在三月里的春天,即所谓“三月廷试”。古代考试时间,一般也分为三天,但不是连着考,而是中间空出两天。明、清两朝,乡试时间在阴历八月份,会试在阴历二月份,殿试在三月份。乡、会两试的时间定在当月的初九、十二、十五三天。图为一份落榜试卷上写上了“语多未洽”的批注。

330 评论(8)

xiaomao7taotao

古代科举考试从大到小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贡士、举人、秀才、童生。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扩展资料

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科举制度的影响

1、积极作用

(1)抑制门阀。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

(2)扩大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科举制使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过考试参加了政权,扩大了官吏来源,从而扩大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3)提高了官员的素质。科举考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4)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5)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朝科举制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到明清时其积极作用消失殆尽。

2、消极作用

(1)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2)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3)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4)科举制不利于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出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254 评论(12)

笑脸笑脸笑脸

由高及地排名依次是 状元>榜眼>探花>进士>贡士>举人>秀才 。

中国科举制度,大致可以分为6级。依次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 、会试、殿试。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的学子才能被称作童生,成为童生方有资格参加院试,只有成绩佼佼者才能成为秀才。

秀才:取得秀才的入学考试我们称之为童试,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为生员,俗称“秀才”。成为了秀才并不等于就获得了乡试的资格,根据明朝史书记载,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

举人:乡试中举的人,称之为举人。乡试是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时代,正常情况下,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118 评论(15)

似曾相识SaMa

状元、榜眼、探花、进士、贡士、举人、秀才、童生,从大到小。前三者称为三鼎甲(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三甲,三甲指进士的三个档次,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皆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也就是说前三者实际上也包括在进士之内)

139 评论(8)

相关问答